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亚微乳的制备与质量标准及初步活性研究
1
作者 叶小玲 聂华 +5 位作者 古炳明 刘小敏 吴慧敏 杨晓如 谭家伟 许俊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9-956,共8页
目的制备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同时探究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亚微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研磨法制备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并经红外光谱(FT-IR)和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鉴定所得固体复合物;采用两步高压乳匀... 目的制备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同时探究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亚微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研磨法制备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并经红外光谱(FT-IR)和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鉴定所得固体复合物;采用两步高压乳匀法制备复合物亚微乳,应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考察该制剂对HCT-116细胞的作用效果。结果复合物中紫杉醇3312.76 cm^(-1)和3513.92 cm^(-1)的红外光谱吸收峰消失,且DSC分析显示在154.56℃处出现一个明显的新的吸收峰,表明紫杉醇可能与天然冰片偶联,形成新的复合物。复合亚微乳最佳处方为10%脂肪酸甘油酯,原料药0.44%[紫杉醇-天然冰片(1∶3)],3%混合乳化剂[蛋黄卵磷脂-泊洛沙姆188(1∶2)],2.0%甘油,0.3%油酸;最佳工艺为80℃乳化,60 MPa高压均质10次,再于100℃水浴灭菌45 min。细胞MTT实验中其半数抑制浓度(IC 50)为0.75μg·mL^(-1),细胞克隆实验结果中,空白对照组、紫杉醇原料药及紫杉醇-天然冰片亚微乳的划痕愈合面积分别为(36.44±3.35)%、(13.59±9.28)%、(8.30±4.09)%(P<0.05);平板克隆实验中,空白对照组,紫杉醇原料药组,亚微乳组细胞克隆率分别为(37.92±0.729)%、(9.16±1.335)%、(3.36±1.065)%(P<0.05)。结论紫杉醇-天然冰片亚微乳注射液处方及工艺合理,质量稳定。细胞实验表明,该亚微乳注射剂能明显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 亚微 HCT-116细胞
下载PDF
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制备及协同抗菌研究
2
作者 徐丽芝 孟扬 +5 位作者 王欣茹 杨瑞 李丹 刘爽 尹登科 王淑君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5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 探究肉桂油和艾叶油的单一抗菌活性及两者联合使用的抗菌活性,优化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处方及工艺,并对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肉桂油和艾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目的 探究肉桂油和艾叶油的单一抗菌活性及两者联合使用的抗菌活性,优化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处方及工艺,并对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肉桂油和艾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了两种挥发油复配联用的分级抑菌浓度(FIC);采用滤纸片法测定油不同混合比例下抑菌圈直径,以离心稳定常数、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亚微乳的最优处方。结果 肉桂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5 μL·mL^(-1),枯草芽孢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的MIC均为1 μL·mL^(-1),艾叶油对三种供试菌的MIC均为16 μL·mL^(-1)。肉桂油和艾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起相加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起协同作用。复配亚微乳最优处方为肉桂油-艾叶油-大豆磷脂-泊洛沙姆188(P188)-水 2.5∶3∶0.2∶0.8∶93.5,制得的亚微乳为乳白色液体,平均粒径为(130.7±1.2)nm、PDI为0.145±0.02。结论 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对金黄色葡萄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效果强于挥发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油 艾叶油 亚微 响应面 协同抗菌
下载PDF
基于“药辅合一”的辛夷油亚微乳的制备及评价
3
作者 孟扬 徐丽芝 +5 位作者 王欣茹 冯向阳 刘彤 叶田田 杨瑞 王淑君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5期1213-1219,共7页
