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兰州地区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1
1
作者 黄建平 何敏 +3 位作者 阎虹如 张北斗 闭建荣 靳秦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8-558,共11页
液态云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LWP)和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是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两个重要物理量。目前,针对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直接观测较少,特别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至今没有获得系统的观测值。... 液态云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LWP)和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是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两个重要物理量。目前,针对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直接观测较少,特别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至今没有获得系统的观测值。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近两年的微波辐射仪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首先引入Liljegren et al.(2001)的反演方法并加以改进,计算得到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反演参数,利用改进后的反演方法计算近两年的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分析结果显示,与TP/WVP-3000型12通道微波辐射计的直接输出结果相比,本文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在SACOL代表的黄土高原地区,95%的云水路径值都在150g/m2以下,95%的可降水量值都在3cm以下。由于SACOL的降水受亚洲季风的影响,液态云水路径日均值冬季最小,秋季最大,其日变化规律显示半干旱区液态云水路径大体上呈双峰分布,峰值主要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卫星反演资料的年变化趋势与地基反演结果比较吻合。因此,运用卫星反演的液态云水路径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空中云水资源是一种比较可信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云水路径 可降水量 微波辐射计 日变化 云和地球能量辐射系统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近20年云水路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宋松涛 张武 +1 位作者 陈艳 王宪忠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7-793,798,共8页
利用国际卫星云计划D2资料集1990 2009年20年云水路径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云水路径总体上为上升趋势,时空分布特点明显;就20年变化情况看,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云水路径增加,天山、阿尔泰山... 利用国际卫星云计划D2资料集1990 2009年20年云水路径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云水路径总体上为上升趋势,时空分布特点明显;就20年变化情况看,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云水路径增加,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减少明显,具体变化情况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西北地区云水路径一致性变化特征中,包含"东正西负"的东西向变化差异和"北正南负"的反相位的特征;西北地区云水路径存在多重尺度嵌套现象,具有明显的4,7年周期,4年短周期与大气环流振荡准周期对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西北地区 云水路径 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黄海海雾短时临近预报中云水路径的EnKF同化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小雨 高山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8-260,共13页
在海雾的短时临近预报中,初始场的水汽凝结状态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改进初始场的云水含量,本文提出直接同化雾体云水信息的思路。针对2011年5月一次大范围的黄海海雾,借助EnKF (Ensemble Kalman Filter)方法,尝试进行了极轨卫星反演云... 在海雾的短时临近预报中,初始场的水汽凝结状态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改进初始场的云水含量,本文提出直接同化雾体云水信息的思路。针对2011年5月一次大范围的黄海海雾,借助EnKF (Ensemble Kalman Filter)方法,尝试进行了极轨卫星反演云水路径数据的同化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利用EnKF将云水混合比增加到背景场和分析场的控制变量中,构建云水观测数据与背景场之间的关系,实现云水路径数据的直接同化是可行的;(2)同化云水路径可显著改善海面气温与湿度状态,大幅提高海雾预报效果;(3)EnKF能够基于集合体动态统计流依赖的背景误差协方差是其取得良好同化效果的主要原因。值得指出的是,受集合样本误差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云水含量与风之间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海雾 短时临近预报 EnKF(Ensemble KALMAN Filter)同化 云水路径 海雾雾区
下载PDF
利用地基红外高光谱发射率数据进行云参数反演(2):云滴有效半径和云水路径反演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磊 孙学金 高太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95-3906,共12页
云滴有效半径和云水路径等微物理参数是了解云的形成过程、辐射效应以及云、气溶胶和降水相互作用等问题的重要数据。利用地基红外高光谱辐射数据开展了云微物理参数反演方法研究。针对光谱数据的特点,进行了基于云层发射率光谱和辐射... 云滴有效半径和云水路径等微物理参数是了解云的形成过程、辐射效应以及云、气溶胶和降水相互作用等问题的重要数据。利用地基红外高光谱辐射数据开展了云微物理参数反演方法研究。针对光谱数据的特点,进行了基于云层发射率光谱和辐射光谱的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云微物理参数与云发射率光谱差值和斜率等特征参数有关的查找表关系。具体特征参数包括:热红外波段862.1和934.9cm^(-1)的云层发射率之差、中红外波段1 900.1和2 170.1cm^(-1)的云层发射率之差、热红外波段900~1 000cm^(-1)区间的发射率光谱斜率和辐射值光谱斜率、1 100~1 200cm^(-1)区间的发射率光谱斜率和辐射值光谱斜率等。研究了臭氧波段云层透过率的计算方法及对查找关系的约束性,选择了1 050~1 060cm^(-1)区间的云层透过率平均值作为约束特征参数。实现了基于逐步搜索法的多重查找反演云滴有效半径和光学厚度,并可通过经验关系计算云水路径。研究表明,该算法得到的水云的云滴有效半径与ARM计划中的MICROBASE产品基本相当,冰云的云滴有效半径相对偏小,两者的云水路径反演结果差异较大。该反演算法较适合于光学厚度小于6的薄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滴有效半径 云水路径 红外高光谱辐射 云发射率
下载PDF
