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临界丁烷萃取核桃油工艺及脂肪酸成分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马燕 张健 +3 位作者 许铭强 邹淑萍 孟伊娜 张谦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77-1081,共5页
【目的】确定亚临界丁烷制备核桃油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选择新疆薄皮核桃温185作为试验原料,研究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对核桃油出油率的影响,并通过GC-MS对核桃油中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萃取核桃油的最佳工... 【目的】确定亚临界丁烷制备核桃油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选择新疆薄皮核桃温185作为试验原料,研究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对核桃油出油率的影响,并通过GC-MS对核桃油中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萃取核桃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为0.5 MPa,出油率达65.1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0.85%,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可高达61.23%。【结论】采用亚临界萃取核桃油具有萃取时间短、萃取温度相对较低,出油率高等优点,更适用于工业化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核桃 亚临界丁烷 出油率 脂肪酸含量
下载PDF
利用亚临界丁烷分离茶树鲜叶中的阿维菌素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娅婷 秦广雍 +1 位作者 孔令军 张书胜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4-850,共7页
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亚临界丁烷流体分离鲜叶表面残留的阿维菌素。在料溶比为1∶10(m/V)的条件下,利用响应面法(RSM)的Box-Benhnken Design(BBD)设计实验,考察不同温度、时间、分离次数等条件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亚临界... 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亚临界丁烷流体分离鲜叶表面残留的阿维菌素。在料溶比为1∶10(m/V)的条件下,利用响应面法(RSM)的Box-Benhnken Design(BBD)设计实验,考察不同温度、时间、分离次数等条件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亚临界丁烷处理对茶树鲜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流体在保持茶叶物理结构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分离茶叶中的阿维菌素;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分析,得出分离阿维菌素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温度45℃,时间30 min,分离次数1次,料液比为1∶10(m/V),分离效率大于91%,多酚氧化酶相对活性为25.7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茶树鲜叶结构在丁烷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流体可有效分离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为亚临界流体在去除天然植物农残的应用中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 阿维菌素 分离 茶叶 多酚氧化酶
下载PDF
亚临界丁烷萃取芝麻油工艺及其品质分析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日斌 汪学德 +1 位作者 鞠阳 马素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共4页
以脱皮芝麻冷榨饼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芝麻油。以芝麻油萃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次数6次,萃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芝麻油萃取率达98.57%。所得芝... 以脱皮芝麻冷榨饼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芝麻油。以芝麻油萃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次数6次,萃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芝麻油萃取率达98.57%。所得芝麻油品质好,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成品芝麻油标准。所得芝麻粕色泽浅,粗蛋白含量达49.08%,氮溶解指数为14.02%,是很好的植物蛋白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皮芝麻冷榨饼 亚临界丁烷萃取 芝麻油 芝麻粕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杏仁油工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马燕 张健 +4 位作者 张谦 孟伊娜 邹淑萍 许铭强 张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8-241,共4页
以新疆主栽杏品种-红心杏仁为研究试材,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采用响应面法对亚临界丁烷萃取杏仁油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运用SAS8.0软件回归分析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料溶比3个因素对杏仁油得率的影... 以新疆主栽杏品种-红心杏仁为研究试材,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采用响应面法对亚临界丁烷萃取杏仁油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运用SAS8.0软件回归分析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料溶比3个因素对杏仁油得率的影响,并对所得杏仁油的质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萃取时间为46min、萃取温度为42℃、料溶比为1∶6.6g/m L,此时,杏仁油的萃取率为88.58%;其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 杏仁油 工艺 萃取率
下载PDF
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制备大豆胚芽油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燕鹏 许春芳 +3 位作者 孙晓梅 齐玉堂 胡志雄 张维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共4页
以大豆胚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亚临界丁烷萃取大豆胚芽油的工艺条件,并与正己烷萃取工艺对大豆胚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径40目,萃取温度50℃,每次萃... 以大豆胚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亚临界丁烷萃取大豆胚芽油的工艺条件,并与正己烷萃取工艺对大豆胚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径40目,萃取温度50℃,每次萃取时间40 min,萃取5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大豆胚芽出油率可达95.0%。与正己烷萃取工艺相比,亚临界丁烷萃取大豆胚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的含量均较高,尤其是植物甾醇的含量提高了2倍,二者的含量分别可达3.80 mg/g和16.9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萃取 大豆胚芽油 维生素E 植物甾醇
