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价锑在脱除铜电解液中砷、锑、铋杂质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7
1
作者 肖发新 曹岛 +2 位作者 毛建伟 申晓妮 任凤章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71-278,共8页
通过向含有45 g/L Cu2+、185 g/L H2SO4、10 g/L As和0.5 g/L Bi的铜电解液中加入Sb(V),研究五价锑对铜电解液中砷、锑、铋杂质脱除作用机理。过滤电解液,采用化学分析、SEM、TEM、EDS、XRD、FTIR 等方法对沉淀渣的结构形貌和成分... 通过向含有45 g/L Cu2+、185 g/L H2SO4、10 g/L As和0.5 g/L Bi的铜电解液中加入Sb(V),研究五价锑对铜电解液中砷、锑、铋杂质脱除作用机理。过滤电解液,采用化学分析、SEM、TEM、EDS、XRD、FTIR 等方法对沉淀渣的结构形貌和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沉淀渣呈尺寸为50-200μm的不规则块状,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砷、锑、铋和氧。红外光谱检测表明,沉淀渣主要特征官能团为 As-O-As、As-O-Sb、Sb-O-Bi、Sb-O-Sb和Bi-O-Bi。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检测结果表明,沉淀渣由AsSbO4、BiSbO4和Bi3SbO7组成。锑酸盐的生成是五价锑脱除铜电解液中砷、锑、铋杂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价锑 酸盐 铜电解液 脱除 净化
下载PDF
氢氧化铁对五价锑的吸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韩露 卢莎莎 顾尚义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32-135,共4页
环境中的锑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锑的化合物被美国和欧盟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氢氧化铁是土壤和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中锑的迁移转化产生重要影响。作者开展了不同pH值和初始Sb(V)浓度下氢氧化铁吸附Sb(V)的实验研究。结... 环境中的锑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锑的化合物被美国和欧盟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氢氧化铁是土壤和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中锑的迁移转化产生重要影响。作者开展了不同pH值和初始Sb(V)浓度下氢氧化铁吸附Sb(V)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低pH值条件下(pH≤7)Sb(V)以内层络合物的形式强烈吸附到氢氧化铁表面,而高pH值条件下由于氢氧化铁表面可交换OH的减少和KSb(OH)60离子团的形成,导致Sb(V)吸附量的减少。因此,利用铁(氢)氧化物处理含锑废水时将pH值控制在6-7之间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铁 五价锑 吸附 内层络合物
下载PDF
土壤中三价锑和五价锑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丽瑛 《广东化工》 CAS 2018年第12期230-231,229,共3页
土壤经过氯化钠振荡提取,离心分离,上清液经过过滤,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的三价锑和五价锑的含量。得到土壤中三价锑和五价锑的方法检出限为0.02 mg/kg和0.03 mg/kg,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8.0%~97.5%和79.0%~99.2%之间,精密度为7.6%和5.4... 土壤经过氯化钠振荡提取,离心分离,上清液经过过滤,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的三价锑和五价锑的含量。得到土壤中三价锑和五价锑的方法检出限为0.02 mg/kg和0.03 mg/kg,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8.0%~97.5%和79.0%~99.2%之间,精密度为7.6%和5.4%。本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荧光 五价锑
下载PDF
五价锑对婴儿利什曼原虫期特异性作用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4
作者 孙丽萍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2年第3期140-141,共2页
五价锑(SBV)衍生物是治疗利什曼病的第一线药物,但其疗效有时不稳定,为避免治疗失败,选择疗效好的药物,需要在治疗前先进行试验。鉴于文献报道该虫不同虫株、虫期、锑剂的不同制剂等均可能得到不同效果。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病 儿童 药敏试验 影响因素 五价锑 利什曼原虫期 实验条件
下载PDF
pH和络合剂对五价锑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华伟 李晓月 +1 位作者 李卫华 孙英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0-187,共8页
研究了pH和络合剂对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初始pH显著影响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的去除效率.随着初始pH值的降低,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的去除率显著增... 研究了pH和络合剂对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初始pH显著影响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的去除效率.随着初始pH值的降低,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的去除率显著增加.在初始pH 5.0时,Sb(Ⅴ)的去除率、吸附速率和吸附量要优于pH 7.0和9.0.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pH 5.0时,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的吸附过程.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两种络合剂显著抑制了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价锑 吸附行为 水铁矿 水钠锰矿 PH 络合剂
原文传递
铁锰复合氧化物吸附去除五价锑性能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徐伟 刘锐平 +1 位作者 久辉 彭若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0-275,共6页
