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镜正身:民主与威权的互补共生
1
作者 卢凌宇 崔磊 《云梦学刊》 2023年第4期1-13,共13页
不同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方式孕育出了“民主”与“威权”两种政治制度,但两者之间却经常性地陷入冲突与斗争之中。从两者关系角度来看,民主与威权处于钟摆两端,无论钟摆的哪一端消亡,钟摆都难以再称为钟摆。同时,民主依赖威权,而威... 不同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方式孕育出了“民主”与“威权”两种政治制度,但两者之间却经常性地陷入冲突与斗争之中。从两者关系角度来看,民主与威权处于钟摆两端,无论钟摆的哪一端消亡,钟摆都难以再称为钟摆。同时,民主依赖威权,而威权学习民主,两者又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之中;从两者合作共生的基础与保障来讲,生物学的物种共生贡献了理论基础,而当今国际社会存在的主权平等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提供了实践保障。所以,民主与威权政治制度应当摆脱旧的竞争思维,互相“照镜子”,在完善自身不足与缺陷的同时,为他者提供借鉴与学习,共同推进国际社会中的互补与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威权 互补共生
下载PDF
城乡一体发展的生态化互补共生 被引量:3
2
作者 冯周卓 高腾腾 《上海城市管理》 2013年第1期14-19,共6页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须转变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树立生态系统共生的城乡共同主体理念,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来统筹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发展,要实行环境、空间、资源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互补共生,优化城乡一体发展,须实施以下对策:第一...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须转变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树立生态系统共生的城乡共同主体理念,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来统筹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发展,要实行环境、空间、资源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互补共生,优化城乡一体发展,须实施以下对策:第一,促进乡镇的城镇化,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和规定;第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第三,建立城乡之间可携带的社会福利;第四,依照生态与人文结合的理念规划城乡居住环境;第五,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生态 城乡一体化 互补共生 制度建设
下载PDF
论归化与异化的“互补共生”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汪宝荣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39-42,共4页
语言和纯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总是而且也应该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译者在同一译本中可能偏重一种翻译策略 ,但绝非“从一而终” ,而是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对鲁迅名篇《呐喊》的杨译本处理源语文化专有项所用翻译... 语言和纯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总是而且也应该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译者在同一译本中可能偏重一种翻译策略 ,但绝非“从一而终” ,而是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对鲁迅名篇《呐喊》的杨译本处理源语文化专有项所用翻译策略的个案所作的分析 ,可以支持以上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异化 归化 互补共生 文化专有项
下载PDF
湘桂农业发展的互补共生关系分析及其合作方向定位——广西与中西部邻近省区合作发展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被引量:2
4
作者 苑庆山 黎鹏 梁健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1-276,共6页
首先从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物种资源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等方面的异同、强弱等特点来分析湖南、广西两省区农业发展条件的主要互补共生关系;进而从目前农产品生产的数量规模、结构与质量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与农业产业化程度,以及农产品品... 首先从农业自然条件、农业物种资源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等方面的异同、强弱等特点来分析湖南、广西两省区农业发展条件的主要互补共生关系;进而从目前农产品生产的数量规模、结构与质量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与农业产业化程度,以及农产品品牌与营销网络体系的互补共生性等方面分析两省区农业发展现状中的互补共生关系;最后论证提出了湘桂两省区今后在农业发展诸多方面的合作定位问题,主要包括共同开发、共享农业物种资源的合作方向,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与联合开发、研究的合作方向,品牌共享、共同拓宽农产品市场和共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合作方向,以及共同开发和利用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的合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邻省区 广西 湖南 农业发展 互补共生关系 合作方向定位
下载PDF
李琼慧:新能源进入高比例时代,大电网与微网互补共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琼慧 《能源》 2021年第7期40-42,共3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总抓手。今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总抓手。今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一方面凸显了电力系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明确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 新能源 碳中和 大电网 经济社会变革 互补共生 窗口期
原文传递
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31
6
作者 许宪隆 张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8,共8页
文化生态学给研究散杂居民族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其通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互动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这成为"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前提之一。在这种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生态关联、系统论的分析脉... 文化生态学给研究散杂居民族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其通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互动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这成为"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前提之一。在这种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生态关联、系统论的分析脉络是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新内容,共生互补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本视野、方法论和话语体系,并对散杂居民族关系作出逻辑上的推演,提出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与相互尊重、各民族在共生中发展互补性竞争与规则性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共生互补 散杂居民族关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 被引量:13
7
作者 许宪隆 袁年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9,共7页
