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头痛患者MRI亚临床病变的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彬 汪国胜 +2 位作者 钟平 年夫顺 张尊胜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500-1502,共3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MRI亚临床病变的特点。方法:对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59例和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33名行头颅MRI检查,观察亚临床病变的声像图特点。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有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和无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2组在头痛发作...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MRI亚临床病变的特点。方法:对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59例和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33名行头颅MRI检查,观察亚临床病变的声像图特点。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有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和无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2组在头痛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均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结果:偏头痛组有16例患者头颅MRI显示亚临床病变,病变分布在额叶12例、顶叶8例、基底核区6例、半卵圆中心5例、枕叶2例、侧脑室前角1例、脑干1例,患病率为27.12%,高于对照组的6.06%(P<0.05)。与无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比较,有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发生亚临床脑损伤的危险性增加,其亚临床病变主要分布于额叶及顶叶,这说明偏头痛可能是一种隐袭的、缓慢性发展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亚临床病变 神经元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血管亚临床病变的无创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振 王忠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z1期30-32,共3页
血管亚临床病变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现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管亚临床病变 动脉弹性 动脉内-中膜厚度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亚临床病变剂量处方的建议
3
作者 徐池 翟振宇 胡逸民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3-438,共6页
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亚临床病变局部侵润规律和低分次大剂量体部立体定向治疗临床结果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实体瘤和亚临床病变分开剂量处方的建议,以提高治疗增益。在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上,以常规剂量处方调强治疗计划(方案1)作... 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亚临床病变局部侵润规律和低分次大剂量体部立体定向治疗临床结果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实体瘤和亚临床病变分开剂量处方的建议,以提高治疗增益。在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上,以常规剂量处方调强治疗计划(方案1)作为对照,根据亚临床病变剂量处方的建议,对实体瘤体积大小为131.4 cm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作了调强治疗计划(方案2)。均使用6MV-X射线能量,7个等分角射野,用自编的程序,计算了两个计划的生物等效剂量、归一到2 Gy分次的总剂量、肿瘤控制概率、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和治疗增益。结果表明,方案1和方案2的无并发症肿瘤控制概率(PUTC)分别为44.9%和98.3%,放疗治疗增益比(TG)分别为16.4和30.6。方案1和方案2治疗方案的肿瘤控制概率差异比较明显,尤其对于实体瘤及其邻近的CTV1之计划靶区体积(PCTV1)内的肿瘤控制概率和生物等效剂量,方案2明显高于方案1,但比较肺的V5~V50、平均肺剂量(Dmean)以及等效均匀剂量(EUD)可以认为肺受照射剂量体积基本接近。所提出的GTV、CTV分开剂量处方的建议,可实现治疗方案个体化并使治疗增益获得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亚临床病变(CTV) 剂量处方(DP) 生物等效剂量(BED) 治疗增益(TG)
下载PDF
关注动脉血管亚临床病变
4
作者 陈文振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20期3062-3064,共3页
动脉血管病变即动脉硬化症,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和动脉增龄性硬化(arteriosclerosis)两种类型,两者的共性均为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致管腔缩小,但其病理特征是不同的。
关键词 动脉硬化症 血管亚临床病变 动脉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特征 增龄性
下载PDF
刺葡萄籽油胶囊对亚临床病变人群的抗氧化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唐斌 赵秋平 杨娉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5期118-118,共1页
目的探讨刺葡萄籽油软胶囊对亚临床病变人群的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从体检人群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显微诊断仪(THMMDI)检测法+量表分析随机抽取150例亚临床病变人群,分成3组,分别给予刺葡萄籽油胶囊、维生素E片及安慰剂,观察90d前后的... 目的探讨刺葡萄籽油软胶囊对亚临床病变人群的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从体检人群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显微诊断仪(THMMDI)检测法+量表分析随机抽取150例亚临床病变人群,分成3组,分别给予刺葡萄籽油胶囊、维生素E片及安慰剂,观察90d前后的丙二醛(MDA)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值,同时比较3组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亚临床病变指标的变化。结果三项指标在服用刺葡萄籽油软胶囊和维生素E与安慰剂前后患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并且在服用刺葡萄籽油与维生素E两组之间上述指标亦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刺葡萄籽油对亚临床病变人群有抗氧化逆转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葡萄籽油 亚临床病变 抗氧化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如何进行血管亚临床病变的早期检测?