对比研究了铁锰复合氧化物(FMBO)、羟基氧化铁(FeOOH)和二氧化锰(MnO2)吸附去除五价锑(Sb(V))的性能.结果表明FMBO对Sb(V)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在pH=5.0的条件下,最大吸附容量达到1.05mmol.g-1,略高于FeOOH(0.82mmol.g-1)及远高于MnO2(0.... 对比研究了铁锰复合氧化物(FMBO)、羟基氧化铁(FeOOH)和二氧化锰(MnO2)吸附去除五价锑(Sb(V))的性能.结果表明FMBO对Sb(V)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在pH=5.0的条件下,最大吸附容量达到1.05mmol.g-1,略高于FeOOH(0.82mmol.g-1)及远高于MnO2(0.43mmol.g-1);采用Freundlich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Sb(V)在FMBO的吸附行为(R2=0.98).就吸附动力学而言,假二级动力学可很好地描述Sb(V)在FMBO(R2=0.93)和MnO2表面的吸附过程(R2=0.96),而Sb(V)在FeOOH表面的吸附过程可用Elovich模型拟合(R2=0.94).Sb(V)的吸附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降低;磷酸盐显著抑制了Sb(V)的吸附,而硫酸盐和碳酸盐影响不大.提高体系离子强度可促进Sb(V)在FMBO表面的吸附,推断Sb(V)在FMBO表面形成内层络合物后被吸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复合氧化物 五价锑 吸附 动力学模型 内层络合物
原文传递
锑矿氯化浸出液中锑的价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家蓉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4年第5期63-67,共5页
报导不同价态离子共存时测定Sb3+和Sb5+的方法。先将一份试液在稀硫酸介质中测Fe2+,转为盐酸介质测Sb3+;另一份试液在pH1.0~1.5使锑离子水解与干扰离子分离,测定SbT量,差减法求出Sb5+量。锑的测定... 报导不同价态离子共存时测定Sb3+和Sb5+的方法。先将一份试液在稀硫酸介质中测Fe2+,转为盐酸介质测Sb3+;另一份试液在pH1.0~1.5使锑离子水解与干扰离子分离,测定SbT量,差减法求出Sb5+量。锑的测定采用硫酸铈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价锑 氯化浸出液 优先水解 硫酸铈盐法
下载PDF
壳聚糖-生物铁锰氧化物去除水体中锑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8
作者 侯冬梅 张兰 +3 位作者 李春成 陈露童 王盼盼 邹建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42-1853,共12页
锑作为一种强致畸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环境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利用壳聚糖包埋生物质铁锰氧化物,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率高的生物质吸附材料(CH-BFMO)。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该... 锑作为一种强致畸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环境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利用壳聚糖包埋生物质铁锰氧化物,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率高的生物质吸附材料(CH-BFMO)。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水体中三价锑和五价锑的吸附性能。基于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并借助FTIR和XPS等表征方法,探究了CH-BFMO对水体中Sb(III)和Sb(V)的吸附机制。其结果表明:负载壳聚糖后,CH-BFMO的形貌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仍为无定型结构,但其比表面积由79.2 m^(2)·g^(-1)增加到91.3 m^(2)·g^(-1),更加有利于对物质的吸附。批次实验表明,CH-BFMO对Sb(III)和Sb(V)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7.6 mg·L^(-1)(pH 4)和24.8 mg·L^(-1)(pH 6),二者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接近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CH-BFMO对Sb(III)和Sb(V)均以化学吸附为主。Sb(III)和Sb(V)的吸附等温曲线都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说明该过程均为单层吸附。FTIR及XPS分析表明:CH-BFMO表面含有的丰富的含氧官能团(C=O、C=C、O–H),有利于CH-BFMO对Sb(III)和Sb(V)的吸附去除。对于Sb(V)来说,主要是依靠与CH-BFMO发生化学吸附而实现去除。而对于Sb(III)的来说,其去除过程则可能涉及化学吸附和氧化的共同作用。SO_(4)^(2-)、CO_(3)^(2-)对CH-BFMO吸附Sb(III)和Sb(V)的影响较小,但PO_(4)^(3-)会抑制材料对Sb(III)和Sb(V)的吸附去除。5次循环后,CH-BFMO对Sb(III)与Sb(V)的吸附量仍能保持在92%以上,说明CH-BFMO循环性能优良,是一种潜在的去除水体中锑污染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生物质吸附剂 五价锑 吸附去除 机理研究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寄生虫细胞内痕量锑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京宇 Christian Brochu +2 位作者 王晓燕 王耐芬 Marc Ouellette 《中国医学装备》 2004年第4期39-42,共4页
为了研究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对于含五价锑药物的抗药性机理而建立了一种测定细胞内痕量金属锑的方法。本文尝试使用浓硝酸冷消化法处理细胞样品,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被测物质损失和污染的可能性。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为了研究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对于含五价锑药物的抗药性机理而建立了一种测定细胞内痕量金属锑的方法。本文尝试使用浓硝酸冷消化法处理细胞样品,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被测物质损失和污染的可能性。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作为检测手段令本方法测定金属锑的最低检出浓度达到0.036μg?l-1,线性范围达到1.0-80ng?ml-1,加标回收率为98.0-110.0%,日间精密度≤1.63%。本方法较为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已经应用于寄生虫的金属抗药性研究,所获结果完全符合预期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 细胞内 寄生虫 测定 质谱法 等离子体-质谱 抗药性机理 利什曼原虫 加标回收率 痕量金属 细胞样品 冷消化法 实验步骤 检测手段 线性范围 药性研究 实验模型 五价锑 浓硝酸 可能性 精密度 本方
