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窥基的四重二谛理论
1
作者 冯国栋 《五台山研究》 2006年第2期9-12,共4页
唐代慈恩宗的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成唯识论述记》中提出的四重二谛理论,不仅利于契会唯识中道,突显真俗二谛不一不异之关系,更利于修行证果,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殊胜之处。
关键词 窥基 四重二谛 唯识中道 真俗二谛 修行证果
下载PDF
从《大乘玄论》看吉藏对二谛义的主张
2
作者 悟实 《中国佛学》 2014年第1期133-161,共29页
二谛思想是中国佛教重要的思想、也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佛学思想之一。虽然在印度早期的中观学中对'二谛'的讨论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三论(龙树著的《中论》、《十二门论》、提婆著的《百论》)传入中国后,对二谛的讨论... 二谛思想是中国佛教重要的思想、也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佛学思想之一。虽然在印度早期的中观学中对'二谛'的讨论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三论(龙树著的《中论》、《十二门论》、提婆著的《百论》)传入中国后,对二谛的讨论日趋激烈,特别是《般若经》《涅槃经》《胜鬘经》《大智度论》《法华经》等经典的阐扬,二谛思想就更为盛行。可以说,'二谛'问题是魏晋至隋唐时期最重要的佛学问题之一,也是论证'空'和建立'有'的重要理论。因此,二谛问题是佛教的中心问题,也是中国佛教的主要论题之一。吉藏作为三论宗的祖师,对'二谛'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探究和回应。因为吉藏没有自己定性的'二谛'主张,特别是关于'于教二谛'问题,更是采用总结性的批判,从而突出其般若中观三论思想的特色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谛 四重二谛 于教二谛 教门 中道
下载PDF
论天台智者“四教”与“三番说”视域下的二谛观
3
作者 于洋洋 《中国佛学》 2022年第1期250-268,共19页
就天台思想体系而言,三谛说发挥着将智者的思想体系贯穿起来的核心作用,因此,在讨论智者的天台思想时,学界普遍侧重于从三谛来理解。但通过阅读智者作品可知,三谛说其实奠基和形成于其二谛说,鉴于在智者思想体系中三谛与二谛内在紧密的... 就天台思想体系而言,三谛说发挥着将智者的思想体系贯穿起来的核心作用,因此,在讨论智者的天台思想时,学界普遍侧重于从三谛来理解。但通过阅读智者作品可知,三谛说其实奠基和形成于其二谛说,鉴于在智者思想体系中三谛与二谛内在紧密的思想关联,本文以智者的二谛说为核心,分析智者在判教基础上对二谛所作的解释与分类,并借此来澄清智者思想当中从二谛到三谛的思想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法四教 四种二谛 七种二谛 三番说二谛
下载PDF
萧统《令旨解二谛义》中的选择问句 被引量:6
4
作者 柳士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0,共6页
汉语中的选择问句到中古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令旨解二谛义(并答问)》中的选择问句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这种演变。口语化程度并非很高的文献、中土人土的佛学撰述,对汉语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
关键词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 选择问句 语法
下载PDF
曹雪芹“写人”的二纲八目与痴、常二谛、三象合一 被引量:5
5
作者 梁归智 《晋阳学刊》 CSSCI 2012年第3期121-135,共15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人的艺术宗旨和手法可以归结为二纲八目。二纲是写真人写活人和写诗人写哲人。八目是:意境人物,召唤结构和鸿蒙性格,镜象影射和隐喻模型,补遗法,积墨法,叠曲法,槛内的世人和槛外的畸人,演大荒和证情。这二纲八目...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人的艺术宗旨和手法可以归结为二纲八目。二纲是写真人写活人和写诗人写哲人。八目是:意境人物,召唤结构和鸿蒙性格,镜象影射和隐喻模型,补遗法,积墨法,叠曲法,槛内的世人和槛外的畸人,演大荒和证情。这二纲八目的核心是痴、常二谛和具象、意象、抽象的三象合一。文章中并将八目的内容特点和西方的一些经典文艺理论概念如典型形象、冰山理论等做了同异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雪芹 纲八目 意境人物 痴常二谛 三象合一
下载PDF
存在论区分与二谛论——对海德格尔与大乘佛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学国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67-71,共5页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与存在自身的区分,就是"有"与"无"的区分,其基本精神与佛教二谛论的"空"、"有"之辨一致,也旨在克服对"有"的执著而达到对"无"的证会。另一方面,二谛论也是一种存在论区分。"空"也是存在的本质和真理,也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解构,"空"作为"无住",还与海氏的"无化"(自由)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无"的理解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区分 二谛 本无 自由
