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感性与知性之划界:一个唯识学的视角
被引量:
1
1
作者
傅新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64,共6页
感性与知性的划界,是古典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佛教哲学中,这种划界是通过“寻”、“伺”这两种不定心所来说明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前五识都有“寻”、“伺”的推察作用。而唯识今学以陈那的“量分别”为前提,接受了譬喻师的看法,...
感性与知性的划界,是古典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佛教哲学中,这种划界是通过“寻”、“伺”这两种不定心所来说明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前五识都有“寻”、“伺”的推察作用。而唯识今学以陈那的“量分别”为前提,接受了譬喻师的看法,对“寻”、“伺”作了重新定位与诠释,认为“寻”、“伺”必与名言相关,只能是意识的功能,并不存在于前五识中,前五识仅是对感性材料如其所是地被动接受,因而具有纯粹被给予性与非构造性的特征。由此唯识学者确立了感性与知性的严格划界,开启了唯识学心识理论的认识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俱意识
自性分别
无分别
寻
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错觉的唯识学解释与现象学分析
2
作者
傅新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8,共8页
如何来解释错觉的发生,从根本上关乎感性认识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在佛教哲学“量论的转向”即认识论的转向后,陈那的量论体系被导入到唯识学中,唯识今学的理论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认识论特征。唯识今学基于陈那的“量分别”原则,为确保感性...
如何来解释错觉的发生,从根本上关乎感性认识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在佛教哲学“量论的转向”即认识论的转向后,陈那的量论体系被导入到唯识学中,唯识今学的理论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认识论特征。唯识今学基于陈那的“量分别”原则,为确保感性认识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将错觉的发生都落实到了第六意识上,并进而区分出了纯粹幻像与错误判断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觉,所谓无分别、有分别的“似现量”,这种解释不能令人信服。从舍勒对“假象”的现象学分析来看,错觉只是在意识中形成,但这并不是说,此时意识将前五识所呈现的感性林料转换为了观念构造物;与错误判断不同之处在于,纯粹幻像的形成并不涉及被给予的纯感知本身,而是由于在意识中它的确然领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哲学
认识论
错觉
似现量
五俱意识
第六
意识
原文传递
题名
感性与知性之划界:一个唯识学的视角
被引量:
1
1
作者
傅新毅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64,共6页
基金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8ZDA233)
文摘
感性与知性的划界,是古典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佛教哲学中,这种划界是通过“寻”、“伺”这两种不定心所来说明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前五识都有“寻”、“伺”的推察作用。而唯识今学以陈那的“量分别”为前提,接受了譬喻师的看法,对“寻”、“伺”作了重新定位与诠释,认为“寻”、“伺”必与名言相关,只能是意识的功能,并不存在于前五识中,前五识仅是对感性材料如其所是地被动接受,因而具有纯粹被给予性与非构造性的特征。由此唯识学者确立了感性与知性的严格划界,开启了唯识学心识理论的认识论转向。
关键词
五俱意识
自性分别
无分别
寻
伺
Keywords
the sixth kind of knowledge with the five kinds of knowledge
self distinction
no distinc-tion
seeking
observing
分类号
B946.3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错觉的唯识学解释与现象学分析
2
作者
傅新毅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8,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33)
文摘
如何来解释错觉的发生,从根本上关乎感性认识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在佛教哲学“量论的转向”即认识论的转向后,陈那的量论体系被导入到唯识学中,唯识今学的理论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认识论特征。唯识今学基于陈那的“量分别”原则,为确保感性认识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将错觉的发生都落实到了第六意识上,并进而区分出了纯粹幻像与错误判断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觉,所谓无分别、有分别的“似现量”,这种解释不能令人信服。从舍勒对“假象”的现象学分析来看,错觉只是在意识中形成,但这并不是说,此时意识将前五识所呈现的感性林料转换为了观念构造物;与错误判断不同之处在于,纯粹幻像的形成并不涉及被给予的纯感知本身,而是由于在意识中它的确然领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佛教哲学
认识论
错觉
似现量
五俱意识
第六
意识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感性与知性之划界:一个唯识学的视角
傅新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错觉的唯识学解释与现象学分析
傅新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