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被”字句再探索--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薛兵 张绍杰 《语言教育》 2020年第4期45-50,共6页
为弥补汉语"被"字句先前研究中"介词观""动词观"和"助词观"的理论局限,本文通过从语法-语用互动视角对"被"字句的使用进行考察、分析与阐释发现,"被"是一个同时编码被动... 为弥补汉语"被"字句先前研究中"介词观""动词观"和"助词观"的理论局限,本文通过从语法-语用互动视角对"被"字句的使用进行考察、分析与阐释发现,"被"是一个同时编码被动语态语法意义和"遭受"语用意义的语用语态助词;对"被"字句的选择就是顺应于说话人交际意图,对"被"所编码的语法及语用意义的动态选择。"遭受"体现为一般语境下"被"字句的默认语用意义,在具体语境下可以被取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字句 语用语态助词 语法-语用互动 选择 顺应
下载PDF
汉语语态连续统——基于语法-语用互动的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绍杰 薛兵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7-24,共8页
本文以反映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的"选择与顺应"理论视角为基点,考察汉语语态系统中各种语态语法形式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汉语主动、中动和被动三种语态形式并非离散的范畴,而是构成对不同程度施受关系进行凸显的层级系统,即... 本文以反映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的"选择与顺应"理论视角为基点,考察汉语语态系统中各种语态语法形式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汉语主动、中动和被动三种语态形式并非离散的范畴,而是构成对不同程度施受关系进行凸显的层级系统,即语态连续统。对不同语态形式的选择就是对相应施受关系、语用意义的选择,这一选择过程顺应于语言使用者的特定交际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态 语态连续统 语法-语用互动 选择与顺应
下载PDF
构式语法研究的新探索——《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序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毓林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第5期699-702,共4页
施春宏教授新著《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以形式和意义的互动关系为研究的立足点,系统考察了汉语句式系统中若干特殊句式(动结式、"把"字句、动词拷贝句、新"被"字式)的构造过程和语... 施春宏教授新著《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以形式和意义的互动关系为研究的立足点,系统考察了汉语句式系统中若干特殊句式(动结式、"把"字句、动词拷贝句、新"被"字式)的构造过程和语法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精致还原主义∕精致整体主义方法论原则和互动-派生分析模式的构式分析新路径——"互动构式语法"。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创新之处:研究内容上体现出的突破性;理论构建上体现出的创新性;研究路径上所展示的科学精神和哲学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春宏 互动构式语法 句式系统 形式和意义 互动-派生分析模式
下载PDF
体用融合古今一贯_序傅惠钧《汉语修辞、词汇、语法及其互动研究》
4
作者 宗廷虎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7-40,共4页
傅惠钧教授的《汉语修辞、词汇、语法及其互动研究》是一部富有探索和开拓意义的厚重的学术著作。全书“大语言”与“互动”之旨贯穿始终。理论与材料并重、本体与应用结合、共时与历时兼顾,以开阔的视野把握汉语的规律,是其鲜明的特点... 傅惠钧教授的《汉语修辞、词汇、语法及其互动研究》是一部富有探索和开拓意义的厚重的学术著作。全书“大语言”与“互动”之旨贯穿始终。理论与材料并重、本体与应用结合、共时与历时兼顾,以开阔的视野把握汉语的规律,是其鲜明的特点。本书充分体现了傅惠钧教授扎实严谨、大气包容、勇于创新的治学特色。本书的出版,对于汉语修辞、词汇、语法及其互动研究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语言学、修辞学的进一步深入开拓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惠钧 《汉语修辞、词汇、语法及其互动研究》 大语言 互动
下载PDF
时态与时间的语法—语用互动关系研究:以英语将来时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薛兵 张绍杰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63,共5页
时态是表征时间的语法规则形式,然而,时态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时间表达的复杂性,自然语言使用中存在大量时态和所表达时间不对称的现象,体现为语法和语用的相互作用。本文提出,英语时态系统为时间的表达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手段,将来时体现为... 时态是表征时间的语法规则形式,然而,时态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时间表达的复杂性,自然语言使用中存在大量时态和所表达时间不对称的现象,体现为语法和语用的相互作用。本文提出,英语时态系统为时间的表达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手段,将来时体现为多种规约化程度不同的语法形式,其中规约化程度最高的will作为形式标记表达将来时间,同时在特定语境下生成情态语用含义;非将来时形式在特定语境中也可表达将来时间,但受到不同语用条件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态与时间 语法与语用互动 英语将来时
下载PDF
唐代“教”字兼语构式的语法化——基于互动构式语法观的考察
6
