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胡乱华”和“孝文帝改革”:事件、叙述与认同——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7-122,共6页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对"五胡乱华"与"孝文帝改革"有着不同的评价。清末认为五胡乱华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孝文帝改革是北魏衰落的根由。民国成立后,认为五胡之乱尽管给中原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些北方民...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对"五胡乱华"与"孝文帝改革"有着不同的评价。清末认为五胡乱华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孝文帝改革是北魏衰落的根由。民国成立后,认为五胡之乱尽管给中原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些北方民族最终同化于汉族,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强调这些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认为各民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中华民族。这一评价变化过程,是中国民族认知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叙述策略以建构民族认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胡乱华 孝文帝改革 民族认同 叙述 教科书 清末 民国
下载PDF
谣谶流传与“五胡乱华”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东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5-110,共6页
西晋时期有关少数民族的谣谶大量流传,深刻反映了民众对少数民族内迁的担忧。谣谶在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首领争相宣传与利用对己有利之谣谶制造舆论,争夺正统。少数民族首领认识到汉文化中天命的神圣,这启发和引导... 西晋时期有关少数民族的谣谶大量流传,深刻反映了民众对少数民族内迁的担忧。谣谶在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首领争相宣传与利用对己有利之谣谶制造舆论,争夺正统。少数民族首领认识到汉文化中天命的神圣,这启发和引导着他们由单纯倚重武力征伐而转向武力与德行并重。这种转变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引导着汉族民众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看法和心理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谶 五胡乱华 西晋
下载PDF
从慕容燕政权看所谓“五胡乱华”之说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寿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126,共8页
早在唐代就有人认为十六国时期曾出现过"五胡乱华"的现象,这似乎已成为定论,可是事实未必如此。因为建立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鲜卑慕容氏等少数族首领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有的甚至还有著述。前燕、后燕、南燕各政权又多... 早在唐代就有人认为十六国时期曾出现过"五胡乱华"的现象,这似乎已成为定论,可是事实未必如此。因为建立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鲜卑慕容氏等少数族首领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有的甚至还有著述。前燕、后燕、南燕各政权又多以汉魏旧制为职官制度,至于前燕、后燕政权虽然曾一度实施"一国两制",但这只是一项权宜之计,其职官制度仍然是以汉魏旧制为主,匈奴的单于制为辅。此外,鲜卑慕容氏从心理上也认同汉文化,与司马氏的晋王朝多有联系,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宗藩关系。因此说在慕容燕政权时期以鲜卑慕容氏为首的少数族并非是想以所谓胡人身份"乱华",而只是想乘天下大乱之际割据一方,可见所谓十六国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之说当是历史的一个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燕政权 五胡乱华 民族 文化
下载PDF
“五胡乱华”辨正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天宇 《历史评论》 2023年第3期63-68,共6页
“五胡乱华”之说部分揭示了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与西晋灭亡的密切关系,以及战乱导致中原特别是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出现局部性、暂时性破坏和倒退,但这是民族融合和国家再统一进程中曲折性、阶段性的一面,并非历史主流和本质。
关键词 五胡乱华 少数民族政权 曲折性 民族融合 局部性 阶段性 北方地区 暂时性
原文传递
从前秦政权考辨所谓“五胡乱华”之说
5
作者 黄寿成 《暨南史学》 2019年第1期13-20,共8页
本文认为在前秦政权统治时期并不存在'五胡乱华'的现象,而自古以来的这个定论是片面的,存在问题的。因为在该政权中以苻氏家族为首的少数民族首领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另外前秦政权所实施的职官制度基本是汉魏旧制。至于该政... 本文认为在前秦政权统治时期并不存在'五胡乱华'的现象,而自古以来的这个定论是片面的,存在问题的。因为在该政权中以苻氏家族为首的少数民族首领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另外前秦政权所实施的职官制度基本是汉魏旧制。至于该政权所实施的'一国两制'也是以汉制为主、单于制为辅的一项权宜之计,并且实施的时间较短。可见,以苻氏家族为首的各少数民族在此时并非是以所谓胡人身份扰乱中华,因此从文化方面看有关十六国北朝时期所谓'五胡乱华'之说是令人质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秦政权 五胡乱华 民族 文化
