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部深层定向井防电测卡“S”井身设计及应用
1
作者 李世举 夏竹君 +2 位作者 卢昌 李朝 王世磊 《化工管理》 2024年第6期162-164,共3页
针对海上油田深层定向电缆测井遇阻遇卡现象较多、录取资料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在非目的层井段完成造斜和降斜,并用套管封固,再采用直井段揭开目的层,形成“S”型井眼的设计方案,并通过优化钻井液性能,确保井壁稳定性,优选飞轮代替传统的... 针对海上油田深层定向电缆测井遇阻遇卡现象较多、录取资料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在非目的层井段完成造斜和降斜,并用套管封固,再采用直井段揭开目的层,形成“S”型井眼的设计方案,并通过优化钻井液性能,确保井壁稳定性,优选飞轮代替传统的测井工具扶正器等措施,最终实现资料录取目的,大大降低了电缆测井作业风险,目前已在南海东部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测井 井身结构 井型设计 测压取样 井壁取心
下载PDF
大佛寺煤矿地面瓦斯抽采井型设计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孝波 李继昌 +2 位作者 陈跟马 李庆钊 代华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4-147,共4页
煤矿瓦斯地面抽采逐步成为瓦斯抽采的主要方式,抽采井井型选择一直是设计难点。为探究适合大佛寺煤矿的地面抽采井型,研究了大佛寺煤矿煤层储存特性,发现矿区煤层吸附能力和渗透率较好,不同煤层间存在差异,由此优化设计了"U"... 煤矿瓦斯地面抽采逐步成为瓦斯抽采的主要方式,抽采井井型选择一直是设计难点。为探究适合大佛寺煤矿的地面抽采井型,研究了大佛寺煤矿煤层储存特性,发现矿区煤层吸附能力和渗透率较好,不同煤层间存在差异,由此优化设计了"U"型、"V"型和多分支水平井,为提高瓦斯抽采量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井型设计 吸附性 渗透率 地面抽采
原文传递
川西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井型井网设计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成川 杨建 +2 位作者 卜淘 曹廷宽 王勇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88,共7页
川西坳陷中江气田为窄河道致密砂岩气田,具有河道薄窄、发育分散、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针对气田开发边际不明、井型适应性不清、储量动用程度低、规模建产难度大、开发效益不突出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及经济评价等方法,优选建产河... 川西坳陷中江气田为窄河道致密砂岩气田,具有河道薄窄、发育分散、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针对气田开发边际不明、井型适应性不清、储量动用程度低、规模建产难度大、开发效益不突出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及经济评价等方法,优选建产河道,开展井型井网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Ⅰ-A类河道采用混合井型线状井网,水平井水平段长为600~800 m,井距为700~800 m,直井井距为600~700 m;Ⅰ-B类河道采用水平井线性井网,水平段长为1000 m,井距为500~600 m;Ⅱ-A类河道采用混合井型线状井网,水平井水平段长为1000~1200 m,井距为400~500 m,直井井距为300~400 m。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中江气田年产气量达到10×10^8m^3/a,储量动用程度提高了36.3%,单井产量平均提高了1.9倍,低效井比例降低了25.8%,实现了高效开发。研究成果对中国分散型致密砂岩气藏的经济、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河道分类 选区评价 数值模拟 井型井网设计 中江气田 川西坳陷
下载PDF
隧道超深竖井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4
作者 赵东平 吴楠 +1 位作者 李华 涂怀宇 《铁道勘察》 2022年第3期10-16,25,共8页
随着我国隧道埋深的不断增加,超深竖井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对竖井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近年来隧道工程中超深竖井设计及施工技术相关文献的调研,阐述超深竖井的研究现状,揭示隧道超深竖井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表明,目前... 随着我国隧道埋深的不断增加,超深竖井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对竖井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近年来隧道工程中超深竖井设计及施工技术相关文献的调研,阐述超深竖井的研究现状,揭示隧道超深竖井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表明,目前隧道超深竖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井型设计、井壁压力理论、竖井支护形式和竖井施工方法等方面。在小断面竖井井型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在超大断面竖井断面形式方面尚无相关研究成果;在软土地层中的竖井井壁压力理论方面成果较多,但针对硬质岩层的井壁压力理论研究甚少,个别学者提出的公式尚未得到工程验证,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仍难以应用;目前仍采用经验法或适用于浅部竖井的理论公式进行井壁支护结构设计,尚无一套适用于不同环境条件的设计理论;竖井掘进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无竣工案例。从力学机理及理论计算方法上对隧道超深硬质岩层竖井的井壁压力理论和支护设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认为新型竖井施工技术及新型施工设备研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竖井 超深竖井 井型设计 井壁压力 施工方法 施工设备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田断层边部三维定向井设计及实施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浩 汪敏 《录井工程》 2021年第3期51-56,共6页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PB油田断层边部井网密度仍相对较低。根据资料分析该区以薄差储层分布为主,断层边部剩余油相对富集,但采用常规直井开发无法有效动用剩余油。