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液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力 廖传华 王常青 《化工机械》 CAS 2024年第1期151-159,164,共10页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空气储能系统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易液化、环境友好等优势。首先建立了一种液-液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然后利用Aspen Plus仿真软件对其储能过程进行建模分析...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空气储能系统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易液化、环境友好等优势。首先建立了一种液-液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然后利用Aspen Plus仿真软件对其储能过程进行建模分析,揭示了储能压力、释能压力、压缩机进口压力、节流阀压降、压缩机效率及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这种液-液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进行了参数分析,得到系统最优工艺参数。同时对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得到[火用]损分布,分析讨论了系统产生[火用]损的内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热力学 参数优化 [火用]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不同液化方式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2
作者 郑平洋 郝佳豪 +6 位作者 常鸿 张振涛 杨俊玲 李亚南 张家俊 越云凯 荆亚楠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目的]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发电并网面临的挑战不断突显,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寿命长、系统设计灵活等优势... [目的]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发电并网面临的挑战不断突显,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寿命长、系统设计灵活等优势。其中液态二氧化碳储能(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LCES)技术在系统高压侧和低压侧均采用液相存储二氧化碳,储能密度高、运行稳定性强。[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LCES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关键技术指标,指出二氧化碳液化的重要性和常见工艺。然后介绍了针对LCES系统低压侧CO_(2)液化的研究现状,包括采用混合储能工质、自冷凝、利用LNG冷能、采用蓄冷器,详细分析了各种方式的特点。[结果]研究表明,采用蓄冷器是最具优势的方式。进一步分析蓄冷液化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发展前景具有必要性。[结论]研究为LCES系统CO_(2)液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 二氧化碳液化 相变蓄冷 研究现状 发展前景
下载PDF
集成塔式太阳能的新型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3
作者 高超 段立强 +2 位作者 高统彤 张伟骏 蔡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9-3961,I0017,共14页
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相比,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体积小、储能密度高的优势。该文提出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循环和再压缩循环的两种... 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相比,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体积小、储能密度高的优势。该文提出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循环和再压缩循环的两种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uper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SC-CCES)系统,并进行热力学分析和经济性分析。相较于集成塔式太阳能的SC-CCES参比系统,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和再压缩循环SC-CCES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23.56%和28.77%,分别比参比系统高出2.63%和7.84%。提高储能压力和释能压力都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光电转换效率、㶲效率和单位体积储存能量。此外,集成塔式太阳能的再压缩SC-CCES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能,动态投资回收年限约6到7年,20年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为23456.16×10^(3)美元,比耦合简单回热压缩系统高7956.69×10^(3)美元,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为17.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热力学分析 经济性分析 塔式太阳能电站 布雷顿循环
下载PDF
超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
4
作者 陈力 廖传华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空气储能系统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易液化、环境友好等优势。首先建立了一种超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然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其储能过程进行建模...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空气储能系统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易液化、环境友好等优势。首先建立了一种超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然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其储能过程进行建模分析,揭示了储能压力、释能压力、加热器加热温度、节流阀压降、压缩机效率、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对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进行参数分析,得到系统最优工艺参数。同时对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得到[火用]损分布,并分析讨论了系统产生[火用]损的内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热力学 参数优化 [火用]分析
下载PDF
耦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循环燃煤机组动态特性仿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迪 司龙 +2 位作者 谢欣言 周云龙 李晓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42-2152,共11页
为提高燃煤机组灵活性,该文提出燃煤机组集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compresse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SC-CCES)循环的热力发电系统。基于机理建模法在MATLAB平台建立耦合SC-CCES系统的燃煤机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 为提高燃煤机组灵活性,该文提出燃煤机组集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compresse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SC-CCES)循环的热力发电系统。基于机理建模法在MATLAB平台建立耦合SC-CCES系统的燃煤机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仿真实验研究系统的耦合特性,获取SC-CCES系统在储能阶段、释能阶段关键参数的动态响应曲线,并开展参数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在设计点运行时,降负荷范围可达2.53%Pe(Pe为额定负荷),该范围降负荷速率较快,可达25.735%Pe/min;升负荷范围可达0.71%Pe,该范围内升负荷速率可达5.31%Pe/min,同时升负荷阶段利用锅炉送风与SC-CCES系统耦合可使燃煤机组节约煤耗5.05g/(kW·h)。所构建的热耦合热力系统在改善燃煤机组灵活性方面有较好应用前景,可为SC-CCES系统的工程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 燃煤发电机组 灵活性 建模仿真 动态特性
