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甲肼诱发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模型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魏华 张昕 +6 位作者 张晨虹 王婷婷 董立 吴大正 张梦晖 庞小燕 赵立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0期1524-1526,共3页
目的:探讨二甲肼(DMH)诱发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实时定量PCR,对实验第3与第9周8只模型组大鼠以及同年龄的7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进行... 目的:探讨二甲肼(DMH)诱发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实时定量PCR,对实验第3与第9周8只模型组大鼠以及同年龄的7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进行检测。结果:第9周的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s foci,ACF),同年龄的模型组平均每只大鼠大肠可形成(37.7±2.6)个ACF。第3周正常对照组与同年龄的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第9周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结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肼类/副作用 结直肠肿瘤/遗传学 疾病模型 动物 抗肿瘤药/药理学
下载PDF
二甲肼致大肠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谱改变研究
2
作者 钟献 朱永良 郑树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二甲肼对大肠上皮细胞的作用和基因表达谱改变影响。方法以前期建立的永生化正常大肠上皮细胞为模型,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探讨二甲肼的诱导转化作用,并用基因芯片技术揭示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谱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 目的探讨二甲肼对大肠上皮细胞的作用和基因表达谱改变影响。方法以前期建立的永生化正常大肠上皮细胞为模型,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探讨二甲肼的诱导转化作用,并用基因芯片技术揭示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谱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经二甲肼作用后大肠上皮细胞在软琼脂中出现细胞克隆,与正常对照细胞比较,转化细胞有265个基因表达发生明显改变,包括148个上调基因和117个下调基因。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ecretory leukocyte protease inhibitor,SLPI)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均发生明显上调。结论二甲肼能诱导永生化正常大肠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初步揭示了转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为认识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益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病理学 基因表达谱 二甲基肼类 副作用 结直肠肿瘤 遗传学 细胞转化 肿瘤 药物作用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异丙嗪联用纳洛酮对偏二甲基肼中毒鼠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岳茂兴 蔺宏伟 +3 位作者 李建忠 李成林 杨鹤鸣 姜玉峰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 探讨异丙嗪联用纳洛酮对火箭推进剂偏二甲基肼 (UDMH)中毒鼠的救治效果 ,以寻找防治的新途径。 方法  L ACA雄性小鼠 ,18~ 2 2 g,共 88只。按体重随机分成 4组 :对照组、异丙嗪组、纳洛酮组、异丙嗪 +纳洛酮联用组。模型制作 ... 目的 探讨异丙嗪联用纳洛酮对火箭推进剂偏二甲基肼 (UDMH)中毒鼠的救治效果 ,以寻找防治的新途径。 方法  L ACA雄性小鼠 ,18~ 2 2 g,共 88只。按体重随机分成 4组 :对照组、异丙嗪组、纳洛酮组、异丙嗪 +纳洛酮联用组。模型制作 :经过预实验 ,取 UDMH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15 .6 2 5 mg/ kg) ,制备腹腔中毒模型。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 .2 m l/只 ,纳洛酮组给予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纳洛酮 0 .12 m g/ kg,异丙嗪组给予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盐酸异丙嗪 7.5 mg/ kg,联用组同时给予腹腔注射纳洛酮 7.5 m g/ kg及盐酸异丙嗪 0 .12 m g/ kg。中毒后 15 min、1h分别腹腔内注射上述药物共 2次。注射完毕后观察小鼠的表现和存活情况。 结果  4组实验动物中 ,染毒后40 min纳洛酮组和联合组的存活率分别为 45 .4%和 5 9.1% ,高于对照组的 2 7.3% ;经过统计学分析 ,盐酸异丙嗪联用纳洛酮组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盐酸异丙嗪联用纳洛酮可明显推迟 UDMH中毒小鼠痉挛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肼类 中毒 纳洛酮 异丙嗪 存活率 火箭推进剂
原文传递
