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戏剧论争:以胡适和宋春舫的戏剧观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6-182,共7页
胡适与宋春舫作为《新青年》的同人,其不同的戏剧观给"五四戏剧论争"带来了"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也凸显了《新青年》同人内部始终呈现为一种分裂的状态。胡适对《新青年》1918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上刊登的宋... 胡适与宋春舫作为《新青年》的同人,其不同的戏剧观给"五四戏剧论争"带来了"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也凸显了《新青年》同人内部始终呈现为一种分裂的状态。胡适对《新青年》1918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上刊登的宋春舫《近世名戏百种目》的删改从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种裂隙的存在,尽管胡适在尽力弥合宋春舫与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的裂痕,但是"五四"退潮之后,不同的思潮将他们导向了不同的理论取向。胡适以社会变革为主要诉求大力倡导社会问题剧、取较激进的全面学习西方戏剧,宋春舫则始终坚持戏剧的本体特质,提倡新剧、保留旧剧,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寻求中国戏剧的生存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宋春舫 五四戏剧论争 戏剧
原文传递
“五四”戏剧论争后《新青年》派态度趋缓现象再思考
2
作者 田华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4期364-379,共16页
“五四”戏剧论争中,以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对以张厚载、马二先生为代表的保守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而随着“五四”戏剧论争落潮,《新青年》派态度由偏激转向缓和。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认为梅兰芳访日演出、访美... “五四”戏剧论争中,以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对以张厚载、马二先生为代表的保守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而随着“五四”戏剧论争落潮,《新青年》派态度由偏激转向缓和。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认为梅兰芳访日演出、访美消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梅兰芳访日演出、访美消息的传播,使人们肯定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但这不是《新青年》派态度转向缓和的重要原因,《新青年》派态度的转变主要是政治环境重心的变化以及戏剧改革的推动等主客观原因所致。同时,态度缓和并不意味着态度的转变,由历史发展的线索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戏剧论争背后对待旧剧的核心批判态度并未改变,其态度的急缓是由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一持续性的一贯态度也正说明了“五四”戏剧论争批判旧剧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戏剧论争 梅兰芳 戏曲现代化
下载PDF
解读新青年派与张厚载戏剧论争的错位性
3
作者 王馨蔓 《兰州学刊》 CSSCI 2011年第8期145-149,共5页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立志于将人们从传统落后思想解放出来的文化运动中,戏剧以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新旧戏剧论争以《新青年》为主要论争平台展开思想交锋,响应着主流思潮。胡适、刘半农等"新...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立志于将人们从传统落后思想解放出来的文化运动中,戏剧以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新旧戏剧论争以《新青年》为主要论争平台展开思想交锋,响应着主流思潮。胡适、刘半农等"新青年派"带着对五四新文化思想的认可,站在戏剧与社会变革关系的角度上介入论争,而张厚载带着对戏曲表演的理论总结来强调遵循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改良。在话剧借着时代的思想发展需要和以批驳戏曲为手段实现了迅速发展的同时,透过戏剧论争的表面进行解读和审视,可以发现这是一场未能充分展开的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戏剧论争 新青年派 张厚载 错位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