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识宗“五位百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健 《宗教心理学》 2019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五位百法"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思想,被中国唯识宗所继承。它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物质想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五类一百种,其中的心法八种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本文在介绍"五位百法"主要内容的... "五位百法"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思想,被中国唯识宗所继承。它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物质想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五类一百种,其中的心法八种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本文在介绍"五位百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阐述了它在宗教心理学上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宗 五位百法 宗教心理
下载PDF
从“五位百法”到“万法唯识”的逻辑展开
2
作者 王静 《西部学刊》 2021年第9期122-124,共3页
从“五位百法”到“万法唯识”,唯识学的理论发展始终遵循着其空有双遣的逻辑主线。即通过唯识之“不离识”义遣“有为法”非有,故外境非有;遣“无为法”非无,故内识非无。所谓“万法唯识”,即是在此空有双斥的逻辑主线中将有为、无为... 从“五位百法”到“万法唯识”,唯识学的理论发展始终遵循着其空有双遣的逻辑主线。即通过唯识之“不离识”义遣“有为法”非有,故外境非有;遣“无为法”非无,故内识非无。所谓“万法唯识”,即是在此空有双斥的逻辑主线中将有为、无为法皆摄归于识,以“万法唯识”显空有两不可拟的中道义。“无为法”既是诸法实相,亦是清净境界,在唯识体系中具有即本体即境界的双重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位百法 唯识 空有双遣 无为
下载PDF
认知理论视域中的唯识“五位百法”——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
3
作者 景满华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133,共8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五位百法”涵盖了人认知过程的全部范围,隐含着完整的认知逻辑,其中认知的整体功能结构是心王法,认知的具体作用过程是心所法,认知的对象包括具体的色法、抽象的心不相应行法和本质的无为法,认知的目的是体认... 《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五位百法”涵盖了人认知过程的全部范围,隐含着完整的认知逻辑,其中认知的整体功能结构是心王法,认知的具体作用过程是心所法,认知的对象包括具体的色法、抽象的心不相应行法和本质的无为法,认知的目的是体认人、法两种无我性;“五位百法”在佛教的“见—行”实修中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它与现代心理学在认知导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其认知理论具有本源性、系统性、目的导向性和实践指导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位百法 唯识 心王 心所 认知理论
原文传递
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彦琴 胡红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4,共6页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佛教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互相阐释、互为补充,共同纠正传统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倾向,以期实现真正的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纯粹意识 五位百法 现象学还原 禅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