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区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变化趋势 被引量:17
1
作者 段皎 刘煜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8-416,共9页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和MODIS云的资料,给出中国地区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分布特征;分别对季节平均和年平均时间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夏季云的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变化趋势最显著。结...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和MODIS云的资料,给出中国地区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分布特征;分别对季节平均和年平均时间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夏季云的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变化趋势最显著。结合云量变化情况,可发现云滴有效半径的变化对云光学厚度的影响可能在夏季最大,也就是说,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可能在夏季最强;云量、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变化也表明长江以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可能是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比较显著的地区。中国地区冰云光学厚度与有效直径的相关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说明冰云的微物理机制比水云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云量 云光学厚度 云滴有效半径
下载PDF
云微物理特性及云滴有效半径参数化:一次降水层状云的飞机观测资料结果 被引量:6
2
作者 解小宁 王昭生 +1 位作者 王红丽 岳治国 《地球环境学报》 2016年第1期12-18,共7页
全球及区域气候模式中云滴有效半径的参数化对于理解云的辐射效应特别是气溶胶间接效应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利用延安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一次降水层状云的飞机观测资料,首先给出该次过程的云微物理特性包括云滴数浓度(Nc),云水含量(Q... 全球及区域气候模式中云滴有效半径的参数化对于理解云的辐射效应特别是气溶胶间接效应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利用延安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一次降水层状云的飞机观测资料,首先给出该次过程的云微物理特性包括云滴数浓度(Nc),云水含量(Qc),云滴的半径(Rm),体积半径(Rv),以及有效半径(Re),云滴谱离散度(ε)以及Re/Rv比值因子β;并指出云滴谱离散度ε与云滴数浓度Nc有着很好的递减关系式,所对应的关系式可以表述为ε=0.579-7.42×10-4Nc+4.2×10-7Nc2。进一步,发现云滴尺度谱采用Lognormal分布函数,Gamma分布函数以及Weibull分布函数所参数化的云滴有效半径与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值得指出的是,基于Lognormal分布函数的参数化能够更好地描述云滴有效半径。该云滴有效半径的参数化结果将会加强对于气溶胶在中国西北地区间接辐射强迫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滴尺度谱分布 云滴谱离散度 云滴有效半径
下载PDF
利用地基红外高光谱发射率数据进行云参数反演(2):云滴有效半径和云水路径反演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磊 孙学金 高太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95-3906,共12页
云滴有效半径和云水路径等微物理参数是了解云的形成过程、辐射效应以及云、气溶胶和降水相互作用等问题的重要数据。利用地基红外高光谱辐射数据开展了云微物理参数反演方法研究。针对光谱数据的特点,进行了基于云层发射率光谱和辐射... 云滴有效半径和云水路径等微物理参数是了解云的形成过程、辐射效应以及云、气溶胶和降水相互作用等问题的重要数据。利用地基红外高光谱辐射数据开展了云微物理参数反演方法研究。针对光谱数据的特点,进行了基于云层发射率光谱和辐射光谱的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云微物理参数与云发射率光谱差值和斜率等特征参数有关的查找表关系。具体特征参数包括:热红外波段862.1和934.9cm^(-1)的云层发射率之差、中红外波段1 900.1和2 170.1cm^(-1)的云层发射率之差、热红外波段900~1 000cm^(-1)区间的发射率光谱斜率和辐射值光谱斜率、1 100~1 200cm^(-1)区间的发射率光谱斜率和辐射值光谱斜率等。研究了臭氧波段云层透过率的计算方法及对查找关系的约束性,选择了1 050~1 060cm^(-1)区间的云层透过率平均值作为约束特征参数。实现了基于逐步搜索法的多重查找反演云滴有效半径和光学厚度,并可通过经验关系计算云水路径。研究表明,该算法得到的水云的云滴有效半径与ARM计划中的MICROBASE产品基本相当,冰云的云滴有效半径相对偏小,两者的云水路径反演结果差异较大。该反演算法较适合于光学厚度小于6的薄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滴有效半径 云水路径 红外高光谱辐射 云发射率
下载PDF
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对云滴有效半径的敏感性分析
4
作者 汪方 丁一汇 徐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1-772,共12页