作者 孟敬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9-86,共8页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质。“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之前的表达式为“NP_(1)+教+NP_(2)+V+NP_(3)”,大多表示教授义或指令义,到唐代则变化为“NP_(3)+(NP_(1))+教+NP_(2)+V”。考察发现,唐代“教”字兼语构式有两个显著特征:“教”的施事NP_(1)的消显、V的受事NP_(3)的话题化。前者来源于前代“教”字构式中NP_(1)可因语境隐去的用法,后者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即动词V的句法-论元配比,以及受事NP_(3)的语篇功能及其相关句法操作的影响,其中后一因素涉及话题延续性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等同删除以及语句对比或对举关系的凸显。它们属于构式组构成分在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所涉的制约和互动,推动“教”字句发生构式变化。唐代“教”字兼语构式在句法关系、论元角色的自主程度上不符汉语典型被动句的特征,底层结构的表现显示它尚未彻底完成重新分析,故不宜界定为典型被动句,从语法性质上看只能断定其已语法化为一个受事主语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教”字兼语构式 语法 互动构式语法
下载PDF
兼义辞格特性研究: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7
作者 蒋庆胜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2期115-125,共12页
汉语修辞研究热点逐渐从辞格转向一般语言的修辞问题,对辞格的共性研究关注不足。而辞格共性研究对于其机制和分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沿用归结主义方法析出兼义辞格,文章发现兼义体现了语法、语用与修辞的互动。语法提供兼义的结构基础... 汉语修辞研究热点逐渐从辞格转向一般语言的修辞问题,对辞格的共性研究关注不足。而辞格共性研究对于其机制和分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沿用归结主义方法析出兼义辞格,文章发现兼义体现了语法、语用与修辞的互动。语法提供兼义的结构基础并制约兼义点的位置和数量,语用提供规则制约与意义压制。语法与语用洽商会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以疫情相关仿拟为语料发现兼义点常激活认知警觉,并产生评价意义。语料还显示,与疫情相关仿拟具有去幽默化、情绪体验多样化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义辞格 辞格分类 语法-语用互动 疫情仿拟
下载PDF
互动视角下“作为NP,(S)VP”构式的身份构建与商议
8
作者 崔言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5-81,共7页
文章结合互动构式语法和语用身份论,使用剧本语料,就“作为NP,(S)VP”构式对身份的构建与商议进行了分析。构式与构式互动层面,通过比较,突出了“作为”构式能并举多重侧面身份的特点。构式与构件互动层面,对前人提出的一些构件准入限... 文章结合互动构式语法和语用身份论,使用剧本语料,就“作为NP,(S)VP”构式对身份的构建与商议进行了分析。构式与构式互动层面,通过比较,突出了“作为”构式能并举多重侧面身份的特点。构式与构件互动层面,对前人提出的一些构件准入限制作了重新论证,分析了该构式如何引介突显身份、明确身份和虚构身份。小句互动、乃至后续话语与“作为”构式互动层面,论述了交际事件中,“作为”小句不是单向地影响后续小句,而是与后续小句相互影响、彼此支撑,体现出交际双方就身份作出的协商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NP (S)VP”构式 互动构式语法 语用身份 身份构建与商议
下载PDF
构式三观: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59
9
作者 施春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共15页
构式语法将构式视为一种规约化的知识,这决定了如何认识构式的内涵和范围及构式网络特征。构式语法将语言交际当作构式知识建构和使用的过程,构式既是使用的产物,也是使用的单位,还是使用的方式。互动是构式生成和运作的基本机制,构式... 构式语法将构式视为一种规约化的知识,这决定了如何认识构式的内涵和范围及构式网络特征。构式语法将语言交际当作构式知识建构和使用的过程,构式既是使用的产物,也是使用的单位,还是使用的方式。互动是构式生成和运作的基本机制,构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进行构式形义特征的分析中,需要倡导这样一种精致还原主义/精致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立足整体,重视还原,强化多重互动关系的整合机制分析。构式语法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可以将构式观念由内而外逐层推展,充分发挥构式语法观念的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语法 知识观 用法观 互动 互动构式语法 精致还原主义
下载PDF
语法教学内隐认知与外显学习的权衡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莉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内隐认知与外显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孰轻孰重,长久以来都是语言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点之一。此研究阐释了学习过程中显性与隐性学习在机制上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研究动态,并结合我国语法教学实... 内隐认知与外显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孰轻孰重,长久以来都是语言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点之一。此研究阐释了学习过程中显性与隐性学习在机制上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研究动态,并结合我国语法教学实践的特点,提出内隐认知与外显学习交互作用下的语法互动式任务教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认知 外显学习 语法教学 语法互动式任务教学法
下载PDF
语言生成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动趋构式群“X + V出 + Y”的生成机制
11
作者 邬鹏 《现代语言学》 2019年第1期78-91,共14页
