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互动接受视阈下电影大数据的传播特征与模式探析
- 1
-
-
作者
周淞铖
-
机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视听界》
2015年第2期87-91,共5页
-
文摘
由于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电影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形态的威胁,新媒体对受众进行分割,导致电影受众被细化和分流,受众的观影方式已经改变。受众接受电影从单一的被动方式转变成双向的主动方式。本文试运用电影学和传播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在受众互动接受的过程中电影大数据的特点和作用,描述和解释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电影受众互动接受的方式以及电影大数据的运用模式。
-
关键词
电影
大数据
受众
互动接受
媒体融合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取笑的取效:多人会话幽默的接受互动研究
- 2
-
-
作者
张颖
-
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46-49,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幽默作为语用能力:会话幽默的接受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3YJC740141)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会话幽默的协同模式与协同取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YS01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取笑在风趣和攻击中传递模糊信息,是一种承载行为风险的会话幽默,其交际取效具有不可忽视的语用研究价值。以接受美学为跨学科视角,本文强调交际者的"互动接受共同体"本质、阐释会话幽默的"认知-策略-功能"接受互动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多人参与的取笑会话,认为群体交际中取笑幽默的功能效度依赖于取笑发出者、目标回应者和非目标回应者作为主观个体和会话群体的接受互动,并从接受互动层面对幽默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出建议。
-
关键词
取笑
取效
多人会话
接受互动
-
Keywords
teasing
perlocution
multi-participant conversation
interactive reception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跨文化传播中的余华写作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春雨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4-201,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弘扬国学背景下五四新文学价值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AZW014。
-
文摘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始于1990年,30多年来,余华作品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在世界文学中享有较高的关注度。余华作品海外传播始于《十八岁出门远行》,盛于《活着》,《活着》以强劲的态势走向海外。同时,海外研究者在余华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对人生命运的深度展现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学叙事的跨文化译介、文学性与现实性的多重关系、文学对“人”本质的理解等问题,也是余华及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在跨文化视野中,审视余华作品的接受历程与特点,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框架中,反观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与未来,从而在全球化视野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更多元的思考。
-
关键词
余华
跨文化传播
《活着》
接受与互动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