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伦全备记》朝鲜文献资料辑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秀卿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2017年第2期1-28,共28页
明丘浚所撰《五伦全备记》,明中叶即传到朝鲜,并有翻刻,或作为汉语教材刻印的谚解本,也有演绎为小说者。这些文献今日仍多保存于世,它们对于研究此剧作者以及此剧在朝鲜时期的传播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兹将其中的序跋资料加以汇1梳理,略... 明丘浚所撰《五伦全备记》,明中叶即传到朝鲜,并有翻刻,或作为汉语教材刻印的谚解本,也有演绎为小说者。这些文献今日仍多保存于世,它们对于研究此剧作者以及此剧在朝鲜时期的传播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兹将其中的序跋资料加以汇1梳理,略加考订,说明有关文献及人物的情况,以便于学者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浚 五伦全备 朝鲜 谚解
下载PDF
明清时期的《五伦全备记》和《香囊记》接受考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良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2-38,共7页
《五伦全备记》和《香囊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其问世不久,学界即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对其多所指摘。不过,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观众对学界的上述指摘不仅不予认同,反而表现出极大的观剧热情。此后,这两部剧作又继... 《五伦全备记》和《香囊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其问世不久,学界即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对其多所指摘。不过,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观众对学界的上述指摘不仅不予认同,反而表现出极大的观剧热情。此后,这两部剧作又继续风行舞台达300余年之久。从学理上说,古今学人对这两部剧作的批评可谓可中肯綮;但从传播和接受效果上看,这两部剧作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有让人难以割舍之处。由此可见,即使这两部剧作在主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化倾向、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上表现出明显的概念化和简单化的特点、在曲词的结撰上流于矫枉过正式的俗化或雅化,处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各地观众仍然有充足的理由一如既往地喜爱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记》 《香囊记》 接受
下载PDF
中国戏曲《五伦全备记》在韩接受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洪艺花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3期130-138,共9页
本文从三个层面梳理了有关中国戏曲《五伦全备记》流入韩国的研究情况。多版本的发掘为深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接受和影响方面,韩国受《五伦全备记》的影响,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五伦文学作品,极大推动了其17世纪文学发展。作为汉文教科... 本文从三个层面梳理了有关中国戏曲《五伦全备记》流入韩国的研究情况。多版本的发掘为深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接受和影响方面,韩国受《五伦全备记》的影响,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五伦文学作品,极大推动了其17世纪文学发展。作为汉文教科书,出现了译本《五伦全备谚解》。总体上三个层面的研究有待更加系统化和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记》 版本 接受 综述
下载PDF
法國BULAC藏朝鮮刻本《五倫全備記》考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健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89-207,共19页
法國BULAC藏有朝鮮刻本《五倫全備記》,四卷俱全,據中國刻本翻刻,其底本比奎章閣本底本的年代要早,内容更全,更多地保留了青錢父改編本的原貌,但傳入朝鮮時間較晚,是繼啟明大學本、奎章閣本底本之後,第三次傳入朝鮮。啟本是青錢父改編... 法國BULAC藏有朝鮮刻本《五倫全備記》,四卷俱全,據中國刻本翻刻,其底本比奎章閣本底本的年代要早,内容更全,更多地保留了青錢父改編本的原貌,但傳入朝鮮時間較晚,是繼啟明大學本、奎章閣本底本之後,第三次傳入朝鮮。啟本是青錢父改編本系統中時代最早的本子,應最接近青錢父改編本的原貌,但由於後半部脱字較多,反而不及BULAC本。故在啟本、奎本、BULAC本、世德堂本中,最適合作爲點校《五倫全備記》的底本的,當爲BULAC本。關於作者的問題,筆者有一大膽推測:“赤玉峰道人”很可能是青錢父的别號。而丘濬原作應是風格偏向典雅的南戲《五倫全備綱常記》,青錢父改换曲牌、重填曲辭,使之更加通俗、更易傳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倫全備記》 丘濬 赤玉峰道人 青錢父
下载PDF
《五倫全備記》題名考
5
作者 何鑫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24-137,共14页