下载PDF
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田鑫 张志国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115,共4页
对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工艺流程、研究现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 食品工业 应用 展望
下载PDF
油莎豆油亚临界丁烷萃取条件优化及产品质量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连四超 刘玉兰 +3 位作者 陈璐 祁鲲 朱新亮 马宇翔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4,共6页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以油莎豆粕残油率为考察指标,在亚临界萃取压力0.5 MPa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油莎豆油的工艺条件,并对亚临界丁烷萃取的油莎豆油品质进行了分析。...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以油莎豆粕残油率为考察指标,在亚临界萃取压力0.5 MPa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油莎豆油的工艺条件,并对亚临界丁烷萃取的油莎豆油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莎豆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0.425 mm(40目)、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0 min、液固比8∶1,在此条件下萃取1次,油莎豆粕残油率为2.91%。所得油莎豆油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33 mg/g、0.074 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26%,甾醇和V_(E)总量分别为171.43 mg/100 g、201.81 mg/kg。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粕残油率低,产品质量达到LS/T 3259—2018《油莎豆油》质量指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油莎豆油生产工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油 亚临界丁烷萃取 工艺优化 产品质量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崖柏油及其成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尚锐峰 刘华 +1 位作者 吴静 吴磊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6-99,144,共5页
采用亚临界丁烷对崖柏根部挥发油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48 min、萃取温度35℃、料液比1∶21(g/mL),... 采用亚临界丁烷对崖柏根部挥发油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48 min、萃取温度35℃、料液比1∶21(g/mL),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最高为10.10%;GC-MS分析显示挥发油中共有46种成分,萜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分别为雪松醇(43.53%)、(+)-花侧柏烯(9.00%)和罗汉柏烯(7.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柏 挥发油 亚临界丁烷 响应面优化 成分
下载PDF
亚临界丁烷提取甘蔗滤泥中蔗蜡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冯秀静 陆海勤 +1 位作者 陈淋转 李凯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3-76,共4页
以糖厂甘蔗滤泥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提取技术提取甘蔗蜡,研究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滤泥中蔗蜡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优化糖厂甘蔗滤泥中蔗蜡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甘蔗滤泥为200g,提取时间为30min,料... 以糖厂甘蔗滤泥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提取技术提取甘蔗蜡,研究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滤泥中蔗蜡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优化糖厂甘蔗滤泥中蔗蜡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甘蔗滤泥为200g,提取时间为30min,料液比为1∶20(g/mL),提取温度为70℃,提取次数为3次,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甘蔗蜡的提取率为9.835%,此时提取得率为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泥 甘蔗蜡 亚临界丁烷 提取
下载PDF
亚临界丁烷萃取丁香挥发油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靖 张志旭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87-90,共4页
以丁香为材料,对亚临界丁烷萃取丁香挥发油成分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采用GC-MS法对比分析了超临界CO_2萃取法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获得的丁香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丁香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40℃,... 以丁香为材料,对亚临界丁烷萃取丁香挥发油成分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采用GC-MS法对比分析了超临界CO_2萃取法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获得的丁香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丁香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40℃,萃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丁香挥发油的得率为18.65%,与超临界CO_2萃取(SCF)得到的丁香挥发油相比得率相当,主要成分及含量差异小。这表明亚临界丁烷适用于丁香挥发油的高效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萃取 丁香 临界CO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GC-MS法)
下载PDF
亚临界丁烷制备豆粕及其蛋白氧化稳定性研究
11
作者 朱乐平 杨晓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46,共5页
采用亚临界丁烷对大豆粉脱油制得豆粕(DSF-B),并与正己烷制备豆粕(DSF-H)比较,对分离蛋白得率及热变性、豆粕残余极性脂和在贮藏过程中蛋白的氧化进行分析。DSF-B的蛋白得率(32.1%)比DSF-H高(约6%),蛋白热变性二者一致,且11S变性温度低... 采用亚临界丁烷对大豆粉脱油制得豆粕(DSF-B),并与正己烷制备豆粕(DSF-H)比较,对分离蛋白得率及热变性、豆粕残余极性脂和在贮藏过程中蛋白的氧化进行分析。DSF-B的蛋白得率(32.1%)比DSF-H高(约6%),蛋白热变性二者一致,且11S变性温度低于工业白豆片。残余极性脂分析,DSF-B比DSF-H总量低、磷脂含量高,脂肪酸组成有差异。模拟贮藏试验表明,DSF-B在贮藏中蛋白更易被氧化,这可能与极性脂的组成有关。亚临界萃取技术无高温处理、可选溶剂多样,可开发应用于大豆等植物蛋白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 正己烷 豆粕 蛋白氧化
