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脑创伤性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冰毯的作用
1
作者 李月芳 高琳 陈珊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3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脑创伤性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冰毯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重型脑创伤性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冰袋降温,观察组患者采用冰毯降温,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 目的探讨重型脑创伤性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冰毯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重型脑创伤性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冰袋降温,观察组患者采用冰毯降温,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体温、心率、颅内压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GO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脑创伤性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使用冰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创伤性损伤 低温治疗 冰毯
下载PDF
亚甲基蓝下调转铁蛋白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铁死亡 被引量:1
2
作者 岳哲明 王志彪 +5 位作者 谢文宇 马利军 雍佳 解媛 张磊 李侠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863-867,共5页
目的探讨亚甲基蓝(MB)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系,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损伤模型组(Model组)和亚甲基蓝治疗组(MB组)。使用离体细胞TBI模型,对MB组和Model组... 目的探讨亚甲基蓝(MB)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系,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损伤模型组(Model组)和亚甲基蓝治疗组(MB组)。使用离体细胞TBI模型,对MB组和Model组进行划伤6 h处理,在恢复正常培养液条件后添加2μmol/L的MB培养48 h后取材。采用CCK-8法来检测细胞的活力及试剂盒检测细胞铁死亡标志物IL-18、IL-1β和Fe^(2+)含量;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转铁蛋白(Tf)的表达情况;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f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Con组比较,Model组HT22细胞活力显著降低,IL-18、IL-1β和Fe^(2+)含量显著增加,Tf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比较,MB组细胞活力升高,IL-18、IL-1β以及Fe^(2+)含量显著降低,Tf表达降低,且分布于胞浆和胞膜的Tf染色阳性率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通过调控Tf表达干预铁死亡相关分子,减轻TBI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抑制神经元铁死亡,发挥治疗TBI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蓝 创伤性损伤 HT22细胞系 铁死亡 转铁蛋白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诊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天喜 姜岱山 +3 位作者 沈艳 王伶俐 孙宏 张佳佳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38,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基于决策树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诊模型,为急诊分诊提供准确、直观的新工具。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急性TBI患者2287例的临床数据,构建早期死亡风险的分诊模型,采用十字交叉验... 目的构建并验证基于决策树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诊模型,为急诊分诊提供准确、直观的新工具。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急性TBI患者2287例的临床数据,构建早期死亡风险的分诊模型,采用十字交叉验证,并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ing score,MEWS)、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改良快速急诊医学评分(the modified rapid emergency medicine score,mREMS)及损伤机制格拉斯哥年龄血压评分(mechanism,Glasgow coma scale,age and arterial pressure score,MGAP)比较预测效能。结果2287例急性TBI患者中,24 h内发生死亡者166例。决策树共3层,15个节点,筛选出6个解释变量,分别是瞳孔反应性、RTS、MGAP、MEWS、血氧饱和度及收缩压。决策树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7,高于MEWS、RTS、MGAP评分和mRE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决策树构建的急性TBI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诊模型能准确预测急性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可作为医护人员分诊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损伤 预后 死亡率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决策树
下载PDF
海马齿状回小胶质细胞再殖改善青少年期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成年后的情绪与认知障碍
4
作者 王蕾蕾 陶珂 +2 位作者 肖虹蕾 刘琼 李文生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探究小胶质细胞再殖对青少年期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成年后情绪与认知障碍的改善效应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控制性皮质冲击损伤(CCI)建立TBI小鼠模型。将48只5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CI模型组、CCI模型+小胶质... 目的:探究小胶质细胞再殖对青少年期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成年后情绪与认知障碍的改善效应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控制性皮质冲击损伤(CCI)建立TBI小鼠模型。将48只5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CI模型组、CCI模型+小胶质细胞再殖组、CCI模型+小胶质细胞耗竭组,并于青少年期(损伤后4 d)及成年期(损伤后21 d)进行检测。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LX5622饲喂对CCI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小胶质细胞的影响;用行为学测试(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旷场实验、高架O迷宫实验、Y迷宫空间识别实验)检测小胶质细胞再殖对CCI模型小鼠情绪与认知障碍的影响;用RT-qPCR检测小胶质细胞再殖对CCI小鼠海马脑区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在饲喂PLX56222周后,青少年期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清除率达99%;在青少年期时海马齿状回再殖小胶质细胞的形态相较于模型组分支增多且变长,成年期也有相应趋势;小胶质细胞再殖能逆转CCI诱导的小鼠在青少年期及成年期后的神经功能和空间工作记忆能力受损、焦虑样行为;小胶质细胞再殖能降低CCI后青少年期及成年期后的小鼠海马脑区的趋化因子(CXCL1、CXCL2)以及炎症因子(IL-6、IL-1β及TNF-α)的表达水平。结论:小胶质细胞再殖能够通过减轻CCI诱导的小鼠海马齿状回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并缓解海马脑区神经炎症,进而改善TBI诱导的小鼠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神经功能受损、焦虑样行为以及空间工作记忆能力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小胶质细胞 再殖 青少年 神经炎症
下载PDF