本文运用还原主义和实证主义观念,探讨了现代汉语动趋构式群“X + V出 + Y”的生成过程及生成机制,认为语用需求、概念结构、概念成员的语言实现度、句法语义规则及隐喻是该类构式生成的重要动因,这些因素形成一种互动机制,促发了构式... 本文运用还原主义和实证主义观念,探讨了现代汉语动趋构式群“X + V出 + Y”的生成过程及生成机制,认为语用需求、概念结构、概念成员的语言实现度、句法语义规则及隐喻是该类构式生成的重要动因,这些因素形成一种互动机制,促发了构式的生成。本文提出,对语言的句法语义研究可以结合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从语言生成方面着手,探求语言在生成过程中是如何分化为多种复杂形式的,语言生成机制的研究能够从根本上解释语言句法语义功能的复杂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机制 言语加工 互动构式语法 概念结构 隐喻
下载PDF
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 被引量:90
12
作者 施春宏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9,共18页
本文简要阐释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倡导构建一种新的构式语法分析模式。文章首先概括了建构互动构式语法的学术背景,接着从如何理解构式系统中的互动关系和如何考察处于互动关系中的构式系统这两个方面来说明构建互动构式语法的必要... 本文简要阐释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倡导构建一种新的构式语法分析模式。文章首先概括了建构互动构式语法的学术背景,接着从如何理解构式系统中的互动关系和如何考察处于互动关系中的构式系统这两个方面来说明构建互动构式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讨论了精致还原主义∕精致整体主义这一互动构式语法的方法论原则,主张构式语法的不同研究路径可以在互补中互动互进。文章最后论及了互动构式语法的发展空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构式语法 构式群 精致还原主义/精致整体主义 互动一派生分析 融贯论
原文传递
话语识解的认知机制: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绍杰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3-674,共12页
根据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交际的成功在于听话人H通过话语的命题P,基于会话原则推断出说话人S传递的交际意图Q。显然,如何识解话语的命题便成为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关键。后格赖斯语用学提出了识解话语命题意义的不同语用过程,然而... 根据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交际的成功在于听话人H通过话语的命题P,基于会话原则推断出说话人S传递的交际意图Q。显然,如何识解话语的命题便成为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关键。后格赖斯语用学提出了识解话语命题意义的不同语用过程,然而忽视了识解话语命题意义的认知机制问题。本文从语法-语用互动关系视角提出语用规约是话语识解的认知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弥补二元语用学研究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识解 认知机制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后格赖斯语用学
原文传递
互动构式语法视域下“V在/到+目标域”构式群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海涛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81,共10页
本文以互动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考察了"V在/到+目标域"构式群多界面的互动关系。考察和分析发现,构式间的互动是原型构式"V在/到+空间域"与边缘构式"V在/到+时间域"及"V在/到+程度状态域"协同... 本文以互动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考察了"V在/到+目标域"构式群多界面的互动关系。考察和分析发现,构式间的互动是原型构式"V在/到+空间域"与边缘构式"V在/到+时间域"及"V在/到+程度状态域"协同发展的内部机制,而子构式之间的差异性则是该构式与组构成分之间及组构成分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文章还从形义互动关系角度探讨了该构式群多层面的互动关系,认为"V在/到"类"V+P"融合既是其所在构式多界面互动的前提也是各种互动关系合力作用的结果,而融合后这类"动介"结构对句法语义环境的独特需求,促生了汉语致使位移的独特表达类型,也丰富了汉语动态时空关系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构式语法 V在/到+目标域 构式群 互动关系
原文传递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以指令性if条件构式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克定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5,143,144,共10页
本文旨在以指令性if条件构式为例探讨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指令性if条件构式是一种既表达条件义又传递指令力的复合构式,其指令力是陈述分句对条件分句的语用充实功能所赋予的。作为一种日常交际中常用的间接言语行为话语,指令性if条... 本文旨在以指令性if条件构式为例探讨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指令性if条件构式是一种既表达条件义又传递指令力的复合构式,其指令力是陈述分句对条件分句的语用充实功能所赋予的。作为一种日常交际中常用的间接言语行为话语,指令性if条件构式可以表达威胁性和诱惑性两种言外义。这两种语用意义是该构式自身形成的构式语境、构式整体与其组成成分之间的互动、条件分句与陈述分句之间的互动和陈述分句对条件分句的语用充实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表明,语法和语用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而非相互独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语用互动 指令性if条件构式 言外义 动因 构式语境
原文传递
形义错配动结构式的认知模型构建:互动构式语法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云飞 罗俊君 吴凤玲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66,共7页