下载PDF
佛教二谛思想与宫体文学理论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林魁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3-38,共6页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这是宫体创作的主导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受到了齐梁时期日益兴盛的佛教二谛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萧统的二谛新解,与宫体这一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萧纲把佛学思想转化为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一是他有较萧统更自由的...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这是宫体创作的主导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受到了齐梁时期日益兴盛的佛教二谛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萧统的二谛新解,与宫体这一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萧纲把佛学思想转化为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一是他有较萧统更自由的生活环境,二是魏晋以来立身与为文越来越分离的创作现实。这一理论,对宫体弥漫梁代中后期文坛并影响陈隋和初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 宫体 二谛
下载PDF
印度几部重要佛典中的“二谛”观念 被引量:2
8
作者 姚卫群 《佛学研究》 2012年第1期98-105,共8页
"二谛"观念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最初的较清晰表述是在部派佛教的一些文献中。中观派是对这一观念极为重视的佛教派别。《中论》等文献中的有关内容是佛教"二谛"观念的代表性表述。小乘部派佛... "二谛"观念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最初的较清晰表述是在部派佛教的一些文献中。中观派是对这一观念极为重视的佛教派别。《中论》等文献中的有关内容是佛教"二谛"观念的代表性表述。小乘部派佛教中的《俱舍论》和《成实论》也提出了有特色的"二谛"理论。佛教不同文献中的"二谛"观念出现差别与有关佛典所属流派的基本理论倾向不同直接相关。"二谛"观念对佛教体系在总体上保持和谐及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谛 世间 涅槃
下载PDF
浅析《章嘉宗义》中各宗派的“二谛观”
9
作者 牛宏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4,共4页
"二谛观",是指佛教中各宗派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划分和认识,代表了各宗派义理的真理观。文章对《章嘉宗义》一书中关于佛教四大宗派的"二谛观"作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 《章嘉宗义》 佛教宗派 二谛
下载PDF
从世间际到实际:“二谛”之“观”下的涅槃——以《中论·观涅槃品》为中心
10
作者 刘雄峰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22-25,共4页
对于佛教“涅槃”说,其内部的各个派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涅槃”说。其中,尤以大乘中观学派的“涅槃”说而独树一帜。中观学派以“缘起性空”为出发点,提出了以“实相为涅槃”的“涅槃”说。其于强调(涅槃的... 对于佛教“涅槃”说,其内部的各个派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涅槃”说。其中,尤以大乘中观学派的“涅槃”说而独树一帜。中观学派以“缘起性空”为出发点,提出了以“实相为涅槃”的“涅槃”说。其于强调(涅槃的)“实际”同“世间际”的毫无差别、二者均为“性空”(无自性)且不可执著的同时,亦将涅槃之理想境界的追求立足于对世间事物之实相及其空性的把握和体悟上。而于“空”的理解则离不开“二谛”之“观”。因此,若从世间际到实际是为通向“涅槃”之必由之路的话,那么,“二谛”之“观”则可谓是该“必由之路”的指路明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间际 实际 二谛 涅槃
下载PDF
论天台宗慧思的二谛观
11
作者 丁建华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38-43,共6页
慧思被尊为天台宗祖师,素以解、行并重著称。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融合大乘义理的止观修行思想之中。慧思的大乘止观思想,与大乘佛教核心范畴二谛紧密相关。慧思基于二谛阐述大乘止观法门,同时,通过大乘止观思想的论述来开显二谛。基于第... 慧思被尊为天台宗祖师,素以解、行并重著称。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融合大乘义理的止观修行思想之中。慧思的大乘止观思想,与大乘佛教核心范畴二谛紧密相关。慧思基于二谛阐述大乘止观法门,同时,通过大乘止观思想的论述来开显二谛。基于第一义谛"心体平等义"以及世谛"心体缘起用义",通过真心与染性、理体与事相、止行与观行三个方面的阐述,慧思安立了"真心本具染性"、"心外无法"、修止行离世谛、修观行知世谛等命题,由此开显真、俗二谛与止、观二门之互摄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思 大乘止观 二谛
