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演化过程的互层斜坡深层倾倒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
11
1
作者
王飞
唐辉明
+2 位作者
宁奕冰
章广成
刘晓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6-194,共9页
互层倾倒是一类典型的深层倾倒模式,为准确评价其稳定性,开展互层倾倒的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性评价研究。以雅砻江上游发育的深层倾倒体为典型实例,利用基于演化过程的研究方法,在构建倾倒体工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从变形过程和演化阶段...
互层倾倒是一类典型的深层倾倒模式,为准确评价其稳定性,开展互层倾倒的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性评价研究。以雅砻江上游发育的深层倾倒体为典型实例,利用基于演化过程的研究方法,在构建倾倒体工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从变形过程和演化阶段上定量评价斜坡整体稳定性。研究表明:互层倾倒是由块体倾覆和板梁弯曲形成的复合倾倒模式,即:硬岩发生块状-弯曲倾倒,而软岩发生弯曲倾倒;空间上,一个发育完备的倾倒体可划分为:滑动区(A区)、强倾倒区(B区)、弱倾倒区(C区)以及原岩区(D区)。基于实测数据提出的斜坡倾倒定量描述体系,可以作为岩体倾倒变形识别和变形程度分级的基本依据;时间上,互层倾倒演化过程主要经历4个演化阶段:卸荷回弹陡倾拉裂面阶段,初始变形阶段,板梁根部折断、剪切面贯通阶段以及破坏阶段,并最终转化为蠕滑-拉裂模式形成滑坡。该滑动面受强变形岩体中倾向坡外结构面控制,而并非沿最大弯折带发育;滑动区(A区)的出现意味着斜坡最终破坏的发生,对应于演化的第三阶段,为斜坡的极限平衡状态,稳定性系数介于1.0~1.05之间。基于演化过程的评价方法,能有效解决互层倾倒稳定性评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层斜坡
深
层
倾倒
演化过程
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雅砻江上游互层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
被引量:
19
2
作者
王飞
唐辉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01-1508,共8页
以甲西倾倒体为典型实例,从赋存环境、发育特征、形成条件等基础层面上分析雅砻江上游互层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区内大型倾倒体是斜坡岩体在叠加有残余构造应力的自重应力场中长期演化的产物,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
以甲西倾倒体为典型实例,从赋存环境、发育特征、形成条件等基础层面上分析雅砻江上游互层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区内大型倾倒体是斜坡岩体在叠加有残余构造应力的自重应力场中长期演化的产物,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陡倾内的岸坡结构,加之垂直层面密集节理的切割是斜坡发生倾倒变形的控制性因素;斜坡倾倒是受节理面和层面控制的复合倾倒模式,即:硬岩发生块状-弯曲倾倒,而软岩发生弯曲倾倒;受河谷演化控制,斜坡变形破坏主要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卸荷回弹陡倾面拉裂阶段,初始变形阶段,板梁根部折断、剪切面贯通阶段以及破坏阶段,并最终转化为蠕滑-拉裂模式形成滑坡。该滑动面受倾向坡外破裂面控制,而并非沿最大弯折带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砻江上游
互层斜坡
倾倒
变形破坏机制
演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离散元技术的软硬互层斜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理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龙起
张帅
+3 位作者
何川
李昌林
邓小雪
邓天鑫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3-211,共9页
为研究不同岩层倾角陡倾顺层软硬互层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失稳机理,以汶川地震中干磨坊滑坡和水磨沟滑坡为原型,结合三维离散元技术开展两种软硬互层斜坡对比分析。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陡倾软硬互层60&...