AMSR-E数据参数化法反演液态云水路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颖 李国春 +2 位作者 高阳华 杜钦 赵梓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2期59-65,共7页
液态云水路径是气象学和云雾物理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定量测量对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AUQA卫星携带的微波成像仪AMSR-E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确定微波极化通道亮温与大气含水量ω的关系,并... 液态云水路径是气象学和云雾物理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定量测量对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AUQA卫星携带的微波成像仪AMSR-E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确定微波极化通道亮温与大气含水量ω的关系,并改进双极化参数法.结果表明:利用AMSR-E的89.0 GHz和36.5 GHz微波极化通道亮温数据可直接反演液态云水路径,并可依据MODIS反演的大气含水量ω将反演分辨率估算至1 km.反演结果与MODIS云图路径吻合,与NCEP 1°×1°的6 h液态云水路径垂直积分总含量资料进行对比,表明反演结果误差小于0.04 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云水路径 微波遥感 AMSR-E MODIS
下载PDF
中国非季风区与季风区云水资源及降水效率的差异特征
6
作者 张云舒 梁捷宁 +1 位作者 郭琪 张镭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0-627,共8页
利用2000-2016年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月平均云资料与全球降水气候学项目的月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中国非季风区和季风区云水资源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利用同时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 5水汽输送通量再分析资料分析上述区... 利用2000-2016年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月平均云资料与全球降水气候学项目的月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中国非季风区和季风区云水资源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利用同时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 5水汽输送通量再分析资料分析上述区域水汽输送路径和水汽总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方面,中国空中云水资源含量和降水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高值区常沿高大山脉分布.在年内变化方面,总云量、低云量、云水路径和降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除低云量外均在6月出现明显峰值.在年际变化方面,非季风区总云量呈现减少趋势,季风区总云量呈现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5%,两区域云水路径和降水量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季风区云水路径和降水量平均增加0.3 g/(m^(2)·a)和0.01 mm/d;非季风区平均增加0.22 g/(m^(2)·a)和0.009 mm/d.低云量呈现减小趋势,非季风区平均每10 a降低0.86%,季风区平均每10 a降低0.46%.近年来经西北和东北地区向内陆输送的水汽通量增加明显,在新疆北部和东北地区出现水汽通量增长的高值区,是中国近年来降水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水路径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下载PDF
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5
7
作者 陈勇航 黄建平 +4 位作者 陈长和 张强 冯建东 金宏春 王天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5-912,共8页
利用1983年7月至1998年12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云资料,对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区域的月平均总云量、 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的区域平均值分别在52.5%~58.3%,2.6~6.6和 ... 利用1983年7月至1998年12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云资料,对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区域的月平均总云量、 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的区域平均值分别在52.5%~58.3%,2.6~6.6和 44.9~77.6 g·m-2之间;西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多年平均分布有其沿地形分布的特点,总云量、中云量、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的高值区均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而低值中心一般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西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西北部一带.此外,祁连山、青海所在的高原气候区云水资源近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15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约上升了0.8和16.4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光学厚度 云水路径 西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文韬 李兴宇 +1 位作者 张礼林 成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 Liquid Water 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 Ice Water 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 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 Liquid Water 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 Ice Water 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LWP和IWP的年平均分布形态与降水、可降水量对应较好,林芝地区聚集了丰富的LWP、IWP、降水量和可降水量。受印度洋季风影响,LWP和IW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LWP和IWP最丰富,冬季最少。水汽传输和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是影响夏季LWP和IWP分布的主要因素,夏季高原南部相对湿度大,水汽抬升强烈,促进了LWP和IWP的形成和积累。LWP和IWP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较为相似,3000~5500 m海拔高度区间内二者的总体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变化特征一致,为随高度先较快升高后保持稳定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LWP和IWP在2001~2016年间均以减少趋势为主,这一变化趋势与云量和降水变化趋势一致,LWP和IWP的减少趋势与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云水路径 冰相云水路径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下载PDF