利用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模拟对云滴有效半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可变水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引入(REL和REL_CAM3方案)导致对流层中下部云消光光学厚度的明显变化,但REL和REL_CAM3之间的变化位置不同、符号相反;而引入可变的冰云... 利用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模拟对云滴有效半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可变水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引入(REL和REL_CAM3方案)导致对流层中下部云消光光学厚度的明显变化,但REL和REL_CAM3之间的变化位置不同、符号相反;而引入可变的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后(REI方案),对流层中上部的云消光光学厚度明显减小。云辐射强迫的变化主要受REI方案的影响,长波和短波云辐射强迫均以减小为主;从全球平均来看,大气顶云辐射强迫的变化对冰云有效半径的变化更加敏感,尽管量级还有明显差距,各种方案均正确模拟出了大气顶净云辐射强迫的符号。大气顶净辐射的变化与净云辐射强迫的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以减少为主。对于地表气温的变化,REL和REI方案总体上有着较为一致的分布,夏季以降温为主,冬季的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北部增温明显。此外,大陆地表气温的变化主要受地表热量输送的影响,而热带海洋上空却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同时引入可变的水云和冰云粒子(RIW和RIW_CAM3方案),云的消光光学厚度和辐射强迫相对单独引入主要呈线性响应,但地表气温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最明显的地区主要位于大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模式 云滴有效半径 敏感性 非线性响应
下载PDF
华北及临近海域夏季不同降雨量下气溶胶光学厚度与云滴有效半径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万灵 姚凤梅 张佳华 《干旱气象》 2016年第4期725-730,共6页
利用2008—2012年MODIS和TRMM卫星遥感数据产品逐日资料,分析华北地区及临近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月变化,以及夏季不同降雨量下气溶胶光学厚度与云滴有效半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及邻近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陆... 利用2008—2012年MODIS和TRMM卫星遥感数据产品逐日资料,分析华北地区及临近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月变化,以及夏季不同降雨量下气溶胶光学厚度与云滴有效半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及邻近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陆地上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海洋上春季最大、秋季最小;海洋上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小于陆地。陆地上,夏季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水云云滴有效半径呈显著正相关,在海洋上二者呈显著负相关,且相关性随降雨量的增加均增大。陆地上,夏季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冰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在小雨下呈显著负相关,在中雨和大雨下呈正相关;海洋上,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冰云有效粒子半径呈显著负相关,且相关性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D 云滴有效半径 降雨量 MODIS TRMM
下载PDF
天山山区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勇航 彭宽军 +3 位作者 史玉光 崔彩霞 林雄 潘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6-891,共6页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1B云资料,对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仅包括云量、云液态水柱含量,还包括云滴...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1B云资料,对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仅包括云量、云液态水柱含量,还包括云滴尺度,为无人区的人工增水作业和天气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与以往的卫星观测云气候全球数据集相比,该资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且其观测仪器和云反演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因此其结果较以往更可信。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区云参量年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数值上有很大差别。除了动力条件和气候背景以外,这可能与沙尘气溶胶可以影响云的物理特性和生命期有关。由年变化来看,天山山区的月平均总云量为47%~72%,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12%~50%;天山山区低云的月平均液态水柱含量为56.6~96.0g/cm^2,高云为30.5—59.8g/cm^2。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低云的月平均液态水柱含量为19.4~43.9g/cm^2,高云为9.3~59.0g/cm^2;天山山区的月平均云滴半径低云为12.6~16.0μm,高云为8.6-14.8μm。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低云云滴半径8.8~11.3μm,高云为6.1—11.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液态水柱含量 云滴半径 年变化 天山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云微物理量分布特征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张华 杨冰韵 +2 位作者 彭杰 王志立 荆现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48,共14页
