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性与知性之划界:一个唯识学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傅新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64,共6页
感性与知性的划界,是古典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佛教哲学中,这种划界是通过“寻”、“伺”这两种不定心所来说明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前五识都有“寻”、“伺”的推察作用。而唯识今学以陈那的“量分别”为前提,接受了譬喻师的看法,... 感性与知性的划界,是古典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佛教哲学中,这种划界是通过“寻”、“伺”这两种不定心所来说明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前五识都有“寻”、“伺”的推察作用。而唯识今学以陈那的“量分别”为前提,接受了譬喻师的看法,对“寻”、“伺”作了重新定位与诠释,认为“寻”、“伺”必与名言相关,只能是意识的功能,并不存在于前五识中,前五识仅是对感性材料如其所是地被动接受,因而具有纯粹被给予性与非构造性的特征。由此唯识学者确立了感性与知性的严格划界,开启了唯识学心识理论的认识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俱意识 自性分别 无分别
下载PDF
错觉的唯识学解释与现象学分析
2
作者 傅新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8,共8页
如何来解释错觉的发生,从根本上关乎感性认识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在佛教哲学“量论的转向”即认识论的转向后,陈那的量论体系被导入到唯识学中,唯识今学的理论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认识论特征。唯识今学基于陈那的“量分别”原则,为确保感性... 如何来解释错觉的发生,从根本上关乎感性认识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在佛教哲学“量论的转向”即认识论的转向后,陈那的量论体系被导入到唯识学中,唯识今学的理论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认识论特征。唯识今学基于陈那的“量分别”原则,为确保感性认识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将错觉的发生都落实到了第六意识上,并进而区分出了纯粹幻像与错误判断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觉,所谓无分别、有分别的“似现量”,这种解释不能令人信服。从舍勒对“假象”的现象学分析来看,错觉只是在意识中形成,但这并不是说,此时意识将前五识所呈现的感性林料转换为了观念构造物;与错误判断不同之处在于,纯粹幻像的形成并不涉及被给予的纯感知本身,而是由于在意识中它的确然领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哲学 认识论 错觉 似现量 五俱意识 第六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