下载PDF
窥基的四重二谛理论
12
作者 冯国栋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4-6,共3页
文章着重介绍了唐代慈恩宗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成唯识论述记》中提出的四重二谛理论,并从更利于契会唯识中道,更显真俗二谛不一不异之关系,更利修行证果三方面说明四重二谛理论实践和理论上的殊胜之处。
关键词 窥基 唐朝 佛教 四重二谛理论 《大乘法苑义林章》 《成唯识论述记》
下载PDF
“二谛”理论在中国佛学中的发展
13
作者 吴丹 《九江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7-29,共3页
"二谛"理论是佛教学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二谛"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天台宗、禅宗这两个极具中国特色宗派的佛学思想中也... "二谛"理论是佛教学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二谛"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天台宗、禅宗这两个极具中国特色宗派的佛学思想中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谛 天台宗 禅宗
下载PDF
论佛学大乘“空”之中观论与二谛的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东山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5-49,共5页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标识。“四大”怎么就是“空”,不重要 ;色空是何关系 ,可以不甚了了 ,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只要达到“空”了 ,就是佛教徒了。关于佛学大乘空观理论的基础、龙树中观论、二谛的学说 ,历来寡见全面释论。中观论 ,即...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标识。“四大”怎么就是“空”,不重要 ;色空是何关系 ,可以不甚了了 ,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只要达到“空”了 ,就是佛教徒了。关于佛学大乘空观理论的基础、龙树中观论、二谛的学说 ,历来寡见全面释论。中观论 ,即世界观 ,其出发点在于离有离空 ,辨析假有真空 ,得到中道 ;二谛 ,即方法论 ,辩证阐释世俗与第一义这二谛的因明关系 ,更为了方便众生悟、觉。以此使有 ,因空而得以延续、升华 ;以此使空 ,因有而不虚妄 ,成为正道。有即空的载体 ,空是有的抽象 ;辩证二者 ,“缘生性空”,这就是佛学大乘“空”的根本之所在 ,也就是龙树之“中”:名相为中观论 ,其思想体系即为中观学派。认知佛学大乘“空”的真谛 ,必须认知龙树的中观论、二谛 ,因为正是其内涵构成了大乘空的底蕴。“空”的证明 ,必须以龙树的中观论与二谛为基础 ,因缘生法、轮回渐进地辨识物质与精神相互交替、亦真亦幻的现象 ,这就是佛学“空”真谛的特殊性。这种思维方式尤其对于中国佛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实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大乘空 龙树 中观论 二谛
下载PDF
汉藏传佛教对二谛的不同看法——以吉藏和宗喀巴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喻长海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3,共7页
龙树中观学在吉藏和宗喀巴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二者的共同特点,他们对二谛的讨论也都是其中观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比较二者的二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对二谛的共同认识是根本性的,同时他们对二谛的看法依然有较大的差异,这... 龙树中观学在吉藏和宗喀巴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二者的共同特点,他们对二谛的讨论也都是其中观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比较二者的二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对二谛的共同认识是根本性的,同时他们对二谛的看法依然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汉藏传佛教对二谛的不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汉藏传佛教差异背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谛 中观 吉藏 宗喀巴
下载PDF
“红楼”真俗二谛的互补结构--关于《红楼梦》的最新对话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再复 刘剑梅 《华文文学》 2010年第5期105-112,共8页