本文利用2007~2010年整四年最新可利用的CloudSat卫星资料,对东亚地区(15°~60°N,70°~150°E)云的微物理量包括冰/液态水含量、冰/液态水路径、云滴数浓度和有效半径等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整... 本文利用2007~2010年整四年最新可利用的CloudSat卫星资料,对东亚地区(15°~60°N,70°~150°E)云的微物理量包括冰/液态水含量、冰/液态水路径、云滴数浓度和有效半径等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整个东亚地区划分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和东部海域五个子区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地区冰水路径值的范围基本在700 g m-2以下,高值区分布在北纬40度以南区域,在南方地区夏季的平均值最大,为394.3 g m-2,而在西北地区冬季的平均值最小,为78.5 g m-2;而液态水路径的范围基本在600 g m-2以下,冬季在东部海域的值最大,达到300.8 g m-2,夏季最大值为281.5 g m-2,分布在南方地区上空.冰水含量的最高值为170 mg m-3,发生在8km附近,南方地区夏季的值达到最大,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差异最大;而液态水含量在东亚地区的范围小于360 mg m-3,垂直廓线从10km向下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峰值位于1~2 km高度上.冰云云滴数浓度在东亚地区的范围在150 L-1以下,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值小于80 cm-3,垂直廓线的峰值均在夏季最大.冰云有效半径在东亚地区的最大值为90 μm,发生在5km左右;水云有效半径在东亚地区的值分布在10km以下,最大值为10~12 μm,基本位于1~2 km高度上.从概率分布函数来看,东亚地区冰/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其他量基本为单峰型.本文的结果可以为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在东亚地区对以上云微物理量的模拟提供一定的观测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卫星 云水含量 云滴数浓度 云滴有效半径
下载PDF
云顶以下臭氧对TOMS反演臭氧总量的影响及反演方法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江芳 王英鉴 +2 位作者 刘振兴 王咏梅 张晓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369,共6页
目前紫外后向散射反演臭氧总量的所有算法,都将云考虑成不透明的Lambertian反射体,并假定云顶有效反照率不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本文通过模拟计算发现,由于云散射、瑞利散射、臭氧吸收三种作用的综合结果,云顶的有效反照率是与波长... 目前紫外后向散射反演臭氧总量的所有算法,都将云考虑成不透明的Lambertian反射体,并假定云顶有效反照率不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本文通过模拟计算发现,由于云散射、瑞利散射、臭氧吸收三种作用的综合结果,云顶的有效反照率是与波长相关的,即使光学厚度比较大的云,辐射也可由云顶继续向下传输,因而会受到云顶以下臭氧吸收的影响.用V7方法进行反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云的出现使得云顶以下,特别是云内光程增强,导致紫外波段的臭氧吸收衰减增大,所以反演出的臭氧总量值比真实值偏大,本文称这种现象为“云吸收效应”,并讨论了该效应的影响因子.最后,在辐射传输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反演算法,大大减弱了“云吸收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总量 紫外后向散射强度 云顶有效反照率 云滴有效半径 云的光学厚度
下载PDF
沙尘气溶胶对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韩永翔 陈勇航 +1 位作者 方小敏 赵天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2-106,共5页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沙漠的风积地貌,结合近40年气象站的风况观测资料,探讨了沙尘暴形成的大气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天气学理论上来看,降水和沙尘暴天气相伴而生.在年际时间尺度以上,沙尘暴发生日数与降水存在显著的负反馈机制.然而...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沙漠的风积地貌,结合近40年气象站的风况观测资料,探讨了沙尘暴形成的大气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天气学理论上来看,降水和沙尘暴天气相伴而生.在年际时间尺度以上,沙尘暴发生日数与降水存在显著的负反馈机制.然而降水抑制沙尘暴发生的理论无法解释在月际尺度内降水与沙尘暴呈正相关的事实.通过分析云量、沙尘凝结核以及卫星计算的云滴有效半径表明,由于沙尘气溶胶可以长时间悬浮在大气中并作为凝结核,使云中的水汽分布到更多的粉尘颗粒中,导致空中云滴有效半径剧减而无法达到形成降水的阈值,从而抑制降水的产生.这从理论上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矛盾,为解释降水和沙尘的互反馈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沙尘凝结核 云滴有效半径 沙尘暴
下载PDF
利用FY-2C卫星数据反演云辐射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青 赵凤生 高文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7-842,共16页
本文利用FY-2C静止卫星提供的可见光、中红外和热红外观测数据,开展了水云光学厚度、粒子有效半径和云顶温度的云参数遥感探测理论和反演方法研究。基于FY-2C可见光、中红外(3.75μm)与热红外(11μm)通道辐射率对云光学厚度、云滴有效... 本文利用FY-2C静止卫星提供的可见光、中红外和热红外观测数据,开展了水云光学厚度、粒子有效半径和云顶温度的云参数遥感探测理论和反演方法研究。基于FY-2C可见光、中红外(3.75μm)与热红外(11μm)通道辐射率对云光学厚度、云滴有效半径、云顶温度辐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提出三通道同时反演云的光学厚度、云滴有效半径及云顶温度的迭代方案;通过个例分析进行了云参数反演试验,并将结果与MODIS的云反演产品进行了对比,最后对反演误差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个例反演得到的云参数与各通道探测数据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迭代计算标准偏差在允许的计算精度范围内(<0.89%),反演结果具有合理性;(2)通过与MODIS云反演产品的对比可以看到,两者云光学厚度、云滴有效半径的均值和直方图分布都非常一致,而MODIS的云顶温度比FY-2C反演值要高,考虑到FY-2C的11μm通道测量的辐射值与MODIS相比偏小,因此认为我们的反演方法与MODIS方法的精度是相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光学厚度 云滴有效半径 云顶温度 三通道迭代反演
下载PDF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云微物理和光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0
11
