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SF对亚急性脑缺血老龄鼠学习记忆改善及胶质细胞可塑性的影响
1
作者 舒细记 柳威 +5 位作者 周红艳 张磊 熊巍鹏 陈莹 陈琼霞 陈艳华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亚急性脑缺血老龄鼠认知障碍改善及大脑海马胶质细胞可塑性的影响,并分析认知改善与胶质细胞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14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2VO/NS组、Sham/NS组、2VO/G-CSF组,每组10只.利用M...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亚急性脑缺血老龄鼠认知障碍改善及大脑海马胶质细胞可塑性的影响,并分析认知改善与胶质细胞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14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2VO/NS组、Sham/NS组、2VO/G-CSF组,每组10只.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利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海马CA1区的胶质细胞数目及其胞质突起长度.结果:水迷宫实验:2VO/NS组大鼠逃逸时间长于Sham/NS组(P<0.01)和2VO/G-CSF组(P<0.05);2VO/NS组大鼠停留于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少于Sham/NS(P<0.01)和2VO/G-CSF组(P<0.05);2VO/NS组大鼠跨过平台区域的次数少于Sham/NS和2VO/G-CSF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2VO/NS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较Sham/NS组和2VO/G-CSF组减少(P<0.05).2VO/NS组大鼠GFAP阳性细胞胞质突起长度低于Sham/NS组和2VO/G-CSF组(P<0.05).认知功能与胶质细胞可塑性的相关性分析:2VO/NS组、Sham/NS及2VO/G-CSF组海马CA1区胶质细胞的数量、胞质突起长度的变化与空间记忆功能改善均呈正相关.结论:G-CSF可有效改善亚急性脑缺血老龄鼠的认知障碍,而其认知障碍与G-CSF干预诱导的可塑性改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脑缺血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认知障碍 胶质细胞可塑性 老龄鼠
下载PDF
ASL联合SWI在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爱娟 魏恒乐 +3 位作者 张宏 徐晨辉 洪汛宁 鲁珊珊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2-858,共7页
目的: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以及对90天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95例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单抗或双抗)治疗,于症状发作后3~... 目的: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以及对90天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95例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单抗或双抗)治疗,于症状发作后3~7天内行多序列MRI检查(T_(1)WI、T_(2)WI、DWI、MRA、ASL、SWI)。收集和评估临床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卒中特征等。根据ASL梗死区灌注情况分为高灌注和非高灌注,高灌注定义为梗死区脑血流量增加≥对侧的130%。根据SWI序列评估梗死区有无HT,并进一步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I)及脑实质出血(PH)。预后良好定义为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HT组和无HT组各临床因素及影像特征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HT的独立因素,进一步探讨梗死区高灌注与HT及90天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HT组40例,无HT组55例,HT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更高、梗死体积更大、梗死区高灌注比例更多(P均<0.05)。梗死区高灌注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62,P=0.001),但80%的HT表现为HI。90天预后良好组57例,预后不良组38例,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更低、梗死体积更小、梗死区高灌注比例更多(P均<0.05),而H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患者90天良好预后相关,但同时高灌注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大部分表现为HI,临床仍需严格管理血压,以减少PH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高灌注 磁敏感加权成像 急性缺血卒中 出血转化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评估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后高灌注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爱娟 魏恒乐 +2 位作者 张宏 鲁珊珊 洪汛宁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9-1833,共5页
目的 探讨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后出现高灌注征象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83例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未行溶栓或取栓治疗,于症状发作后7天内行多序列MRI检查(T_(1)WI、T_(2)WI、FLAIR、DWI、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检查... 目的 探讨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后出现高灌注征象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83例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未行溶栓或取栓治疗,于症状发作后7天内行多序列MRI检查(T_(1)WI、T_(2)WI、FLAIR、DWI、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检查。搜集和评估临床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卒中特征等。根据DWI显示高信号的梗死灶在ASL的灌注表现,将患者分为两组:高灌注组与非高灌注组;ASL的高灌注被定义为患侧局部脑血流量(CBF)增加≥其镜像区域的130%。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各临床因素的差异性。结果 83例患者中,高灌注组22例,非高灌注组61例。两组间高血压(P=0.019)、梗死类型(P<0.001)、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P=0.023)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减去出院NIHSS评分(△NIHSS)(P=0.00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灌注组的出院NIHSS评分比非高灌注组低、△NIHSS的下降度更大。三种脑梗死类型(脑叶梗死、分水岭梗死、腔隙性梗死)中,腔隙性梗死出现高灌注比例最高,约占59.1%。结论 亚急性期缺血性梗死后ASL高灌注提示患者短期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高灌注 急性缺血卒中 短期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