星载微波辐射计遥感反演云水量的一个算式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洪滨 《遥感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3期165-171,共7页
云柱含水量 (常称为云水路径 ,以下简写为L)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参量。星载微波辐射计是目前监测全球范围云水路径分布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已上天的微波辐射计 (如SSM/I)反演云水路径L的算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 ;将要上... 云柱含水量 (常称为云水路径 ,以下简写为L)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参量。星载微波辐射计是目前监测全球范围云水路径分布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已上天的微波辐射计 (如SSM/I)反演云水路径L的算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 ;将要上天的仪器 (如日本的ADEOSⅡ AMSR)反演L的算式需要建立。采用物理 统计反演方法 ,建立了一个L反演算式。主要过程是 ,先根据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得到的资料 ,建立云水量L与有云无云亮温差之间的关系式 ;无云时的亮温由低频通道 (SSM/I的 19GHz)及通过SSM/I大量晴天的资料建立的关系式求得。算式反演结果的对比表明 ,尽管作为验证的资料量极少且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总体来说 ,我们算式的反演结果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微波辐射计 云水路径 反演算式 遥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云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伯玥 王艺 +1 位作者 李嘉敏 王澄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79-1690,共12页
利用1984-2009年ISCCP的云量、云光学厚度(COT)、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夏秋季降水、冬春季降雪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中的云水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与水平分布差异;青藏高原春夏... 利用1984-2009年ISCCP的云量、云光学厚度(COT)、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夏秋季降水、冬春季降雪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中的云水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与水平分布差异;青藏高原春夏季总云量、高云云量高于秋冬季,CWP、COT与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原云量高值区位于喀喇昆仑山与高原东南部;可可西里地区由于羌塘高压的下沉作用为云量低值区.青藏高原总云量在1984-2009年间呈现减少趋势;而CWP在高原总体以增加为主,但在各区域上的变化不一致,高原东部CWP增加而西部出现较弱的减小,这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增加有关.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夏秋季降水受云量减少影响较小而与CWP的增加相一致呈增长趋势;该地区冬春季降雪略有减少,与总云量的年际变化具有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云量 云水路径 ISCCP资料 降水
下载PDF
MODIS漏测的全球洋面液态云水研究
11
作者 李江妹 王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12-919,929,共9页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已成为研究云的微物理特征的重要数据来源,它提供的云水路径(LWP)产品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类研究中.但MODIS采用的光谱反演方法会在冰云存在的情况下导致大量下方水云LWP的漏测,而基于被动微波信号的反演算法则...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已成为研究云的微物理特征的重要数据来源,它提供的云水路径(LWP)产品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类研究中.但MODIS采用的光谱反演方法会在冰云存在的情况下导致大量下方水云LWP的漏测,而基于被动微波信号的反演算法则可反演出这类云的LWP.本文利用准同步的被动微波仪器AMSR-E的反演结果定量评估了2002~2011年间MODIS对于洋面LWP的漏测情况,结果发现:在全球洋面上空,MODIS漏测水云的比例约为10.8%,平均漏测的LWP约为0.15 kg/m^2.漏测样本主要分布在赤道和西太平洋暖池等利于混合云发展的海域上空.一般而言,所漏测的水云容易发生在云顶温度(CTT)低、冰水含量高的深厚对流云中,且这类漏测样本通常具有较高的LWP.当CTT处于205~235 K区间时,MODIS漏测水云的样本最多.此外,利用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因漏测而造成的全球辐射平衡计算差异,结果表明,由于MODIS漏测的水云将导致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的低估,进而造成对地气系统温度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云水路径(LWP) 漏测 辐射强迫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53
12
作者 陈勇航 黄建平 +2 位作者 王天河 金宏春 葛觐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7-727,T0002,共12页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资料,对西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气候区是各种云出现最多的地区,特别是积状云的云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资料,对西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气候区是各种云出现最多的地区,特别是积状云的云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但这些云的云水路径值低;西北地区大多数云云量的高值区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陕西东南部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高云和部分中云云量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沿着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是高值区,低值区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西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西北部一带;绝大多数云类春夏季节云量维持较高,秋冬季节云量较少.云水路径值较大的层状云类的云量多寡与降水多寡相一致;积状云类和层积云类云量多少与降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降水偏少时,这类云的云量大多与降水正常时相近,有些云的云量甚至比降水偏多时还要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云量 云水路径 时空分布 降水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37