下载PDF
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与火电机组耦合方案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严晓生 王小东 +1 位作者 韩旭 韩中合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100,共11页
火电机组实现灵活性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为提升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了小汽轮机驱动和电动机驱动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方案,并建立了其热力学系统模型,采用热耗率和能... 火电机组实现灵活性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为提升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出了小汽轮机驱动和电动机驱动液态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方案,并建立了其热力学系统模型,采用热耗率和能量利用系数对系统进行评价,开展系统热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确立了最佳储能耦合方案。研究表明:储能阶段从凝结水泵出口抽取凝结水,吸收压缩热后返回7号低压加热器出口,释能阶段从中压缸排汽抽取蒸汽,加热膨胀后的CO_(2)后返回5号低压加热器疏水冷却器时,耦合系统性能最佳,热耗率比原系统降低了48.308 k J/(k W·h),能量利用系数提升了0.52百分点;改变CO_(2)膨胀机入口温度和质量流量可实现快速变负荷,耦合储能系统后,机组调峰能力增加了17.1%;配置热水罐并最大放热时,机组调峰能力增加了37.4%,提升了火电机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热耗率 热力系统优化 灵活性改造 调峰深度
下载PDF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家俊 李晓琼 +6 位作者 张振涛 郝佳豪 郑平洋 于泽 杨俊玲 荆亚楠 越云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8-1945,共18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相比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优势,梳理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分类,其中详细介绍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和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运行原理、系统性能以及适用场景等方面特点,阐述了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系统[火用]损分布情况,得出系统性能的提升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改进系统以及耦合其他外部能源系统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后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总结当前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成果,指出现有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缺点,为后续学者研究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指引方向,也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实验及示范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储能技术 系统性能
下载PDF
基于EBSILON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仿真分析
8
作者 赵大周 张钟平 +2 位作者 汪淑军 高翔 刘亨 《节能》 2023年第12期84-86,共3页
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了100 MW/1 000 MWh两级压缩、两级膨胀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模型,研究工质流量和膨胀机、压缩机入口温度对系统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储能系统模型的发电量与设计值的相对偏差为1.72%,电转电效率为65.61%。工质流量与... 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了100 MW/1 000 MWh两级压缩、两级膨胀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模型,研究工质流量和膨胀机、压缩机入口温度对系统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储能系统模型的发电量与设计值的相对偏差为1.72%,电转电效率为65.61%。工质流量与发电量呈正相关,年泄露工质量5%,则发电量将降低3.15%。第一级膨胀机入口温度每提升2℃,发电量提升0.47 MW。第一级压缩机入口温度每提升5℃,压缩功耗平均降低1.63 MW。在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8%的前提下,项目作为用户侧储能时,峰谷电价差需达到1.46元/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SILON 二氧化碳储能 发电量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㶲损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乐璇 徐玉杰 +4 位作者 尹钊 郭欢 张显荣 陈海生 周学志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4-1834,共11页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程、部件㶲损大小及其原因,以及内源性/外源性与可避免/不可避免㶲损特性,获得了不同过程、部件间的相互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C-CCES系统效率可达60.30%;压缩机是㶲损失最大的环节,占总㶲损失的33.85%,其次为膨胀机、节流阀、间冷器和再热器;根据先进㶲分析,压缩机、膨胀机仍具有最高的可避免㶲损,节流阀和混流器则几乎不具备优化潜力。此外,本文还对系统进行了灵敏性分析,揭示了储/释能压力、压缩机和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为SC-CCES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二氧化碳循环 热力性能 先进㶲分析
下载PDF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14
10
作者 郝佳豪 越云凯 +4 位作者 张家俊 杨俊玲 李晓琼 宋衍昌 张振涛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85-3296,共12页
二氧化碳储能(CES)技术是基于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Brayton发电循环的一种新型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运行寿命长、系统设备紧凑等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典型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指出了... 二氧化碳储能(CES)技术是基于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Brayton发电循环的一种新型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运行寿命长、系统设备紧凑等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典型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指出了系统循环效率(RTE)、储能密度(ESD)的计算方式和评价效果;通过对近期相关国内外文献的讨论,结合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发展进程,重点梳理了二氧化碳电热储能(TE-CES)、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TC-CES)、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SC-CES)、液态二氧化碳储能(LCES)和耦合其他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不同系统的优势、不足及适应性应用场景;总结了二氧化碳储能的研究方向、关键技术和主要挑战,最后分析了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在技术研发和面向多场景应用两个层面上的发展前景。综合分析表明,目前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且较多为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朝着系统优化设计、实验验证和产业化应用方向发展,二氧化碳储能技术有望在未来电力储能市场中获得较大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长时储能 二氧化碳储能 关键技术 发展前景