南戲《五倫全備記》朝鲜本三種的發現,讓丘濬以教化爲目的所創作的《五倫全備記》再次受到戲曲界的關注。朝鮮本保存下的早期南戲特徵,也爲南戲的發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然而明清典籍在記載丘濬創作的這部南戲時,却使用了不同的題名... 南戲《五倫全備記》朝鲜本三種的發現,讓丘濬以教化爲目的所創作的《五倫全備記》再次受到戲曲界的關注。朝鮮本保存下的早期南戲特徵,也爲南戲的發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然而明清典籍在記載丘濬創作的這部南戲時,却使用了不同的題名。本文以中國明清兩代有關《五倫全備記》的典籍記録爲基礎,通過釐清不同記録的相關性,探討“五倫記”“綱常記”“忠孝記”等題名在指稱丘濬創作的《五倫全備記》時所指代的文本系統,並且嘗試溯源丘濬創作時所擬題名,以期釐清《五倫全備記》題名的流變過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倫全備記 綱常記 忠孝記 題名流變
下载PDF
《五伦全备记》新考——兼论此剧在明代戏曲史上的意义
6
作者 黄仕忠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五伦全备记》有两种朝鲜翻刻本,今存四个传本,均有残缺,各本互补,可见完整的自序、“玉山高并”序和“叶叠青钱”跋,分别撰于景泰元年庚午(1450)九月和十二月。此剧由丘初创,经叶叠青钱逐段补充修订,即在士大夫家中传阅与演出,三个月... 《五伦全备记》有两种朝鲜翻刻本,今存四个传本,均有残缺,各本互补,可见完整的自序、“玉山高并”序和“叶叠青钱”跋,分别撰于景泰元年庚午(1450)九月和十二月。此剧由丘初创,经叶叠青钱逐段补充修订,即在士大夫家中传阅与演出,三个月后付之雕板。剧本分二十八“段”,“段”下有注,概括剧情,开南戏分“出”、加“出目”之先河。此剧是明代文人旨在“劝化风俗”而撰写的第一部南戏,在成化、弘治间为邵璨、姚能等人所响应,用文人观念作剧,进而推动了从“南戏”向“传奇”剧本形态的蜕变。丘力求浅近易晓,减曲增白,白文通俗,实开李渔“贵浅近”说的先声,因而丘及其《五伦全备记》对明代戏曲史的意义,需要作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记》 朝鲜刻本 分出
原文传递
再谈《五伦全备记》——从创作、改编到传播接受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秀卿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2-154,共13页
关于明初说教剧《五伦全备记》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根据新发现的两个版本保留的两篇序(包括奎序)和凡例七条及一篇跋,可以说明《五伦全备记》是在景泰元年(庚午,1450)丘濬三十岁时南京寓言轩为"世教"采用南北曲而创作的,且... 关于明初说教剧《五伦全备记》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根据新发现的两个版本保留的两篇序(包括奎序)和凡例七条及一篇跋,可以说明《五伦全备记》是在景泰元年(庚午,1450)丘濬三十岁时南京寓言轩为"世教"采用南北曲而创作的,且丘濬在世时已被刊印过。庚午年经青钱父改编付与演出和印行,此后庚午改编本又经张情假录并写序付梓。传播到朝鲜至少两次,第一次是青钱父改编本,第二次是张情序本。嘉靖初被选为译官们的汉语教科书,留存几种中文版本和翻译本《伍伦全备谚解》。通过对《五伦全备记》的创作、改编、传播接受问题的梳理和澄清,可确认丘濬的著作权及其"自创新意"在明初戏剧史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记》 丘濬 域外传播 明初戏剧史
原文传递
朝鲜刻印本《五伦全备记》的段落体例考
8
作者 何鑫 《中华戏曲》 2023年第3期19-43,I0003,共26页
明朝前期大学士丘濬景泰元年(1450)所作南戏《五伦全备记》演出本传入朝鲜后,因戏文白多曲少且语言通俗俚正的特点,被朝鲜官方选为汉语学习教材,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朝鲜士人习惯以案头文学的方式接受中国戏曲,因此《五伦全备记》早期... 明朝前期大学士丘濬景泰元年(1450)所作南戏《五伦全备记》演出本传入朝鲜后,因戏文白多曲少且语言通俗俚正的特点,被朝鲜官方选为汉语学习教材,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朝鲜士人习惯以案头文学的方式接受中国戏曲,因此《五伦全备记》早期南戏演出本的特点(科介丰富、段落演出等)在朝鲜刻印本中得以完整保留。朝鲜刻印本《五伦全备记》以“段”开头、“落诗”结尾的演出体例,应承袭自宋杂剧旧制,也反映出明前期南戏与杂剧等演出艺术相互融合、借鉴的特质。通过考察《五伦全备记》现存的三种朝鲜刻印本的段落体例,试探讨朝鲜本独特编辑形式所体现出的朝鲜士人对《五伦全备记》的接受,以期溯源朝鲜刻印本的分“段”形式,论述明前期的南戏演出本中“落诗”本身的收场特性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记》 南戏 段落体例 落诗 戏曲传播
原文传递
《五伦全备谚解》的翻译研究——以部分汉文虚词的翻译为中心
9
作者 洪艺花 《中国朝鲜语文》 2021年第3期73-80,共8页
本稿主要考察了《伍伦全备谚解》中部分汉文虚词的翻译情况。汉文的“以”除了对应朝鲜语的助词“로”之外,无一例外地在“로”的后面添加了对应的字释“”。复合词“所以”有的翻译成“~바”,有的则翻译成“그러모로”,“그러모로”。汉文的“与... 本稿主要考察了《伍伦全备谚解》中部分汉文虚词的翻译情况。汉文的“以”除了对应朝鲜语的助词“로”之外,无一例外地在“로”的后面添加了对应的字释“”。复合词“所以”有的翻译成“~바”,有的则翻译成“그러모로”,“그러모로”。汉文的“与”表示“并列”时,则对应为“로다”,表示“同伴”“伴随”时则对应“로려,로더브러”。汉文的“及”则对应为“밋”。“则”的情况大部分对应韩文的表示“假定”的“-으면/-거든”,但是也出现了“곳(곧)”,“-ㄴ즉”的特殊用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谚解 虚词 翻译
原文传递
明代戏曲“教化论”中的载道与娱人
10
