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微生物转化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盖晓红
余伯阳
刘吉华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6年第4期318-322,共5页
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以Bacillus subtilisYD 016为转化菌株,对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转化进行研究。该菌株可以将二氢去氢双松柏醇完全转化,主要得到3种转化产物(记为HMZG-1、HMZG-2、HZMG-3)。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方法对转化产...
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以Bacillus subtilisYD 016为转化菌株,对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转化进行研究。该菌株可以将二氢去氢双松柏醇完全转化,主要得到3种转化产物(记为HMZG-1、HMZG-2、HZMG-3)。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方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ESI-MS、~1H-NMR和^(13)C-NMR分析,转化产物分别鉴定为二氢去氢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1)、二氢去氢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2)、二氢去氢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物转化情况进行检测,建立转化产物和底物的标准曲线。根据HPLC结果计算可知,3种转化产物的转化率分别为:17.34%,14.29%,66.41%。该研究丰富了Bacillus subtilis YD 016的底物作用范围,为二氢去氢双松柏醇葡萄糖苷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糖苷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YD
016
微生物糖基化
分离纯化
原文传递
五味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艳
刘爽
+7 位作者
彭紫琪
王思艺
姜轶铠
潘娟
管伟
郝智超
匡海学
杨炳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5959-5971,共13页
目的研究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及其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综合运用硅胶、MCI、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五味子根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MS...
目的研究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及其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综合运用硅胶、MCI、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五味子根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评价分离得到化合物对H2O2诱导PC12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从五味子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7个化合物,包括22个苯丙素类:C-藜芦酰乙二醇(1)、baihuaqianhuaside(2)、methyl-4-O-comaroylquinate(3)、7R,8S-threo-4,7,9,9′-tetra-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6)、(-)-seco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7)、(+)-异落叶松树脂醇(8)、ent-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9)、schizandriside(10)、左旋马尾松树脂醇(11)、罗汉松脂素(12)、2-hydroxy-2-(3′,4′-dihydroxy-phenyl)methyl-3-(3′′,4′′-dimethoxy-phenyl)methyl-γ-butyrolactone(13)、去甲络石苷(14)、络石苷(15)、牛蒡子苷(16)、(+)-neo-olivil(17)、mata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8)、3,7-dihydroxy-1,2,13,14-tetramethoxydibenzocyclooctadiene12-O-β-D-glucopyranoside(19)、五味子酯D(20)、leptolepisolD(21)、xanthiumnolicC(22);7个单萜类:反式-索布瑞醇(23)、magnoliaterpenoidC(24)、(1S,2S,4R)-2-hydroxy-1,8-cineole-β-D-glucopyranoside(25)、(1S,4R,6R)-6-hydroxy-bornan-2-one 6-O-β-D-glucopyranoside(26)、(1R,4R,5S)-5-endo-hydroxycam-phor5-O-β-D-glucopyrao-side(27)、鸡矢藤苷(28)、paediatrics acid methyl ester(29);5个芳香族类:3-ethoxy-4-hydroxy-benzoicacid(30)、没食子酸乙酯(31)、benzylβ-D-glucopyranoside(32)、3,4-di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33)、草夹竹桃苷(34);2个黄酮类:表儿茶素(35)、taxifolin-3-O-β-D-xylopyranoside(36),以及1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rhoiptelol C(37)。结论化合物1~3、6~7、13~17、21、25~31、37为首次从木兰科中分离出来,化合物4~5、9~12、22~23、32、34、36为首次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8、33、35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体外神经保护活性研究表明,在6.25μmol/L时苯丙素类化合物3、10、17细胞存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科
五味子
苯丙素
神经细胞保护
C-藜芦酰乙
二
醇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原文传递
茵陈配方颗粒中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被引量:
6
3
作者
田晓卉
周超
+1 位作者
喻长远
邹忠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59,共5页
目的:研究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重结晶及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波谱学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对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大孔树脂50%...