一、关于贾宝玉的“神性” 刘剑梅:这次到北京过暑假,见到许多朋友,有您的老朋友,也有我的新朋友。谈话中总是绕不开您的《红楼四书》和《双典批判》。有些朋友提到的问题,我回答不上。自己还没想通、想透,不敢乱说。这回您到我... 一、关于贾宝玉的“神性” 刘剑梅:这次到北京过暑假,见到许多朋友,有您的老朋友,也有我的新朋友。谈话中总是绕不开您的《红楼四书》和《双典批判》。有些朋友提到的问题,我回答不上。自己还没想通、想透,不敢乱说。这回您到我这里,正好可以给我再解开一点“疙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互补结构 对话 二谛 朋友 贾宝玉 神性
下载PDF
中观学与中国佛教——以吉藏与智的二谛论为中心
17
作者 李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6,98,共9页
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中观学,在中国佛教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三论宗的吉藏与天台宗的智分别对印度中观学的二谛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吉藏固守龙树宗风,以般若为宗,强调"空"的绝对性、不可言说,认为"二谛是教,不关理境&q... 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中观学,在中国佛教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三论宗的吉藏与天台宗的智分别对印度中观学的二谛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吉藏固守龙树宗风,以般若为宗,强调"空"的绝对性、不可言说,认为"二谛是教,不关理境"。智以法华为宗,开权显实,强调空的圆融性,认为二谛相即、具足诸法,并将二谛发展为圆融三谛,实现了中观学的中国化。隋唐之后,吉藏的三论宗成为绝学,而智的天台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学 吉藏 智[] 二谛 三论宗 天台宗
下载PDF
汉传佛教二谛思想肇端探源
18
作者 赵江 《佛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43-159,共17页
与佛教在汉地的繁盛相同步,二谛在隋唐时期亦迎来了自身理论的高峰,天台智顗、嘉祥吉藏、净影慧远、慈恩窥基等一并高僧都提出了各自立意有别的二谛说。但是这样的一个核心理论,它是何时在汉传佛教中引发普遍关注的,对此学界却莫衷一是... 与佛教在汉地的繁盛相同步,二谛在隋唐时期亦迎来了自身理论的高峰,天台智顗、嘉祥吉藏、净影慧远、慈恩窥基等一并高僧都提出了各自立意有别的二谛说。但是这样的一个核心理论,它是何时在汉传佛教中引发普遍关注的,对此学界却莫衷一是。以汤用彤为代表的主流论断认为,二谛在六家七宗时期已经成为各家讨论的主题与中心,亦有学者认为,二谛被汉传佛教论者所普遍关注应肇端于鸠摩罗什入华所开启的龙树思想之传播。罗什入华为弘始三年(401),此时六家之代表人物大都已离世数十载,故若定后者为是,则主流论断便生阙疑。而此中是非曲直的判定,不但关系到对汉传二谛理论之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亦关系着对六家七宗思想的真实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谛 六家七宗 初端 三论宗 诠释
下载PDF
《成实论》中的二谛思想
19
作者 常蕾 《五台山研究》 2006年第4期3-8,共6页
《成实论》的两重二谛理论,将空有问题安立在不同层次上,论述了修行中的次第。于此主要研究一下“二谛”这一重要观念在《成实论》中的特定形态和内容,以及在此架构中五阴、涅槃、四谛的空有问题,从而探讨此论两重二谛安立的原因,以及... 《成实论》的两重二谛理论,将空有问题安立在不同层次上,论述了修行中的次第。于此主要研究一下“二谛”这一重要观念在《成实论》中的特定形态和内容,以及在此架构中五阴、涅槃、四谛的空有问题,从而探讨此论两重二谛安立的原因,以及其对有部学说的扬弃和对大乘空观的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实论》 二谛 第一义
下载PDF
概说大乘中观“二谛”思想
20
作者 薛乐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7期163-165,共3页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石,我们通常说的"二谛"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胜义谛是不可言说的"空"境,世俗谛是所说的"有"境,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承派在承许...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石,我们通常说的"二谛"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胜义谛是不可言说的"空"境,世俗谛是所说的"有"境,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承派在承许世俗"有"的观点上有了不同的解释,自续派承许在世俗谛上实有,而在应承派看来世俗谛也是"空"的,所谓的"有"是为方便教化众生而说的"有",即是"假名有"。两种"二谛"的不同看法,对藏传佛教乃至汉传佛教关于"空"性解释及其他佛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自续派 中观应承派 二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