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寓意于物”看苏轼美学思想的生态学智慧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存昌 崔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69,共5页
苏轼美学对“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观物态度的区分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物关系思想。“寓意于物”倡导人对世界采取一种自然适意的态度,是苏轼美学思想中生态学智慧的鲜明体现,其根源来自苏轼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体认。这种生态... 苏轼美学对“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观物态度的区分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物关系思想。“寓意于物”倡导人对世界采取一种自然适意的态度,是苏轼美学思想中生态学智慧的鲜明体现,其根源来自苏轼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体认。这种生态智慧对我们今天处理生态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智慧 苏轼美学思想 “寓意于物
下载PDF
从“格物”到“玩物”:明代器物鉴赏的转变 被引量:6
2
作者 彭圣芳 《艺术探索》 2009年第5期33-35,共3页
中晚明时期,对器物在审美和日常使用上的评价渐渐成为以文人为主的器物鉴赏主体的关注点。中晚明文人开始强调在器物赏玩中获得审美体验,发表了大量对于器物装饰、陈设的言论;同时,他们也肯定通过日常物品营造一种闲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中晚明时期,对器物在审美和日常使用上的评价渐渐成为以文人为主的器物鉴赏主体的关注点。中晚明文人开始强调在器物赏玩中获得审美体验,发表了大量对于器物装饰、陈设的言论;同时,他们也肯定通过日常物品营造一种闲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对人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这足以说明中晚明文人已经打开了一个观看物质文化的新视野,使实用美术品第一次作为服务于生活的设计物进入审美和批评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真 借怡于物 自适 适用
下载PDF
苏轼“寓意于物”论与儒道佛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世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寓意于物 苏武 儒道佛思想 苏轼 随缘自适 天地 审美领域 庄子 审美态度
下载PDF
庄子道物关系的一种诠释进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立文 高晓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4,共8页
“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对“物”之本义的考察,“物”指向一个差别、对待的生存世界,人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物”,难逃被“物”分解整体完备之性的命运。因此,庄子针对万物本性常然惨遭破坏的“不物物”和... “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对“物”之本义的考察,“物”指向一个差别、对待的生存世界,人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物”,难逃被“物”分解整体完备之性的命运。因此,庄子针对万物本性常然惨遭破坏的“不物物”和人沉沦物中丧失真我本性的“物于物”的二重困境,发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呼吁。“物物”即顺从万物之本性而不害物,任物自然;“不物于物”即超越万物之殊性而保养人之全性,逍遥以游。“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庄子道物关系的高度凝练,道赋形万物以分殊与不齐,以道观物而任物自然,这是“物物”,体现了“道在物中”;超越万物之分殊与不齐,以道齐物而逍遥以游,这是“不物于物”,体现了“道物无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而不于物 道在 物无
下载PDF
留意物欲与寓寄情意——苏轼美学思想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世德 《天府新论》 1988年第2期50-54,共5页
苏轼的美学思想,是巴蜀美学史上的奇葩,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奇葩。随着对它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相信,人们会认识到它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奇葩。 苏轼,不仅是宋代与以周敦颐为首的“洛学”、以张载为首的“关学”相鼎峙的“蜀学”的... 苏轼的美学思想,是巴蜀美学史上的奇葩,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奇葩。随着对它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相信,人们会认识到它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奇葩。 苏轼,不仅是宋代与以周敦颐为首的“洛学”、以张载为首的“关学”相鼎峙的“蜀学”的领袖,而且是我国几百年之内在文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史 苏轼 书法 周敦颐 整理研究 关学 绘画 寓意于物 散文
下载PDF
苏轼“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浅析苏轼外任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衡蓉蓉 《大舞台》 2011年第3期249-250,共2页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宝绘堂记》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人生态度,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揭示苏轼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 寓意于物 留意于物 审美态度 功利 非功利
下载PDF
善假于物:语文特级教师“特”的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袁逸仙 赖学军 《文教资料》 2013年第28期47-49,60,共4页
“善假于物”语出《荀子·劝学》,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人之所以为人才”的识别技术和方法。发现和认识人与人才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理解语文特级教师之所“特”,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部分... “善假于物”语出《荀子·劝学》,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人之所以为人才”的识别技术和方法。发现和认识人与人才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理解语文特级教师之所“特”,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部分语文特级教师“善假于物”的教学案例,根据教师所“假”之“物”与所授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联系对特级教师之“善假”进行实证性研究,期望能为语文教师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假于物 语文教学 创新实践