为研究不同岩层倾角陡倾顺层软硬互层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失稳机理,以汶川地震中干磨坊滑坡和水磨沟滑坡为原型,结合三维离散元技术开展两种软硬互层斜坡对比分析。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陡倾软硬互层60°斜坡模型的PGA(峰值地面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高程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增长,在坡顶动力响应最为强烈;陡倾软硬互层80°斜坡模型PGA放大系数随着高程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节律性变化,在坡高1/3处和坡肩部位动力响应最为强烈。失稳机理分析结果显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陡倾软硬互层60°斜坡模型发生滑移-弯曲式溃滑,斜坡的破坏流程机制分为四个阶段,即①裂缝扩展-层间错动阶段、②坡脚岩体弯曲隆起阶段、③上部岩体横向滑移阶段、④弯曲剪断-整体失稳阶段;陡倾软硬互层80°斜坡模型发生滑移-下部弯曲-上部倾倒式破坏,斜坡的破坏流程机制分为四个阶段,即①微裂隙扩展阶段、②层间错动-局部裂隙贯通阶段、③下部岩体弯曲阶段、④上部岩体倾倒破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陡倾顺
层
软硬
互层斜坡
三维离散元
动力响应
失稳机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陡倾互层斜坡动力损伤能量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龙起
何川
+2 位作者
赵皓璆
王梦云
巨能攀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306-3315,共10页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软硬互层斜坡变形破坏过程中坡内损伤演化特征,进而为斜坡地震稳定评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离心机振动台试验中采集的加速度监测数据进行降噪、信号重构及HHT变换处理,分析边际谱峰值以及熵值与坡体损伤发育之间的规律...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软硬互层斜坡变形破坏过程中坡内损伤演化特征,进而为斜坡地震稳定评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离心机振动台试验中采集的加速度监测数据进行降噪、信号重构及HHT变换处理,分析边际谱峰值以及熵值与坡体损伤发育之间的规律,提出根据边际谱累积熵值识别陡倾互层斜坡动力损伤的方法。结果表明:(1)软硬互层斜坡在强震作用下变形破坏模式为动力滑移–弯曲型,该类斜坡强震破坏位置较浅且其动力响应呈现显著的近坡面效应。(2)随地震波作用的增强,坡内损伤破坏部位的边际谱峰值及熵值均会出现突变,但仅边际谱熵值可量化反映坡体损伤程度。(3)相对于采用边际谱峰值或其熵值变化识别斜坡损伤的方法,边际谱累积熵值云图具有可直观反映坡内损伤破坏过程、坡体不同位置受损程度,并可识别锁固段及破坏面位置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软硬
互层斜坡
离心振动台试验
边际谱
边际谱熵值
损伤识别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演化过程的互层斜坡深层倾倒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
11
1
作者
王飞
唐辉明
宁奕冰
章广成
刘晓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6-194,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637
41572279)
文摘
互层倾倒是一类典型的深层倾倒模式,为准确评价其稳定性,开展互层倾倒的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性评价研究。以雅砻江上游发育的深层倾倒体为典型实例,利用基于演化过程的研究方法,在构建倾倒体工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从变形过程和演化阶段上定量评价斜坡整体稳定性。研究表明:互层倾倒是由块体倾覆和板梁弯曲形成的复合倾倒模式,即:硬岩发生块状-弯曲倾倒,而软岩发生弯曲倾倒;空间上,一个发育完备的倾倒体可划分为:滑动区(A区)、强倾倒区(B区)、弱倾倒区(C区)以及原岩区(D区)。基于实测数据提出的斜坡倾倒定量描述体系,可以作为岩体倾倒变形识别和变形程度分级的基本依据;时间上,互层倾倒演化过程主要经历4个演化阶段:卸荷回弹陡倾拉裂面阶段,初始变形阶段,板梁根部折断、剪切面贯通阶段以及破坏阶段,并最终转化为蠕滑-拉裂模式形成滑坡。该滑动面受强变形岩体中倾向坡外结构面控制,而并非沿最大弯折带发育;滑动区(A区)的出现意味着斜坡最终破坏的发生,对应于演化的第三阶段,为斜坡的极限平衡状态,稳定性系数介于1.0~1.05之间。基于演化过程的评价方法,能有效解决互层倾倒稳定性评价问题。
关键词
互层斜坡
深
层
倾倒
演化过程
稳定性评价
Keywords
interlayered rock slope
deep-seated toppling
evolution process
stability assessment
分类号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雅砻江上游互层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
被引量:
19
2
作者
王飞
唐辉明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01-150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63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M592411)资助
文摘
以甲西倾倒体为典型实例,从赋存环境、发育特征、形成条件等基础层面上分析雅砻江上游互层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区内大型倾倒体是斜坡岩体在叠加有残余构造应力的自重应力场中长期演化的产物,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陡倾内的岸坡结构,加之垂直层面密集节理的切割是斜坡发生倾倒变形的控制性因素;斜坡倾倒是受节理面和层面控制的复合倾倒模式,即:硬岩发生块状-弯曲倾倒,而软岩发生弯曲倾倒;受河谷演化控制,斜坡变形破坏主要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卸荷回弹陡倾面拉裂阶段,初始变形阶段,板梁根部折断、剪切面贯通阶段以及破坏阶段,并最终转化为蠕滑-拉裂模式形成滑坡。该滑动面受倾向坡外破裂面控制,而并非沿最大弯折带发育。