下载PDF
利用环境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及其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陶飞跃 王焕然 +4 位作者 李瑞雄 赵静 葛刚强 贺新 陈昊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92-1501,共10页
为提升光电出力特性及灵活性,构建光储协同系统成为改善光电可调度性与减少弃光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光伏电场运营环境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夜间环境冷量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重点分析了不同运行模式下系统性能随关键参数的变... 为提升光电出力特性及灵活性,构建光储协同系统成为改善光电可调度性与减少弃光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光伏电场运营环境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夜间环境冷量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重点分析了不同运行模式下系统性能随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阳能集热系统单独工作模式下,增大蓄冷回热器最小温差、夜间环境温度和低压罐压力会导致系统性能降低,而增大高压罐压力和膨胀机进口温度会提升系统性能;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热泵系统联合工作模式下,系统设计工况下的电电效率、(火用)效率和循环效率分别为71.4%、57.4%和87.1%,储能密度为17.2 kW·h/m^(3),太阳能保证率比太阳能集热系统单独工作时下降了35.6%,蓄冷回热器、一级再热器等换热设备(火用)损较大,是系统优化的关键部件;热泵系统参与工作的模式下,热泵蒸发温度和冷凝器热水出口温度的变化对电电效率影响较大,对(火用)效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热泵 太阳能保证率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储能系统热力性能对比分析
12
作者 张涛 刘嘉楷 +1 位作者 戴天乐 许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4-1563,共10页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储能密度大等特点,是目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的研究热点,然而,上述系统在储能形式及流程上的差异造成了系统在储能效率、储能密度等方面的不同,目前尚无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工...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储能密度大等特点,是目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的研究热点,然而,上述系统在储能形式及流程上的差异造成了系统在储能效率、储能密度等方面的不同,目前尚无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工作阐述了上述系统的能量存储原理及流程构型特点,建立了热力学分析模型,在设定工况下比较了两者性能指标以及不可逆损失分布特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关键参数变化对两种储能系统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电热储能系统通过将工质的压力势能进一步转化为冷能储存,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储能密度(7.36 kWh/m^(3)),而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通过高压罐将压力势能直接储存,避免了额外的叶轮机械损失,具有更高的循环效率(63.60%);此外,通过参数研究发现,提高压缩机等熵效率和出口压力对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升更加明显,提高透平等熵效率对二氧化碳电热储能系统的提升更加明显。研究成果将为二氧化碳储能技术路径选择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 热力性能分析
下载PDF
多级回热式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郝银萍 何青 刘文毅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3,共8页
为解决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密度和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地下储气室的多级回热式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Compress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TC-CCES)热力学模型及[火用]分析模型,采用二氧化碳代替空气作为存储介质,对系... 为解决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密度和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地下储气室的多级回热式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Compress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TC-CCES)热力学模型及[火用]分析模型,采用二氧化碳代替空气作为存储介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性能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TC-CCES的储能密度达到57.29 kW·h/m^3,是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Advanced adiabatic CAES,AA-CAES)的2~25倍,储能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为58.41%和67.89%,均高于AA-CAES;在TC-CCES中,储能过程的压缩机级间冷却器、释能过程的膨胀再热器以及回热系统中热泵[火用]损失较大,通过提高系统储能压力、释能压力以及降低系统低压储气室入口压力,可以提高系统的储能效率和[火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回热利用 热力学模型 [火用]损失分析 敏感性分析
原文传递
压缩sCO_(2)储能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14
作者 姜佳晖 王子杰 +5 位作者 池冉 陈伟 薛小代 张通 张学林 张斌 《山东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93-104,共12页
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储能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方式,具有储能密度大,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负碳排放等优点,因此,在能源储存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压缩sCO_(2)储能系统(SC-CCES)的动态数... 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储能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方式,具有储能密度大,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负碳排放等优点,因此,在能源储存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压缩sCO_(2)储能系统(SC-CCES)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完成了模型可靠性的验证;采用Matlab及Simulink软件实现了单级压缩和单级膨胀的SC-CCES系统动态特性仿真,设计工况下SC-CCES系统的储能效率为51.98%,储能密度为447.8 kWh/m^(3),其储能密度是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密度的20倍以上;分析了不同高压储罐入口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储能效率随高压储罐入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储能密度则恰好相反。此研究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 动态仿真 能量守恒 储能密度
下载PDF
一种双工质气体压缩储能系统及其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开云 池捷成 张学锋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2期154-161,共8页
