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使用频率可以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吗?——一个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
1
作者 王小平 张雪娇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8,共18页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频率可以直接促进居民身体、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间...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频率可以直接促进居民身体、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推动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此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影响路径存在性别、年龄阶段、户籍差异;互联网使用频率对男性、中青年居民身体健康的正向影响明显强于对女性、老年居民的影响;互联网使用频率对青年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仅在女性、中青年及农业户口居民中显著。因此,应审思互联网的正反双重功能,实现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并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频率 主观幸福感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基于CGSS2015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亮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0期12-16,共5页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居民管理自身健康状况,但是以往研究关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以Grossman健康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采用OrderProbit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健康...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居民管理自身健康状况,但是以往研究关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以Grossman健康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采用OrderProbit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以每天使用互联网居民的健康为对照,从不使用互联网居民的健康水平较差。第二,互联网使用频率以一周数次为宜,且每天上网总时长控制在4小时以内有利于居民健康。第三,以手机网络使用频率作为互联网使用频率的代理变量,得出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健康影响结论具有稳健性。据此提出居民要积极使用互联网,合理安排时间、合理使用手机网络,以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频率 居民健康 Grossman健康理论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居民社区体制化参与的影响探究--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朱佳琦 《艺术科技》 2021年第5期78-79,共2页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社区参与有不同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对居民社区参与的综合性探究,没有意识到居民参与的社区活动有不同的类型,需要针对不同的社区参与类型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CGSS2015调查数据,建立...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社区参与有不同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对居民社区参与的综合性探究,没有意识到居民参与的社区活动有不同的类型,需要针对不同的社区参与类型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CGSS2015调查数据,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对互联网使用频率如何影响居民社区体制化参与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对竞争性假设。从最终的研究结果来看,居民使用互联网越频繁,社区体制化参与的可能性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性假设 居民社区体制化参与 互联网使用频率 逻辑回归模型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基层政府信任感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基于CSS2019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熊春林 谢燕 龚林青 《人口与社会》 2023年第3期66-75,共10页
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感以及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与感知,不仅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而且通过基层政府信任... 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感以及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与感知,不仅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而且通过基层政府信任感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且互联网使用感知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基层政府信任感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对此,应该加快互联网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能够与基层政府有效沟通与良性互动,进而提升他们的基层政府信任感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频率 互联网使用感知 基层政府信任 农村居民 幸福感
下载PDF
互联网覆盖驱动农村就业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17
5
作者 周冬 《世界经济文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90,共15页
本文从互联网及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农村居民就业多元化及收入改善的影响,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渠道提供证据。基于全国性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发现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可以显著促进农村非... 本文从互联网及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农村居民就业多元化及收入改善的影响,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渠道提供证据。基于全国性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发现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可以显著促进农村非农就业、丰富农民收入来源,从而促进农村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互联网覆盖现存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政府应加大乡村和西部地区互联网基础建设和推广,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农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频率 非农就业 有序PROBIT模型
原文传递
科技应用对不同社会群体感知的影响及意义
6
作者 许成安 朱晨之 庄尚文 《新疆财经》 2019年第6期51-59,共9页
社会行动主体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将通过提升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认同两方面影响社会群体感知。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与Oprobit排序模型实证研究科技应用对社会群体感知的影响,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其社... 社会行动主体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将通过提升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认同两方面影响社会群体感知。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与Oprobit排序模型实证研究科技应用对社会群体感知的影响,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其社会群体感知之间具有显著的一致性,科技应用会对公众的社会群体感知产生显著的正向效用。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应用对社会群体感知的影响在城乡间已呈趋近态势;相较于女性,科技应用对男性社会群体感知的提升作用更显著;且科技应用对31~55岁年龄段群体的社会群体感知作用强于其他年龄段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应用 社会群体感知 客观社会地位 主观社会认同 社会治理参与度 互联网使用频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