目的 基于“药辅合一”理念优化辛夷油亚微乳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方法 以离心稳定性常数Ke、粒径、ζ电位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辛夷油亚微乳处方工艺,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放... 目的 基于“药辅合一”理念优化辛夷油亚微乳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方法 以离心稳定性常数Ke、粒径、ζ电位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辛夷油亚微乳处方工艺,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放桉油精的情况。结果 辛夷油亚微乳的最优处方:辛夷油5%、大豆磷脂1.2%、泊洛沙姆188 1.8%、油酸1.3%,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乳化时间10 min,乳化温度60℃,超声时间10 min。辛夷油亚微乳的桉油精含量为(2.43±0.04)mg·mL^(-1),粒径为(156.93±1.53)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6±0.02),ζ电位为(-24.87±1.67)mV,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特征,释放机制为Fick扩散。结论 成功制备辛夷油亚微乳并优化了处方工艺,所得制剂的稳定性良好,并且具有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夷油 药辅合一 响应面法 亚微 体外释药
下载PDF
吡非尼酮亚微乳的制备与评价
4
作者 王欣茹 田葳 +5 位作者 孟扬 徐丽芝 杨瑞 刘彤 王淑君 叶田田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6期1512-1519,共8页
目的 制备吡非尼酮亚微乳(pirfenidone submicronemulsion,PFD-SE),优化PFD-SE处方,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机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PFD-SE,并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PFD-SE处方;以透析法考察PFD-SE的... 目的 制备吡非尼酮亚微乳(pirfenidone submicronemulsion,PFD-SE),优化PFD-SE处方,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机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PFD-SE,并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PFD-SE处方;以透析法考察PFD-SE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PFD-SE的最优处方为PFD 0.250%,中链甘油三酯2.500%,大豆卵磷脂S100 0.237%,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0.311%,超声时间8.9 min;PFD-SE体外释药遵从一级动力学方程,与吡非尼酮溶液相比,PFD-SE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稳定性结果显示PFD-SE在常温和4℃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PFD-SE稳定性良好,可达到缓释的目的,为PFD新剂型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特发性肺纤维化 BOX-BEHNKEN效应面法 吸入制剂 亚微
下载PDF
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5
作者 尹虹 张金伟 +4 位作者 李翰铭 吴燕 邢佳丽 曹宇佳 赵利刚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62-1170,共9页
目的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注射液,对其理化特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注射液,以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中油相(大豆油与中链甘油三酸酯质量比1∶1)、蛋黄卵磷脂... 目的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注射液,对其理化特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注射液,以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中油相(大豆油与中链甘油三酸酯质量比1∶1)、蛋黄卵磷脂和泊洛沙姆188(F68)的用量。对优化处方所得亚微乳的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Zeta电位、pH值、载药量、包封率、渗透压、游离脂肪酸及溶血性进行评价,并考察其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通过响应面设计得优化处方量为大豆油为5%,中链甘油三酸酯为5%,蛋黄卵磷脂为1.2%,F68为0.3%。测得优化处方亚微乳粒径为(188.1±2.5)nm,PDI为0.093±0.025,Zeta电位为(-38.4±0.643)mV,pH值为7.12±0.13,载药量为(3.96±0.05)mg·mL^(-1),包封率为(97.9±0.28)%,渗透压为(294±1)mOsmol·kg^(-1)。游离脂肪酸值符合要求,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亚微乳可在(4±2)℃、避光条件下稳定贮存12个月;溶血实验结果中最大溶血率为1.83%;体外释放结果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所制备的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性质稳定、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棕榈酸酯 亚微 响应面法 质量评价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药辅合一”的甘草次酸-蓖麻油亚微乳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魏文静 朱梨梨 +4 位作者 潘娇娇 郝自强 陈卫东 杨瑞 王淑君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4期876-881,共6页