[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气库容大、储气压力高,往往需要采用地下盐穴储气库,项目开发受制于盐穴资源的稀缺性。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采用常压柔性气膜储气仓储存二氧化碳气体,气膜仓体积巨大,占地面积过大,难以满足建设用地指标有要... [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气库容大、储气压力高,往往需要采用地下盐穴储气库,项目开发受制于盐穴资源的稀缺性。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采用常压柔性气膜储气仓储存二氧化碳气体,气膜仓体积巨大,占地面积过大,难以满足建设用地指标有要求的工业园区。为了实现气体压缩储能在工业园区的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双工质气体压缩储能系统。[方法]系统整合压缩空气储能与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两个系统,并共用储气库。储气库采用特殊设计的承压容器,由柔性隔膜分隔成等压且可缩放的空气腔和二氧化碳气腔。系统通过压缩空气回路和压缩二氧化碳回路的协同工作实现储能和释能,并保持储气库维持恒压运行。为了评估系统的储能效果及能量密度,对基于3 MPa储气压力地面储气库方式的100 MW/400 MWh储能系统进行初步的热力学计算,并对工程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系统的储能效率为70.20%;能量密度为3.85 kWh/m^(3)。系统适合工业园区配套储能,并可发挥其电、气、冷、热多联供的功能,相比电化学储能,具有显著的商业竞争力优势。[结论]针对工业园区储能场景,双工质气体压缩储能选址灵活、技术可行、设备成熟、成本可控,具有重大的潜在商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能量密度 储能效率 多联供
下载PDF
压缩气体储能系统热力性能分析与优化
16
作者 姚少勇 孙劲飚 +2 位作者 李可意 李智 洪杨 《电力勘测设计》 2024年第2期1-5,16,共6页
新能源技术的兴起带动了储能技术的发展,其中压缩气体储能系统在整个储能系统当中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二氧化碳作为气体工质较空气有着储能时间少,储能效率高,经济型好等优势,本文分别对压缩空气和压缩二氧化碳进行建模,并且进行热力分析... 新能源技术的兴起带动了储能技术的发展,其中压缩气体储能系统在整个储能系统当中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二氧化碳作为气体工质较空气有着储能时间少,储能效率高,经济型好等优势,本文分别对压缩空气和压缩二氧化碳进行建模,并且进行热力分析,对比空气和二氧化碳作为工质时的热力性能,结果为当二氧化碳作为工质时,其循环效率和储热效率较高,储能密度较大。通过以上结果可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作为工质可以减少储能时间,提高系统储能效率,并且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 新能源 压缩气体储能
下载PDF
Carbon Storage Capacity of Different Plantation Types Under Sandstorm Source Control Program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17
作者 SHEN Huitao ZHANG Wanjun +6 位作者 YANG Xue LIU Xiuping CAO Jiansheng ZENG Xinhua ZHAO Xin CHEN Xuexun ZHANG Wenx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54-460,共7页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are effective and ecological ways of mitigating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2)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ing carbon(C)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meas...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are effective and ecological ways of mitigating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2)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ing carbon(C)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the above-ground(tree, herbaceous plants and litter) and below-ground(root and soil) C storage in an aspen plantation(Populus davidiana) monoculture(PD), a larch plantation(Larix pincipis-rupprechtii) monoculture(LP), a pine plantation(Pinus tabulaeformis) monoculture(PT), a larch and birch mixed plantation(L. pincipis-rupprechtii and Betula platyphlla mixed)(MLB), and an apricot plantation(Armeniaca sibirica) monoculture(AS) under the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Program in Hebei Province, the northern China. The objective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fforestation species on ecosystem C pools of different plantation types. Results showed that C storage of LP stand(258.0 Mg/ha) and MLB(163.4 Mg/h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 storage in PD(45.5 Mg/ha), PT(58.9 Mg/ha) and AS(49.4 Mg/ha), respectively. Soil C was the main carbon pool of the ecosystem C storage in the five plantation stands, ranging from 31.4 Mg/ha to 232.5 Mg/ha, which accounted for 69.0%–90.1% of the total ecosystem C storage. The C storage in tree layer was about 5.2%–23.2% of ecosystem C storage. The herbaceous plants and litter layers contained 1.0%–6.0% and 1.5%–3.3% of ecosystem C storage,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ree speci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to accurately develop regional C budget of afforestation program, and also imply that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ecosystem C stocks among plantation types can facilitate decision making on C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ontent carbon storage forestry program tree species
下载PDF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of methane over bimetallic catalysts of Pt-Ru/γ-Al_2O_3 for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娟 杨晓西 +4 位作者 丁静 魏小兰 杨建平 王维龙 杨敏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307-1313,共7页