联合LIPS和APACHEⅡ评分对重症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合并急性肺损伤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许楠欣 周敏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肺损伤预测评分(lung injury prediction score,LIPS)联合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对重症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合并... 目的探讨肺损伤预测评分(lung injury prediction score,LIPS)联合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对重症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75例sTBI患者,根据是否合并ALI,将其分为ALI组(n=24)和非ALI组(n=51)。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APACHEⅡ评分、LIP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BI患者合并ALI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指标对sTBI合并ALI的预测价值。结果ALI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LIP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ALI组,GCS评分、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显著低于非AL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和LIPS评分升高及GCS评分降低均是sTBI合并AL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IPS评分、APACHEⅡ评分诊断sTBI合并AL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69和0.754;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16(95%CI:0.855~0.976),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4%和84.3%。结论LIPS评分联合APACHEⅡ评分可有效预测sTBI合并ALI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急性损伤 损伤预测评分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刘岳胜 蒋畅 《智慧健康》 2024年第6期149-152,共4页
目的 研究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8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展开研究。将所有的患者按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常规... 目的 研究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8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展开研究。将所有的患者按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常规治疗+亚低温脑保护。就两组的治疗总有效情况、神经功能情况、直肠温度、颅内压、血糖指标等展开比较,并且对患者实施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其预后情况。结果 连续治疗7d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GCS评分、NIHSS评分和直肠温度、颅内压、血糖指标水平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CS评分比对照组更高,但NIHSS评分、直肠温度、颅内压、血糖指标水平更低(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与对照组相比,处于更高的水平(P<0.05)。结论 将亚低温脑保护用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中,能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颅内压,使得脑部神经得到有效的保护,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保护 重型创伤性损伤 治疗 效果
下载PDF
交叉迁移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秦汉 温晓妮 +3 位作者 孛学平 王伟吏 王腾 柯冬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1-1326,共6页
目的:观察交叉迁移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交叉迁移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组,每组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交叉迁移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叉迁... 目的:观察交叉迁移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交叉迁移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组,每组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交叉迁移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叉迁移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叉迁移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以上每组治疗需持续6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joint range of motion,AROM)、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MMT)、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腕背伸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MA-UE评分、腕背伸AROM及肌力评分、MB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3组患者的FMA-UE评分、腕背伸AROM及肌力评分、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组与交叉迁移组、肌电生物反馈组相比,除M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指标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交叉迁移组和肌电生物反馈组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叉迁移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在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一的交叉迁移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迁移 肌电生物反馈 卒中 急性 腕背伸
下载PDF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8
作者 张译尹 王东岩 +1 位作者 李慎微 张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卒中 电针 核心肌肉运动点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下载PDF
颈内动脉次全闭塞脑梗死亚急性期支架植入效果
9
作者 丁奇 乔春友 +1 位作者 王立忠 王翀昊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92-496,共5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次全闭塞(ICASO)脑梗死亚急性期支架植入对脑组织血运重建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ICASO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1例,予以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22例,予以药物治疗联合...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次全闭塞(ICASO)脑梗死亚急性期支架植入对脑组织血运重建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ICASO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1例,予以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22例,予以药物治疗联合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脑侧支循环形成程度(基于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DSA)分级)、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认知功能评分(MMSE)。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术前两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ASITN/SIR-DSA分级、CBF、CBV和MMSE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95%,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 支架植入治疗ICASO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安全、有效,可促进脑内血管再生,改善脑血流灌注,促进认知及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次全闭塞 梗死急性 支架植入 效果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10
作者 陆敏杰 王冬缘 +3 位作者 周子怡 张滔 李冉 谢瑛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8期968-97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47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47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高强度间歇跑台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和训练后3周的6min步行测试(6MWT)、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简式Fugl-Meyer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10MWT、6MWT、FMA-LE评分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TUG评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0MWT、6MWT、FMA-LE评分值高于对照组,TUG评分值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 急性偏瘫 步行能力