6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前有如下几种方法可对血管病变进行早期检测:1)脉压的测定:正常值为30~40mmHg,脉压增大常提示动脉管壁硬化,顺应性变小。2)超声测定的肱动脉内皮功能:
关键词 早期检测 血管亚临床病变 肱动脉内皮功能 脉压增大 超声测定 血管病变 管壁硬化 正常值
下载PDF
应重视对血管亚临床病变的控制 被引量:33
7
作者 孙宁玲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15,共3页
关键词 血管亚临床病变 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与TIR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探讨
8
作者 涂静 夏晨曦 李婷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1188-1192,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sDPN)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的相关性,并分析sDP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症状且接受肌电图(EMG)检查的T2DM患者48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功能传导检查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sDPN)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的相关性,并分析sDP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症状且接受肌电图(EMG)检查的T2DM患者48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功能传导检查有无异常分为sDPN组(209例)和非sDPN组(276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病程、血压、合并症、生化指标及动态血糖监测指标,分析sDPN与TIR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sDP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sDPN组患者相比,sDPN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收缩压(SBP)、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餐后1 h血糖(1 h-PG)、餐后2 h血糖(2 h-PG)、葡萄糖在目标范围之下时间(TB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血糖变异系数(CV)水平更高,高血压(HT)、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AD)的患病比例更高,总胆固醇(TC)、右侧肢体踝肱指数(R-ABI)、左侧肢体踝肱指数(L-ABI)、糖化血红蛋白(HbA1c)、TIR水平更低(P<0.05)。sDPN的发生与TBR(r_(s)=0.104,P<0.05)呈正相关,与TIR(r_(s)=-0.093,P<0.05)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TBR升高(OR=1.093,95%CI:1.009~1.183)、合并DN(OR=3.004,95%CI:1.020~8.849)、合并DR(OR=9.736,95%CI:3.499~27.087)是s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ABI升高(OR=0.005,95%CI:0.000~0.424)是sDPN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sDPN与TIR呈负相关,对于合并DN、DR及ABI降低的T2DM患者需及时完善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尽早识别sDPN,并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临床周围神经病变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亚临床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蒋晓真 邹宇峰 +4 位作者 顾哲 江泉 顾佩莉 朱震宏 徐凌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2900-2902,290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及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9例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患者分为两组:IMT≥0.9mm者作为亚临床血管病变组(A组,110例),IMT...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及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9例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患者分为两组:IMT≥0.9mm者作为亚临床血管病变组(A组,110例),IMT<0.9mm者作为无血管病变组(B组,89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TNF-α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脂联素、瘦素及TNF-α与HO-MA-IR、IMT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2.76±1.25)mmol/L〕显著低于B组〔(3.06±1.40)mmol/L〕,而瘦素水平〔(0.85±0.44)mmol/L〕显著高于B组〔(0.62±0.3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水平〔分别为(0.44±0.13)pg/ml和(0.38±0.12)pg/m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与HOMA-IR、IMT呈负相关(P<0.05),瘦素与HOMA-IR、IMT呈正相关(P<0.05),TNF-α仅与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是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及亚临床血管病变的保护因子,瘦素可能是二者的危险因子,而TNF-α与胰岛素抵抗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瘦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胰岛素抵抗 临床血管病变
下载PDF
亚临床血管病变与临床实践(上) 被引量:24
10
作者 胡大一 王宏宇 《中国医刊》 CAS 2002年第12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大动脉 生理学 弹性 缓冲功能 临床血管病变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亚临床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晖 赵圆 张源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6期895-897,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指数(24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hAPPI)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亚临床病变的影响。方法对255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颈动...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指数(24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hAPPI)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亚临床病变的影响。方法对255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PPI≤0.40)、B组(PPI:0.40~0.49)和C组(PPI≥0.50)。结果颈动脉斑块积分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随着PPI的增加而增加,24hAPP、24hAPPI以及斑块的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积分)与IMT间呈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hAPP、24hAPPI、吸烟、高血压病程是颈动脉亚临床病变独立的预测指标。结论颈动脉斑块积分及颈动脉IMT随着PPI的增加而增加,24hPPI与动态PPI、斑块的严重程度与IMT间有相关性。24hAPP、24hAPPI、吸烟、高血压病程是颈动脉亚临床病变独立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脉压指数 临床颈动脉病变
下载PDF
血浆可溶性CD36与2型糖尿病及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蕊华 蒋晓真 +6 位作者 周龙珠 顾哲 顾佩莉 周斌 朱震宏 徐凌燕 邹宇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809-811,共3页