原文传递
议云冈石窟佛像服饰样式演变及成因
6
作者 陈可 《中国画画刊》 2024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五胡之一的鲜卑族结束了五胡乱华,385年建立北魏,398年迁都大同。445年,太武灭佛后,452年,文成帝继位,恢复佛法,营建云冈石窟这一规模空前的佛教石窟寺。建成之后,云冈石窟席卷域内,其兼纳远近的雍容气息,代表着当...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五胡之一的鲜卑族结束了五胡乱华,385年建立北魏,398年迁都大同。445年,太武灭佛后,452年,文成帝继位,恢复佛法,营建云冈石窟这一规模空前的佛教石窟寺。建成之后,云冈石窟席卷域内,其兼纳远近的雍容气息,代表着当时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前期西域雕刻的浑朴,北魏中期的繁丽及晚期的“秀骨清像”,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催化出佛像艺术的第一个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五胡乱华 鲜卑族 石窟寺 佛像服饰 北魏 世界美术 佛像艺术
下载PDF
文明整合与制度构建:唐代文明产生的背景 被引量:1
7
作者 尚永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2-76,共5页
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局面,对自先秦以来就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传统典籍解释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佛教等新思想的输入和传播,也对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使中华文明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从而在人才... 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局面,对自先秦以来就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传统典籍解释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佛教等新思想的输入和传播,也对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使中华文明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从而在人才、制度、社会思维等方面为唐王朝开创辉煌提供了不可急就的发展基础。所以,唐代的辉煌一方面是由于唐政府政策的得力与适宜,更重要的是,唐政府正好赶上了中华文明自身整合结束后的一个强有力的活跃期,从而历史地成就了其绚丽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整合 五胡乱华 制度精神 典藉阐释
下载PDF
秦汉雄风已逝 盛唐气象未至——基于《中华艺术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的编撰 被引量:2
8
作者 田青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第2期3-11,共9页
本文根据田青先生2015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生所做学术讲座的录音整理。文章主要从时代背景、文人的风度、民族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宗教的产生、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艺... 本文根据田青先生2015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生所做学术讲座的录音整理。文章主要从时代背景、文人的风度、民族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宗教的产生、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艺术史的形态及其生成的社会背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五胡乱华 佛教 艺术史
下载PDF
经学与诗学珠联璧合文献与文学相得益彰——评《魏晋〈诗经〉学与四言诗研究》
9
作者 陶广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39-140,共2页
魏晋时期的学术,一直是中国文化研究者乐于探讨的内容。彼时门阀森严,朝廷腐败,而又崇尚自由,风流倜傥;经济萧条,甚至民不聊生,而又思想解放,学术繁荣;政局动荡,以致神州陆沉,而又英雄辈出,慷慨悲歌;五胡乱华,衣冠东渡,最终百川归海,民... 魏晋时期的学术,一直是中国文化研究者乐于探讨的内容。彼时门阀森严,朝廷腐败,而又崇尚自由,风流倜傥;经济萧条,甚至民不聊生,而又思想解放,学术繁荣;政局动荡,以致神州陆沉,而又英雄辈出,慷慨悲歌;五胡乱华,衣冠东渡,最终百川归海,民族融合。魏晋时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近得赵婧博士《魏晋〈诗经〉学与四言诗研究》一书,欣然读之,不由赞叹:“快哉!”该书的特点是:经学与诗学珠联璧合,文献与文学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言诗 诗经 五胡乱华 思想解放 政局动荡 文化研究者 珠联璧合 魏晋时代
下载PDF