"中华民族"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以及研究中国民族现象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共同体而言,与中华民国不一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延续了"中华"这一象征性表达的基础上,还通过具体的政策、法令和措施,... "中华民族"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以及研究中国民族现象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共同体而言,与中华民国不一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延续了"中华"这一象征性表达的基础上,还通过具体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总体性实践着"多元"的平等、团结和发展,从而把中华民族总体性存在从自在的形态转向了自觉的存在。这种转变意义的内涵在于:中华民族主体在象征秩序的合理性调适及介入下,实现了民族自在实体和自觉实体之间的统一。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市场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技术和人才援助,加大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的培养,促使民族发展模式由连续共生的模式向一体化共生模式演变,民族共生介质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更加明显。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共生互补
下载PDF
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 被引量:10
8
作者 岳雪莲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5-59,共5页
中国有3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散居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人口的双向流动使我国"大分散、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更加明显,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散杂居民族关系对... 中国有3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散居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人口的双向流动使我国"大分散、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更加明显,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散杂居民族关系对中国民族关系全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在共生互补的视角下,从民族构成、居住地域、民族意识、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竞争和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独具的特点,为正确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做好散杂居民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互补 散杂居民族关系 特点
下载PDF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 被引量:9
9
作者 沈再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1-45,共5页
从各民族共生空间、经济共生态、政治共生态、文化共生态这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共生"思想,提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倡导"共生互补"理念,并作为认识和处理我... 从各民族共生空间、经济共生态、政治共生态、文化共生态这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共生"思想,提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倡导"共生互补"理念,并作为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前瞻性理论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格局 共生互补 民族理论
下载PDF
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理想类型:机制与系统——基于“共生互补”理论的认知和探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占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以许宪隆教授为带头人的散杂居地区民族研究团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探索提出了研究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共生互补"理论,并不断将其发展完善,逐渐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共生互... 以许宪隆教授为带头人的散杂居地区民族研究团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探索提出了研究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共生互补"理论,并不断将其发展完善,逐渐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共生互补"理论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共生互补"的认识、理解和应用,结合社会学理论可以发现散杂居地区民族"共生互补"关系包含"两个机制""三个过程""四个要素"的理想类型。"两个机制"指"共生即社会心理上的感情相依""互补即社会行为上的合理分工";"三个过程"指"功能的承担""规则和资源的使用""需求的满足";"四个要素"指经济子系统的"互惠",政治子系统的"共识",社会子系统"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和文化子系统的"价值观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互补 机制 社会子系统 要素 理想类型
下载PDF
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共生互补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安辉 钟观福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的共生互补关系是散杂居地区多民族共生互补的一个范例。隋唐之际,赣南畲族与客家开始频繁接触,双方形成生态意义上的共生区域。南宋时期,经过长时间的碰撞冲突,双方的族群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在文化上形成... 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的共生互补关系是散杂居地区多民族共生互补的一个范例。隋唐之际,赣南畲族与客家开始频繁接触,双方形成生态意义上的共生区域。南宋时期,经过长时间的碰撞冲突,双方的族群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在文化上形成共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赣南畲族经历了由客转畲的民族身份转变,在历史记忆的碎片中重构了本民族文化,畲族与客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而不同、共生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边界 赣南 畲客关系 共生互补
下载PDF
共生互补视域下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达云 肖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2-53,68,共3页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青年精英的摇篮,实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有着其深刻的实然与应然价值。本研究援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青年精英的摇篮,实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有着其深刻的实然与应然价值。本研究援引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试图在"共生互补"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中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继而提出了在高校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一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一体格局 共生互补
下载PDF
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的思考——兼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基本人文理念和实践目标诉求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再新 程芳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64-66,共3页
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提出现代城市民族关系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作者认为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要着眼于城市多元文化与多民族的生存场景,城市各价值主体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把和谐共生作为现代城市的存在方式和... 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提出现代城市民族关系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作者认为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要着眼于城市多元文化与多民族的生存场景,城市各价值主体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把和谐共生作为现代城市的存在方式和法则,自觉遵循互补共赢的原则,共享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社会文明和社会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 城市民族关系 和谐社会 共生互补
