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语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娜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2,共6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隐喻在二语习得理论及教学实践方面的重要价值。然而,现有的研究尚未就二语隐喻能力对词汇认知系统构建的影响进行较全面的考察。本文主要从二语词汇认知系统构建的过程和特点出发,重...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隐喻在二语习得理论及教学实践方面的重要价值。然而,现有的研究尚未就二语隐喻能力对词汇认知系统构建的影响进行较全面的考察。本文主要从二语词汇认知系统构建的过程和特点出发,重点探讨二语隐喻能力的形成对学习者二语词汇认知系统构建的积极作用,旨在对提高二语词汇能力的相关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二语隐喻能力 词汇认知系统 学习型词典
下载PDF
英语植物隐喻特点和中国学生学习二语隐喻产出情况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敏煜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8年第2期69-70,共2页
本文将介绍英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和中国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隐喻产出的基本状况,并简要分析中国学习者隐喻产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学习者汉语思维影响过大,英语植物隐喻使用次数较少、使用词汇较为简单等问题。并希望以此探讨二语隐喻使用... 本文将介绍英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和中国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隐喻产出的基本状况,并简要分析中国学习者隐喻产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学习者汉语思维影响过大,英语植物隐喻使用次数较少、使用词汇较为简单等问题。并希望以此探讨二语隐喻使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隐喻 二语隐喻 产出状况
下载PDF
二语隐喻理解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跨模式启动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诗玉 马拯 冯新华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9-900,960,共12页
本文从词汇语用学角度,采用跨模式启动实验的方法,研究二语隐喻的理解加工机制。结果发现,与喻体强关联、同时又与隐喻理解相关的区别属性词,在0毫秒就被激活,在延迟状态的400毫秒再到1000毫秒,激活仍保留和持续,可见二语学习者强化了... 本文从词汇语用学角度,采用跨模式启动实验的方法,研究二语隐喻的理解加工机制。结果发现,与喻体强关联、同时又与隐喻理解相关的区别属性词,在0毫秒就被激活,在延迟状态的400毫秒再到1000毫秒,激活仍保留和持续,可见二语学习者强化了与隐喻理解相关属性的激活;与此相反,与喻体强关联但与隐喻理解不相关的上义词,虽在0毫秒被激活,但在延迟到400毫秒时,激活消失,到1000毫秒时,则发生了信息提取困难,这证明二语学习者抑制了与隐喻理解不相关信息的激活。可见,尽管二语在时间路线上与母语加工存在差别,但二语隐喻理解加工的双重假设仍获得支持,即二语隐喻的理解加工既强化隐喻喻体相关属性的激活,又抑制不相关属性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隐喻 加工 跨模式启动实验 抑制 强化
原文传递
二语隐喻能力及其可学性和可教性:回顾、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15
4
作者 石进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50,共7页
二语隐喻能力是二语学习者掌握目标语的核心能力之一,二语隐喻能力的发展一直是应用认知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论文通过回顾、梳理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隐喻能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该领域对隐喻能力的定义、母语与二语隐喻能力的... 二语隐喻能力是二语学习者掌握目标语的核心能力之一,二语隐喻能力的发展一直是应用认知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论文通过回顾、梳理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隐喻能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该领域对隐喻能力的定义、母语与二语隐喻能力的差异、二语隐喻能力的可学性和可教性等问题的主要看法与观点、一致与分歧,探讨此类研究成果对未来二语隐喻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 二语隐喻能力 可学性 可教性
原文传递
返回抑制视角下二语隐喻吸收过程研究
5
作者 王家根 柯于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本研究基于E-prime和Python编程器,以36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取具有二语隐喻真实文本语料,旨在研究外语学习者隐喻吸收中的返回抑制及共轭轨迹。结果显示:1)有效吸收、模糊吸收和无效吸收与二语隐喻强位刺激范式转置、中位... 本研究基于E-prime和Python编程器,以36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取具有二语隐喻真实文本语料,旨在研究外语学习者隐喻吸收中的返回抑制及共轭轨迹。结果显示:1)有效吸收、模糊吸收和无效吸收与二语隐喻强位刺激范式转置、中位刺激范式转置和弱位刺激范式转置存在交互效应;2)在隐喻吸收测定进程中不同组别受试具有返回抑制的正、负情绪性,高分组偏重于序列矩阵线索化,中间组侧重于同时加工线索化和低分组更加注重继时加工线索化;3)3组隐喻吸收的共轭轨迹存在差异,即高分组(强震颤,两个高低不同的驼峰样态)、中间组(弱震颤,两个基本等同的驼峰形态)和低分组(微震颤,一个驼峰图像),这助推了二语隐喻吸收能力提升的局部实现以及二语隐喻习得的吸收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隐喻 隐喻吸收 情绪线索化 返回抑制 共轭轨迹
原文传递
概念隐喻理论关照下的二语习得
6
作者 邱思莲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9-122,共4页
继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学的发展为二语习得的研究带来一全新的概念:隐喻能力。概念隐喻理论关照下的二语习得凸显了语言和语言学习的隐喻本质。
关键词 隐喻 概念隐喻对比的习得模式
下载PDF
二语学习者隐喻性词义知识考察——基于语料库的人体多义词对比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石进芳 唐斌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18-23,128,共7页
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以英语本族语学习者为参照,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人体多义词隐喻性词义知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数据表明:1)二语多义词习得率不高,母语词汇知识、二语短语知识是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知识的隐性来源;2)与转喻性词义相比... 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以英语本族语学习者为参照,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人体多义词隐喻性词义知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数据表明:1)二语多义词习得率不高,母语词汇知识、二语短语知识是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知识的隐性来源;2)与转喻性词义相比较,隐喻义产出数目和比率都远远低于比本族语学习者,隐喻性词义是二语多义词习得的难点;3)最高频隐喻义与本族语学习者相同,但对本族语者低频隐喻义及英汉概念不对等隐喻义的使用严重缺失或不足。分析发现英汉语义范畴结构差异、隐喻性词义生成与加工机制、母语概念迁移和接触频率等是影响二语隐喻性词义习得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隐喻性词义 中介对比研究 人体多义词