五凉河西蚕桑业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瞿萍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5-179,共5页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河西虽历经五凉割据纷争却基本保持了稳定繁荣的局面,史载“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6《张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22、2225页)。大量流民及避难河西的中...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河西虽历经五凉割据纷争却基本保持了稳定繁荣的局面,史载“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6《张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22、2225页)。大量流民及避难河西的中原大族的迁入带来了充足劳动力,使这一时期河西“人口增长最为显著”(王育民《十六国北朝人口考索》,《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第78页),也促进了河西文教和农耕生产的长足进步。此外,当时的河西分布着汉族与匈奴、鲜卑、羌、氐等游牧民族,各民族间犬牙交错的杂居状态引起了“民族间经济模式的趋同”(贾小军《魏晋十六国河西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页)。即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吸引了各游牧民族的效仿与实践,一旦其掌握政权,便很注重效法汉人,大力推行劝课农桑政策,使这一时期的河西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进步的态势。除前凉、西凉两个汉族政权外,后凉、北凉、南凉的游牧民族政权同样重视农桑生产,并将其视作维持政权存续的重要经济举措,因此政府经常发布倡导蚕桑生产的政令,意在加强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监督和指导,以充分调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最大限度提高粮食和布帛的产量,可以将这一阶段视为古代河西蚕桑业发展兴盛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历史研究》 古籍出版社 蚕桑生产 游牧民族 农耕生产 蚕桑业 五胡乱华
下载PDF
太原森林变迁史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翟旺 《山西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3-49,共7页
本文概述夏商以来四千余年本市森林变迁及其影响。春秋前系茫茫林海,寥寥人类。春秋战国时农耕业始兴,平川森林基本消失,山丘区仍森林遍布。秦汉魏晋时部分丘陵也拓为农田或牧场,山区森林众多。“五胡乱华”时森林稍有恢复和扩大,到隋... 本文概述夏商以来四千余年本市森林变迁及其影响。春秋前系茫茫林海,寥寥人类。春秋战国时农耕业始兴,平川森林基本消失,山丘区仍森林遍布。秦汉魏晋时部分丘陵也拓为农田或牧场,山区森林众多。“五胡乱华”时森林稍有恢复和扩大,到隋唐时山区大部分尚为森林所覆盖,生态环境仍较优越。宋金元时山区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明清时森林被摧毁殆尽,渐趋消亡,灌草植被也备受摧残,岩石裸露,童山不毛,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民国时开始重视林业,但见效未多,建国后林业才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五胡乱华 宋金元 变迁史 山丘区 清时 灌草 《水经注》 娄烦 楼烦
下载PDF
“家”是古汉语中历史悠久的词尾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瑞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94-96,共3页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从‘法家’等的‘家’发展起来的。”王力先生对词头词尾的考察,一般是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作分期讨论的,时代线索一般十分清楚。王先生分期的上古是专指“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但有时候行文中的“古代”一词也只指先秦时期。王先生关于“家”字的叙述,文句苟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胡乱华 先秦时期 后汉书 历史悠久 术数 古汉语 汉书·艺文志 律历志 公元 艺术家
下载PDF
李充及其《晋元帝四部书目》 被引量:1
13
作者 柏森 山岩 《图书与情报》 1985年第Z1期172-173,共2页
西晋末年,有所谓"五胡乱华",战争频仍.从公元304年到439年,是中国北部遭受极大破坏的时期。荀勖《中经新簿》(晋中经簿》)完成后,西晋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接着又是"永嘉之乱",王室藏书,销毁殆尽.公元31... 西晋末年,有所谓"五胡乱华",战争频仍.从公元304年到439年,是中国北部遭受极大破坏的时期。荀勖《中经新簿》(晋中经簿》)完成后,西晋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接着又是"永嘉之乱",王室藏书,销毁殆尽.公元317年,司马睿依靠南北士族的联合支持,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它是西晋腐朽的土族特权政治的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经新簿 书目 五胡乱华 西晋 现实矛盾 晋中经簿 中国北部 联合支持 永嘉之乱 东晋
下载PDF
读史释疑——兼论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矛盾的走势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红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48-52,共5页
南宋学者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五胡乱华》条中提出:“刘聪乘晋之衰,盗窃中土,身死而嗣灭,男女无少长皆戕于靳准。刘曜承其后,不能十年,身为人禽。石勒尝盛矣,子夺于虎。虎尽有秦、魏、燕、齐、韩、赵之地,死不一年,而后嗣屠戳,无一... 南宋学者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五胡乱华》条中提出:“刘聪乘晋之衰,盗窃中土,身死而嗣灭,男女无少长皆戕于靳准。刘曜承其后,不能十年,身为人禽。石勒尝盛矣,子夺于虎。虎尽有秦、魏、燕、齐、韩、赵之地,死不一年,而后嗣屠戳,无一遗种。慕容乘石氏之乱,跨据河山,亦仅终其身,至子而灭。苻坚之兴,又非刘、石比,然不能自免,社稷为墟。慕容垂乘苻氏之乱,尽复燕柞,死未期年,基业倾覆。此七人者,皆夷狄乱华之巨擘也,而不能久如此。今之金虏,为国八十年,传数酋矣,未亡何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政权 民族矛盾 十六国时期 黄河流域 北方 五胡乱华 慕容垂 石勒 士族 匈奴