目的 比较糖耐量正常人群、2型糖尿病及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可溶性CD36(sCD36)的水平.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96例及社区糖耐量正常人群135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糖尿病合并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组(SMDM组,118例)、单纯糖尿病组... 目的 比较糖耐量正常人群、2型糖尿病及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可溶性CD36(sCD36)的水平.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96例及社区糖耐量正常人群135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糖尿病合并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组(SMDM组,118例)、单纯糖尿病组(DM组,78例)、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组(SMD组,42例)和对照组(NC组,93例),比较4组sCD36水平及其他临床和理化参数.结果 SM组、DM组及SMDM组的sCD36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糖尿病与亚临床大血管病变对sCD36水平有正交互作用(F =5.741,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sCD36是单纯亚临床大血管病变(OR =2.444,95% CI:1.449 ~4.125,P=0.001)及糖尿病患者合并亚临床大血管病变(OR=1.248,95% CI:1.038~1.499,P=0.018)和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1.206,95% CI:1.026~1.418,P=0.024).结论 血浆sCD36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与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临床大血管病变 可溶性CD36
下载PDF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亚临床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冰 《中国实用医刊》 2017年第16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亚临床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实施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 目的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亚临床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实施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血管病变检测结果、血压动态检测及心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踝血管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24h平均血压及24h血压变异率中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肱动脉血管扩张、夜间血压下降率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质量指数、24h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血肌酐、左心室射血分数、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马来酸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有助于患者稳定降压,促进靶器官亚临床病变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 氢氯噻嗪 老年高血压 靶器官 亚临床病变
原文传递
骨化三醇治疗对维生素D缺乏致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cIMT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晔子 沈莉敏 周吉 《当代医学》 2017年第8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治疗对维生素D缺乏致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c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28例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且检测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值(<30 ng/m L)的患者,按照就诊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14例...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治疗对维生素D缺乏致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c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28例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且检测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值(<30 ng/m L)的患者,按照就诊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14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控制血糖治疗,并进行健康饮食指导教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骨化三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空腹血糖、25(OH)D含量、踝肱指数(ABI)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 IMT)。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分别为(7.63±1.93)mmol/L和(7.01±1.12)mmol/L,比治疗前的(8.67±2.88)mmol/L和(8.72±1.35)mmol/L有明显改善,而且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25(OH)D水平在治疗后为(20.47±5.12)n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9±4.24)ng/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踝肱指数(ABI)(1.12±0.09)与对照组(1.07±0.15)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化三醇治疗维生素D缺乏致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c IMT的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显著的安全性问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三醇 维生素D缺乏 2型糖尿病 临床大血管病变 CIMT
下载PDF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血管病变的诊疗规范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朝晖 牛云飞 +6 位作者 刘剑 鲍陶陶 倪英群 陆瑞敏 李家云 范青云 吴倩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年第9期829-835,共7页
本诊疗规范由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规范和西医诊疗规范组成,其中中医诊疗规范部分结合本院实际临床经验及新安医学理论制定;西医诊疗规范部分参照2006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
关键词 中医诊疗规范 2型糖尿病 临床血管病变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患者 初发 中华医学会
下载PDF