人参皂甙Rg3对实验性小鼠大肠肿瘤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丁小文 郑树 彭佳萍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3对二甲肼(DMH)诱导的小鼠大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以DMH诱导小鼠大肠肿瘤,诱癌第8周起予以不同浓度Rg3,观察Rg3对大肠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g3对小鼠肠肿瘤MVD的影响以及Rg3对VEGF蛋白的表...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3对二甲肼(DMH)诱导的小鼠大肠肿瘤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以DMH诱导小鼠大肠肿瘤,诱癌第8周起予以不同浓度Rg3,观察Rg3对大肠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g3对小鼠肠肿瘤MVD的影响以及Rg3对VEGF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相比于阳性对照组,不同浓度Rg3能够减少小鼠大肠癌发生率40%~50%,P<0.05;平均荷瘤数减少50%~60%,P<0.05;腺癌百分率减少30%~40%,P<0.05。相比于对照组(17.71±6.08),Rg3能够明显减少实验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的MVD(9.74±4.22),P<0.05。Rg3能够抑制小鼠肠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Rg3能够抑制DMH诱导的小鼠大肠肿瘤的发生,这种预防作用同Rg3对VEGF和MVD的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 肠肿瘤/动物 实验 二甲基肼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丁酸钠对小鼠大肠组织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孝卫 刘成霞 +4 位作者 王兵 李铁军 张静 黄丽华 张尚忠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83-1086,1088,共5页
目的:观察大肠癌变过程中不同类型腺体组织抑癌基因p21waf1、bax、gadd45的表达及丁酸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二甲基肼(DMH)制作昆明小鼠大肠癌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检测大肠癌变过程中,小鼠大肠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3种抑... 目的:观察大肠癌变过程中不同类型腺体组织抑癌基因p21waf1、bax、gadd45的表达及丁酸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二甲基肼(DMH)制作昆明小鼠大肠癌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检测大肠癌变过程中,小鼠大肠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3种抑癌基因的表达与变化。结果:在正常粘膜发展至腺瘤的过程3种基因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癌组织中3种抑癌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的降低。丁酸钠灌肠组各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MH组,其中以p21waf1的升幅最大。结论:大肠粘膜癌变与抑癌基因p21waf1、bax、gadd45的表达有关,丁酸钠可以通过调控3种抑癌基因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肼类 结直肠肿瘤 基因 P21WAF1 基因 bax 基因 GADD45 丁酸盐
下载PDF
诱发扬子鳄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桐 汪仁平 +2 位作者 周永康 黄培林 彭敦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8-10,共3页
实验旨在观察二甲肼(DMH)是否可使扬子鳄致癌。实验分3组;常用量实验组,2岁龄幼鳄20条。DMH用量每次为20mg/kg。大剂量实验组,2岁龄幼鳄20条,DMH用量加倍,每次为40mg/kg。对照组,小鼠20只,D... 实验旨在观察二甲肼(DMH)是否可使扬子鳄致癌。实验分3组;常用量实验组,2岁龄幼鳄20条。DMH用量每次为20mg/kg。大剂量实验组,2岁龄幼鳄20条,DMH用量加倍,每次为40mg/kg。对照组,小鼠20只,DMH用量与常用量实验组相同。3组均在颈部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16次。5个月后处死动物。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100%诱发大肠癌。而常用量与大剂量两实验组40条幼鳄,无1例致大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二甲基肼类 大肠癌 致癌性试验
下载PDF
某部液体推进剂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董书魁 张浩 +6 位作者 张智杰 解梅 史杰 付捷 于敏 王欣茹 龙宪连 《华北国防医药》 2009年第3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二甲基肼类 氧化氮 军事人员 监测 生理学
下载PDF
芥菜子对DMH诱导大鼠大肠癌预防作用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明古 郭文 +2 位作者 袁海锋 李新艳 陈楚第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芥菜籽(MS)对1,2-二甲基肼(DMH)诱导的大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方法:用DMH腹腔注射诱导大鼠发生大肠癌,观察MS对诱癌率及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等的影响。结果:用DMH成功诱导大鼠大肠癌模型,正常对照组未见肿瘤发生,DMH组腺癌发生率... 目的:探讨芥菜籽(MS)对1,2-二甲基肼(DMH)诱导的大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方法:用DMH腹腔注射诱导大鼠发生大肠癌,观察MS对诱癌率及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等的影响。结果:用DMH成功诱导大鼠大肠癌模型,正常对照组未见肿瘤发生,DMH组腺癌发生率为83.33%(10/12),腺瘤发生率为16.67%(2/12),总肿瘤发生率为100%(12/12),肝及淋巴结转移率为58.33%(7/12)。5%MS和7.5%MS组腺癌发生率比DMH组分别降低了58.33%和75.00%(χ2=15.662,P=0.000),肝及淋巴结转移率分别降低了41.66%和50.00%(χ2=8.585,P=0.014),总肿瘤发生率〔66.67%(8/12),41.70%(5/12)〕亦显著低于DMH组(χ2=9.687,P=0.008),而腺瘤发生率〔41.67%(5/12),33.33%(4/12)〕则高于DMH组。7.5%MS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均明显大于DMH组,P值分别为0.013和0.037;同时5%MS组胸腺指数也显著大于DMH组,P=0.039。结论:MS对DMH诱导的大肠癌有预防发生及减少转移的作用,并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植物 肠肿瘤 二甲基肼类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