关键词
雅砻江上游
互层斜坡
倾倒
变形破坏机制
演化
Keywords
Upstream of Yalong River, Interbedded rock slope, Toppling, Failure mechanism, Evolution
分类号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离散元技术的软硬互层斜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理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龙起
张帅
何川
李昌林
邓小雪
邓天鑫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3-211,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1372306,41502299)
成都理工大学青年骨干计划(KYGG201720)。
文摘
为研究不同岩层倾角陡倾顺层软硬互层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失稳机理,以汶川地震中干磨坊滑坡和水磨沟滑坡为原型,结合三维离散元技术开展两种软硬互层斜坡对比分析。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陡倾软硬互层60°斜坡模型的PGA(峰值地面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高程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增长,在坡顶动力响应最为强烈;陡倾软硬互层80°斜坡模型PGA放大系数随着高程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节律性变化,在坡高1/3处和坡肩部位动力响应最为强烈。失稳机理分析结果显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陡倾软硬互层60°斜坡模型发生滑移-弯曲式溃滑,斜坡的破坏流程机制分为四个阶段,即①裂缝扩展-层间错动阶段、②坡脚岩体弯曲隆起阶段、③上部岩体横向滑移阶段、④弯曲剪断-整体失稳阶段;陡倾软硬互层80°斜坡模型发生滑移-下部弯曲-上部倾倒式破坏,斜坡的破坏流程机制分为四个阶段,即①微裂隙扩展阶段、②层间错动-局部裂隙贯通阶段、③下部岩体弯曲阶段、④上部岩体倾倒破坏阶段。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陡倾顺
层
软硬
互层斜坡
三维离散元
动力响应
失稳机理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steep dip bedding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slope
3-D discrete element
dynamic response
instability mechanism
分类号
P64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陡倾互层斜坡动力损伤能量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龙起
何川
赵皓璆
王梦云
巨能攀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306-3315,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02299)
四川省科技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9YJ049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SKLGP2018Z017)。
文摘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软硬互层斜坡变形破坏过程中坡内损伤演化特征,进而为斜坡地震稳定评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离心机振动台试验中采集的加速度监测数据进行降噪、信号重构及HHT变换处理,分析边际谱峰值以及熵值与坡体损伤发育之间的规律,提出根据边际谱累积熵值识别陡倾互层斜坡动力损伤的方法。结果表明:(1)软硬互层斜坡在强震作用下变形破坏模式为动力滑移–弯曲型,该类斜坡强震破坏位置较浅且其动力响应呈现显著的近坡面效应。(2)随地震波作用的增强,坡内损伤破坏部位的边际谱峰值及熵值均会出现突变,但仅边际谱熵值可量化反映坡体损伤程度。(3)相对于采用边际谱峰值或其熵值变化识别斜坡损伤的方法,边际谱累积熵值云图具有可直观反映坡内损伤破坏过程、坡体不同位置受损程度,并可识别锁固段及破坏面位置的优点。
关键词
边坡工程
软硬
互层斜坡
离心振动台试验
边际谱
边际谱熵值
损伤识别
Keywords
slope engineering
interbedded rock slope
centrifugal shaking table test
marginal spectrum
marginal spectral entropy
damage identification
分类号
P64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演化过程的互层斜坡深层倾倒稳定性评价
王飞
唐辉明
宁奕冰
章广成
刘晓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雅砻江上游互层斜坡倾倒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
王飞
唐辉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离散元技术的软硬互层斜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理研究
李龙起
张帅
何川
李昌林
邓小雪
邓天鑫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陡倾互层斜坡动力损伤能量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李龙起
何川
赵皓璆
王梦云
巨能攀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