下载PDF
“共生互补”理念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润萍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9-54,共6页
"共生互补"理念是许宪隆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的,作为构建我国民族散杂居地区和谐社会的本土性创新理念,其宗旨在于丰富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话语体系。经过多年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共生互补"理念的从内涵、思想渊... "共生互补"理念是许宪隆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的,作为构建我国民族散杂居地区和谐社会的本土性创新理念,其宗旨在于丰富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话语体系。经过多年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共生互补"理念的从内涵、思想渊源、理论结构到实践运用,无论是概念体系的建立,还是方法论的阐释,均已具备一定系统性的理论特征,值得广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互补”理念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桑植民歌歌词的“共生互补”文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乐之乐 《怀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85-88,共4页
桑植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桑植民歌在当地各民族广泛流传,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渗透着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族群、民族与民族之间多层面的共生互补关系,体现桑植人民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热爱家庭、热爱集体、热爱民族、热爱祖... 桑植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桑植民歌在当地各民族广泛流传,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渗透着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族群、民族与民族之间多层面的共生互补关系,体现桑植人民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热爱家庭、热爱集体、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等多层面的高尚情怀,展示桑植人民多层面积极奉献、共生共荣、互补和谐的不懈追求。桑植民歌中藴含的共生互补内涵为构建中华民族的和谐共荣提供了有力的范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提供了有效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民歌 歌词 共生互补 文化现象
下载PDF
从族际接触、多元一体到共生互补——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解读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丽剑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2-97,共6页
族际接触理论和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自觉"理论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两种重要指导理论。通过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文化解读,指出散杂居与聚居有明显区别。对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研究应与对聚居民族的研究有所不同... 族际接触理论和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自觉"理论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两种重要指导理论。通过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文化解读,指出散杂居与聚居有明显区别。对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研究应与对聚居民族的研究有所不同,应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倡导共生互补的理念,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接触 多元一体 共生互补 白族
下载PDF
实现东西方文明的共生互补——谈中国的文化定向
17
作者 陶渝苏 《理论与当代》 1999年第12期22-23,共2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各种西方的思潮、观念、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却又匆匆忙忙地退隐,代之以更“新潮”的学说。在当今学坛上,“西方中心主义”早已呼啸而过,随之而来的是对“后现代主义”的膜拜和对回归传统...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各种西方的思潮、观念、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却又匆匆忙忙地退隐,代之以更“新潮”的学说。在当今学坛上,“西方中心主义”早已呼啸而过,随之而来的是对“后现代主义”的膜拜和对回归传统文化的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定向 东西方文明 共生互补 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 “中体西用” 依法治国 西方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主客二分
下载PDF
政府与市场共生互补视阈下的南充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非 李莹瑾 王敏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新常态下,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地区优势,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展地域特色效益农业。现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新常态下,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地区优势,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展地域特色效益农业。现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逻辑演变及新常态下的现实定位,并结合四川省南充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际,分析政府与市场在实际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与市场共生互补视域下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优化路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与市场 共生互补关系 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南充特色农业
下载PDF
散杂居民族“共生互补”与“交融一体”——以青阳民族乡为个案的考察
19
作者 罗宇昕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第2期115-118,共4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强,民族散杂居格局更加普遍。本文以青阳乡为案例,通过对青阳乡散杂居民族关系的宏观考察,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方面描述青阳乡散杂居民族关系"共生互补"的现状,并阐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强,民族散杂居格局更加普遍。本文以青阳乡为案例,通过对青阳乡散杂居民族关系的宏观考察,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方面描述青阳乡散杂居民族关系"共生互补"的现状,并阐述了青阳乡实现各民族"交融一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互补 青阳乡 散杂居民族关系
下载PDF
共生互补视角下元代蒙藏民族关系
20
作者 郭莎莎 《新丝路(中旬)》 2020年第11期0208-0209,共2页
蒙古族与藏族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公元13世纪以来双方就产生了密切交往与联系,一直延续至今。作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上的两大民族,蒙古族与藏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然而,自两个民族开始交往、发生联系... 蒙古族与藏族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公元13世纪以来双方就产生了密切交往与联系,一直延续至今。作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上的两大民族,蒙古族与藏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然而,自两个民族开始交往、发生联系以后,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影响着彼此,得到交流;融合;互补;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互补 元代蒙藏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