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鸣心音乐创作中五声性四音组的和声处理特点 |
刘茜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罗忠镕《第一弦乐四重奏》五声性复调结构研究 |
王丽君
孙志鸿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运用与发展——以马思聪《思乡曲》、汪立三《镶金边的浮云》为例 |
杨思越
|
《当代音乐》
|
2024 |
0 |
|
4
|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运用五声性调式素材的和声技法研究 |
刘文平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23 |
0 |
|
5
|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五声性调式和声形态与技法 |
姜之国
|
《福建艺术》
|
2023 |
0 |
|
6
|
《中国风格现代音乐视唱24首》的五声性特征与文化表达 |
唐吴琼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7
|
五声性线性和声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足迹 |
姚恒璐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8
|
变和弦及其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的运用——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二 |
樊祖荫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2
|
|
9
|
四、五度结构与二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 |
樊祖荫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15
|
|
10
|
通过对几部和声论著的比较分析看我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的发展 |
张志海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9
|
|
11
|
五声性调式的转调与和声的处理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四 |
樊祖荫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03 |
8
|
|
12
|
盛宗亮《为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四个乐章》的结构途径——兼论五声性音集的结构内涵与生成力量 |
钱仁平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13
|
三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 |
樊祖荫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03 |
6
|
|
14
|
五声性和声思维在民族化钢琴作品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
魏欣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5
|
以五声性调式为基本材料的和声拓展方法研究 |
马学文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6
|
从“音级集合”到“五声性音级集合”——阿伦·福特与罗忠镕的隔空对话 |
姜蕾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7
|
五声性旋律的调性扩展与调式运用 |
敖昌群
|
《音乐探索》
|
2003 |
2
|
|
18
|
中国音乐语境中的创作基因——五声性调式的理论基础 |
姚恒璐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21 |
3
|
|
19
|
五声性集合概述 |
高畅
|
《音乐探索》
CSSCI
|
2013 |
1
|
|
20
|
五声性体系与七声体系的分野——由张红梅文所引发 |
杨善武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0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