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赵会长会见我赴斯留学载誉归来的五比丘 被引量:1
1
作者 拾文 《法音》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5,共1页
2月24日上午,赵朴初会长在广济寺会见中国佛学院赴斯里兰卡留学归来的五位比丘。李荣熙、周绍良副会长,游驶、萧秉权副秘书长,吴立民所长等参加了会见。净因、广兴、圆慈、建华、学愚五比丘是中国佛学院86级学僧,他们于1986年11月8日应... 2月24日上午,赵朴初会长在广济寺会见中国佛学院赴斯里兰卡留学归来的五位比丘。李荣熙、周绍良副会长,游驶、萧秉权副秘书长,吴立民所长等参加了会见。净因、广兴、圆慈、建华、学愚五比丘是中国佛学院86级学僧,他们于1986年11月8日应邀赴斯留学。五年来,他们先后在圣法佛学院、佛教巴利语大学、国立凯拉尼亚大学佛教巴利语研究生院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学院 五比丘 巴利语 吴立民 广济 赵朴初 周绍良 宝莲禅寺 佛教界人士 凯拉
原文传递
释迦“初说法”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雯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8,共8页
释迦“初说法”代表着佛教历史上第一次佛法僧三宝俱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经典文本比较与梳理,分析初说法情节的叙述与造像差异,探讨闻法五比丘身份,所说之法以及说法地点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初说法 释迦 五比丘 鹿野苑
下载PDF
忆朴老
3
作者 吴立民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84-86,共3页
提起朴老,对这一代伟大宗师,对他的千秋功业,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因为他是无尽意菩萨,悲愿无尽,智慧无尽,无尽无尽,重重无尽;不可说,实无可说,不可说,非言诠可说,但又不得不说。国念股肱,教思领袖,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说,追忆缅怀,... 提起朴老,对这一代伟大宗师,对他的千秋功业,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因为他是无尽意菩萨,悲愿无尽,智慧无尽,无尽无尽,重重无尽;不可说,实无可说,不可说,非言诠可说,但又不得不说。国念股肱,教思领袖,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说,追忆缅怀,寄托哀思。我从何说起,我只能从感恩知遇的因缘上说一说我的一点小小的不尽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徒 陈邦织 顾净缘 孟公 佛学院 五比丘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张部长 性空 如来藏 麓山寺 李部长 优良传统 唐生智 明老 纽带关系 统战部
下载PDF
一代学僧——中国佛学院纪实
4
作者 段宝文 郑修勤 《佛教文化》 1992年第Z1期7-11,共5页
中国佛学院——造就中国学僧的最高学府。青年出家人潜心般若、刻意精进。但只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僧人,再经过一次次严格考试,才能迈进这座学府之门。中国佛学院——浸润佛教文化的象牙之塔。学僧们在这里孜孜不倦、刻苦修习,将完成... 中国佛学院——造就中国学僧的最高学府。青年出家人潜心般若、刻意精进。但只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僧人,再经过一次次严格考试,才能迈进这座学府之门。中国佛学院——浸润佛教文化的象牙之塔。学僧们在这里孜孜不倦、刻苦修习,将完成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业,并在净化心灵的历程中登上新的高度。中国佛学院——体味人间佛教的菩提树荫。学僧们在这里强烈地意识到让佛法重新为中华大地增辉的历史使命,他们将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从这里走向祖国南北、面向社会上下,弘扬佛教文化。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的文明建设再加一点甘霖。最高学府,象牙之塔、菩提树荫——一代学僧就是在这里苦学、修行、深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学院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 中国学 宏度 慈云寺 历史进程 赵朴 大学本科 五比丘
下载PDF
戒学讲座之七——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5
作者 净慧 《法音》 1988年第11期14-15,共2页
什么叫做比丘比丘尼比丘是梵文的音译,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从如来乞求佛法而养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所以叫做乞士。另外还有“怖魔”、“破恶”、“净持戒”等意思。因为出家学佛为比丘,必将了脱生死而... 什么叫做比丘比丘尼比丘是梵文的音译,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从如来乞求佛法而养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所以叫做乞士。另外还有“怖魔”、“破恶”、“净持戒”等意思。因为出家学佛为比丘,必将了脱生死而不再受魔业及魔境的困扰和支配了,魔王少了一个可以利用和支配的魔民,所以感到恐怖;比丘持戒能破烦恼恶业,所以是破恶;比丘以尽其一生的形相寿命,坚持清净戒律,所以称为净持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戒 乞士 色身 法身 恶业 魔境 五比丘 比丘尼戒 四分律 梁高僧传
原文传递
犍陀罗艺术初说法图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雯雯 《中国美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6-24,共9页
以初说法为题材的造像在犍陀罗艺术中较为常见,本文通过对初说法为主题的犍陀罗雕刻作品梳理,根据造型样式与组合配置分为象征物雕刻的"初说法"造像与常见的佛陀形象的"初说法"造像,并对后者的构图要素如法轮、双... 以初说法为题材的造像在犍陀罗艺术中较为常见,本文通过对初说法为主题的犍陀罗雕刻作品梳理,根据造型样式与组合配置分为象征物雕刻的"初说法"造像与常见的佛陀形象的"初说法"造像,并对后者的构图要素如法轮、双鹿以及主尊手印分类讨论,从而探讨佛教美术从象征物到佛陀形象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初说法 五比丘