下载PDF
斯锑黑克治疗黑热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春虹 胡志琴 《新疆医学》 2011年第S1期58-60,共3页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血浆球蛋白增加为特征。此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新疆地区发病...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血浆球蛋白增加为特征。此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新疆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喀什地区,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斯锑黑克,又称葡萄糖酸锑钠,其疗效迅速而显著,为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该药含有五价锑,五价锑在体内还原为三价锑,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抑制作用,最后由网状内皮系统消灭杜氏利什曼原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黑克 观察及护理 患者 治疗 杜氏利什曼原虫 婴幼儿 上升趋势 喀什地区 五价锑
下载PDF
我国锑的暴露现状及其环境化学行为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任杰 刘晓文 +2 位作者 李杰 吴颖欣 文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436-3449,共14页
矿业开发、锑制品的广泛应用等造成了大量锑进入表生环境中,使得锑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介质中富集甚至污染.近年来,我国水体锑超标和突发性锑污染事件频发,为我国锑污染防控敲响了警钟.通过全球锑暴露/污染事件可见锑普遍性的迁移特征、... 矿业开发、锑制品的广泛应用等造成了大量锑进入表生环境中,使得锑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介质中富集甚至污染.近年来,我国水体锑超标和突发性锑污染事件频发,为我国锑污染防控敲响了警钟.通过全球锑暴露/污染事件可见锑普遍性的迁移特征、赋存规律,发现其再分布受人类活动驱动—响应明显,暴露量以矿区为最,甚至形成污染.我国锑暴露/污染状况最为严重,涉及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锑暴露也会威胁食物安全等,大气环境锑暴露会增加呼吸系统等病变的可能性.通过锑矿的开采,含锑产品的使用及其他输入途径入手,介绍了三大环境体系人为源锑的来源,系统性论述了其存在形态和转化规律.从防控、遏制和回收利用三个角度提出了锑污染防治与修复的建议概略,结合短期逐步遏制点源污染加剧势头的多重思路,提出了逐步开展面源污染回收产品资源化的设想,对我国制定科学有效的锑污染预防—控制—治理措施和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水环境 土壤环境 五价锑 暴露/污染 风险
下载PDF
5-Br-PADAP萃取光度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微量锑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猷壁 《岩矿测试》 CAS 1984年第1期73-74,I0012,共3页
资料[1、2]研究了5-Br-PADAP和碘化钾同三价锑能够形成蓝绿色的三元络合物,且能被苯萃取。但未见应用于岩矿中微量锑的测定。资料[3]介绍了碘化铵能对岩矿样品进行挥发性分解,锑以三价锑和五价锑的形式挥发出来,达到分离目的。
关键词 萃取光度法 三元络合物 化探样品 微量 碘化铵 五价锑 碘化钾
下载PDF
苗期水稻吸收、转运Sb(Ⅴ)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艳超 胡莹 +2 位作者 刘云霞 黄益宗 武雪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8-70,共3页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在有根表铁膜存在条件下,对2个品种的苗期水稻吸收、转运Sb(V)进行了研究,水稻植株诱导出铁膜后分别暴露在含有0.25、1.00、5.00、20.00、50.00、100.00μmol/L Sb(V)的营养介质中。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各部位(铁膜...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在有根表铁膜存在条件下,对2个品种的苗期水稻吸收、转运Sb(V)进行了研究,水稻植株诱导出铁膜后分别暴露在含有0.25、1.00、5.00、20.00、50.00、100.00μmol/L Sb(V)的营养介质中。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各部位(铁膜、根、茎叶)中Sb含量随营养介质中Sb(V)浓度增加而升高;但Sb从根向地上部茎叶内转运的转运系数以及Sb在各部位的分配比例仅与水稻品种有关,与外界Sb(V)浓度无关,扬稻6号水稻对Sb的转运系数以及在地上部茎叶中的分配比例显著低于农垦57;在营养介质中Sb浓度相同时,2个品种水稻根表铁膜内Sb含量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五价锑 吸收转运 根表铁膜
下载PDF
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 被引量:2
14
作者 席建红 王鲲鹏 +1 位作者 李雪梅 李艳花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2-385,共4页
采取批实验方法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行为,以及离子强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值在3~10时,随介质pH值的升高,Sb(Ⅲ)和Sb(Ⅴ)的吸... 采取批实验方法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行为,以及离子强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值在3~10时,随介质pH值的升高,Sb(Ⅲ)和Sb(Ⅴ)的吸附均减弱;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不显著,Sb(Ⅴ)的解吸量随吸附介质pH值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 五价锑离子 吸附 解吸 蒙脱土
下载PDF
铁氧化物改性凹凸棒土吸附Sb(V)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慧 吴攀 李怡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31-135,140,共6页