13
作者 陈勇航 陈艳 +3 位作者 黄建平 郑志海 苏婧 黄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1-748,共8页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值最大;水层云主要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和陕西南部,冰层云主要出现在北疆地区,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以及水高层云、冰高层云、卷层云的云量高值区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因此上述地区也是有利于人工增水作业的地区。近20年中,高云量在3个气候区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中、低云量之和则呈上升趋势。西北地区云与地气系统之间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地面气温的升高,促使地面蒸发加剧,从而导致中、低云量增多而使降水增多,同时高云云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ISCCP D2系列云资料 光学厚度 云水路径
下载PDF
中国及周边地区白天各类云及其水凝物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浩然 孙学金 +5 位作者 王旻燕 卫克晶 张日伟 刘磊 李岩 周永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25-1635,共11页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CloudSat的2B-CLDCLASS和2B-CWC-RO产品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白天各类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CWP)分布特征,研究了该区域CWP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大尺度环流对我国CWP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及周边地区...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CloudSat的2B-CLDCLASS和2B-CWC-RO产品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白天各类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CWP)分布特征,研究了该区域CWP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大尺度环流对我国CWP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及周边地区单层云的年平均云量和CWP总体而言大于多层云,30°N是各类云云量和CWP的南北分界线,30°N以南地区云中水凝物含量相对较多;该区域的CWP受大尺度环流条件、水汽条件和地形影响较大,南北差异明显;西风气流的季节性变化对CWP的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单层云 多层云 云水路径
下载PDF
基于模板匹配的云底高度估计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浩然 孙学金 +1 位作者 刘磊 张日伟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0-615,共6页
本文提出一种将主动卫星遥感云底高数据扩展到被动遥感卫星视场的新方法。在分析云顶高度(CTH)和云水路径(CWP)对云垂直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用CTH和CWP两项参数为基的模板匹配法,结合加权最近邻插值估计云层厚度,并用成熟的CTH反... 本文提出一种将主动卫星遥感云底高数据扩展到被动遥感卫星视场的新方法。在分析云顶高度(CTH)和云水路径(CWP)对云垂直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用CTH和CWP两项参数为基的模板匹配法,结合加权最近邻插值估计云层厚度,并用成熟的CTH反演产品减去云层厚度,得到云底高度(CBH)。然后引入小波去噪的方法抑制对云底高度估计的局部高频涨落。与基于云类型的估计方法相比,该方法在20-300 km范围内与其估计效果相当,且在170-240 km范围内误差更小。考虑到基于云类型的估计方法在CloudSat卫星和MODIS云分类结果上存在差异,本文方法的适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底高度 云顶高度 云水路径 模板匹配 CLOUDSAT卫星 MODIS
下载PDF
用Aqua/CERES反演的云参量估算西北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乾 陈添宇 张鸿 《干旱气象》 2006年第4期1-8,共8页
利用美国NASA Langley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的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 利用美国NASA Langley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的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沙漠和东南部季风区4片有代表性的地域,按该资料的云分类,分别计算低层云和高层云区域月平均值,结合相应时期和地区的降水量,分析不同云层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结果表明,西部干旱区降水与高层云相关较好,而东南部季风区则与低层云相关好。整个西北区以低云的云水路径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高,平均R2=0.8459。定义月降水效率为月平均降水强度(mm/h)除以总的云水路径,结果表明,不论低层云或高层云的降水效率都是东南部季风区最大,祁连山区略大于天山区,南疆沙漠最小。其年变化低层云除南疆7月最高外,其余地区8月最高。高层云的降水效率东南部季风区8月最大,其余3片7月最高。取(LWP/IWP-C)×LWP作为人工降水最大可能增(减)雨的度量,则4片中祁连山区最大,其次是天山,东南部季风区最小,年平均为负值。人工增雨潜力的年变化表明,高层云的峰值A区和C区在8月,D区则在9月,其余峰值均出现在6或7月。本文重点研究天山、祁连山区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为今后人工增雨(雪),开发山区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 云水路径 冰水路径 降水效率 人工增雨潜力
下载PDF
基于ISCCP云资料的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9
17
作者 范思睿 王维佳 林丹 《干旱气象》 2020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部分冰云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中卷云覆盖最广、云量最大,其次为卷层云、水高层云、水积云,而冰云中低云云量最小。(2)水云中层积云、雨层云和冰云中深对流云总云量、云水路径和云光学厚度均较大,云水含量丰富,对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降水贡献较大。(3)不同云类的总云量季节变化明显,不同区域表现不一,多数水云尤其是雨层云在北方和高原地区夏多冬少,而在西南和东南地区冬多夏少;冰云季节变化的地域性差异较小,多数区域高积云和高层云冬多夏少,卷层云和深对流云夏多冬少,表明冬季对流减弱使得冰云集聚且向中低层发展,而夏季温度升高、对流增强使得水云集聚并向高层发展。(4)水云中层云和雨层云的云水路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东南地区,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在2月和11月;冰云的云水路径在北方地区夏季达到峰值,而在南方地区冬季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水路径 云光学厚度 冰云 水云 ISCCP D2云资料
下载PDF
夏季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对中国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尚晶晶 廖宏 +1 位作者 符瑜 杨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1-466,共16页