目的基于“药辅合一”的理念,优化甘草次酸-蓖麻油亚微乳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油相和乳化剂,以浊度和粒径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甘草次酸-蓖麻油乳剂处方,并考察其制备工艺。通过测定粒... 目的基于“药辅合一”的理念,优化甘草次酸-蓖麻油亚微乳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油相和乳化剂,以浊度和粒径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甘草次酸-蓖麻油乳剂处方,并考察其制备工艺。通过测定粒径、稳定性、pH、体外释放等指标综合评价亚微乳质量。结果优选的处方中,蓖麻油为10%、聚山梨酯-80为2.5%、三油酸山梨坦为0.9%,磷酸盐为0.24%,含药量为(2.94±0.02)mg·mL^(-1),平均粒径为(197.3±2.5)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9±0.01),且离心稳定性良好。结论此方法构建“药辅合一”的甘草次酸-蓖麻油亚微乳较稳定,有利于进一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药辅合一” 响应面法 蓖麻油 亚微
下载PDF
明胶修饰的β-胡萝卜素亚微乳的制备与处方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歌 敖莎 +3 位作者 陈稞垒 熊婷婷 朱柯武 骆翔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23年第3期117-133,共17页
目的采用Design-Expert 11软件,制备和优化明胶修饰β-胡萝卜素亚微乳。方法以大豆油作为油相,明胶作为乳化剂,磷脂作为助乳化剂,通过超声法制备亚微乳,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设计处方,以载药量、离心稳定常数和平均粒径作为响应面的... 目的采用Design-Expert 11软件,制备和优化明胶修饰β-胡萝卜素亚微乳。方法以大豆油作为油相,明胶作为乳化剂,磷脂作为助乳化剂,通过超声法制备亚微乳,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设计处方,以载药量、离心稳定常数和平均粒径作为响应面的考察指标,筛选出β-胡萝卜素亚微乳的最优处方。结果最优处方为:5.00%大豆油、0.20%明胶、0.792%磷脂,制备的明胶修饰的β-胡萝卜素亚微乳的载药量较高、离心稳定性常数较小和平均粒径较小。结论表明该处方制备的β-胡萝卜素亚微乳具有优异的载药量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亚微 载药量 离心稳定性 粒径 星点设计
下载PDF
聚唾液酸修饰的白藜芦醇亚微乳的制备与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沈琳暄 熊婷婷 +4 位作者 鲁丹丹 敖莎 俞燕娜 朱柯武 骆翔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23年第2期57-70,共14页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亚微乳制剂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获得最优处方。方法以中链甘油三酸酯(MCT)为油相,聚唾液酸-十八胺(PSA-C18)为乳化剂,大豆卵磷脂(SPC-98A)为助乳化剂,采用超声法制备白藜芦醇亚微乳。并采用星点设计...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亚微乳制剂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获得最优处方。方法以中链甘油三酸酯(MCT)为油相,聚唾液酸-十八胺(PSA-C18)为乳化剂,大豆卵磷脂(SPC-98A)为助乳化剂,采用超声法制备白藜芦醇亚微乳。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与药物总含量(Con)为考察指标作响应面,通过粒径、Zeta电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测定,筛选出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白藜芦醇亚微乳制剂离心稳定常数相对较小,药物总含量相对较高,且制备的白藜芦醇乳剂具有较高稳定性。确定最优处方为:1%白藜芦醇、5%MCT、0.5%PSA-C18、0.1%SPC-98A。白藜芦醇亚微乳的平均粒径为(93.7±3.5)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95,Zeta电位为(-36.7±2.7)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聚唾液酸-十八胺 亚微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中心复合试验
下载PDF
丁酸氯维地平亚微乳静脉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9
作者 张艺蓉 贺佳 +4 位作者 任博 尹虹 王晶 万旭春 赵利刚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7-554,612,共9页
目的制备丁酸氯维地平静脉亚微乳注射液,以期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丁酸氯维地平亚微乳注射液,并以粒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对乳剂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Zeta电位、p... 目的制备丁酸氯维地平静脉亚微乳注射液,以期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丁酸氯维地平亚微乳注射液,并以粒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对乳剂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Zeta电位、pH值、渗透压、载药量、包封率、过氧化值和游离脂肪酸值进行评价,考察其稳定性及溶血率。结果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到优化处方用量:大豆油为10%、中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MCT)为10%、蛋黄卵磷脂为1.2%、泊洛沙姆188为0.3%。根据最优处方制得亚微乳粒径为(238.4±0.5)nm,PDI为0.067±0.019,Zeta电位为(-32.8±0.6)mV,pH为7.21±0.07,渗透压为(296±1)mOsmol·kg^(-1),载药量为(0.50±0.02)g·L^(-1),包封率为(98.96±0.62)%,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值均符合质量要求。稳定性研究显示亚微乳在(4±2)℃条件下可以稳定保存6个月,溶血试验结果表明其溶血率低于安全阈值。结论优化制备的丁酸氯维地平亚微乳性质稳定,安全性高,有一定开发前景,有望用于进一步临床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氯维地平 亚微 响应面试验设计 质量评价 稳定性试验
