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剧跨媒介叙事互文空间构建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星儒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9-85,共7页
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网络剧创作者有意识地通过跨媒介叙事建构独特的故事世界。包括网络剧在内的多媒介版本可通过对同一个文本的讲述形成多层异构的互文空间,共同构造起复调式的故事世界。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参与式创作,为这一互文空间... 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网络剧创作者有意识地通过跨媒介叙事建构独特的故事世界。包括网络剧在内的多媒介版本可通过对同一个文本的讲述形成多层异构的互文空间,共同构造起复调式的故事世界。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参与式创作,为这一互文空间的后续生长提供了持续动力,网络剧的生产者则通过有意识的互文空间召唤叙事实现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交互传播,并将之开拓为新的营销传播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叙事 网络 互文空间 叙事空间
下载PDF
建构时空的桥梁——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互文空间 被引量:1
2
作者 夏琼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用互文性理论来解析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所建构的宽广的互文空间。作者福尔斯不仅精心重构了一个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空间,同时又打破和脱离它的桎梏,使之与后现代的文化语境彼此融合,最终营造出了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文本空间,因... 用互文性理论来解析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所建构的宽广的互文空间。作者福尔斯不仅精心重构了一个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空间,同时又打破和脱离它的桎梏,使之与后现代的文化语境彼此融合,最终营造出了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文本空间,因而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建了一座时空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空间 传统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文选》与唐诗的互文空间
3
作者 程宁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3期57-58,共2页
《清华大学学报》2023年6期,22000字古人云:“唐人佳句,多本六朝。”其中,尤以《文选》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最为广泛。语言痕迹是考察这种影响的最直接线索,但因缺乏大规模相似诗例和史料支撑,前人在讨论唐人诗句与《文选》的关系时往往局... 《清华大学学报》2023年6期,22000字古人云:“唐人佳句,多本六朝。”其中,尤以《文选》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最为广泛。语言痕迹是考察这种影响的最直接线索,但因缺乏大规模相似诗例和史料支撑,前人在讨论唐人诗句与《文选》的关系时往往局限于某几位诗人作品零散的举证。今以《文选》和《全唐诗》为研究对象,使用基于语义特征的相似度算法分析它们之间的互文关系,探讨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引用前人诗句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 《全唐诗》 关系 相似度算法 清华大学学报 互文空间 诗歌创作 唐诗
原文传递
筷箸作为国民互文符号的逻辑分析
4
作者 熊承霞 周靖秋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0期42-46,共5页
目的:筷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司空见惯平常事”,筷箸符号的意义生产正不断程式化,越来越多的人只是将筷子作为一种用餐工具,忽略了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全球文化正不断融合,异... 目的:筷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司空见惯平常事”,筷箸符号的意义生产正不断程式化,越来越多的人只是将筷子作为一种用餐工具,忽略了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全球文化正不断融合,异域餐饮文化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筷箸进食的唯一性被削弱。如此一来,过往筷箸所承担的礼仪文化传承功能被逐渐弱化。这是筷箸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为突破筷箸当下面临的困境,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从筷箸的符号特性入手。运用互文性概念,分析筷箸作为符号的互文表征,并以这些表征为脉络,归纳总结筷箸符号能够发挥叙事潜力的空间场域。当人们意识到在不同空间场域中筷箸符号所被唤醒的不同意义时,筷箸便能重新获得契合当前时代的生命力。结果:经分析可知,对筷箸进行思想性的升值,与我国古代“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一脉相通。筷箸作为对象物,早已被古人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通过象征符号连接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思维,构成了空间场景中的互文表征。以筷箸的互文表征为线索,可归纳出两大类主要的空间场域。一类是礼仪文化传习场,古人以“藏礼于器”的范式,以器扩延礼仪文明,展现“器道融合”的智慧。另一类则是作为礼仪、教养等内容的中介场域,承担文明的对译修辞。在此类场域中,筷箸是表征文化史的重要符号,在人们表征文化的过程中,其填补了语言难以叙述的脉络。结论:筷箸的符号特性仍有待继续挖掘。通过论述得知,筷箸符号能够成为互文表征,且在不同空间场域下具有强大的叙事潜力。可以利用不同空间场域下筷箸互文表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艺术化传播策略,输出筷箸符号的内涵,让筷箸继续发挥礼仪文化传承功能,共建国民集体记忆的符号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筷箸 空间 表征符号 集体记忆
下载PDF
空间视域下“北漂”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以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为例
5
作者 王萌 《视听》 2024年第5期58-61,共4页
从空间视角对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白领青年“北漂”身份的构建与认同进行分析可知:在生产空间中,形塑文本“北漂”身份的力量有社会现实、主创、市场和主流意识形态四种;在文本空间中,四位主角表征了不同类型的“北漂”身份,家... 从空间视角对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白领青年“北漂”身份的构建与认同进行分析可知:在生产空间中,形塑文本“北漂”身份的力量有社会现实、主创、市场和主流意识形态四种;在文本空间中,四位主角表征了不同类型的“北漂”身份,家宅空间暗示了“北漂”身份的内在危机,通过对胡晶晶的告别,另外三人完成了“北漂”身份认同的转危为安;接受空间中的“北漂”受众则以这部剧为契机,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真实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身份 “北漂” 《我在他乡挺好的》 空间