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研究2006年8月1日—9月1日中国区域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模式验证利用了卫星和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化学物质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 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研究2006年8月1日—9月1日中国区域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模式验证利用了卫星和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化学物质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云微物理特性。模式性能评估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抓住气象要素(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的量级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与地面观测和MODIS卫星数据对比发现,尽管模式模拟还存在偏差,但还是能较好模拟出气溶胶物种的地表浓度、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云光学厚度(COD)、云量(CLDF)、云顶云滴有效半径(CER)和云水路径(LWP)。通过两个敏感性试验(分别增加二氧化硫和黑碳排放量至控制试验排放的3倍)与控制试验的对比发现硫酸盐比黑碳更易成为云凝结核,在中国东部云顶云滴数浓度和其它云特性参数对二氧化硫排放增加的响应均从北向南呈递增,这与地面湿度分布有关。云滴有效半径对硫酸盐气溶胶的响应符合气溶胶第一间接效应的定义,即硫酸盐气溶胶增多,云滴数浓度增加,云滴有效半径减少,但是对黑碳气溶胶的响应在各区域不尽相同。还发现黑碳对云量的影响远大于硫酸盐,主要原因是由于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对太阳光的吸收)导致的云的"燃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气溶胶 黑碳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 云光学厚度 云量 云水路径 云滴有效半径
下载PDF
CPR雷达探测北半球夏季多层云系结构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谭瑞婷 冼桃 傅云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4-138,共15页
利用2007~2010年北半球夏季(6~8月)Cloud Sat卫星搭载的云廓线雷达(Cloud Profile Radar,CPR)探测结果对0°~60°N区域单层、双层和三层云系的水平分布、垂直结构特征及各云层云类组成、云水路径等物理量分布进行分析。云量的... 利用2007~2010年北半球夏季(6~8月)Cloud Sat卫星搭载的云廓线雷达(Cloud Profile Radar,CPR)探测结果对0°~60°N区域单层、双层和三层云系的水平分布、垂直结构特征及各云层云类组成、云水路径等物理量分布进行分析。云量的统计结果表明CPR探测的单层、双层和3层云系的云量分别为36.63%、8.26%和1.40%,云量的水平分布表明其高值区主要位于对流旺盛区域,且高值区的云层云顶高、厚度大,而低值区则多位于副热带高压区域。对不同云类的出现频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层云系中各云类的出现频率相近;多层云系的上层以卷云为主,下层以层积云为主。对比海陆差异发现洋面卷云和层积云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陆面,但高层云和高积云的出现频率低于陆面。云水路径分析表明,单层云系的冰水路径和液水路径均最大,而在多层云系中云层越高、厚度越大、冰水路径越大,液水路径则随着云层的降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廓线雷达 多层云系 云量 云类 云水路径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loudSat Cloud Liquid Water Paths in Arctic Summer Using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 被引量:3
20
作者 LIU Shuang Georg Heygster ZHANG Sup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Arctic cloud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regional radiation balance, temperature, melting of sea ice, and freezing of sea water.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reliabie observations of Arctic ... Arctic cloud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regional radiation balance, temperature, melting of sea ice, and freezing of sea water.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reliabie observations of Arctic clouds. The CloudSat satellite launched in 2006 with a 94GHz Cloud Profiling Radar (CPR) may contribute to close this gap. Here we compare one of the key parameters, the cloud liquid water path (LWP) retrieved from CloudSat observations and from microwave radiometer (MWR) data taken during the ASCOS (Arctic Summer Cloud Ocean Study) cruise of the research vessel Oden from August to September 2008. Over the 45 days of the ASCOS cruise, collocations closer than 3 h and 100 km were found in only 9 d, and collocations closer than 1 h and 30 km in only 2 d. The poor correlations in the scatter plots of the two LWP retrieval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atchiness of the cloud cover in these two days (August 5th and September 7th), as confirmed by coincident MODIS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 ter) images. The averages of Oden-observed LWP values are systematically higher (40-70 g m-2)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loudSat observations (0-50 g m2). These are cases of generally low LWP with presumably small droplets, and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little sensitivity of the CPR to small droplets or by the surface cl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liquid water path ARCTIC microwave radiometer COLLOCATION Ode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