作者 杨冰韵 张华 +2 位作者 彭杰 王志立 荆现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5-1118,共14页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垂直分辨率CloudSat卫星的2B数据产品,对云微物理特征量(包括云中液态水/冰水含量、液态水/冰水路径、云滴有效半径等)以及云光学参数(云光学厚度等)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云微物理性...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垂直分辨率CloudSat卫星的2B数据产品,对云微物理特征量(包括云中液态水/冰水含量、液态水/冰水路径、云滴有效半径等)以及云光学参数(云光学厚度等)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云微物理性质对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水路径分布在北美南部、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和南亚的陆地上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面上空,高值区最大值达600 g·m-2以上;垂直方向上,高值区位于赤道地区8 km附近以及中纬度地区4~8 km高度上。液态水路径在300 g·m-2以上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中低纬度海域上空,垂直上液态水含量随高度递减。冰云有效半径在高纬度地区近地面层达200μm以上,在赤道附近4~8 km上有1个高值区,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4 km上有2个高值区,最大值均达到80μm以上。在1 km以下的边界层水云有效半径值较大,达到12μm以上。总云光学厚度在全球大部分地区【40,高值区普遍位于中高纬度的广阔地区和低纬度靠近大陆的洋面上空;垂直方向上,云光学厚度的高值集中在2 km以下的边界层。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受云量、云水含量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影响,云量大的地区基本为云光学厚度的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云光学厚度 云滴有效半径 云水含量
下载PDF
利用NOAA-AVHRR观测数据反演云辐射特性的一种迭代方法 被引量:27
12
作者 赵凤生 丁强 +4 位作者 孙同明 孔庆欣 胡雯 荀尚培 邵鸿飞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4-601,共8页
在可见光谱区 ,云的反射函数主要依赖于云的光学厚度 ;在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区 ,云的反射函数主要依赖于云滴有效半径。根据上述原理 ,我们开发了一个利用NOAA AVHRR观测资料同时反演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迭代方案。将该方案用... 在可见光谱区 ,云的反射函数主要依赖于云的光学厚度 ;在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区 ,云的反射函数主要依赖于云滴有效半径。根据上述原理 ,我们开发了一个利用NOAA AVHRR观测资料同时反演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迭代方案。将该方案用于分析中国东海上空冬季层积云的辐射特性 ,取得了较为合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AVHRR观测数据 反演 迭代方法 光学厚度 云滴有效半径 卫星遥感
下载PDF
气溶胶对北京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贤芳 刘长海 +2 位作者 刘晓东 付丹红 潘翻番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6,共6页
利用可分辨云模式(WRF),模拟研究了不同气溶胶浓度对北京地区2001年8月23日一次产生强降水和冰雹的对流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浓度的增加不利于对流云的发展,导致地面降水减小,但是对降水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气溶胶浓度增加导致云... 利用可分辨云模式(WRF),模拟研究了不同气溶胶浓度对北京地区2001年8月23日一次产生强降水和冰雹的对流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浓度的增加不利于对流云的发展,导致地面降水减小,但是对降水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气溶胶浓度增加导致云中水成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均发生变化,其中云水、冰晶和雪含量增加,而雨水、霰和雹含量减小。从云微物理学分析发现,气溶胶浓度减小有利于高层云的形成,云滴有效半径随着气溶胶浓度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云滴有效半径 降水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夏季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对中国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尚晶晶 廖宏 +1 位作者 符瑜 杨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1-466,共16页
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研究2006年8月1日—9月1日中国区域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模式验证利用了卫星和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化学物质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 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研究2006年8月1日—9月1日中国区域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模式验证利用了卫星和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化学物质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云微物理特性。模式性能评估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抓住气象要素(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的量级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与地面观测和MODIS卫星数据对比发现,尽管模式模拟还存在偏差,但还是能较好模拟出气溶胶物种的地表浓度、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云光学厚度(COD)、云量(CLDF)、云顶云滴有效半径(CER)和云水路径(LWP)。