作者 黄文欣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5期97-99,共3页
明代文人在戏曲中寄寓现实批判与伦理教化,这类创作提出利用戏曲进行教化的理论,如高明《琵琶记》中“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及丘濬《五伦全备记》中“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等。而明代戏曲“教化论”的强调,是否降低了戏曲的... 明代文人在戏曲中寄寓现实批判与伦理教化,这类创作提出利用戏曲进行教化的理论,如高明《琵琶记》中“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及丘濬《五伦全备记》中“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等。而明代戏曲“教化论”的强调,是否降低了戏曲的艺术性与娱乐性?本文以《五伦全备记》为例,试论证戏曲“教化论”实际在于客观上提升了戏曲的文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戏曲 五伦全备记》 教化论
下载PDF
点铁成金 信是妙手——徐渭“本色论”浅说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位东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2-46,共5页
被袁宏道称之为“胸中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的狂狷才人徐渭(1521—1593),在谈及他自己的作品时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唯独未提到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他的戏曲作品和理论,虽然仅仅占其大量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在中国... 被袁宏道称之为“胸中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的狂狷才人徐渭(1521—1593),在谈及他自己的作品时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唯独未提到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他的戏曲作品和理论,虽然仅仅占其大量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在中国戏曲史,特别是戏曲理论史上,却占有十分显著和重要的地位。他的曲论专著《南词叙录》,一反过去贵族文人的偏见,对当时活跃于民间南戏的发展源流、风格特色、文辞声律、语言特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地论述,为确立南戏在剧坛的地位和之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反对以时文为曲,大力推崇和倡导本色,则是徐渭进步戏曲主张的核心。所以,包括他的《西厢序》、《题昆仑奴杂剧后》等散评中的有关言论,至今仍被人们经常引用,甚至,他提出的语言运用标准,依然是当代一些剧作家所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创作 《南词叙录》 戏曲作品 中国戏曲史 戏曲理论 曲论 《琵琶记》 才人 五伦全备 雌木兰
下载PDF
戏曲的生命力在哪里?
12
作者 舒羽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3-33,共2页
现在戏剧大不景气,戏曲则尤甚,就连省会城市也是终年难得见到几次演出。当年车水马龙的剧院纷纷放起了港台录像,改成了卡拉OK茶座、舞厅。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古老的中国戏曲真的已经走到了日落西山的境地,即将寿终正寝吗?如果不是的话,... 现在戏剧大不景气,戏曲则尤甚,就连省会城市也是终年难得见到几次演出。当年车水马龙的剧院纷纷放起了港台录像,改成了卡拉OK茶座、舞厅。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古老的中国戏曲真的已经走到了日落西山的境地,即将寿终正寝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末它的生命力又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原是起源于娱神的歌舞,由娱神而娱人,并逐步融汇了音乐、舞蹈、诗词、绘画、雕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娱神 二郎 《牡丹亭》 人物性格 《琵琶记》 五伦全备 鸣凤记 赵贞女 商小玲 文渊阁大学士
下载PDF
黄芝冈日记选录(三十八)
13
作者 邹世毅 《艺海》 2017年第10期50-59,共10页
一九六三年(北京)六月七日《菽园杂记》卷十三:"闻近时一名公作《五伦全备》戏文印行,不知其何所见。"按:邱濬入阁在弘治四年(1491),《五伦全备》当作于入阁之前。张石泉来信说:"最近到遂昌调查汤遗迹的抚州市黄森梁同志在宁... 一九六三年(北京)六月七日《菽园杂记》卷十三:"闻近时一名公作《五伦全备》戏文印行,不知其何所见。"按:邱濬入阁在弘治四年(1491),《五伦全备》当作于入阁之前。张石泉来信说:"最近到遂昌调查汤遗迹的抚州市黄森梁同志在宁波市天一阁《项应祥全集》内(卷六)抄到《柬汤明府》一书说,‘不佞离家日久,所有门户一应事宜,俱失料理。从前岁万父母攒造以来,寒舍排年二名,所坐田额及应纳钱粮,俱付一族弟代管,即其人竞竞不敢自罹于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 邱濬 前岁 高腔 天一阁 黄芝 明府 攒造 汤显祖 应祥
下载PDF
通俗文学与道德教化--《伍伦全备记》与《彰善感义录》的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焯然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5,共11页