下载PDF
脑卒中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经颅磁刺激干预的效果评价
11
作者 赖瑞明 王志军 孟曼曼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8期13-16,共4页
目的:探究经颅磁刺激干预在脑卒中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30例)与B组(n=30例)。两组均开展营养神经、改善微... 目的:探究经颅磁刺激干预在脑卒中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30例)与B组(n=30例)。两组均开展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B组开展经颅磁刺激干预。比较两组干预第30 d上肢运动功能[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予以评估]、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估]、患者治疗满意度(采用自制治疗满意度量表予以评价)。结果:干预第30 d,B组FMA-UE评分、ARAT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腕关节背伸、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及ADL评分均优于A组(P<0.05);B组治疗总满意率(96.67%)高于A组(73.33%)(P<0.05)。结论:实施经颅磁刺激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医科得以改善,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急性急性 经颅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关节活动度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呼吸训练器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韩应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3期28-30,共3页
探究呼吸训练器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01月~2024年01月在海盐县康复护理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亚急性期)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康复训练 呼吸训练器,比对治疗前、... 探究呼吸训练器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01月~2024年01月在海盐县康复护理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亚急性期)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康复训练 呼吸训练器,比对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气结果、6分钟步行试验,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气分析结果明显转好,研究组PaO2、pH值水平高,PaCO2水平低(P<0.05);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量表分数无明显差距(P>0.05);治疗后,研究组运动问卷分数更高(P<0.05);治疗后,患者6分钟步行米数明显增加,研究组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各项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器辅助康复锻炼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呼吸功能,提升其运动能力,改善康复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训练器 急性 卒中 血气结果 步行试验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对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腺垂体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王学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1-4,共4页
评价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者高压氧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者(n66)。信封法分为2组(研究组、参照组),各组33例。参照组实施一般治疗,研究组基在常规治疗方法下实施高压氧。结果 研究... 评价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者高压氧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者(n66)。信封法分为2组(研究组、参照组),各组33例。参照组实施一般治疗,研究组基在常规治疗方法下实施高压氧。结果 研究组催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促甲状腺激素(TES)、垂体总体激素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疗效确切,可提高多种激素指标,促进腺垂体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 腺垂体功能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高氯血症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洪雅盼 阮潇潇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 评估经高渗液体疗法干预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高氯血症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高渗液体疗法治疗的123例TBI患者资... 目的 评估经高渗液体疗法干预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高氯血症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高渗液体疗法治疗的123例TBI患者资料,按照AKI发生情况,分为AKI组(n=38)和非AKI组(n=85)。从患者病历资料中收集年龄、性别、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头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评分、高渗盐水给药持续时间、高氯血症持续时间、最高血清氯化物水平、入院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天数、住院死亡率、肾毒性药物使用等资料,分析AKI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非AKI组患者的入院GFR高于AKI组,高氯血症的持续时间短于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注高渗盐水时间和最高血清氯化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FR[比值比(odds ratio, OR) 0.97,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6~0.99, P=0.004)]和高氯血症持续时间(OR=1.18, 95%CI:1.01~1.39,P=0.014)与AKI的发生呈相关性。入院时GFR和高氯血症持续时间预测发生AKI的临界值分别为80.13ml/(min·1.73m2)和3.02d。结论 TBI患者入院时GFR和高氯血症持续时间与AKI的发生有关,而最高血清氯化物水平和高渗盐水输注时间与AKI的发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高渗盐水 急性损伤 高氯血症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中医病机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俊波 陈慧娲 陈宝贵 《天津中医药》 CAS 2008年第1期40-41,共2页
颅脑创伤,元神受损致气泄、气虚、气脱,正气大量耗伤则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运化无力则津液停滞、痰浊凝聚,致清窍蒙蔽。而且创伤性脑损伤(TBI)突发而至,出现气机逆乱,进而气行失常,血不循经;气行失常,血不循经则血瘀。故创伤性脑损... 颅脑创伤,元神受损致气泄、气虚、气脱,正气大量耗伤则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运化无力则津液停滞、痰浊凝聚,致清窍蒙蔽。而且创伤性脑损伤(TBI)突发而至,出现气机逆乱,进而气行失常,血不循经;气行失常,血不循经则血瘀。故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脑窍闭阻。据此病机,拟订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的治疗大法为补气化瘀开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TBI) 急性 气虚血瘀 窍闭阻 补气化瘀开窍法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短期预后及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贺倩 李蕃健 +1 位作者 赵子龙 马菲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ICP)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短期预后及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创伤性脑损伤患者351例,其中ICP监测患者101例,无ICP监测患者250例。回顾性观察2组患者短期预后改善、呼吸...