下载PDF
由“象取于物”到“象外之象”:吴冠中绘画艺术样态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强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51-153,共3页
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神视域为依据,归纳分析了吴冠中绘画艺术创作语言中呈现的三种样态:“象取于物”“立象尽意”“象外之象”,论证了其绘画作品在视觉图式的创新过程中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复制西方绘画元素和抽象形式美,而是在传统文... 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神视域为依据,归纳分析了吴冠中绘画艺术创作语言中呈现的三种样态:“象取于物”“立象尽意”“象外之象”,论证了其绘画作品在视觉图式的创新过程中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复制西方绘画元素和抽象形式美,而是在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吸纳性、创造性地实践属于自己面貌的绘画艺术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取于物 “立象尽意” “象外之象” 吴冠中
下载PDF
“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的利与害——从苏轼《宝绘堂记》看古代文人参与书画活动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新华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8,共3页
苏轼《宝绘堂记》中所提出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的理论观点,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儒学精神影响下参与书画活动的一种文... 苏轼《宝绘堂记》中所提出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的理论观点,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儒学精神影响下参与书画活动的一种文化心态——诗当以言志,文当以载道,画当以寄情,书当以悦性。寓意为之,皆进取之舟船;留意为之,则为结病之祸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王诜 寓意于物 留意于物
下载PDF
杞菊·巢菜·菖蒲——谈谈苏轼的“寓意于物”
10
作者 张崇琛 《贵州文史丛刊》 2003年第1期21-24,共4页
“寓意于物”、物我相得、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文化心态 ,是苏轼经常都能保持乐观情绪的原因之一 ,也是他身处逆境时的重要精神支柱。密州时期的食杞菊 ,黄州时期的种巢菜 (即薇菜 ) ,以及迁谪期间的养菖蒲 ,便是他“寓意于物”的最好说明。
关键词 苏轼 “寓意于物 文化心态 巢菜 杞菊 菖蒲 文学研究 中国 诗歌
下载PDF
阳明心学视阈下“向内而求”的元理论建议——针对西方译学界“凝滞于物”的学理风险
11
作者 杨镇源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4期59-67,共9页
西方译学界过度偏向“向外而求”的元理论思维,因而导致“凝滞于物”的学理风险,易于陷入来自各种理论话语的割裂与钳制。本文在阳明心学的观照下提出“向内而求”的元理论建议,主张通过自心反思澄明良知,生发出译论认知之良能,以祛除... 西方译学界过度偏向“向外而求”的元理论思维,因而导致“凝滞于物”的学理风险,易于陷入来自各种理论话语的割裂与钳制。本文在阳明心学的观照下提出“向内而求”的元理论建议,主张通过自心反思澄明良知,生发出译论认知之良能,以祛除“凝滞于物”的学理风险。这一基于中国心学智慧的思维有助于克服西方译学割裂的理论视野,远离理论话语表象的钳制,进而趋向圆融自在的学理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向内而求 凝滞于物 良知 良能
下载PDF
超然物外:苏轼人生思考成熟的标志
12
作者 王启鹏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苏轼是个智者,他从小就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他青少年开始直至密州任上提出超然物外思想为止,分析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对人生思考的言论和行动,得出了"超然思想的提出是他人生思考成熟的标志"的结论。文章还阐述了超然思... 苏轼是个智者,他从小就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他青少年开始直至密州任上提出超然物外思想为止,分析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对人生思考的言论和行动,得出了"超然思想的提出是他人生思考成熟的标志"的结论。文章还阐述了超然思想对于认识人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人生思考 超然 寓意于物 思想成熟
下载PDF
“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心灵形上超越之途
13
作者 魏冬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1-57,共7页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人生至为关注、反思至为深切的卓越思想家。本文采取“以思想家个人的现实存在境域为起点而展现其思想全貌”的基本方法,以时代特征为广阔背景,以人生境域为现实起点,从形下而达于形上,层层展现了庄子思想的内在关联...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人生至为关注、反思至为深切的卓越思想家。本文采取“以思想家个人的现实存在境域为起点而展现其思想全貌”的基本方法,以时代特征为广阔背景,以人生境域为现实起点,从形下而达于形上,层层展现了庄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变化发展和整体风貌,深切凸显了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思想和语言在庄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保身全生”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追求,而心灵的自我超越则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在庄子的心灵哲学中,“以道观物”是心灵的认知方法,“道”是心灵的形上坐标,“逍遥游”是心灵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而不于物 庄子 道家 哲学思想 人生哲学 养生方法 形上本体
下载PDF
善假于物与审判异化:司法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敏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8-159,共12页
目前的人工智能在本质上系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并非有机智能。针对"司法人工智能热",应立足于工具主义的定位,辩证地理解司法人工智能的两面性——"善假于物"和"审判异化"。在司法公正、... 目前的人工智能在本质上系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并非有机智能。针对"司法人工智能热",应立足于工具主义的定位,辩证地理解司法人工智能的两面性——"善假于物"和"审判异化"。在司法公正、效率、管理和服务公众方面,司法人工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司法生产力",但与此同时,司法人工智能应当服从于法官主体能动性、止步于司法根本属性,避免不平等的固化和扩大。相应地,对司法人工智能应当持拥抱和审慎的态度,要在理论极限和现实基线之间探索出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司法改革 工具主义 善假于物 审判异化 主体能动性