以凹凸棒土为原料,制备新型铁氧化物改性凹凸棒土除锑吸附剂。探讨吸附时间、p H值、竞争离子及离子强度对吸附Sb(V)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等温吸附特征和动力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p H=6.8,投加吸附剂的量为1 g/L时,Sb(V)在铁氧化物... 以凹凸棒土为原料,制备新型铁氧化物改性凹凸棒土除锑吸附剂。探讨吸附时间、p H值、竞争离子及离子强度对吸附Sb(V)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等温吸附特征和动力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p H=6.8,投加吸附剂的量为1 g/L时,Sb(V)在铁氧化物改性凹凸棒土上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2 h。p H显著影响铁氧化物改性凹凸棒土对Sb(V)的吸附,吸附量随着p H的增加而降低,增加离子强度对Sb(V)的吸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铁氧化物改性凹凸棒土对Sb(V)吸附较好符合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量可达31.79 mg/g。吸附机制主要是羟基铁的内层表面络合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物改性凹凸棒土 五价锑 吸附
下载PDF
利什曼病合并噬血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瑞 吕琳 +1 位作者 谭嘉禾 曾瀚庆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1942-1944,共3页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全身高度炎性反应的状态。HPS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铁蛋白升高等 [1] 。HP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HPS病因复杂,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全身高度炎性反应的状态。HPS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铁蛋白升高等 [1] 。HP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HPS病因复杂,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引起,确诊患者常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HPS国内文献少有报道,该类患者常被误诊、漏诊。现将本院成功治疗的1例由内脏利什曼病引起的HPS病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利什曼病 黑热病 五价锑
下载PDF
液相氟化制备HFC-32过程中催化剂的失活规律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17
作者 赵恒军 钱广 朱杰 《有机氟工业》 CAS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在液相氟化制备HFC-32的过程中会发生催化剂五氯化锑失活引发的反应转化率下降、反应釜腐蚀穿孔等现象,后者对制备过程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研究了在催化剂不通氯活化条件下,采用管式反应器连续制备HFC-32过程中催化剂的变化规律及其... 在液相氟化制备HFC-32的过程中会发生催化剂五氯化锑失活引发的反应转化率下降、反应釜腐蚀穿孔等现象,后者对制备过程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研究了在催化剂不通氯活化条件下,采用管式反应器连续制备HFC-32过程中催化剂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确认了催化剂五氯化锑在反应过程中的失活规律及总锑和五价锑含量的变化规律,指出了五价锑含量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为正相关关系。另外,对HFC-32制备过程中反应釜中催化剂失活后的产物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失活产物的组成为SbClF2。研究了反应釜内催化剂连续活化过程中,反应液中五价锑及总锑含量的变化与反应釜穿孔失效的关系,对HFC-32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指出反应釜的腐蚀穿孔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共同作用,为液相氟化安全高效制备HFC-32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C-32 催化剂失活规律 五价锑含量 反应转化率 反应釜腐蚀穿孔 节能生产
下载PDF
黑热病的消灭与正确的科研方法——初论王兆俊教授疾病防治理论
18
作者 鲍勇 《医学与哲学(A)》 1992年第4期54-55,共2页
山东省的寄生虫病防治放了三颗卫星,1958年基本消灭黑热病,1983、1988年丝虫病和疟疾分别达到基本消灭的要求。为此,王兆俊教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尤其是1990年山东经过大规模的黑热病监测后。
关键词 科研方法 利什曼病 黑克 五价锑 寄生虫病防治 疾病防治 医学与哲学 流行区 全国科学大会
下载PDF
婴儿利什曼原虫/HIV混和感染:治疗内脏利什曼病后出现的皮肤损害(法语)
19
作者 Catorze G. Alberto J. +1 位作者 Afonso A. 焦婷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4期32-32,共1页
Background.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is an endemic region of leishmaniasis caused by Leishmania infantum. With the adven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the number of cases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h... Background.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is an endemic region of leishmaniasis caused by Leishmania infantum. With the adven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the number of cases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this area over the last years, mainly in adults.