通过两个敏感性试验(分别增加二氧化硫和黑碳排放量至控制试验排放的3倍)与控制试验的对比发现硫酸盐比黑碳更易成为云凝结核,在中国东部云顶云滴数浓度和其它云特性参数对二氧化硫排放增加的响应均从北向南呈递增,这与地面湿度分布有关。云滴有效半径对硫酸盐气溶胶的响应符合气溶胶第一间接效应的定义,即硫酸盐气溶胶增多,云滴数浓度增加,云滴有效半径减少,但是对黑碳气溶胶的响应在各区域不尽相同。还发现黑碳对云量的影响远大于硫酸盐,主要原因是由于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对太阳光的吸收)导致的云的"燃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气溶胶 黑碳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 云光学厚度 云量 云水路径 云滴有效半径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和邻近海域暖云特性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贾海灵 马晓燕 熊飞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7-748,共12页
基于2003~2016年MODIS/Aqua(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云产品资料(MYD08_D3),分析了中国东部大陆及其邻近海域云量(CF)、云滴有效半径(CER)、和液水路径(LWP)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并结合同期ERA-Interim再分... 基于2003~2016年MODIS/Aqua(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云产品资料(MYD08_D3),分析了中国东部大陆及其邻近海域云量(CF)、云滴有效半径(CER)、和液水路径(LWP)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并结合同期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850 hPa垂直速度(ω850hPa)、低对流层稳定度(LTS)、以及MODIS/Aqua水汽产品中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分析了云宏微观物理量与动力、热力及水汽条件之间的关系。从空间分布来看,夏季由日本海至中南半岛存在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云量高值区,覆盖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云量高值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和东部海域上空;云滴有效半径冬、夏分布类似,均为由东南洋面至西北内陆递减;夏季液水路径分布较为均一,冬季空间差异很大,30°N是明显的高低值分界线,这与冬季水汽的分布密切相关。陆地和海洋上云量均呈冬高夏低的变化趋势,陆地大于海洋,而云滴有效半径和液水路径则为夏高冬低,海洋大于陆地。总体来说,云量与PWV和LTS均表现为正相关、与ω850hPa呈负相关,表明低层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水汽向上输送、凝结形成云,但稳定的大气层结又会阻碍云进一步向上发展,使其被限制在底层空间,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暖云,多为中低云,因而云量较高;云滴有效半径和液水路径均与LTS、ω850hPa表现为负相关,但是对PWV的变化不是很敏感,表明水汽并不是影响云滴尺度和液水路径的主导因素,其主要受动力、热力抬升作用的影响;以上关系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云量 云滴有效半径 液水路径 气象条件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基天空辐射计与卫星云特性参数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文昕 车慧正 +1 位作者 陈权亮 肖之盛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6期95-102,共8页
利用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数据、搭载在葵花-8卫星上的成像仪(AHI)观测数据和天空辐射计观测数据分析北京城区云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云光学厚度(Cloud optical depth,COD)和云滴有效半径(Cloud ... 利用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数据、搭载在葵花-8卫星上的成像仪(AHI)观测数据和天空辐射计观测数据分析北京城区云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云光学厚度(Cloud optical depth,COD)和云滴有效半径(Cloud drop effective radius,CER)呈现明显时空变化特征。南部地区较高而北部地区较低,夏季的COD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最高值为20左右。CER在春季和夏季呈现相反的区域分布特征,春季南低北高,夏季南高北低,而秋冬季CER明显低于春夏两季。通过将天空辐射计观测数据与卫星观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COD方面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和0.66,MODIS反演的CER与地基遥感结果一致性较差,r值仅为0.053,而葵花-8反演的CER与地基遥感结果一致性较好,r值达到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葵花-8 云光学厚度 云滴有效半径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全球洋面降水暖云与非降水暖云的云参数差异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磊 刘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06-1014,共9页
