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生叶序与互生叶序玉米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庆 程郢 +2 位作者 项艳 朱苏文 程备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4-41,共8页
在明晰对生叶序玉米生长点的3大类内源细胞分裂含量不仅显著高于互生叶序玉米,而且随互生到对生到螺旋畸形叶序逐渐增大,以及CTK/IAA值是控制玉米叶序分化类型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搜索玉米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ZmRR1,ZmRR2,ZmRR3,ZmRR4,ZmRR... 在明晰对生叶序玉米生长点的3大类内源细胞分裂含量不仅显著高于互生叶序玉米,而且随互生到对生到螺旋畸形叶序逐渐增大,以及CTK/IAA值是控制玉米叶序分化类型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搜索玉米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ZmRR1,ZmRR2,ZmRR3,ZmRR4,ZmRR5,ZmRR6,ZmRR7,ZmRR8,ZmRR9,ZmRR10的基因序列及其cDS序列,设计特异性上下游引物,通过对对生叶序玉米及其近等基因系的互生叶序玉米基因组进行PCR扩增、测序,证实了对生叶序玉米、互生叶序玉米在ZmRR1,ZmRR2,ZmRR3,ZmRR4,ZmRR5,ZmRR6,ZmRR7,ZmRR8,ZmRR9,ZmRR10基因序列结构上未见差异。RT-PCR分析结果证实ZmRR1,ZmRR2是根特异性表达基因,ZmRR3在根和叶中不表达,而ZmRR6在茎尖中不表达,对生叶序玉米与互生叶序玉米在不同时期、不同发育组织中其ZmRR1,ZmRR2,ZmRR3,ZmRR4,ZmRR5,ZmRR6,ZmRR7,ZmRR8,ZmRR9,ZmRR10基因的表达均未见差异,表明安徽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实验室的对生叶序玉米突变体的形成机制与冷泉港实验室关于ZmRR3基因的Mu转座子插入突变导致对生叶序玉米突变体形成的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序玉米 互生叶序玉米 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 结构差异 表达差异
下载PDF
互生叶序算法数字仿生建筑形体生成以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宁 刘洁 耿雯英 《建筑技艺》 2015年第3期118-120,共3页
通过对互生叶序和斐波拉契数列的研究,总结出其数学规律及算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生成建筑形体并通过结构软件进行受力测试,比较其与传统建筑形体在结构和建造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互生叶序 斐波拉契数列 算法 建筑形体
下载PDF
栽培大豆二列状互生叶序基因初步定位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唯佳 路锦 +5 位作者 高慧慧 万明月 李佳佳 苗龙 王晓波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7-465,共9页
二列状互生叶序表现为所有三出复叶呈平面状排列,为给栽培大豆(Glycine max)二列状互生叶序的形成机理解析提供参考,促进大豆密植条件下株型研究和分子遗传改良,本研究利用大豆品种中品661经EMS诱变获得的二列状互生叶序新种质皖中黄60... 二列状互生叶序表现为所有三出复叶呈平面状排列,为给栽培大豆(Glycine max)二列状互生叶序的形成机理解析提供参考,促进大豆密植条件下株型研究和分子遗传改良,本研究利用大豆品种中品661经EMS诱变获得的二列状互生叶序新种质皖中黄601与中黄13配置杂交组合,调查F5植株株型,利用F5交互互生性状和二列状互生性状分别构建混池,采用BSA-seq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并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BSA-seq测序结果与参考基因组平均比对效率为94.30%,平均覆盖深度为38.01×。SNP-index和Indel-index方法关联分析,在14和15号染色体定位到4个候选区域,区段内共包含216个基因,GO分析表明其中4个基因响应细胞分裂素,4个基因响应乙烯,1个基因响应赤霉素,8个基因响应生长素。不同类型二列状互生叶序顶端分生组织和叶节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显著低于交互互生叶序,与交互互生大豆不同的是,二列状互生大豆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低于叶节部位,说明细胞分裂素分布的差异可能是二列状互生叶序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型 二列状互生叶序 BSA-seq 突变体 细胞分裂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