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与成图方法的认识 被引量:7
1
作者 丁艳红 夏东岭 +2 位作者 李志勇 钟俊义 胡啸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2期211-215,共5页
从二维地震的水平剖面与偏移剖面的解释与成图方法入手 ,通过比较分析指出 ,应用偏移剖面直接作图 ,是一种更简单 ,更省时 ,更精确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 ,我们在新疆的焉耆、太康隆起西部等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二维地震剖面 解释 成图方法 水平剖面 叠偏剖面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二维地震叠偏剖面作图方法的疑难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祝伟业 付连义 张学武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利用单斜构造摸型对T0 空校作图方法的正偏移和反偏移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三维空间偏移量可以分解为测线x方向上和垂直于x方向的 2个分量 ,它们恰好是沿着这 2个方向上的二维偏移量”的结论对v(z) =v0 (1+βz)时的连续介质而言是不成立... 利用单斜构造摸型对T0 空校作图方法的正偏移和反偏移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三维空间偏移量可以分解为测线x方向上和垂直于x方向的 2个分量 ,它们恰好是沿着这 2个方向上的二维偏移量”的结论对v(z) =v0 (1+βz)时的连续介质而言是不成立的 ,从而使有关的叠偏剖面作图方法在原理上出现了疑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地震叠偏剖面 作图方法 单斜构造模型 偏移 反偏移 连续介质 地震勘探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二维反射地震新认识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忠雄 邱海军 +4 位作者 程明道 廖建河 王孝勋 王安志 王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7-484,共8页
针对羌塘盆地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从提高资料信噪比入手,近几年在羌塘盆地开展了数百千米二维地震采集与处理技术试验,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羌塘盆地地震采集与处理方法技术。试验结果证明:单井(18m以上井深)、16~20kg炸药药量、50m以下... 针对羌塘盆地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从提高资料信噪比入手,近几年在羌塘盆地开展了数百千米二维地震采集与处理技术试验,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羌塘盆地地震采集与处理方法技术。试验结果证明:单井(18m以上井深)、16~20kg炸药药量、50m以下道距、120次以上覆盖次数、"X"型检波器组合图形为较好的激发接收参数。处理获得的地震叠加剖面反射信息丰富,揭示出盆地古生界基底、三叠系、侏罗系中上部、侏罗系顶界各构造层以及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为查明地层埋深、构造圈闭和构造界面等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另外,穿过中央隆起带的地震剖面清楚显示该隆起带不是一个古老构造,而是一个现今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羌塘盆地 二维地震剖面 构造特征 中央隆起带
下载PDF
南设得兰陆缘地震数据反演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
4
作者 UmbertaTinivella F1avioAccaino AngeloCamerlenghi 梁劲 《海洋地质》 2003年第3期39-54,共16页
南设得兰陆缘(南极半岛)上部800m有适用于用地震数据作旅行时间反演来产生声速图像的三种不同的地质范畴:(i)大陆架;(ii)增生柱;(iii)海槽。大陆架上的地震速度较高,在海底600——700m处比其余两种地质构造高出1000m/s。由于沉积... 南设得兰陆缘(南极半岛)上部800m有适用于用地震数据作旅行时间反演来产生声速图像的三种不同的地质范畴:(i)大陆架;(ii)增生柱;(iii)海槽。大陆架上的地震速度较高,在海底600——700m处比其余两种地质构造高出1000m/s。由于沉积压实和侵蚀作用导致蜡状冰层逐渐变薄。应用叠加前深度偏移是为了改善野外地震图像和检验速度场的性质。在似海底反射(BSR)明显存在的地方。在相关的速度剖面上发现了正、负速度异常。用理论方法可以解译计算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区的二维地震速度剖面。分析显示BSR主要与其下存在的游离气有关。当天然气水合物相当均一地分布于陆缘时,游离气的分布却具有不同的浓度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设得兰陆缘 南极半岛 地震数据 反演 天然气水合物 游离气 二维地震速度剖面 似海底反射 BSR