下载PDF
互文空间中的钩沉与建构——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
6
作者 王振 《东吴学术》 CSSCI 2017年第5期157-160,共4页
范伯群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一书把"互文"作为研究得以产生的话语空间,来探讨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本书著者极尽钩沉之能事,在溯古揽今中,以一种通达的研究思维铺设了一种网络式的文... 范伯群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一书把"互文"作为研究得以产生的话语空间,来探讨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本书著者极尽钩沉之能事,在溯古揽今中,以一种通达的研究思维铺设了一种网络式的文本互动空间,这其中潜藏了他们向通俗文学本己的文化空间更深处蔓溯的一种积极的文化建构心态。本书的出版也彰显着范伯群先生不断扩展着的通俗文学研究的思想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伯群 互文空间 通俗 化建构
原文传递
互文与反思:解读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 被引量:1
7
作者 夏琼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4-80,共7页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又来了,爱情》中通过女主人公萨拉对涉及到人类有关情感问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使小说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文本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这使得读者能跟随萨拉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之间徜...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又来了,爱情》中通过女主人公萨拉对涉及到人类有关情感问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使小说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文本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这使得读者能跟随萨拉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之间徜徉,审思人类生存中的情感困惑,并通过不断反思生活、认识自我从而最终摆脱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来了 爱情》 反思 互文空间
下载PDF
戴着“镣铐”跳舞——互文视域中译者的创造性
8
作者 岳启业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0年第5期11-13,共3页
互文性是文本的本质属性。因此,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语篇之间的互文关联是译者创造性的动力与源泉。互文视域下,译者能够利用互文手段,即通过互文阐释与互文指涉等激发译文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 互文性是文本的本质属性。因此,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语篇之间的互文关联是译者创造性的动力与源泉。互文视域下,译者能够利用互文手段,即通过互文阐释与互文指涉等激发译文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克服语言及文化差异带来的束缚,实现了译文的创造性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创造性 网络 互文空间
下载PDF
互文性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9
作者 吴静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8-100,共3页
电影片名要求言简意赅,往往包含有丰富的互文内涵,这就直接导致了翻译难度的增加。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如果能够从互文性的角度来考虑,处理好原文的互文指涉,巧妙地对原片名的互文空间进行保留、替换、减少或者增加,就能使其功能在新... 电影片名要求言简意赅,往往包含有丰富的互文内涵,这就直接导致了翻译难度的增加。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如果能够从互文性的角度来考虑,处理好原文的互文指涉,巧妙地对原片名的互文空间进行保留、替换、减少或者增加,就能使其功能在新的文化互文网络中得到更好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片名 互文空间 翻译
下载PDF
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的生成——源文本、作者、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长青 刘永良 《科技视界》 2013年第36期23-24,共2页
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然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点被颠覆了,对文本的理解重心逐渐转移到文本本身以及读者的接受上来。本... 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然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点被颠覆了,对文本的理解重心逐渐转移到文本本身以及读者的接受上来。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源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互文空间。源文本是作品素材的来源,作者通过用典或引用等方式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的作用,将这些信息整理、改编、组合,创作出文本,提供一个意义发生的场所;读者则是意义产生的载体,能动地参与意义的生产过程,意义存在读者的理解中。没有读者的参与,文本是"死"的,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其"活"起来并实现其功能。文本意义是源文本、作者和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所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空间 解构主义
下载PDF
网络广播剧:青年浸入“声音叙事”的诉求转向及反思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星 《视听》 2023年第2期33-36,共4页
伴随着制作产业的完善和受众群体的扩大,近年来,网络广播剧的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跃。网络广播剧听觉消费的身体转向和叙事模式的IP化、开放化,提高了青年消费体验的交互性和沉浸性,具体表现为身体审美的“听觉转向”、情感共在的“认同感... 伴随着制作产业的完善和受众群体的扩大,近年来,网络广播剧的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跃。网络广播剧听觉消费的身体转向和叙事模式的IP化、开放化,提高了青年消费体验的交互性和沉浸性,具体表现为身体审美的“听觉转向”、情感共在的“认同感”、青年的“具身性”和演绎的“情境性”。这种飞跃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鼓励原创、弘扬主旋律与避免团队垄断化是推动网络广播剧未来良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广播剧 诉求转向 具身性 情感联结 互文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