下载PDF
静脉注射用大蒜油亚微乳的制备 被引量:17
10
作者 郭涛 储晓琴 +4 位作者 宋洪涛 邓意辉 何进 孙学惠 颜鸣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02-605,共4页
目的制备静脉注射用大蒜油亚微乳。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大蒜油亚微乳。以离心稳定性参数、外观、药物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处方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艺因素对乳剂的影响。结果在优化处方及工艺条... 目的制备静脉注射用大蒜油亚微乳。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大蒜油亚微乳。以离心稳定性参数、外观、药物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处方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艺因素对乳剂的影响。结果在优化处方及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大蒜油亚微乳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50.4±14.6)nm。结论该处方及工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油 亚微 高压匀质
下载PDF
葛根素亚微乳的制备及体内抗溶血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岳鹏飞 袁海龙 +4 位作者 丛龙波 王琪 杨明 朱卫丰 肖小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制备葛根素亚微乳,并对葛根素亚微乳体内的抗溶血进行评价。方法以复合物-相转变-高压乳化法制备葛根素亚微乳,以红细胞数,血浆结合珠蛋白,血浆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等血液参数值为评价指标,以市售葛根素注射液为对照,进行葛根... 目的制备葛根素亚微乳,并对葛根素亚微乳体内的抗溶血进行评价。方法以复合物-相转变-高压乳化法制备葛根素亚微乳,以红细胞数,血浆结合珠蛋白,血浆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等血液参数值为评价指标,以市售葛根素注射液为对照,进行葛根素亚微乳体内抗溶血评价研究。结果相转变乳化法制备的葛根素亚微乳的理化性质稳定,平均粒径188.14nm,Zeta电位-29.03 mV,包封率89.72%。体内溶血实验结果表明,葛根素亚微乳组家兔的红细胞数,血浆结合珠蛋白,血浆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等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市售葛根素注射液组家兔出现了血管内溶血现象。结论相转变乳化法制备的葛根素亚微乳理化性质稳定,凭借亚微乳载药系统对葛根素的包合作用,减轻了葛根素血管内溶血的不良反应,更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亚微 相转变 溶血 血细胞计数
下载PDF
地西泮亚微乳注射液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艳娇 王涛 +1 位作者 李芳 何海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确定地西泮亚微乳注射液的制备处方及工艺。方法:采用二级高压均质法制备地西泮亚微乳注射液,分别考察了高压均质条件,油相组成,乳化剂及稳定剂用量,pH调节,灭菌过程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采用15%油相(MCT与LCT等比例混合),1.2... 目的:确定地西泮亚微乳注射液的制备处方及工艺。方法:采用二级高压均质法制备地西泮亚微乳注射液,分别考察了高压均质条件,油相组成,乳化剂及稳定剂用量,pH调节,灭菌过程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采用15%油相(MCT与LCT等比例混合),1.2%豆磷脂,0.06%油酸钠,2.5%甘油,均质前调节至pH 8.0,以20℃,80 MPa压力均质6-10次,所制备的地西泮亚微乳注射液在4-25℃下12个月内理化性质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本品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亚微 处方 制备工艺
下载PDF
葛根素亚微乳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岳鹏飞 袁海龙 +3 位作者 杨明 游荣辉 朱卫丰 肖小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9-655,共7页
为降低葛根素的溶血副反应,制备葛根素亚微乳,进行处方及工艺优化,并考察其理化特征。结合磷脂复合物技术,采用相转变-超声乳化法制备葛根素亚微乳,以平均粒径、跨距、包封率和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优化设计考察乳化时间... 为降低葛根素的溶血副反应,制备葛根素亚微乳,进行处方及工艺优化,并考察其理化特征。结合磷脂复合物技术,采用相转变-超声乳化法制备葛根素亚微乳,以平均粒径、跨距、包封率和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优化设计考察乳化时间、搅拌转速、超声时间的影响,对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式拟合,利用效应面法优化最佳工艺条件。各指标二项式拟合方程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乳化时间为15 min,搅拌转速为2000 r.min-1,超声时间为30 min,制备的葛根素静注亚微乳的平均粒径为228.23 nm,跨距0.6284,包封率为84.32%,含量为9.98 mg.mL-1,zeta电位为-29.03 mV。结果表明,相转变-超声乳化法制备的葛根素亚微乳粒径小,分布均匀,包封率高,稳定性好,理化指标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亚微 磷脂复合物 相转变-超声乳化法 中心优化设计