下载PDF
正已烷与亚临界丁烷萃取酱渣中的粗脂肪
12
作者 黄惠敏 阎杰 +2 位作者 谭春远 邬子君 周志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10-216,共7页
以大豆为原料的酿造酱渣中粗脂肪含量高,该研究考察了正己烷与亚临界丁烷从大豆酱渣中萃取粗脂肪的效果,并研究了正已烷萃取动力学及水分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已烷及亚临界丁烷均能快速萃取大豆酱渣粗脂肪,产物过氧化值不超过1... 以大豆为原料的酿造酱渣中粗脂肪含量高,该研究考察了正己烷与亚临界丁烷从大豆酱渣中萃取粗脂肪的效果,并研究了正已烷萃取动力学及水分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已烷及亚临界丁烷均能快速萃取大豆酱渣粗脂肪,产物过氧化值不超过12.16 mmol/kg,酸值为45.6~74.6 mg KOH/g。正已烷萃取的初始质量浓度不为0 g/mL,速率常数较大,且含水量约13%时对正已烷萃取粗脂肪更有利。与正已烷相比,亚临界丁烷萃取过程温度低,得到的粕颜色更浅,粗脂肪过氧化值及酸值更低,是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渣 正己烷 粗脂肪 亚临界丁烷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油莎豆油亚临界萃取工艺
13
作者 邓淑君 郝琴 +3 位作者 万楚筠 郭婷婷 魏春磊 郑明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8-1186,共9页
为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脱皮油莎豆油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因素水平,中心复合表面设计(CCF)安排寻优试验,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响应面(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PSO)对BP-ANN模型进行优化,并对RSM和PSO-... 为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脱皮油莎豆油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因素水平,中心复合表面设计(CCF)安排寻优试验,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响应面(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PSO)对BP-ANN模型进行优化,并对RSM和PSO-BP-ANN模型的寻优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SM模型优化的萃取条件为:料液比(脱皮油莎豆∶丁烷)1∶10.36 g/mL、萃取时间45 min、萃取温度30℃、坯料厚度0.5 mm;PSOBP-ANN模型优化的萃取条件为:料液比1∶10.67 g/mL、萃取时间40.10 min、萃取温度34℃、轧坯厚度0.5 mm。在最佳条件下,RSM模型预测提取率为91.63%,验证值为94.27%,相对误差2.56%;PSO-BP-ANN模型预测值为95.58%,验证值为95.14%,相对误差0.46%。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耦合粒子群算法(PSO-BP-ANN)优化油莎豆油亚临界萃取工艺,具有提取率高、相对误差小等优势。本研究可为亚临界萃取技术在油莎豆油高效制取中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算法 亚临界丁烷萃取 脱皮油莎豆 工艺优化
下载PDF
亚临界流体萃取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作者 张娅婷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51-561,共11页
为探究亚临界流体萃取天然产物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数据库内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表明:有53个国家266... 为探究亚临界流体萃取天然产物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数据库内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表明:有53个国家266家机构发表相关文献282篇,以中国发文数量最多;研究机构主要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为主;亚临界流体萃取以亚临界水、丙烷、丁烷等溶剂为主;亚临界水萃取产物除了精油、多酚、黄酮等外,还延伸至植物蛋白、可溶性膳食纤维等功能性产物;亚临界丙烷、丁烷萃取的研究聚焦在开发新的特种植物种子油、油脂中保健成分及油粕中优质蛋白等物质的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 临界流体萃取 临界 临界丙烷 亚临界丁烷
下载PDF
超临界及亚临界萃取澳洲薄荷挥发性成分的对比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思 谢红旗 +2 位作者 刘雪辉 王靖 刘东波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以澳洲薄荷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萃取澳洲薄荷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得率为2.5%,亚临界丁烷萃取得率为1.4%;超临界CO_2的GC—MS分析出萃取挥发性成分为21种,薄荷... 以澳洲薄荷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萃取澳洲薄荷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得率为2.5%,亚临界丁烷萃取得率为1.4%;超临界CO_2的GC—MS分析出萃取挥发性成分为21种,薄荷醇的相对含量为70.33%;亚临界丁烷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为11种,薄荷醇的相对含量为60.83%。澳洲薄荷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优于亚临界丁烷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薄荷 临界CO2萃取 亚临界丁烷萃取 GC-MS分析
下载PDF
南极磷虾脂质的亚临界提取及磷脂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德伟 李波 +3 位作者 陈洪建 李进伟 曹培让 刘元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30,共5页
研究了南极磷虾脂质的亚临界丁烷提取工艺。测定了南极磷虾脂质的酸值、过氧化值、氟含量、生育酚含量、虾青素含量、磷脂含量及磷脂种类组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亚临界丁烷提取南极磷虾脂质的较佳工艺条件为:... 研究了南极磷虾脂质的亚临界丁烷提取工艺。测定了南极磷虾脂质的酸值、过氧化值、氟含量、生育酚含量、虾青素含量、磷脂含量及磷脂种类组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亚临界丁烷提取南极磷虾脂质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动态提取时间120 min(单次提取时间30min、提取4次)、提取压力1.0 MPa、提取温度40℃;在较佳工艺条件下南极磷虾脂质提取率为21.39%;提取的南极磷虾脂质的酸值(KOH)10.6 mg/g,过氧化值3.01 meq/kg,虾青素含量248.4mg/kg,生育酚含量67.7 mg/kg,磷脂含量28.68%,其中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占71.20%;磷脂酰胆碱中脂肪酸组成与甘三酯的基本一致,但磷脂酰胆碱中EPA和DHA含量明显高于甘三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 南极磷虾 脂质 脂肪酸 磷脂
下载PDF
微拟球藻脂质的亚临界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贺瑶 曹健 +1 位作者 何东平 郑竟成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26,共4页
