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桥兴 赵海东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26-131,共6页
推进“五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影响的理论分析,采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 推进“五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影响的理论分析,采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影响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且在当前阶段为显著促进作用,同时该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产出能够延长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影响在内陆和沿海地区存在区域异质性并在内陆地区呈“倒U”型特征;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与“五化”协调间的非线性关系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在本地产生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协调 耦合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安林 牛乐德 周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7,共8页
以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在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了“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五化”和城市韧性总体... 以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在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了“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五化”和城市韧性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均处于稳定提升态势,但地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显著的异质性。(2)“五化”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好,耦合协调类型占研究区的81.48%,失调衰退类占比为18.52%。(3)单因子探测显示,影响城市韧性水平的强弱顺序为城镇化(0.782)>信息化(0.497)>绿色化(0.275)>工业化(0.162)>农业现代化(0.151),“五化”协调因子影响力大小为0.643;交互探测结果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交互影响力均强于单因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 城市韧性 影响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云南省“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及其响应研究
3
作者 李安林 牛乐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为例,借助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探究“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及其响应.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空间... 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为例,借助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测度“五化”和城市韧性发展水平,探究“五化”协调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及其响应.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高水平中心集聚,低水平外围分布的局面;“五化”协调水平指数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其耦合协调类型增加,失调衰退类型减少.(2)城市韧性发展水平同样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态势,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高值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低值区分布在省边缘地区.(3)“五化”协调对城市韧性发展水平的单因子探测平均值由强到弱为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耦合协调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力为0.860;城市韧性对“五化”协调发展的响应力大小为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工程韧性;两系统的交互因子探测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 城市韧性 双向效应 云南省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五化”协调发展格局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维 张涛 陈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5-393,共9页
运用HR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长江经济带每“两化”以及“五化”的协调发展指数,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五化”协调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五化”发展指数中绿色化发展指数最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最低... 运用HR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长江经济带每“两化”以及“五化”的协调发展指数,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五化”协调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五化”发展指数中绿色化发展指数最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最低;“五化”发展指数上游地区绿色化指数最高,中游地区工业化指数最高,下游地区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数最高;“两化”协调发展指数最高为城镇化与信息化,最低为工业化与绿色化;“五化”协调发展指数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化协调 分布格局 空间相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安徽省“五化”协调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义根 曾珍 +1 位作者 赵勇 冯开文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110,共9页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以下简称"五化")协调发展,是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安徽省2001-2014年的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HR模型测算安徽省"五化"协调度,构建Malmquist指数分...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以下简称"五化")协调发展,是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安徽省2001-2014年的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HR模型测算安徽省"五化"协调度,构建Malmquist指数分解安徽省"五化"协调发展效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五化"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效率的空间互相关;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探讨其动态演进情况,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五化"协调度逐年改善,协调发展效率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差异均在减小,但"五化"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效率未能呈现良好的互动性;"五化"协调发展效率水平比较低,"五化"协调度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出皖江城市带集聚趋势,"五化"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效率的双变量集聚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 效率 空间相关性 动态演进
下载PDF
山西省“五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凯娜 张荣荣 史琴琴 《智能城市》 2016年第6期1-3,共3页
以山西省11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五化"中各子系统以及综合得分,运用协调度指数模型测算"五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山西... 以山西省11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五化"中各子系统以及综合得分,运用协调度指数模型测算"五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级市的五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各子系统发展水平与"五化"综合水平成正比,"五化"综合水平呈现省会独大的格局;"五化"协调度呈现出"基本协调—较高协调、中等协调—轻度失调"的空间格局,五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综合协调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且各个地级市协调类型存在差异;各地级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与各市五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差异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 空间格局 山西省
下载PDF
“五化”耦合协调测度与市场化发展研究——基于中部六省2000—2015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43-52,73,共11页
基于中部六省构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质量型城镇化、信息化以及绿色化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六省"五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划分其协调发展所属类型,然后创新性地引入了市场化程度... 基于中部六省构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质量型城镇化、信息化以及绿色化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六省"五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划分其协调发展所属类型,然后创新性地引入了市场化程度变量指标,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15年中部六省"五化"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阶段性发展特征明显;2)中部六省"五化"耦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呈现出"中间强两边弱、南强于北"的格局;3)市场化程度对"五化"耦合协调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因此在提升"五化"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市场化水平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耦合协调 市场程度
下载PDF
基于改进CRITIC-G1赋权的中国“五化”发展测度 被引量:6
8
作者 邢艳春 王嘉策 +1 位作者 马文卿 祝志川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42-46,共5页
为了实现综合评价结果既可反映主观意图又可反映数据客观信息,文章构造了改进CRITIC修正G1的新赋权方法,并对中国"五化"协调发展进行了测度分析。利用相邻两个指标的信息量之比代替人为主观给出的重要性程度之比,构造了改进CR... 为了实现综合评价结果既可反映主观意图又可反映数据客观信息,文章构造了改进CRITIC修正G1的新赋权方法,并对中国"五化"协调发展进行了测度分析。利用相邻两个指标的信息量之比代替人为主观给出的重要性程度之比,构造了改进CRITIC修正G1的新赋权方法,使得权重既反映了专家意见,又避免了主观赋权的G1法缺少客观依据的问题;通过计算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发展指数和协调发展指数,构造了我国"五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并对我国2006-2015年"五化"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CRITIC G1法 协调
下载PDF
基于PLSPM-GRA测度的区域“五化”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祝志川 张国超 王静敏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6-125,共10页
新常态下"五化"协调发展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科学有效地对"五化"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同时解决潜变量不能直接测度和显变量指标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难题,构建了测算"五... 新常态下"五化"协调发展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科学有效地对"五化"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同时解决潜变量不能直接测度和显变量指标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难题,构建了测算"五化"协调发展度的PLSPM发展水平模型和GRA协调水平模型。主要创新与特色:一是根据"五化"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不能直接测度的特性,建立了测度"五化"发展水平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二是解决了"五化"系统显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难题;三是提出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测算"五化"协调度的测度方法,并以吉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化协调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五化”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10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鉴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6-819,共14页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度分析了2008和2013年各行政单元"五化"协调水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五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呈"集群化"、"等级化"及"梯度化"特征,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3)"五化"协调发展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区域差异较小;"五化"协调发展效率呈"等级化"及"阶梯化"特征,效率值的高低与城市行政级别等级格局基本一致,且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依次降低。(4)"五化"协调规模效率较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低的关键原因;"五化"协调度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 时空分异格局 影响因素 耦合函数 中国
原文传递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三新”模式的探讨与启示
11
作者 丁佳林 戴佳洁 +1 位作者 兰姣 陈德良 《南方农机》 2017年第20期162-163,共2页
文章主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根据农产品自身特性,结合当代经济新常态下"新农人"的时代特征,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营销理念,用绿色,生态,自然,有机经营理念,达到工业... 文章主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根据农产品自身特性,结合当代经济新常态下"新农人"的时代特征,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营销理念,用绿色,生态,自然,有机经营理念,达到工业化、服务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协调融入新时代特点的"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精准扶贫,从而在2020到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新媒体 新农人 五化协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