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音乐意象的互文阐释
1
作者 武宁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22,共22页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展现了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深刻价值。在音乐意象的建构中,结构意象展现出山之绵延千里、水之奔流不息以及山水之磅礴汇聚的内在筋脉;随类赋色的写意配器、笔墨形态的音响造型以及...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展现了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深刻价值。在音乐意象的建构中,结构意象展现出山之绵延千里、水之奔流不息以及山水之磅礴汇聚的内在筋脉;随类赋色的写意配器、笔墨形态的音响造型以及阴阳相成的审美类型,绘就一派时间意象的气韵流向;而云意象、月意象以及松风意象则在精神内核筑起作品象征层面的人文底蕴。这些意象的融合不仅体现了作曲家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洞察,也在听众中激发了强烈的共鸣。赵麟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作为一部多元融汇的艺术作品,为理解音乐、诗歌和绘画之间的互文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里江山》 音乐意象 互文阐释 结构意象 时间意象 象征意象
下载PDF
《名誉与恍惚》:互文阐释与历史叙事重构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世华 柳田田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3期3-8,共6页
松浦寿辉的长篇巨著《名誉与恍惚》,以1937年到1939年日据时期的“魔都”上海为主舞台,描写了日本派驻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警官芹泽一郎,因受陆军参谋本部少佐嘉山清之托,介绍嘉山与上海帮会青帮头目萧炎彬会面而被逐出警察队伍,从此开... 松浦寿辉的长篇巨著《名誉与恍惚》,以1937年到1939年日据时期的“魔都”上海为主舞台,描写了日本派驻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警官芹泽一郎,因受陆军参谋本部少佐嘉山清之托,介绍嘉山与上海帮会青帮头目萧炎彬会面而被逐出警察队伍,从此开启了其在异国他乡波澜壮阔的艰难生活的故事。本文以文学创作的互文性视点,发现作品中塑造的卷入东方战场的作品主人公芹泽的奋斗人生,与卷入西方战场的法国作家加缪的人生高度重合,而这种重合源于作者深厚的法国文学研究背景,更源于两人同样被卷入战争中的的相似命运。这种互文阐释还同样表现在作品历史叙事的时空重构上。作品通过这种历史叙事重构,引发人们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集体记忆,进而对当下日本的右倾思想进行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浦寿辉 名誉与恍惚 互文阐释 历史叙事
下载PDF
俞平伯《芝田留梦记》与李商隐梦雨诗的互文阐释
3
作者 李艳敏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9期105-108,共4页
俞平伯的文学创作大多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他的艺术散文与古代诗词曲有着很强的互文性。《芝田留梦记》化用了李商隐《春雨》和《重过圣女祠》等诗诗境。“梦雨”是故事发生的客观情境,“神女”是寄托离殇主题的主要人物形象。俞平伯以... 俞平伯的文学创作大多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他的艺术散文与古代诗词曲有着很强的互文性。《芝田留梦记》化用了李商隐《春雨》和《重过圣女祠》等诗诗境。“梦雨”是故事发生的客观情境,“神女”是寄托离殇主题的主要人物形象。俞平伯以现代汉语的语言形式复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神女赋”,细腻传达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完成了现代散文对古代同题材作品的再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平伯 芝田留梦记 李商隐 梦雨诗 互文阐释
下载PDF
向世界说“道”——论《老子的智慧》中“道”的互文阐释及其传播功用
4
作者 吴慧坚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7-82,共6页
向世界阐释中华传统学说中的核心术语,是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难点。从《老子的智慧》可以看到,林语堂在对外传播中华典籍时,善于运用互文阐释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突破单纯照本翻译的局限,利用多篇文本之间的互动,构筑起文本的网络系统,帮... 向世界阐释中华传统学说中的核心术语,是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难点。从《老子的智慧》可以看到,林语堂在对外传播中华典籍时,善于运用互文阐释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突破单纯照本翻译的局限,利用多篇文本之间的互动,构筑起文本的网络系统,帮助读者在互文性参照下加深对中华传统学说中"道"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林语堂"对外讲中"的成功经验,仍可为今天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独特视角与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互文阐释 老子
下载PDF
《红楼梦》的“情至”思想及互文阐释
5
作者 顾春芳 《红楼梦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65,共23页
从“情至说”可阐释《红楼梦》对于《西厢记》《牡丹亭》“情本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小说第二十三回、三十六回等多次出现《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戏词,由此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叙事。在阐释戏曲和小说的互文关系中,可把握人物刻画和思... 从“情至说”可阐释《红楼梦》对于《西厢记》《牡丹亭》“情本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小说第二十三回、三十六回等多次出现《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戏词,由此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叙事。在阐释戏曲和小说的互文关系中,可把握人物刻画和思想主旨的照应,并深入阐释晚明以来“情本体”思想的心学渊源,以及作为戏曲和哲学思想同构的形式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西厢记 牡丹亭 情至说 心学 互文阐释