利用中分辨成像光谱仪(Aqua/MODIS)和云廓线雷达(CloudSat/CPR)两部星载仪器的准同步探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洋面暖云覆盖量和暖云降水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就暖云占优的多个中低纬海域,对降水暖云和非降水暖云的云微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 利用中分辨成像光谱仪(Aqua/MODIS)和云廓线雷达(CloudSat/CPR)两部星载仪器的准同步探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洋面暖云覆盖量和暖云降水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就暖云占优的多个中低纬海域,对降水暖云和非降水暖云的云微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特别分析了由MODIS云滴有效半径(R16,R21,R37)相对大小所指示的云层顶部云水垂直结构在两类云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暖云与非降水暖云的云顶温度、光学厚度、云滴有效半径、云水路径等参数的有效范围接近一致,但均值存在明显差异.降水暖云的云顶高度显著偏高,其光学厚度、云滴有效半径、云水路径显著大于非降水暖云.针对6种云水垂直结构模态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对应最大降水概率的模态为R37<R21<R16.该观测事实揭示了洋面暖云发展至降水阶段时,云层上部的云滴尺寸和云水含量多呈现为向下增长,该结果也反映了多光谱云参数反演资料在暖云降水识别中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云 降水 非降水 云滴有效半径 云水垂直结构
下载PDF
编辑选编
18
作者 张萌 侯美亭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6期175-175,共1页
暖云中的云滴数浓度遥感反演:现状与展望——Remote sensing of droplet number concentration in warm cloud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Reviews of Geophysics,2018,Vol.56,No.2.云滴数浓度(Nd)... 暖云中的云滴数浓度遥感反演:现状与展望——Remote sensing of droplet number concentration in warm cloud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Reviews of Geophysics,2018,Vol.56,No.2.云滴数浓度(Nd)对于理解云物理过程和量化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有效辐射强迫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卫星反演不能直接提供Nd数据,但其可以从云光学厚度、云滴有效半径和云顶温度反演。英国利兹大学的Grosvenor等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对不确定性进行了量化。对于相对均匀的、光学厚度较厚的、具有良好观测几何形状的不模糊的层状云,像元水平的反演的总相对不确定性为78%。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不确定性就更大。平均而言,在1°×1°区域,不确定性降低到54%,假设仪器随机误差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滴有效半径 云光学厚度 编辑 遥感反演 不确定性 云物理过程 辐射强迫 相互作用
下载PDF
A method for solving relative dispersion of the cloud droplet spectra 被引量:1
19
作者 LIU Yu LI WeiL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29-938,共10页
The relative dispersion of the cloud droplet spectra or the shape parameter is usually assumed to be a constant in the two-parameter cloud microphysical scheme, or is deriv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However, obs... The relative dispersion of the cloud droplet spectra or the shape parameter is usually assumed to be a constant in the two-parameter cloud microphysical scheme, or is deriv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However, observation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use of such methods is not applicable for all actual cases. In this study, formulas were derived based on cloud microphysics and the properties of gamma function to solve the average cloud droplet radius and the cloud droplet spectral shape parameter. The gamma distribution shape parameter, relative dispersion, and cloud droplet spectral distribution can be derived through solving the droplet spectral shape parameter equation using the average droplet radius, volume radius, and their ratio, thereby deriving an analytic solution. We further examined the equation for the droplet spectral shape parameter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roplet spectral data, and results reveal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In addition, when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two-parameter cloud microphysical scheme of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 model to further examine its feasibility,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mproved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performance,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it can be utilized in two-parameter cloud microphysical sche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droplet spectrum gamma distribution relative dispersion shape parameter average radiu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