原文传递
僧伽的仪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平川彰 白晓 《法音》 1981年第4期26-29,共4页
僧伽、羯磨、结界、布萨、安居等,是僧徒习见常闻的佛教术语,但其概念不一定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平川彰博士是日本研究律藏的有名学者,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早年著有《律藏之研究》一书,为佛教学术界所推重。近年又在《禅文化》季刊上... 僧伽、羯磨、结界、布萨、安居等,是僧徒习见常闻的佛教术语,但其概念不一定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平川彰博士是日本研究律藏的有名学者,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早年著有《律藏之研究》一书,为佛教学术界所推重。近年又在《禅文化》季刊上发表《释尊的教团》一文,对教团的一切制度进行研究,把晦涩枯燥的律学写得通俗易懂,是广泛地涉猎汉译律藏和运用丰富的印度知识的结果。本文,是《释尊的教团》的第二章,载于一九七九年《禅文化》第85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伽 律藏 教团 具足戒 布萨 三衣 沙弥戒 僧残 结界 五比丘
原文传递
印度大乘佛学概述
8
作者 田光烈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12,共7页
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一般传说为544年),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35岁,是年成道。佛成道后,经过四十九日到鹿野苑,第一次为五比丘说法,开始讲苦、集、灭、道四谛,谓之初转法轮。第二次讲“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 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一般传说为544年),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35岁,是年成道。佛成道后,经过四十九日到鹿野苑,第一次为五比丘说法,开始讲苦、集、灭、道四谛,谓之初转法轮。第二次讲“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即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谓之二转法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转法轮 五比丘 释迦牟尼佛 瑜伽行派 龙树 提婆 阿赖耶识 自性 实相
原文传递
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铭
9
作者 传印 《法音》 1981年第1期43-,共1页
凡七百五十年前,吾道元高祖,初入中国,先参当山派禅师。次历游诸山,一年后复还当山。途次,得知了派禅师示寂,失望欲归国,忽闻新住如净禅师高德,乃喜而随侍。一夜坐次,大众睡眠,净祖喝曰:参禅须身心脱落,只管打睡,何堪为者个?高祖闻言,... 凡七百五十年前,吾道元高祖,初入中国,先参当山派禅师。次历游诸山,一年后复还当山。途次,得知了派禅师示寂,失望欲归国,忽闻新住如净禅师高德,乃喜而随侍。一夜坐次,大众睡眠,净祖喝曰:参禅须身心脱落,只管打睡,何堪为者个?高祖闻言,豁然大悟,直上方丈焚香。净祖云:焚香事如何?高祖云:身心脱落而来。净祖云:身心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元 如净 日本曹洞宗 何堪 五比丘 了派 道二 佛道 顶相 留后
原文传递
留学斯里兰卡随感
10
作者 净因 《法音》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1-23,共3页
一九八六年,应罗喉罗博士和维普拉萨拉长老之邀请,中国佛教协会派遣五比丘到斯里兰卡学习上座部佛教及巴利语,我便是其中之一。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五年半过去了。应净慧法师之约,现将在斯里兰卡之见闻略叙一二。简朴的寺院培养出大批优... 一九八六年,应罗喉罗博士和维普拉萨拉长老之邀请,中国佛教协会派遣五比丘到斯里兰卡学习上座部佛教及巴利语,我便是其中之一。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五年半过去了。应净慧法师之约,现将在斯里兰卡之见闻略叙一二。简朴的寺院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材中国佛寺大多是金碧辉煌,风景宜人。相比较而言,斯里兰卡的寺院未免显得相形见绌。因为在斯里兰卡,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寺庙。大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座部 罗喉罗 五比丘 巴利语 净慧 僧伽 略叙 僧都 中国佛教协会 风景宜人
原文传递
印度巡礼漫记
11
作者 真禅 昌明 《法音》 1985年第2期30-33,共4页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七日,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四人,应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的邀请,前往印度进行了三个星期的友好访问。先后访问了三个邦三个大城市,往返经泰国曼谷,行程万里,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印象。增进了传统友谊代表团出访...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七日,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四人,应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的邀请,前往印度进行了三个星期的友好访问。先后访问了三个邦三个大城市,往返经泰国曼谷,行程万里,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印象。增进了传统友谊代表团出访前夕,印度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特为全团饯行,印度驻华大使文卡特斯瓦兰及夫人也出席作陪。十六日启程赴印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龙树 那烂陀寺 菩提寺 泰国曼谷 三个星期 驻华大使 瓦兰 佛教圣地 五比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