为最大程度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遵循“平面上找厚砂,纵向上兼顾多层...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PB油田断层边部井网密度仍相对较低。根据资料分析该区以薄差储层分布为主,断层边部剩余油相对富集,但采用常规直井开发无法有效动用剩余油。为最大程度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遵循“平面上找厚砂,纵向上兼顾多层”的设计原则,在钻井工艺可行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沿断层面部署三维定向井的设计思路。应用断层面精细刻画、砂体立体解剖、剩余油定量描述等多方面的成果,借助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创新性地设计顺断层走向的三维定向井1口。该井完钻后砂岩厚度20.0 m,有效厚度16.4 m,投产初期产油量13 t/d,综合含水率70.1%。该井相较于设计时的预测指标,在储层厚度和产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成功部署在思路拓展和井型设计方面对断层边部剩余油的挖潜都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定向井 断层边部 剩余油 井型设计
下载PDF
江苏省中小城市地下水分区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
6
作者 潘茹 徐乾 +2 位作者 贺阳颖 董剑锋 华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17-220,共4页
为进一步优化地下水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套地下水分区评价体系,重点分析开采潜力、水质、地面沉降三类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构建地下水分区评价模型。在各因素权重分配方面,采用层次法与专家法相结合的办法,综合反映其对浅层地下水开发... 为进一步优化地下水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套地下水分区评价体系,重点分析开采潜力、水质、地面沉降三类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构建地下水分区评价模型。在各因素权重分配方面,采用层次法与专家法相结合的办法,综合反映其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的影响程度。研究应用于常州市地下水资源评估分析中,论证该城市分区开发规划。结果表明,分区评价模型所得评价结果与常州市发展规划相一致,能够较好地体现该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可为类似中小城市规划提供一种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分区评价模型 开发规划 井型设计 保护措施
下载PDF
Therm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borehole size effect on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2
7
作者 CHOI Hoon-ki YOO Geun-jong +2 位作者 LIM Kyung-bin LEE Sang-hoon LEE Chang-he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24-3529,共6页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configurat...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configuration type and borehole size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These eventually determined the operation and cost efficiency of the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syste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assess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geother^nal heat exchanger with variation of borehole sizes and numbers of U-tubes inside a borehole. For this, a thermal response test rig was established with line-source theory. The thermal response test was performed with in-line variable input heat sourc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resistanc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easured data. From the measurement,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found to have similar values for two- pair type (4 U-tubes) and three-pair type (6 U-tubes)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systems indicating similar heat transfer ability. Meanwhile, the thermal resistance shows lower value for the three-pair type compared to the two-pair type. Measured data based resistance have lower value compared to computed result from design programs. Overall comparison finds better thermal performance for the three-pair type, however,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dicates complex flow behavior inside the borehole and requires further stud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size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thermal response test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resistance BOREHOL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