下载PDF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结构的识别:来自南黄海海域的证据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建文 许明 +2 位作者 雷宝华 施剑 刘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共12页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碰撞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在苏鲁造山带向海域延伸部分,一直缺乏相关地球物理资料来约束碰撞造山带的深部特征。本文总结了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的...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碰撞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在苏鲁造山带向海域延伸部分,一直缺乏相关地球物理资料来约束碰撞造山带的深部特征。本文总结了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的经典模型,根据南黄海海域最新二维地震反射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造山带南缘南黄海盆地中,扬子板块上、下地壳发生拆离,形成类似"鳄鱼嘴式"形态,华北板块向南楔入到扬子板块之中。在区域重磁异常图中,千里岩隆起带与苏鲁造山带具有相似的重磁异常分布,认为千里岩隆起带为华北-扬子碰撞造山带在海域上的延伸;在南黄海盆地北缘二维地震剖面中,千里岩隆起与南黄海盆地具有完全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南黄海盆地发育完整地层层序,而千里岩隆起内部反射杂乱,变形强烈。在南黄海盆地自西向东三条南北向地震剖面中,南黄海盆地与千里岩隆起带边界反射均具有南倾特征,表明扬子板块物质置于造山带之上;南黄海盆地北部烟台坳陷发育中侏罗统,约束华北-扬子碰撞所导致的挤压活动主要发生于晚三叠世。在千里岩隆起内部反射特征整体上具有背形形态,具有向北逆冲挤压特征,千里岩隆起内反射断续自南黄海盆地基底之下延伸至造山带近地表位置,形态类似于变质核杂岩从深部拆离到地表;千里岩隆起深部,在10 s深度附近可识别一系列近水平反射,具有莫霍面反射特征,莫霍面反射延伸至南黄海盆地北缘消失,推测千里岩隆起之下为华北板块地壳,而华北-扬子板块碰撞过程导致南黄海盆地之下莫霍面反射缺失。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南黄海海域内扬子板块的"鳄鱼嘴式"地壳形态,以及华北板块地壳向南楔入到扬子板块地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 二维地震剖面 “鳄鱼嘴式”结构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南黄海海域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10
6
作者 许明 陈建文 +2 位作者 雷宝华 施剑 刘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4,共12页
南黄海盆地占据了下扬子板块的主体,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受到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太平洋板块多个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多期盆地演化阶段的叠合盆地。分析了南黄海盆地前人钻井资料及最新二维地震资料,并与下... 南黄海盆地占据了下扬子板块的主体,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受到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太平洋板块多个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多期盆地演化阶段的叠合盆地。分析了南黄海盆地前人钻井资料及最新二维地震资料,并与下扬子苏北盆地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对比,认为整个下扬子区域受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的影响,经历了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下扬子陆域部分地区发育相对完整的中生代沉积,记录了华北—扬子板块之间洋壳消减、陆陆碰撞、前陆盆地发育及碰撞后活动。而在下扬子对应海域延伸部分的南黄海盆地中,仅在盆地北部烟台坳陷东北缘通过钻井证实有侏罗纪前陆盆地地层,钻遇地层仅发育侏罗系上部陆相沉积,在地震剖面中可以解释出侏罗系下部海陆交互相地层,向上转变为陆相沉积地层。对比下扬子陆域与海域地层发育情况,华北—扬子板块碰撞造山过程对于下扬子整个区域的影响因地而异,在三叠纪末期—侏罗纪时期南黄海盆地内沉积缺失,南黄海海域区处于广泛抬升状态,印支运动期间地层挤压活动强烈,烟台坳陷内海相地层中逆冲断层广泛发育。在南黄海盆地东北缘,前陆盆地侏罗系地层发育于南倾边界断层的上盘,认为南黄海盆地侏罗纪前陆盆发育的构造背景受到同期北侧千里岩超高压变质带从深部折返影响,随着千里岩隆起带的快速抬升,为南黄海盆地北缘提供了沉积空间及物源,沉积了大套的侏罗系前陆盆地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二维地震剖面 前陆盆地 构造背景
下载PDF
歧北斜坡沙二段地层超覆点的刻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臧明峰 白玉花 +4 位作者 石慧敏 杨津泉 张薇 司銮刚 张会芳 《录井工程》 2017年第1期87-90,共4页
歧北斜坡沙二段滩坝砂体发育,滩坝砂体单层厚度较薄、延伸距离较长,向西侧构造高部位逐渐超覆减薄,仅靠人工追踪识别其边界,存在一定误差。为此提出了地层夹角外推和二维地震剖面属性预测两种方法,其要领分别是:前者通过录井、电测等资... 歧北斜坡沙二段滩坝砂体发育,滩坝砂体单层厚度较薄、延伸距离较长,向西侧构造高部位逐渐超覆减薄,仅靠人工追踪识别其边界,存在一定误差。为此提出了地层夹角外推和二维地震剖面属性预测两种方法,其要领分别是:前者通过录井、电测等资料建立正演模型,研究不同角度下实际超覆点与可识别超覆点外推距离,从而建立夹角正切值与对应外推距离的函数关系;后者通过地震属性预测法,研究在实际超覆点处属性有无特征显示,优选有利属性,以此预测实际超覆点的位置。经过对比可知,两种方法所确定的实际超覆点位置基本一致,且所确定的新超覆边界在该区通过钻井资料获得证实,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北斜坡 地层超覆点 地层夹角外推技术 二维地震剖面属性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