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维廉对比较文学研究宗旨的探究--兼谈关于“共同诗学”的论争 被引量:1
1
作者 于伟 《华文文学》 2021年第3期97-104,共8页
张汉良就"共同诗学"的概念向叶维廉发难,引起了叶维廉的反驳。问题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叶维廉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当时学界普遍认同的信条的概括,他虽对其有质疑,但因未旗帜鲜明地反对,使得学界对他产生了误解。叶维廉提出... 张汉良就"共同诗学"的概念向叶维廉发难,引起了叶维廉的反驳。问题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叶维廉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当时学界普遍认同的信条的概括,他虽对其有质疑,但因未旗帜鲜明地反对,使得学界对他产生了误解。叶维廉提出的"文化模子"理论和"互照、互识"的研究方法,本是为了修正学界因追求共同诗学而提出的"阐发法",结果却导向了以"互拓互补"、"争战共生"为宗旨的文学对话。叶维廉在诠释学的烛照下,廓清了"对话"的涵义,扬弃了"共同诗学"的理论追求,终于确立了以"互照、互识"的文学对话为方法论,以寻求异质文化间文学的"互拓互补"、"争战共生"为鹄的的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诗学 互照互识 文学对话 争战共生
下载PDF
“郁结”下的“求索”——叶维廉“文化模子”理论
2
作者 陆志胜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7-21,共5页
针对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主体性丧失的危机,叶维廉先生提出的"文化模子"理论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否决和消解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中心主义,通过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来促进彼此间的"互照互识"... 针对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主体性丧失的危机,叶维廉先生提出的"文化模子"理论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否决和消解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中心主义,通过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来促进彼此间的"互照互识";揭示了现代性进程下,西方工业文化对非西方国家民族意识弱化和文化独特性破坏的危害以及其中潜藏的某种权力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为我们反思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重塑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结 文化模子 互照互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