原文传递
母语迁移对EFL学习者隐喻输出的制约——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习作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小潞 王艺臻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3,共8页
目前针对二语隐喻输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二语能力与隐喻输出的关系,几乎无人从"母语迁移",即母语是如何分别从语言和概念正负迁移两个方面具体影响二语隐喻输出的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以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阶段性测... 目前针对二语隐喻输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二语能力与隐喻输出的关系,几乎无人从"母语迁移",即母语是如何分别从语言和概念正负迁移两个方面具体影响二语隐喻输出的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以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阶段性测试中的习作为例,分析该群体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输出情况,研究发现:隐喻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与作文题目无关,但与学生的二语水平及其对隐喻的掌握程度有关;EFL学习者对隐喻的掌握受母语迁移影响明显,其中最主要的是概念负迁移对隐喻输出所造成的制约;EFL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其作文中的隐喻密度越大,输出的正确隐喻越多。以上结论也为EFL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隐喻输出 迁移 概念负迁移 水平 EFL写作
原文传递
A Matching Model-Based Approach to Metaphor Transfer in SLA
9
作者 董保华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4年第1期67-85,129,共20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etaphor transfer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nd focused on Ll's 75 Chinese EFL students from Sichuan role in the acquisition of L2 metaphor. The study proposes a new cross-la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etaphor transfer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nd focused on Ll's 75 Chinese EFL students from Sichuan role in the acquisition of L2 metaphor. The study proposes a new cross-language matching model between metaphorical concepts and their linguistic forms. Using a multiple choice metaphor test administered to a group of graduate English majors and a group of undergraduate non-English major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ross-language matching model between the conceptual basis and its linguistic form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L2 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d that such influences will dwindle with the accretion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2 metaphorically conceptual system, the study takes several step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transfer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etaphor transfer matching model conceptual basis Unguistic form
原文传递
Neural Mechanism and Represent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of Bilinguals with Different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n ERP Study 被引量:1
10
作者 Qian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8年第1期67-83,121,共18页
Brain mechanism of metaphor processing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in Neurolinguistics. This study approaches bilinguals' metaphor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mechanism with Chinese bilingual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econd... Brain mechanism of metaphor processing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in Neurolinguistics. This study approaches bilinguals' metaphor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mechanism with Chinese bilingual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by means of ERP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technology.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1) Both hemispheres collaborate in metaphor processing with the left hemisphere serving a leading semantic recognition role. The left hemisphere is more sensitive to first language input, while the right hemisphere is more active to second language input. 2) Compared with Chinese learners of higher proficiency in L2, learners of lower proficiency tend to adopt more Chinese neural mechanism in processing English metaphors. 3) When learners process metaphors, the neural mechanism difference of learners of higher proficiency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ose of lower proficiency. The higher the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common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ingual metaphor representation neural mechanism second langua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