基于已有研究,以互动构式语法为视角,将认知心理学中阐析致使心智表征的力量理论与构式语法相结合,构建认知模型,以统一解释主要类别形义错配动结构式的认知理据。依据该模型:1)在形义错配动结构式中致使心智表征的完整实现依赖于其成... 基于已有研究,以互动构式语法为视角,将认知心理学中阐析致使心智表征的力量理论与构式语法相结合,构建认知模型,以统一解释主要类别形义错配动结构式的认知理据。依据该模型:1)在形义错配动结构式中致使心智表征的完整实现依赖于其成分间的互动;2)形义错配动结构式为动结构式的次类,其形成过程涉及图式性动结构式与具体致使心智表征的互动,可尝试性将构式压制对象从语言结构扩展到与语言相关的心智表征结构;3)在形义错配动结构式的致使心智表征中,不存在错配情况,表面上的"错配"形成于对致使心智表征的再概念化;4)再概念化的复杂程度体现现代汉语致使构式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义错配动结构式 互动构式语法 致使构式 认知模型
原文传递
“整个一个X”构式生成机制研究:互动构式语法视角
17
作者 张艳华 边婷婷 《华夏文化论坛》 2023年第4期159-167,共9页
文章基于互动构式语法理论,挖掘“整个一个X”构式特征及其内部的多重互动关系,探讨其生成机制。分析发现,“整个一个X”具有全量义特征,可分化为两个子构式,分别具有指称与陈述的语用功能。“整个”与“一个”的互动叠合是构式形成的... 文章基于互动构式语法理论,挖掘“整个一个X”构式特征及其内部的多重互动关系,探讨其生成机制。分析发现,“整个一个X”具有全量义特征,可分化为两个子构式,分别具有指称与陈述的语用功能。“整个”与“一个”的互动叠合是构式形成的语义基底;构式体与空槽成分的互契凸显两个子构式的差异;构式与构式之外实现了互动互选;两个子构式的互动类推实现互补发展;构式的句法和语义、语义和修辞、语体和功能也实现了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个一个X” 生成机制 多重互动 全量义 互动构式语法
原文传递
“都”的程度加强功能:语法与语用的互动视角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永 吴义诚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35,144,共11页
汉语里的"都"一般被认为与英语中的"all"相似,是一个全称量词。已有研究往往从语法或语用等某个单一层面入手,缺少基于二者互动关系之上的有机统一解释。本文认为"都"是一个表程度加强的副词(intensifie... 汉语里的"都"一般被认为与英语中的"all"相似,是一个全称量词。已有研究往往从语法或语用等某个单一层面入手,缺少基于二者互动关系之上的有机统一解释。本文认为"都"是一个表程度加强的副词(intensifier),其主要功能是它的使用能够触发一个关涉域(domain):"都"的作用范围可为显性,即可由所在句子的形态句法结构得以确定;也可为隐性,即存在于语用层面,需要听者基于世界知识进行语用推理得以确认。"都"字句的解析取决于对"都"作用范围的界定,而后者又依赖于对语法和语用之间互动关系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度副词 关涉域 语法-语用互动
原文传递
“X是行走的Y”的互动构式语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在江 张英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58,145,146,共12页
“X是行走的Y”是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中的流行构式,已有研究还未涉及对该构式义的探讨。本文建构了构式形成的多重互动模型,并结合语料库语例和通过Python从网站上获取的实时构例对该构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发现:该构式... “X是行走的Y”是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中的流行构式,已有研究还未涉及对该构式义的探讨。本文建构了构式形成的多重互动模型,并结合语料库语例和通过Python从网站上获取的实时构例对该构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发现:该构式在言内互动和言外互动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积极评价义和虚拟位移义。其中,言内互动是指语言内部构式义与构件义之间、构式内部构件之间以及构式与构式之间进行的语法层面的互动;言外互动是指语言外部认知文化、文体范域以及跨语言构式与构式和构件之间进行的语用层面的互动。构式互动的本质是多重互动机制形成“合力”后释放出的独特构式形式、意义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是行走的Y” 互动构式语法
原文传递
构式网络的运作:在互动中互塑 被引量:8
20
作者 施春宏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共21页
随着理论探索和应用分析的逐步深入,构式语法已经发展成为主流语言学理论之一。然而,目前的构式语法研究仍以对具体构式的形义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为主体,对构式网络尤其是构式联结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讨论构式网络运作的基... 随着理论探索和应用分析的逐步深入,构式语法已经发展成为主流语言学理论之一。然而,目前的构式语法研究仍以对具体构式的形义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为主体,对构式网络尤其是构式联结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讨论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此考察构式网络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进而探索互动构式语法的理论空间。文章在定位构式和构式语法基本属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将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形义匹配性、经验适应性、价值调变性三个方面,将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机制概括为互动机制、压制机制、反馈机制三种类型。文章着重讨论了构式网络的多重互动方式以及构式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指出,构式网络是在互动互塑中更新迭变,形成动态适应的复杂性系统。构式语法的互动互塑观具有普遍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网络 原理 机制 互动 互塑 复杂适应系统 互动构式语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