原文传递
互文阐释视野下的张翎小说创作——以长篇小说《阵痛》与中篇小说《胭脂》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刘艳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2019年第4期109-119,共11页
“互文性”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涉及两个文本之间的引述关系。通过考察互文阐释视野下的张翎小说创作,对张翎不同小说文本做互文性解读和研究,会发现中国故事... “互文性”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涉及两个文本之间的引述关系。通过考察互文阐释视野下的张翎小说创作,对张翎不同小说文本做互文性解读和研究,会发现中国故事与外国故事的“缀连”方式、原乡书写、意象与意境、语言风格、叙事母题、对相近和相似情节的改写等,都是张翎小说互文性的重要特征。藉由对《阵痛》与《胭脂》的互文性阐释,可以考察张翎小说叙事探索的新变和同题异构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阐释 《阵痛》 《胭脂》 叙事探索 同题异构
原文传递
从互文到互文性——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之演进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经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35-38,共4页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手法,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本理论的重要术语。二者虽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对于文本的阐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从"互文"到"互文性"...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手法,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本理论的重要术语。二者虽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对于文本的阐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从"互文"到"互文性"的演进,反映了人们的阐释视野日渐开阔,并进一步认识到文本意义的本源不仅仅在于自身,还取决于他者对自身的映射。这种阐释观念的演进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在文本意义产生问题上对于自我中心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阐释 阐释
下载PDF
动作直示结构式“这么一V”的互文性——从与“这一V”的对比说起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探宙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92,共13页
重在描述动作的"这么一V"是汉语特有的一个动作直示结构式。由于和"这一V"用法相近,长期以来用法混淆。对比"这一V","这么一V"在句法、语义、韵律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而"这一V&q... 重在描述动作的"这么一V"是汉语特有的一个动作直示结构式。由于和"这一V"用法相近,长期以来用法混淆。对比"这一V","这么一V"在句法、语义、韵律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而"这一V"是着眼于句子锚定话题用的,不是短语层面的独立结构。"这么一V"结构式兼具状中关系和同位关系,实质上服务于入戏"演"和出戏"说"相互阐释的语用需要,具有对言互文性。这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一个结构对应一种语法关系"的固有语法观,充分展现了汉语语用为本、句法多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么一V 这一V 动作直示 互文阐释 戏剧化语言表达
原文传递
意在图画:《天问》“图注”之形态、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建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30-137,148,共9页
自两汉以降,人们多将对《天问》之解释付诸文字,其著述亦呈现为“文注”形态。明人萧云从、清人门应兆将图像纳入研究视域,创造了《天问》阐释的新形态——“图注”。这种注释形态在结构上呈现为“左文右图”式样,其所绘图像多典而有据... 自两汉以降,人们多将对《天问》之解释付诸文字,其著述亦呈现为“文注”形态。明人萧云从、清人门应兆将图像纳入研究视域,创造了《天问》阐释的新形态——“图注”。这种注释形态在结构上呈现为“左文右图”式样,其所绘图像多典而有据,且进行过超时空、非线性的多维缀合;在功能上,其承载着注家籍图画以知得失、明治乱的鉴戒意识,肩负着将《天问》文辞深奥意蕴予以具象化图现、文本关键情节予以孕育性描绘之任务,并与本文形成佐证、补充关系,以产生审美张力。“图注”扩大了《天问》在市民阶层与知识群体中的影响,拓展了“注骚”与“读骚”者的审美视界,丰富了中国古代经典阐释之方法,具有多方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问》阐释 图注 萧云从 互文阐释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域下莎剧妖女悍妇形象的互文解读
10
作者 常晓丹 《芒种(下半月)》 2016年第1期67-68,共2页
论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对莎士比亚剧作中描述妖女、悍妇形象的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互文阐释;从莎士比亚剧作的文本中找寻这些被旁置、被边缘化的女性形象长期受压迫的例证,还原她们真实的生存处境、思想面貌;从而向读者展示这... 论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对莎士比亚剧作中描述妖女、悍妇形象的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互文阐释;从莎士比亚剧作的文本中找寻这些被旁置、被边缘化的女性形象长期受压迫的例证,还原她们真实的生存处境、思想面貌;从而向读者展示这些拥有女性主义自主意识、试图主宰自己命运的贵族女性被恶魔化的过程;让更多人理解她们的女性主义抗争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女性主义 妖女 互文阐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