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fERG及危险因素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黎明明 曾莉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 (1)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 ERG)的一阶反应研究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与正常人的视网膜功能,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2)探讨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糖尿病病程与mf ERG异常变化之间的关系,筛选出亚临床期DR患者的相关危险... 目的 (1)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 ERG)的一阶反应研究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与正常人的视网膜功能,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2)探讨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糖尿病病程与mf ERG异常变化之间的关系,筛选出亚临床期DR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40例(75只眼)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20例(36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并且对40WGQJ2型糖尿病患者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相关指标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亚临床期DR患者P1波的振幅表现为环1到环5明显降低,P1波的潜伏期表现为环3到环5显著延迟。(2)亚临床期DR患者的N1波振幅表现为环3及环4振幅降低,N1波潜伏期表现为环5显著延迟。(3)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与亚临床期DR患者mf ERG振幅的降低相关。结论 (1)mf ERG在亚临床期DR中表现为振幅降低及潜伏期延长,mf ERG能在早期客观的评价视网膜的功能。(2)mf ERG P1波振幅的降低与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相关,故亚临床期DR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控制,对于预防及延缓DR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多焦视网膜电图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综合超声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临床血管病变
17
作者 芦桂林 郭坤霞 +3 位作者 刘诚 黄磊 刘奎灿 王忠 《农垦医学》 2010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综合应用超声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研究。方法:入选研究对象73例,分为健康组(34例)和高血压组(39例),所有入选对象超声检测升主动脉弹性(僵硬度指数β、动脉可扩张性AD、升主动脉前壁运动速度)、肱动脉血流... 目的:综合应用超声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研究。方法:入选研究对象73例,分为健康组(34例)和高血压组(39例),所有入选对象超声检测升主动脉弹性(僵硬度指数β、动脉可扩张性AD、升主动脉前壁运动速度)、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径扩张值(FMD)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高血压组的升主动脉的僵硬度指数β、颈动脉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升主动脉可扩张性AD、升主动脉前壁收缩期运动速度Sao以及肱动脉FMD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亚临床血管病变。超声检测血管的亚临床病变有助于对高血压患者血管损害做早期判断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技术 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血管病变
下载PDF
皮肤交感电位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亚临床病变的诊断价值
18
作者 张凤茹 刘素芝 +1 位作者 高海凤 李永秋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电位(SSP)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65例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患者,60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四肢进行SSP测定,对3组SSP各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电位(SSP)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65例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患者,60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四肢进行SSP测定,对3组SSP各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非自主神经病组的SSP起始潜伏期、N波、P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波波幅,P波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组中,35例神经传导速度显示为神经纤维脱髓改变,为上肢及下肢SSP潜伏期显著延长,以下肢延长为著,在下肢延长的同时其波幅亦有降低,在神经传导速度显示的神经轴索损害的30例患者中,双下肢的SSP均未引出波形,而上肢SSP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全部引出SSP。结论SSP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诊断依据,可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病亚临床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 亚临床病变 电生理 皮肤交感电位
原文传递
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天纳 张卯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664-666,共3页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ERG或mfERG)是一种新兴的眼科检查手段,通过使用特殊m-序列刺激手段短时间内提取局部ERG信号,客观、定量地反映视网膜功能。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能...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ERG或mfERG)是一种新兴的眼科检查手段,通过使用特殊m-序列刺激手段短时间内提取局部ERG信号,客观、定量地反映视网膜功能。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能够在亚临床期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疾病(diabeticretinopathy,DR),对于预防和治疗DR有着重要的意义。mERG能够客观地检测DR,应用于研究和临床,评估那些预防和治疗DR方法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神经传导及F波测定对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龚梦茜 王志 +1 位作者 赵良兵 刘媛 《系统医学》 2022年第24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神经传导及F波测定在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86例患者,将其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是否有周围神经损... 目的探究分析神经传导及F波测定在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86例患者,将其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是否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分为3组,即对照组(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健康者)62名、亚临床DPN组(无周围神经病损害症状的糖尿病患者)62例、DPN组(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比较3组周围神经传导数值、F波数值以及亚临床DPN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异常情况。结果3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F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DPN组下肢神经传导异常率为38.71%,高于上肢异常率(25.40%),SCV异常率为36.56%,高于MCV异常率(2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2、4.517,P<0.05)。结论神经传导联合F波检测对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为本病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 F波测定 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潜伏期 异常率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