The reaction of CO2 reforming of CH4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y-A1203-supported platinum and ruthenium bimetallic catalysts, with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Th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O2 reforming of CH4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y-A1203-supported platinum and ruthenium bimetallic catalysts, with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Th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the wetness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prepared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BET surface area, thermo-gravimetric (T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In addition, the amount of carbon deposi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talysts and the type of the carbonaceous species were discussed by TG. It was found that the bimetallic Pt-Ru/7-A1203 catalysts exhibit both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remarkable stability by comparison of monometallic catalysts. During the 500 h stability test, the bimetallic catalyst showed a good performance at 800 ~C in CO2 reforming of CH4, exhibiting an excellent anti-carbon performance with the mass loss of less than 8.5%.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CO2 and CH4 have quite stable conversions of 96.0 % and 94.0 %, respectively. Also, the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is excellent with the products ratio of CO/H2 maintaining at 1.02.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in TEM images that the active carbonaceous speci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catalytic reaction, and well-distributed dot-shaped metallic particles with a relatively uniform size of about 3 nm as well as amorphous carbon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Combined with BET, TG, TEM tes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lected bimetallic catalysts can work continuously in a stable state at the high temperature, which has a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for the closed-loop cycle of the solar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n future industry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of methane Pt-Ru/7-A1203 catalysts long-term stability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下载PDF
基于TC-CCES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19
作者 郭庆贺 谢尉扬 +1 位作者 傅洪军 肖刚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1,共8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CO_(2)作为储能工质在热力学方面的特性,基于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TC-CCES),结合CO_(2)易液化的特性,采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冷热电联产(CCHP)系统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回热器热水流量、低压节流阀压降及第一级压... 为了更好地理解CO_(2)作为储能工质在热力学方面的特性,基于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TC-CCES),结合CO_(2)易液化的特性,采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冷热电联产(CCHP)系统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回热器热水流量、低压节流阀压降及第一级压缩机出口压力对CCES-CCHP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运行工况下,CCES-CCHP系统电效率为41%,能量效率为1.16;当回热器热水流量、第一级压缩机出口压力变化时,系统电效率与能量效率变化趋势相反;当低压节流阀压降增大时,系统电效率和能量效率均呈下降趋势;CCES-CCHP系统与TC-CCES系统相比,能量利用效率提升19.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超临界 冷热电联供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Rapid CO_(2) exfoliation of Zintl phase CaSi_(2)-derived ultrathin free-standing Si/SiO_(x)/C nanosheet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storage 被引量:5
20
作者 Lin Sun Jie Xie +4 位作者 Songchao Huang Yanxiu Liu Lei Zhang Jun Wu Zhong Jin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51-58,共8页
Semiconducting silicon(Si)nanomaterial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applications in electronics,physics,and energy storage fields.However,to date,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realize the batch production of Si nanomate... Semiconducting silicon(Si)nanomaterial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applications in electronics,physics,and energy storage fields.However,to date,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realize the batch production of Si nanomaterials via efficient and low-cost approaches,owing to some long-standing shortcomings,e.g.,complex procedures and time and/or energy consumption.Herein,we report a green and inexpensive method to rapidly obtain two-dimensional(2D)free-standing Si/SiO_(x) nanosheets via the rapid thermal exfoliation of layered Zintl compound CaSi_(2).With the help of the rapid exfoliation reaction of CaSi_(2) in the atmosphere of greenhouse gas CO_(2),and the following mild sonication,2D free-standing Si/SiO_(x) nanosheets can be produced with very high yield.After applying the coating of a thin carbon outer layer,the electrodes of Si/SiO_(x)/C nanosheets serving as th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exhibit ultra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and outstanding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We expec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new insight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convenient and batch production of nanostructural Si-based anode materials towards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battery two-dimensional silicon anode calcium silicide greenhouse ga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