采用亚临界丁烷提取微拟球藻脂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微拟球藻脂质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并测定了微拟球藻脂质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磷脂含量、脂肪组成以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提取微拟球藻脂质... 采用亚临界丁烷提取微拟球藻脂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微拟球藻脂质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并测定了微拟球藻脂质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磷脂含量、脂肪组成以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提取微拟球藻脂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单次提取时间40 min、提取4次、提取温度45℃、料液比1∶8,在此条件下微拟球藻脂质提取率为41.55%;提取的微拟球藻脂质呈深绿色油性糊状,其酸价(KOH)20.4 mg/g,过氧化值0.001 g/100 g,碘值(I)86.0g/100 g,磷脂含量107.28 mg/g;微拟球藻脂质中总脂肪含量为40.22%,脂肪酸组成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EPA含量为7.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 微拟球藻 脂质 理化指标 磷脂 脂肪酸
下载PDF
澳洲坚果油萃取工艺优化
18
作者 奚志芳 李雨纯 +3 位作者 张青青 林依依 彭庆蕤 董丽梅 《现代食品》 2023年第23期54-57,共4页
目的:为了提高澳洲坚果的利用率,采用亚临界丁烷对澳洲坚果油进行萃取,并利用响应面法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在单因素水平基础上,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料液比和萃取次数为自变量,以澳洲坚果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亚... 目的:为了提高澳洲坚果的利用率,采用亚临界丁烷对澳洲坚果油进行萃取,并利用响应面法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在单因素水平基础上,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料液比和萃取次数为自变量,以澳洲坚果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工艺。结果:试验模型显著(P<0.05),且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间拟合度较好。最终确定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8 min、料液比1∶8、萃取次数4次为最佳萃取条件,该条件下澳洲坚果油的得率为80.18%。结论:通过响应曲面法制订了优化澳洲坚果油亚临界丁烷萃取工艺的可行方案,可获得较佳的澳洲坚果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丁烷萃取 澳洲坚果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鹰嘴桃桃仁油的成分测定及其感官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丘苑新 何娣 +2 位作者 李存港 袁海儒 马路凯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6-1280,共5页
目的探索桃仁油的成分含量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亚临界丁烷法对桃仁中的油脂进行提取,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其他活性成分进行探究,最后还对鹰嘴桃桃仁油的感官进行评价。结果测得桃仁中油脂含量为(30.98%±1.05%),桃仁油... 目的探索桃仁油的成分含量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亚临界丁烷法对桃仁中的油脂进行提取,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其他活性成分进行探究,最后还对鹰嘴桃桃仁油的感官进行评价。结果测得桃仁中油脂含量为(30.98%±1.05%),桃仁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93.71%,主要是油酸(76.62%±0.09%)和亚油酸(16.99%±1.47%);桃仁油中的主要脂溶性物质为生育酚、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分别为(176.00±0.36)μg/g、(6.88±0.32)μg/g、(2.74±0.04)μg/g。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鹰嘴桃桃仁油黏稠度好,质地均匀,色泽金黄,具有特殊桃仁香气。结论鹰嘴桃桃仁油提取率高,营养物质丰富,可用于药用或食用,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且其感官品质好,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油料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油 亚临界丁烷 不饱和脂肪酸 营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酸枣仁油成分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陶冶 程铭 +4 位作者 焦文佳 夏廉臣 王雪晖 王春维 祝爱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65-170,176,共7页
以酸枣仁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研究不同方法下酸枣仁油的得率、脂肪酸组成及主要理化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氧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亚... 以酸枣仁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研究不同方法下酸枣仁油的得率、脂肪酸组成及主要理化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氧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的得率分别为26.73%、28.02%、24.45%。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中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以油酸、亚油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74.12%)>超声提取法(71.46%)>索氏抽提法(69.7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获得酸枣仁油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品质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酸枣仁油进行VE含量测定,依次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202.71 mg/kg油)>索氏抽提法(139.01 mg/kg油)>超声提取法(87.04 mg/kg油)。由三种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自氧化实验可知,过氧化值变化由大到小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抽提法。总之,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提油得率更多,品质更高,安全性好,更适宜酸枣仁油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亚临界丁烷萃取 脂肪酸 VE 过氧化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