明代著名戏曲《伍伦全备记》和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撰作,是为了宣扬儒家五伦观念和忠孝思想。儒家的道德追求在于个人的提升,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现世的人伦秩序。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不需要依赖宗教善恶报应的力量,但... 明代著名戏曲《伍伦全备记》和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撰作,是为了宣扬儒家五伦观念和忠孝思想。儒家的道德追求在于个人的提升,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现世的人伦秩序。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不需要依赖宗教善恶报应的力量,但在民间的表达却不一定如是,这不单在中国,在古代的韩国也如出一辙。本文尝试探讨中国及韩国的文学作品中对忠孝观念的阐述,并通过《伍伦全备记》与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比较,了解道德宣扬和宗教关怀在两种通俗文学著作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记》 《彰善感义录》 通俗文学 孝道 五伦
原文传递
关于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致吴秀卿女士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崇涛 《戏曲研究》 1998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秀卿女士惠鉴:1月30日来信收悉。寄下的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及大作《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初探》并已收阅,非常高兴和感谢。奎本不及仔细研究,大作辄已拜阅。感到选题甚佳。
关键词 伍伦全备 藏本 秀卿 百川书志 丹丘先生 五伦全备 丹丘生 陶辅 赤玉 世本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秀卿 《戏曲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182-198,共17页
一序言韩中两国自古以来不断地进行文化交流,早期记载中可以发现古代两国傀儡、竹马、弄丸、走索、舞狮等歌舞百戏的交流频繁。在秦汉到陏唐时期,中国和韩半岛的高勾丽、百济、新罗三国交流颇多,新罗有弄丸、大面、狻倪等早期戏剧形式,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五伦全备 《西厢记》 王十朋 小说史 唐时期 荆钗记 戏剧形式 《琵琶记》 东厢记
原文传递
再谈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从众随俗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多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拙文《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从众随俗——由周信芳先生想到的》发表后(先后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及同年出版的《麒艺丛编》第二辑,在经过编辑审正后,两文既有不同,与原稿亦均略有出入;如欲睹原貌,则需对读两文、相互补充始可),... 拙文《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从众随俗——由周信芳先生想到的》发表后(先后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及同年出版的《麒艺丛编》第二辑,在经过编辑审正后,两文既有不同,与原稿亦均略有出入;如欲睹原貌,则需对读两文、相互补充始可),读到和听到了一些意见。主要是以为该文存在着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它未能划清审美和娱乐二者的界限,只是突出强调戏剧的商品性、娱乐性、可看性这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工作者 交会点 情感共鸣 情绪共鸣 观众 海尔茂 剧目 关关 娜拉 五伦全备忠孝记 韩信 秦香莲 林黛玉 看戏 吴汉 理性反思 讲道理
原文传递
《牡丹亭》的象征思维及其戏曲史意义
18
作者 谢雍君 《戏曲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98-114,共17页
引言当我们梳理关于《牡丹亭》内涵之种种时,发现剧情中有许多不符常情常理之处。比如,杜丽娘随父母在南安生活3年,居然不知自己居住的太守府后有一大花园,而丫鬟春香偶尔一次出恭,即发现"有这等一个所在"(《闺塾》);再如。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史 杜丽娘 柳梦梅 创作思维 禅思 江花梦 戏曲研究 五伦全备 戏曲创作
原文传递
试论南戏“忠孝不能两全”
19
作者 陈刚 陈力坤 《戏曲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146-161,共16页
元末高明《琵琶记》一出,便在舞台上骅骝独步,莫与争锋。作为南戏曲祖,它不仅自身达到了很高成就,也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正是这样一部在中国戏曲史上举足轻重的剧作,主题却一直为人们争执不休。
关键词 《琵琶记》 五伦全备 中国戏曲史 琵琶记 后世小说 戏剧冲突 创作心态 谏章 忠君 叨叨令
原文传递
明初的思想氛围与戏曲宣传道德的倾向
20
作者 陈国华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0,共6页
关键词 戏曲 明初 程朱理学 五伦全备 商辂三元记 伍伦全备 封建伦理道德 香囊记 驾头杂剧 剧作家 朱元璋 思想氛围 戏文 《琵琶记》 《太和正音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