下载PDF
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亚微球在正常及荷瘤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戎 师少军 +4 位作者 周顺长 郑建伟 陈汇 邹声泉 曾繁典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亚微球(5-flourouracilmagneticalbumindeuto-microsphere,5-Fu-MAD)是新型靶向给药系统,考察正常及荷瘤小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采用HPLC方法测定生物样品中5-Fu浓度。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亚微球(5-flourouracilmagneticalbumindeuto-microsphere,5-Fu-MAD)是新型靶向给药系统,考察正常及荷瘤小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采用HPLC方法测定生物样品中5-Fu浓度。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铁浓度。结果显示,小鼠尾静脉注射5-Fu原料药及5-Fu-MAD后,于不加或加磁性支架条件下,药代动力学过程均呈一级二室动力学模型。小鼠静脉注射5-Fu各制剂组后5-Fu和Fe的分布以肝脏、肿瘤组织、脾脏、肺脏为高,肾脏、心脏次之,脑组织和肌肉组织最低。正常小鼠的肌肉组织和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给予磁性支架后,分布显著增加(P<0.01)。可见,5-Fu-MAD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具有缓释特征,且对加入了磁性支架的组织具有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磁性白蛋白亚微 药代动力学 体内分布
下载PDF
依托泊苷静脉注射亚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16
15
作者 田玲玲 唐星 +1 位作者 何海冰 王静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92-897,共6页
本文旨在制备依托泊苷静脉注射亚微乳(ESE)并考察其体内外性质。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载药亚微乳,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工艺中影响制剂质量的因素,激光散射法和超滤离心法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长期留样观察其物理稳定性,恒温加速试... 本文旨在制备依托泊苷静脉注射亚微乳(ESE)并考察其体内外性质。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载药亚微乳,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工艺中影响制剂质量的因素,激光散射法和超滤离心法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长期留样观察其物理稳定性,恒温加速试验-威布尔分布拟合法考察其化学稳定性;以依托泊苷溶液为参比制剂,考察其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测得亚微乳平均粒径(189.9±54.6)nm,zeta电位-32.6 mV,包封率91.7%。4℃长期留样9个月物理稳定性无显著变化,加速试验预测4℃有效期(T0.9)约为665 d。亚微乳和溶液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曲线均符合双隔室模型,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8.30±8.74)和(19.32±6.45)μg.h.mL-1。结果表明ESE避免了有机增溶剂的使用,物理化学稳定性较溶液显著提高,且未改变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 亚微 高压均质法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尼莫地平亚微乳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翠霞 王东凯 +2 位作者 王海凤 宋涛 张勖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制备尼莫地平亚微乳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本实验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了尼莫地平亚微乳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通过粒径测定、ζ电位的测定、包封率的测定和稳定性的考察等研究了尼莫地平亚微乳的性质。结果:尼莫地平亚微乳... 目的:制备尼莫地平亚微乳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本实验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了尼莫地平亚微乳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通过粒径测定、ζ电位的测定、包封率的测定和稳定性的考察等研究了尼莫地平亚微乳的性质。结果:尼莫地平亚微乳的最佳处方工艺组合为磷脂与泊洛沙姆188的比例为2:1(w:w),高速剪切乳化时间为5 min,制备温度为70℃。所制备的乳剂包封率为97.9%,ζ电位为-30.6mV,平均粒径为137 nm。稳定性考察表明该乳剂在常温及加速3个月条件下均较稳定。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尼莫地平亚微乳粒度分布范围窄,稳定性较好,包封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亚微 Ζ电位 包封率 稳定性