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ICP)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短期预后及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创伤性脑损伤患者351例,其中ICP监测患者101例,无ICP监测患者250例。回顾性观察2组患者短期预后改善、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长、急性肾损伤发生率、20%甘露醇使用总量和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中型(n= 160)和重型TBI(n =189)患者中应用和未应用ICP监测的临床特征。结果 ICP监测组患者AKI发生率及20%甘露醇使用量、血红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低于无ICP监测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长于无ICP监测组(P<0.05);2组短期预后改善率及住院时间、球蛋白、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重型TBI亚组中,ICP监测组(n= 55) AKI发生率显著低于无ICP监测组(n= 134),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尿素氮水平高于无ICP监测组(P<0.05);在中型TBI亚组中,ICP监测组(n= 44)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均长于无ICP监测组(n= 116,P <0 .05)。结论 ICP监测可减少患者AKI发生率及20%甘露醇使用量,有助于TBI患者出入量平衡得到更精确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创伤性损伤 急性损伤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APTw-MRI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带酸碱度变化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冠杰 王彩华 +3 位作者 史志涛 于昊 秦元林 陈月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5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MRI用于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IC)和缺血半暗带(IP)有关酸碱度(pH)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梗死91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健康志愿者90例为对照组,均予以常规MRI、DWI和APTw检查...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MRI用于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IC)和缺血半暗带(IP)有关酸碱度(pH)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梗死91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健康志愿者90例为对照组,均予以常规MRI、DWI和APTw检查,其中观察组26例患者开展灌注加权成像(PWI),将DWI、PWI以及APTw图像当作基础明确观察组IC区域、PWI-DWI不匹配区域和APT-DWI不匹配区域,将观察组的梗死侧和对侧、对照组两侧IC区域、PWI-DWI不匹配区域以及APT-DWI不匹配区域的APTw值开展对比。结果两组各个区域的APTwmax、APTwmin、APTwmax-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区和IC对侧的各个APTw值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区域内各个APTw数值和对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WI-DWI不匹配区域、APT-DWI不匹配区域有关APTwmax、APTwmin、APTwmax-min均较对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DWI不匹配区域、APT-DWI不匹配区域有关APTwmax、APTwmin、APTwmax-min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区的APTwmax、APTwmin、APTwmax-min均较PWI-DWI不匹配区域、APT-DWI不匹配区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区的APTwmean和ADC值之间为正相关关系(r=0.530,P<0.05)。结论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IC酸碱代谢改变不明显,但IP局部伴随酸碱代谢失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急性 缺血半暗带 梗死核心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双重任务训练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天强 许志贤 +2 位作者 莫国清 苏清平 李雁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与双重任务训练联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单行双重任务训练)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高... 目的观察高压氧与双重任务训练联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单行双重任务训练)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高压氧治疗)各44例,干预4周后,观察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UL-FM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UL-FMA、FMA-L、MoCA以及SS-QOL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与双重任务训练联合干预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双重任务训练 急性卒中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早期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黄其林 张可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07-209,共3页
为了研究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早期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作者制作了闭合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采用氢清除法测定rCBF。结果显示脑损伤后早期rCBF即明显减少(P<0.05),伤后6~12h内下降最为明显,脑损伤的... 为了研究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早期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作者制作了闭合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采用氢清除法测定rCBF。结果显示脑损伤后早期rCBF即明显减少(P<0.05),伤后6~12h内下降最为明显,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rCBF下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皮质rCBF下降幅度大于白质。提示rCBF的变化反应了脑损伤的程度。作者认为rCBF降低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血流量 创伤性 实验 急性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垂体前叶激素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玲玲 陶有为 +4 位作者 扈俊华 胡承啸 柴超 张晓娜 高玉松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5,共3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垂体前叶激素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8-06—2019-08间收治的9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评分分为轻型组36例、中型组29例、重型组25例。记录3组患者伤后第1天的垂体前叶激素(GH、ATCH、PRL、FSH...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垂体前叶激素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8-06—2019-08间收治的9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评分分为轻型组36例、中型组29例、重型组25例。记录3组患者伤后第1天的垂体前叶激素(GH、ATCH、PRL、FSH、LH、TSH)和甲状腺激素(TT3、FT3、TT4、FT4)水平,探讨严重程度与两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中型、重型组GH、ATCH、PRL、FSH较轻型组增高,TT3、FT3较轻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GH、ATCH、PRL、FSH较中型组增高,TT3、FT3较中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对于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具有重要的价值,检测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和靶腺之一的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评估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急性 垂体前叶激素 甲状腺激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