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三朝《高僧传》文学互见艺术 |
耿朝晖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参差有致--浅析《世说新语》的“互见”与“复调” |
杨睿之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3
|
多篇互见联读 搭建整体语境——“互见法”在《鸿门宴》中的教学运用 |
江文达
|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
2024 |
0 |
|
4
|
关于《史记》“互见法”的一些思考 |
祝秀权
|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2001 |
1
|
|
5
|
《伤寒论》中“厥”“发热”“下利”互见症辨析 |
董利洋
赵琰
孔慧
|
《河北中医》
|
2023 |
1
|
|
6
|
对照互见:琦君怀旧散文的结构方式 |
任现品
张婷婷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23 |
0 |
|
7
|
从同义互见看党项民族诗歌创作 |
王倩
|
《西夏学》
|
2023 |
0 |
|
8
|
从篇外互见到篇内对比——论《秦本纪》与《商君列传》的文本关系 |
曹阳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9
|
论鲁迅小说创作和小说史研究中的文史互见 |
郭敏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0
|
浅论《红楼梦》中的人物“互见法” |
董静瑜
|
《中国民族博览》
|
2023 |
0 |
|
11
|
“互见法”探源 |
胡宝珍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2
|
机读数据互见分类标引研究与探索 |
张光德
王闽榕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05 |
3
|
|
13
|
《史记》互见法论 |
魏耕原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4
|
清词互见考论 |
谢永芳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5
|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
黄远振
兰春寿
|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
2019 |
8
|
|
16
|
史迁笔法:藏美刺于互见 |
李洲良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7
|
论《史记》的“太史公曰”和“互见法” |
过常宝
|
《唐都学刊》
|
2006 |
10
|
|
18
|
司马迁的“互见法”及其渊源 |
孙以昭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3
|
|
19
|
《史记》“互见法”再论 |
郭明友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20
|
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互见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
刘洁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