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石碑拓对鲁迅书法的影响
1
作者 孙晓涛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X期141-143,共3页
在鲁迅遗存的书法作品中,篆隶风格的作品很少,更难发现纯粹的篆隶作品。事实上,鲁迅在篆隶字体的研究上花费了很多精力。鲁迅在对大量碑刻拓片进行研究的同时,拓片中所蕴藏的字形图案的变化、字形线条的粗细等丰富书法艺术信息无疑也会... 在鲁迅遗存的书法作品中,篆隶风格的作品很少,更难发现纯粹的篆隶作品。事实上,鲁迅在篆隶字体的研究上花费了很多精力。鲁迅在对大量碑刻拓片进行研究的同时,拓片中所蕴藏的字形图案的变化、字形线条的粗细等丰富书法艺术信息无疑也会对其审美与书写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碑拓 拓片 篆隶 鲁迅 五凤刻石 《曹全碑》 书法 鼓文》 鼓诗 篆书 篆体 书体 隶书 八分书 禅国山碑 汉碑
原文传递
汉代隶书碑刻及其艺术特征分类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寒筠 《大众书法》 2015年第2期10-17,共8页
现存汉碑众多,知名者亦有数十种,依风格大约可以划分为典雅平正、清丽婉转、方整拙朴、浑厚朴茂、野逸纵肆、瘦劲简直、静穆沉雄、古淡虚和,凡八类。
关键词 杨淮表记 门颂》 《曹全碑》 礼器碑 郙阁颂 西狭颂 张迁碑 开通褒斜道 五凤刻石 衡方碑 西岳华山庙碑 分类综述 艺术特征
原文传递
曲阜孔庙的两汉碑刻
3
作者 方庐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1-,共1页
孔庙现存西汉以来历代碑刻一一七二通,其中石碑二四二通(从庙外移入二十通),刻石二一八块(从庙外移入二十二块),圣迹图及孔子画像石刻(均有文字)一二八块,玉虹楼法帖五八四块。刻石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水灾、旱灾... 孔庙现存西汉以来历代碑刻一一七二通,其中石碑二四二通(从庙外移入二十通),刻石二一八块(从庙外移入二十二块),圣迹图及孔子画像石刻(均有文字)一二八块,玉虹楼法帖五八四块。刻石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水灾、旱灾无不记述,是研究我国文字沿革、书法艺术发展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这些碑刻作品中,尤以汉魏北朝石刻最为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庙 陈列馆 汉魏 五凤刻石 汉碑
原文传递
载德载道粹三碑
4
作者 张爱民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X期44-53,共10页
2014年春节刚过,我闲居无聊,冒着大雪,散步来到曲阜孔庙北面的汉魏碑刻陈列馆。给管理人员出示身份证件,领取免费门票后,我穿过石兽和石人把守的大门,走进陈列馆大院。院子地面原是用青砖铺就,此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不见一点青色。正中... 2014年春节刚过,我闲居无聊,冒着大雪,散步来到曲阜孔庙北面的汉魏碑刻陈列馆。给管理人员出示身份证件,领取免费门票后,我穿过石兽和石人把守的大门,走进陈列馆大院。院子地面原是用青砖铺就,此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不见一点青色。正中的汉石人亭里矗立着两位宽袍大袖、拱手作揖的石人。与平日朴实的感觉截然不同,今天在簌簌的雪中,石人仿佛也在盛装庆祝新年,又恰似在轻声欢迎我这唯一的访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器碑 汉魏 《史晨前后碑》 史晨碑 乙瑛碑 曲阜孔庙 汉碑 五凤刻石 《张猛龙碑》 八分书 书体 隶书
原文传递
山东访碑记
5
作者 彭双龙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4-77,共4页
访碑之风,古已有之。文人雅士常撰文考证并绘图记之,如宋代刘敞《先秦古器图碑》,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黄易《岱岳访碑图册》《嵩洛访碑日记》等。其中,黄易将访碑、拓碑、题跋、绘图、日记、赏评等结合起来,考证鉴定,文... 访碑之风,古已有之。文人雅士常撰文考证并绘图记之,如宋代刘敞《先秦古器图碑》,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黄易《岱岳访碑图册》《嵩洛访碑日记》等。其中,黄易将访碑、拓碑、题跋、绘图、日记、赏评等结合起来,考证鉴定,文雅十足,影响深远。2014年12月8日,中央美院兰亭班一行至山东,经曲阜、泰安、平度、莱州、潍坊等地,先后考察了孔庙刻碑、岱庙刻碑、经石峪大字、天柱山刻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凤刻石 《郑文公碑》 云峰山 张迁碑 郑文公碑 天柱山 郑道昭 擘窠 山东
原文传递
汪永江《本科隶书教案》 历代隶书代表作形式分析
6
作者 汪永江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12年第9期29-34,共6页
●汉《永元器物簿》东汉永元五年至七年(公元93-95年),历时两年时间完成。从书体发展史的角度,此作是隶草向规范的章草突变的标志,在赵壹《非草书》的那个时代,这是当时军中下级官吏上奏文书的常规写法。全篇共77简,全长91厘米,是现今... ●汉《永元器物簿》东汉永元五年至七年(公元93-95年),历时两年时间完成。从书体发展史的角度,此作是隶草向规范的章草突变的标志,在赵壹《非草书》的那个时代,这是当时军中下级官吏上奏文书的常规写法。全篇共77简,全长91厘米,是现今发现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简册。及最后封简即"赘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凤刻石 简牍帛书 代表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