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微生物转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盖晓红 余伯阳 刘吉华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6年第4期318-322,共5页
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以Bacillus subtilisYD 016为转化菌株,对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转化进行研究。该菌株可以将二氢去氢双松柏醇完全转化,主要得到3种转化产物(记为HMZG-1、HMZG-2、HZMG-3)。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方法对转化产... 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以Bacillus subtilisYD 016为转化菌株,对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转化进行研究。该菌株可以将二氢去氢双松柏醇完全转化,主要得到3种转化产物(记为HMZG-1、HMZG-2、HZMG-3)。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方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ESI-MS、~1H-NMR和^(13)C-NMR分析,转化产物分别鉴定为二氢去氢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1)、二氢去氢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2)、二氢去氢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物转化情况进行检测,建立转化产物和底物的标准曲线。根据HPLC结果计算可知,3种转化产物的转化率分别为:17.34%,14.29%,66.41%。该研究丰富了Bacillus subtilis YD 016的底物作用范围,为二氢去氢双松柏醇葡萄糖苷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糖苷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YD 016 微生物糖基化 分离纯化
原文传递
五味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艳 刘爽 +7 位作者 彭紫琪 王思艺 姜轶铠 潘娟 管伟 郝智超 匡海学 杨炳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5959-5971,共13页
目的研究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及其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综合运用硅胶、MCI、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五味子根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MS... 目的研究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及其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综合运用硅胶、MCI、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五味子根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评价分离得到化合物对H2O2诱导PC12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从五味子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7个化合物,包括22个苯丙素类:C-藜芦酰乙二醇(1)、baihuaqianhuaside(2)、methyl-4-O-comaroylquinate(3)、7R,8S-threo-4,7,9,9′-tetra-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6)、(-)-seco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7)、(+)-异落叶松树脂醇(8)、ent-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9)、schizandriside(10)、左旋马尾松树脂醇(11)、罗汉松脂素(12)、2-hydroxy-2-(3′,4′-dihydroxy-phenyl)methyl-3-(3′′,4′′-dimethoxy-phenyl)methyl-γ-butyrolactone(13)、去甲络石苷(14)、络石苷(15)、牛蒡子苷(16)、(+)-neo-olivil(17)、mata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8)、3,7-dihydroxy-1,2,13,14-tetramethoxydibenzocyclooctadiene12-O-β-D-glucopyranoside(19)、五味子酯D(20)、leptolepisolD(21)、xanthiumnolicC(22);7个单萜类:反式-索布瑞醇(23)、magnoliaterpenoidC(24)、(1S,2S,4R)-2-hydroxy-1,8-cineole-β-D-glucopyranoside(25)、(1S,4R,6R)-6-hydroxy-bornan-2-one 6-O-β-D-glucopyranoside(26)、(1R,4R,5S)-5-endo-hydroxycam-phor5-O-β-D-glucopyrao-side(27)、鸡矢藤苷(28)、paediatrics acid methyl ester(29);5个芳香族类:3-ethoxy-4-hydroxy-benzoicacid(30)、没食子酸乙酯(31)、benzylβ-D-glucopyranoside(32)、3,4-di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33)、草夹竹桃苷(34);2个黄酮类:表儿茶素(35)、taxifolin-3-O-β-D-xylopyranoside(36),以及1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rhoiptelol C(37)。结论化合物1~3、6~7、13~17、21、25~31、37为首次从木兰科中分离出来,化合物4~5、9~12、22~23、32、34、36为首次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8、33、35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体外神经保护活性研究表明,在6.25μmol/L时苯丙素类化合物3、10、17细胞存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科 五味子 苯丙素 神经细胞保护 C-藜芦酰乙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原文传递
茵陈配方颗粒中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被引量:6
3
作者 田晓卉 周超 +1 位作者 喻长远 邹忠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59,共5页
目的:研究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重结晶及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波谱学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对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大孔树脂50%... 目的:研究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重结晶及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波谱学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对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大孔树脂50%乙醇部位和无水乙醇部位)进行系统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酮(1),2,5-二羟基桂皮酸乙酯(2),槲皮素(3),木犀草素(4),7S,8R-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洋李素(6),7,4'-二甲氧基山柰酚(7),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8),9S,12S,13S-三羟基-反-10-十八烯酸甲酯(9),异鼠李素-4'-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1),硬脂酸(12)和β-胡萝卜苷(13)。结论:以上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茵陈配方颗粒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滨蒿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 配方颗粒 抗炎 滨蒿 2 5-羟基桂皮酸乙酯 7S 8R-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