下载PDF
魏晋六朝的时代与人、玄学与诗缘情说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清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22-27,共6页
汉末至隋唐五百年间,一般认为是大分裂的时代,这是不正确的。汉之分裂为三国,不过(?)就由魏晋重新统一。以后更多的时间却不只是汉朝王朝分裂的历史,而是少数族的“五胡乱华”所造成的南北对峙与十六国纷立的历史。造成一个多元多层次... 汉末至隋唐五百年间,一般认为是大分裂的时代,这是不正确的。汉之分裂为三国,不过(?)就由魏晋重新统一。以后更多的时间却不只是汉朝王朝分裂的历史,而是少数族的“五胡乱华”所造成的南北对峙与十六国纷立的历史。造成一个多元多层次的各种势力纷争竞斗的民族大迁移,文化大交流,政治大动荡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缘情 魏晋六朝 南北对峙 越名教而任自然 五胡乱华 五百 人生短暂 性的自由 下层人民 活着
下载PDF
“涕”“泪”说
16
作者 刘成玉 陈素君 《攀枝花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泪” 《战国策》 《古代汉语》 甲骨文 五胡乱华 《韩非子》 秦统一中国 《黄帝内经·素问》 攀枝花市 《汉语大字典》
下载PDF
从《徙戎论》看合同一家的重要性
17
作者 王彦嘉 《黑龙江史志》 2012年第1期9-,11,共2页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西晋"八王之乱"还未平静,胡人趁机起兵,于是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陈留圉人江统预见性的提出了戎狄内迁与华杂居有产生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本文从"徙戎"政策的发展历程和...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西晋"八王之乱"还未平静,胡人趁机起兵,于是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陈留圉人江统预见性的提出了戎狄内迁与华杂居有产生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本文从"徙戎"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方面入手,分析说明"徙戎"不能根本解决夷夏间的矛盾。夷夏的和谐发展只能寄托于中原王朝推行开明政治和包容的民族政策上才可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徙戎论 西晋 五胡乱华 夷夏关系
下载PDF
“籍贯”有啥意思?
18
作者 黄洪基 《社会》 1987年第6期31-32,共2页
一生中不知填了多少份“登记表”、“履历表”,但每次填写“籍贯”这一栏时,总使人不胜困惑,百思不解去查了许多辞典,对“籍贯”一词的解释大同小异: 《新华字典》:个人出生或家庭久居的地方: 《辞海》: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 《辞... 一生中不知填了多少份“登记表”、“履历表”,但每次填写“籍贯”这一栏时,总使人不胜困惑,百思不解去查了许多辞典,对“籍贯”一词的解释大同小异: 《新华字典》:个人出生或家庭久居的地方: 《辞海》: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 《辞源》:祖居或出生地: 《中文大辞典》:谓生长或寄居已满法定年限,准其入籍之地: 《辞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世称所居地之名籍曰籍贯由此可见,“籍贯”这一栏可有两种填法,一是注明自己的出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关系 中华书局 辞海 居地 祖籍 籍贯 出生地 新华字典 登记表 五胡乱华
下载PDF
释“见”、“伤”
19
作者 钱文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88-89,共2页
一、释“见”。《敕勒歌》结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谓全诗的神来之笔和诗眼所在。正确解释这句诗是很重要的。句中的“见”字,语文课本沿用目前流行的注释法,释为:“见,同‘现’,呈现,露出来。”我以为“见”可径直译作“看见”,不必... 一、释“见”。《敕勒歌》结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谓全诗的神来之笔和诗眼所在。正确解释这句诗是很重要的。句中的“见”字,语文课本沿用目前流行的注释法,释为:“见,同‘现’,呈现,露出来。”我以为“见”可径直译作“看见”,不必说成“同‘现’”。这可以从几方面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本 乐府民歌 中古汉语 五胡乱华 牛羊 注释法 考察 上古汉语 梁鼓角横吹曲 雨水
下载PDF
战乱与再造──试论晋代中原的变迁
20
作者 杨宗禹 《天中学刊》 1995年第3X期1-6,共6页
西晋是一个腐朽的、战乱始终的朝代,随着汉族政权迁移江南,以所谓“王胡”为主体的少数族进入中原,展开了连年的征战争夺。在长期战乱中,北方佛教得以繁荣,江南经济得以发展,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经济得以同步。南北文化上的新的取... 西晋是一个腐朽的、战乱始终的朝代,随着汉族政权迁移江南,以所谓“王胡”为主体的少数族进入中原,展开了连年的征战争夺。在长期战乱中,北方佛教得以繁荣,江南经济得以发展,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经济得以同步。南北文化上的新的取齐,是与战乱同期的中原文化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政权 少数族 正统 五胡乱华 民族大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