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cutaneous lesions infested with Leishmania has been frequently reported in these patients. Case-report. A 35-year-old Portuguese woman, a former intravenous drug user HIV1-positive since 1997, developed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2000, with several relapses in 2001 and 2002, treated successively with pentavalent antimonial salts (Glucantime ),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nd Glucantime associated with itraconazole. Several weeks after therapy for the second relapse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symptomatic erythematous papules on the face that later spread to the trunk and upper limbs. Histopathologic studies of a skin biopsy revealed a granulomatous infiltrate in the dermis with the presence of Leishmania amastigotes. After culture, the parasite was identified as L. infantum MON-1. In spite of improvement of the patient s visceral leishmaniasis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treatment, the cutaneous lesions became increasingly numerous and infiltrated. After 2 months of therapy with intravenous pentamidine (4 mg/kg/3 times a week) and oral dapsone (100 mg b.i.d), the cutaneous lesions disappeared completely. Prevention with dapsone was successfully maintained for 6 months. Several weeks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treatment, further lesions appeared. The patient improved again on reintroduction of dapsone. Discussion. This case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a clinical form similar to post-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 in a patient co-infected with L. infantum MON-1/HIV. The cutaneous lesions were resistant to classical antileishmanial drugs but disappeared on treatment with daps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病 HIV 五价锑 氨苯砜 葡甲胺 无鞭毛体 两性霉素 组织学检查 静脉吸毒 培养鉴定
下载PDF
耐瑟兰(Netherlands)地区传入性皮肤利什曼病模式的改变
20
作者 Zeegelaar J.E. Steketee W.H. +1 位作者 Van Thiel P.P.A.M. 王琼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6期25-25,共1页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in western countries seems to be appearing more frequently. Our aim was to determine if there has been a shift in countries where CL is acquired and whether the incidence has changed, and ...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in western countries seems to be appearing more frequently. Our aim was to determine if there has been a shift in countries where CL is acquired and whether the incidence has changed, and to assess current diagnostic procedure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with the diagnosis of CL at the Departments of Tropical Dermatology and Tropical Medicine,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from 1990 to 2000 were analysed. CL was diagnosed in 78 patients. The majority was acquired in Belize, Surinam, French Guyana and Bolivia. Giemsa stains were positive for the parasite in impression smears from 43% and in biopsies from 71% . Seventy-eight per cent of cases were culture- positive and 89% were PCR-positive. Sixty-two patients were treated systemically: pentavalent antimony (32), pentamidine isetionate (11), itraconazole (19), and 13 locally, the majority with a combination of cryosurgery and intralesional pentavalent antimony. Imported CL is becoming more frequent, with South and Middle American countries being important sources of infection. Multiple tests, of which PCR is the most sensitive,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Systemic treatment was given to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病 Netherlands 五价锑 全身性治疗 吉姆萨染色 医疗文件 学院医学 羟乙磺酸盐 热带医学 压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