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动故事书:利用技术创新推动儿童阅读兴趣的公共图书馆项目
1
作者 陈金玲 《文存阅刊》 2023年第22期118-120,共3页
阅读是儿童获取知识和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阅读方式往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许多儿童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始引入互动故事书,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儿童提供一种新颖、有趣的阅读方... 阅读是儿童获取知识和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阅读方式往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许多儿童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始引入互动故事书,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儿童提供一种新颖、有趣的阅读方式。本文探讨了互动故事书在提高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故事 技术创新 儿童阅读 公共图书馆
下载PDF
用“互动式科学小故事”改善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被引量:2
2
作者 盖立春 郑长龙 《化学教育》 CAS 2008年第7期86-86,共1页
介绍了“互动式科学小故事”的含义、编制和使用方法以及实践效果,并指出了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对其进行尝试并检验的必要性。
关键词 互动式科学小故事 科学史 科学本质观
下载PDF
“互动说故事”在改变儿童不良行为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07S期46-48,共3页
"互动说故事"(mutual storytelling)是一种特别的设计,用来诱发儿童说出自己创作的或自发性的故事,并且利用儿童心理分析响应其故事,以进行治疗。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互动说故事技术在改变儿童不良行为中的运用。
关键词 互动故事 儿童 行为
下载PDF
论幼儿教育中故事互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
4
作者 何双燕 《好日子》 2021年第9期217-217,共1页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也是凸显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怎么说用什么方式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语言的表达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品德修养,古来有教育家孔子,以其通透的人生哲理和其...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也是凸显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怎么说用什么方式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语言的表达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品德修养,古来有教育家孔子,以其通透的人生哲理和其丰厚的知识体系,教育了一代代的贤人弟子,更是为后人留下了(春秋)(论语)等供世人学习和研究的文学作品。而在当代社会,怎样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我们身为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改进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学体验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用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故事互动 语言表达能力
下载PDF
故事的另一副面孔:融合新闻叙事中的故事及其语义系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涛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1,共19页
经典叙事学将叙事的本质概括为故事与话语的结合。话语是故事表达的形式与语言,而故事则是话语投射的认知形象。话语中一旦有了故事,便成为叙事。相较于传统新闻叙事,融合新闻的故事观念及语义系统拥有了新特征与新机制,具体体现在故事... 经典叙事学将叙事的本质概括为故事与话语的结合。话语是故事表达的形式与语言,而故事则是话语投射的认知形象。话语中一旦有了故事,便成为叙事。相较于传统新闻叙事,融合新闻的故事观念及语义系统拥有了新特征与新机制,具体体现在故事内涵、故事本体、故事语言、故事结构这四个维度。在故事内涵维度,新闻故事依照现实本身的内在规定性,通过推演与求解的方式,构筑了一个真实的新闻世界。在故事本体维度,新闻故事的两个基本构件——事件与实存,均呈现出新的故事性内涵,如事件超越了时间性和因果性的限制,实存也从人物故事延伸到数据故事。在故事语言维度,融合新闻将“形式的修辞”推向一个重要的叙事位置,话语具有激活、再造乃至创造故事的潜能,故事最终坍塌在话语之中,成为话语的一部分。在故事结构维度,融合新闻的互动性特征,动摇了经典叙事学所依赖的“结构”之本质,从而以程序修辞为基础,重构了新闻故事的叙事规则,并催生了互动故事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新闻 新闻故事 数字叙事 形式的修辞 互动故事
原文传递
小故事大教学
6
作者 石佳敏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第2期46-46,共1页
美术教师要学会自我更新和转变,要能够在生活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并能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故事中观察,在兴趣中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故事互动 兴趣培养
下载PDF
基于行为心理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在中医门诊患者候诊中的应用
7
作者 俞晓燕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年第4期134-136,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在中医门诊患者候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中医门诊患者92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表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 目的:分析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在中医门诊患者候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中医门诊患者92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表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医门诊患者展开常规门诊候诊管理;观察组中医门诊患者则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进行门诊候诊管理。观察两组门诊候诊患者心理变化管理前后的差异,并且比较两组门诊候诊患者门诊就诊相关时间管理后的差异、门诊候诊管理依从性的差异及对门诊候诊管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SAS评分及SDS评分两组管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候诊时间、检查时间、诊室内诊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候诊环境满意度、就诊流程满意度、情感关怀满意度、服务水平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门诊患者候诊管理中,通过基于行为心理的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对患者进行候诊管理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门诊候诊期间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缩短患者门诊就诊相关时间,提高门诊就诊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门诊候诊管理依从性及对门诊候诊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门诊 候诊 行为心理 故事情境式互动体验 心理状态 依从性 满意度
原文传递
网络环境下人文德育教育实践初探
8
作者 王润红 《数字教育》 2016年第2期76-80,共5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在人们对德育的认识已由从传统德育过渡到人本德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众多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本课题将何为人文德育、何为人文德育校本教材、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人文德育教育实...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在人们对德育的认识已由从传统德育过渡到人本德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众多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本课题将何为人文德育、何为人文德育校本教材、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人文德育教育实践的探索作为课题组成员研究、实践的重点,用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利用课题组成员是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优势,在QQ空间上发布人文德育故事,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师生人文德育教育的互动交流,最后将学生喜爱和充满正能量的人文故事和师生精彩评说,编辑成校本教材,实现人文德育教育线上线下互补,逐步形成学校的一个特色校本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德育 网络平台 故事互动 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
下载PDF
The Empty Face of the Self-portrait: Time, Specter, and Event in The Fourth Portrait by Meng-Hung Chung
9
作者 Emily ShuHui Tsa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This short paper aims to critically analyze a contemporary Taiwan Residents film, The Fourth Portrait, directed by Meng-Hung Ch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enzian theories. In Deleuze's two books on cinema, the di... This short paper aims to critically analyze a contemporary Taiwan Residents film, The Fourth Portrait, directed by Meng-Hung Ch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enzian theories. In Deleuze's two books on cinema, the discussion of images demonstrates the entangled juxtaposition of the three levels: brain-thought, cinema-screen, and world-images that compose the cinema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nteracted movement-images and time-images, the film unfolds the storyline within the aesthetic pleasure of poetic sentiment that gradually leads the audience to learn that a wandering boy, Hsiao-Hsiang, after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has had several adventurous encounters that gradually expose the secrecy of his traumatic family: His birth mother has no decent job and his step-father has killed his own brother. This broken family has been haunted by the shared guilt and the undead memory as Derrida famously claims that hauntology precedes ontology. As the past coexists with the present, Deleuze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I, with a central fracture in its pure form of the past demonstrating an ontological enigma that remains forever a secret. When the director uses the four portraits to indicate the four important events of this wandering boy, he deliberately leaves empty the fourth portrait, the self-portrait of the boy; it remains as an incomplete piece which symbolizes an enigma of his own life. It shows certain constitutive unnamable forces acting within the boy that seduces him forever to painfully misrecognize hims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nematic consciousness specter TIME images REPETI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