下载PDF
中国文化语境下旅游审美之“物”及其意义生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海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6-72,共7页
旅游审美之“物”是旅游主体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所“经验”之“物”,此“物”可以是具体之物也可以是抽象之物,旅游审美之“物”是融合了文化内涵之“物”,也是主体倾注情感之“物”。探讨旅游审美的内在逻辑,需要在人们的旅游生活中展开... 旅游审美之“物”是旅游主体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所“经验”之“物”,此“物”可以是具体之物也可以是抽象之物,旅游审美之“物”是融合了文化内涵之“物”,也是主体倾注情感之“物”。探讨旅游审美的内在逻辑,需要在人们的旅游生活中展开,其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观物”“体物”“感物”,这三者并非相互独立、界限分明,而是交互融通,共同存在于旅游审美过程中,并在旅游审美境界的生成上获得了统一。基于旅游审美的内在生发逻辑,其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以物观物、借怡于物以及超然物外。旅游客体(“物”)在旅游主体的“以物观物”而非“以我观物”、“借怡于物”而非“留意于物”、“超然物外”而非“知诱物化”中显现自身之存在的美学意义,旅游主体也在“观生意”、“与物有宜”和“神与物游”中体悟到精神自由与生命本真的审美境界。旅游审美之“物”及其意义生成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回应人们的时代关切,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虚无主义,为我们建立正确的对待“物”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原则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审美 借怡于物 超然
下载PDF
浅析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对苏轼“寓意于物”论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亚静 《青海师专学报》 2006年第S1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苏轼 寓意于物
下载PDF
“善假于物”的经营艺术
17
作者 宋昌盛 杨庆华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41-42,共2页
“善假于物”的经营艺术宋昌盛,杨庆华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写道:“假驭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界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借用。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借用之道不... “善假于物”的经营艺术宋昌盛,杨庆华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写道:“假驭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界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借用。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借用之道不仅用于学习,而且广泛应用于政治、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假于物 经营艺术 经营策略 经营谋略 市场经济条件 火柴盒 奥运会 发展的机遇 经营方法 创造机遇
下载PDF
凯特·肖邦的“不物于物”——《觉醒》新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志景 万雪梅 《海外英语》 2021年第6期18-19,29,共3页
总体而言,凯特·肖邦的《觉醒》研究已呈多角度,且基本对其女主人公爱德娜持肯定态度。而本文从中国庄子的“不物于物”视角出发,认为爱德娜不值得仿效,而肖邦本人可为“不物于物”的典范。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爱德娜被情绪所役使... 总体而言,凯特·肖邦的《觉醒》研究已呈多角度,且基本对其女主人公爱德娜持肯定态度。而本文从中国庄子的“不物于物”视角出发,认为爱德娜不值得仿效,而肖邦本人可为“不物于物”的典范。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爱德娜被情绪所役使,可谓是位“情绪奴隶”;其次,从家庭和社会层面来说,她为情绪所左右,并没有承担好相应的家庭与社会责任;最后,借助“作者意图在场”理论,联系肖邦生平创作,认为作者本人有“不物于物”的意图与行动,这对重新理解西方经典作品《觉醒》、重塑新形势下的物质观、婚恋观等不无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邦 《觉醒》 “不于物 “作者意图在场” 情绪奴隶
下载PDF
手机短信语言的“善假于物”及其表达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力如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5期48-50,共3页
手机短信是随着移动通信发展而来的新产物,也是科教发达的标志,对这种新生的语言形式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手机短信“善假于物”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使人们在利用手机短信传递信息的同时,能更深切地... 手机短信是随着移动通信发展而来的新产物,也是科教发达的标志,对这种新生的语言形式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手机短信“善假于物”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使人们在利用手机短信传递信息的同时,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手机短信语言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短信 “善假于物 表达效果
下载PDF
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发微
20
作者 郭天恩 刘丽斌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35-41,共7页
在庄子哲学中,“物物而不物于物”一语蕴含着比较深刻的意义,它首先指向的是逍遥和生命自主的境界。同时,这句话亦隐含着两种不同的生命境遇,即正向的“物物而不物于物”与反向的“物于物”。然而,这两种指向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和侧重... 在庄子哲学中,“物物而不物于物”一语蕴含着比较深刻的意义,它首先指向的是逍遥和生命自主的境界。同时,这句话亦隐含着两种不同的生命境遇,即正向的“物物而不物于物”与反向的“物于物”。然而,这两种指向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和侧重的。从“物于物”的生命困境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和自主,就是一条很明确的指向,即生命可以从“物于物”走向“物物而不物于物”,只不过在这种指向中需要生命的不断修持,修持的方法就是“虚”与“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于物 而不于物 逍遥 虚与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