下载PDF
紫苏醇亚微乳剂的制备及其HPLC法测定 被引量:9
17
作者 华海婴 刘琳 +1 位作者 赵永星 张振中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47-449,452,共4页
按优化处方制备了紫苏醇亚微乳,并考察了其粒径、ζ电位、pH。优化处方所得亚微乳的平均粒径为(271.7±0.75)nm,ζ电位为(41.53±0.15)mV。HPLC法测定制剂含量,采用C18柱,以乙腈-水(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紫苏醇在10... 按优化处方制备了紫苏醇亚微乳,并考察了其粒径、ζ电位、pH。优化处方所得亚微乳的平均粒径为(271.7±0.75)nm,ζ电位为(41.53±0.15)mV。HPLC法测定制剂含量,采用C18柱,以乙腈-水(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紫苏醇在10~250m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6),三个浓度样品的回收率分别为102.8%、107.4%、101.5%,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0.78%、0.26%、0.20%和1.17%、1.23%、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醇 亚微 高效液相色谱 制备 测定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增强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亚微相态和增韧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8
作者 金日光 汪晓东 +1 位作者 武德珍 励杭泉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综述了作者所在课题小组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增韧增强聚丙烯(PP)共混体系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进展及增韧增强机理。该成果将为提高通用型塑料PP的综合力学性能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及机理,从而实现通用塑料高性能化和工程... 综述了作者所在课题小组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增韧增强聚丙烯(PP)共混体系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进展及增韧增强机理。该成果将为提高通用型塑料PP的综合力学性能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及机理,从而实现通用塑料高性能化和工程塑料化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量 聚乙烯 聚丙烯 共混体系 力学性能 亚微相态 增韧机理
下载PDF
热解-还原法制备单分散Fe_3O_4亚微空心球 被引量:16
19
作者 闫共芹 官建国 王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58-1962,共5页
在用模板法水解FeCl3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共-丙烯酸)/Fe2O3[P(St-co-AA)/Fe2O3]核壳粒子的基础上,于N2环境下热解内核直接得到了单分散的磁性Fe3O4亚微空心球.用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 在用模板法水解FeCl3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共-丙烯酸)/Fe2O3[P(St-co-AA)/Fe2O3]核壳粒子的基础上,于N2环境下热解内核直接得到了单分散的磁性Fe3O4亚微空心球.用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并测试了空心微球的结构形貌、成分以及静磁性能.结果表明,P(St-co-AA)/Fe2O3核壳粒子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内核热解生成的有机小分子将Fe2O3壳层同时还原为Fe3O4,从而生成了粒径和壁厚均匀的单分散Fe3O4亚微空心球.该空心微球在室温下的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50.91A·m2·kg-1、3.97A·m2·kg-1和2.33kA·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 亚微空心球 热解-还原 磁性
下载PDF
离聚体增韧聚甲醛体系的力学性能与亚微相态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汪晓东 张强 崔秀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7-100,共4页
考察了离聚体增韧聚甲醛(POM)体系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MBS)增容POM/离聚体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亚微相态。研究发现,10%离聚体与POM共混可取得一定的增韧作用;乙烯-甲基丙烯酸-锌离聚体(EMMA-Zn)比乙烯-甲基丙烯酸-... 考察了离聚体增韧聚甲醛(POM)体系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MBS)增容POM/离聚体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亚微相态。研究发现,10%离聚体与POM共混可取得一定的增韧作用;乙烯-甲基丙烯酸-锌离聚体(EMMA-Zn)比乙烯-甲基丙烯酸-钠离聚体(EMMA-Na)具有更好的增韧效果。MBS可成为POM与离聚体的增容剂,并具有协同增韧作用;亚微相态观察发现,离聚体在POM基体中呈"海-岛"结构分布;MBS可以提高离聚体的分散性及其与POM的界面粘结性,减小离聚体粒子的直径,最终提高了离聚体的增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聚体 增韧 聚甲醛体系 力学性能 亚微相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