目的:研究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重结晶及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波谱学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对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大孔树脂50%乙醇部位和无水乙醇部位)进行系统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酮(1),2,5-二羟基桂皮酸乙酯(2),槲皮素(3),木犀草素(4),7S,8R-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洋李素(6),7,4'-二甲氧基山柰酚(7),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8),9S,12S,13S-三羟基-反-10-十八烯酸甲酯(9),异鼠李素-4'-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1),硬脂酸(12)和β-胡萝卜苷(13)。结论:以上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茵陈配方颗粒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滨蒿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
配方颗粒
抗炎
滨蒿
2
5-
二
羟基桂皮酸乙酯
7S
8R-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原文传递
题名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微生物转化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盖晓红
余伯阳
刘吉华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中药评价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出处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6年第4期318-322,共5页
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资助
文摘
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以Bacillus subtilisYD 016为转化菌株,对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转化进行研究。该菌株可以将二氢去氢双松柏醇完全转化,主要得到3种转化产物(记为HMZG-1、HMZG-2、HZMG-3)。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方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ESI-MS、~1H-NMR和^(13)C-NMR分析,转化产物分别鉴定为二氢去氢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1)、二氢去氢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2)、二氢去氢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HMZG-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物转化情况进行检测,建立转化产物和底物的标准曲线。根据HPLC结果计算可知,3种转化产物的转化率分别为:17.34%,14.29%,66.41%。该研究丰富了Bacillus subtilis YD 016的底物作用范围,为二氢去氢双松柏醇葡萄糖苷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糖苷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YD
016
微生物糖基化
分离纯化
Keywords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Bacillus subtilisYD 016
Microbial glycosylation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β-D-glucopyranosid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Converting rate
分类号
Q81 [生物学—生物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五味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艳
刘爽
彭紫琪
王思艺
姜轶铠
潘娟
管伟
郝智超
匡海学
杨炳友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5959-5971,共13页
基金
黑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GA21D008)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1-QNRC2-B10)
+1 种基金
黑龙江省“头雁”团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基金(2018pt01,2018bs03)。
文摘
目的研究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及其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综合运用硅胶、MCI、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五味子根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评价分离得到化合物对H2O2诱导PC12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从五味子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7个化合物,包括22个苯丙素类:C-藜芦酰乙二醇(1)、baihuaqianhuaside(2)、methyl-4-O-comaroylquinate(3)、7R,8S-threo-4,7,9,9′-tetra-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6)、(-)-seco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7)、(+)-异落叶松树脂醇(8)、ent-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9)、schizandriside(10)、左旋马尾松树脂醇(11)、罗汉松脂素(12)、2-hydroxy-2-(3′,4′-dihydroxy-phenyl)methyl-3-(3′′,4′′-dimethoxy-phenyl)methyl-γ-butyrolactone(13)、去甲络石苷(14)、络石苷(15)、牛蒡子苷(16)、(+)-neo-olivil(17)、mata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8)、3,7-dihydroxy-1,2,13,14-tetramethoxydibenzocyclooctadiene12-O-β-D-glucopyranoside(19)、五味子酯D(20)、leptolepisolD(21)、xanthiumnolicC(22);7个单萜类:反式-索布瑞醇(23)、magnoliaterpenoidC(24)、(1S,2S,4R)-2-hydroxy-1,8-cineole-β-D-glucopyranoside(25)、(1S,4R,6R)-6-hydroxy-bornan-2-one 6-O-β-D-glucopyranoside(26)、(1R,4R,5S)-5-endo-hydroxycam-phor5-O-β-D-glucopyrao-side(27)、鸡矢藤苷(28)、paediatrics acid methyl ester(29);5个芳香族类:3-ethoxy-4-hydroxy-benzoicacid(30)、没食子酸乙酯(31)、benzylβ-D-glucopyranoside(32)、3,4-di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33)、草夹竹桃苷(34);2个黄酮类:表儿茶素(35)、taxifolin-3-O-β-D-xylopyranoside(36),以及1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rhoiptelol C(37)。结论化合物1~3、6~7、13~17、21、25~31、37为首次从木兰科中分离出来,化合物4~5、9~12、22~23、32、34、36为首次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8、33、35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体外神经保护活性研究表明,在6.25μmol/L时苯丙素类化合物3、10、17细胞存活率较高。
关键词
木兰科
五味子
苯丙素
神经细胞保护
C-藜芦酰乙
二
醇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Keywords
Magnoliaceae
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
phenylpropanoids
neuroprotection
c-veratroylglycol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茵陈配方颗粒中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被引量:
6
3
作者
田晓卉
周超
喻长远
邹忠梅
机构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出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59,共5页
基金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2057)
文摘
目的:研究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重结晶及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波谱学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对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大孔树脂50%乙醇部位和无水乙醇部位)进行系统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酮(1),2,5-二羟基桂皮酸乙酯(2),槲皮素(3),木犀草素(4),7S,8R-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洋李素(6),7,4'-二甲氧基山柰酚(7),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8),9S,12S,13S-三羟基-反-10-十八烯酸甲酯(9),异鼠李素-4'-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1),硬脂酸(12)和β-胡萝卜苷(13)。结论:以上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茵陈配方颗粒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滨蒿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茵陈
配方颗粒
抗炎
滨蒿
2
5-
二
羟基桂皮酸乙酯
7S
8R-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Keywords
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
formula granules
anti-inflammation
Artemisia scoparia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二氢去氢双松柏醇的微生物转化研究
盖晓红
余伯阳
刘吉华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6
2
原文传递
2
五味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艳
刘爽
彭紫琪
王思艺
姜轶铠
潘娟
管伟
郝智超
匡海学
杨炳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原文传递
3
茵陈配方颗粒中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田晓卉
周超
喻长远
邹忠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