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亚文学的崛起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俊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60,共17页
信息媒介技术革命与现代商业消费文化的兴起,正在改变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包括文学的存在方式。信息时代降临以来,正统文学日渐边缘化,但同时由于艺术与交流媒介之间的界限被重写,文学正在经历自书写文学以来最大的变迁。当代亚文学的崛... 信息媒介技术革命与现代商业消费文化的兴起,正在改变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包括文学的存在方式。信息时代降临以来,正统文学日渐边缘化,但同时由于艺术与交流媒介之间的界限被重写,文学正在经历自书写文学以来最大的变迁。当代亚文学的崛起,便是这一文学变迁的重要表征。理论界记录亚文学现象,既是对历史档案的保存,也是对当代文学深刻转型的见证。厘清当代"亚文学"概念,在当代文学的知识谱系中定位亚文学,奠立其文学理论基础,分析亚文学的具体特征,是亚文学研究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工作。对亚文学特征的分析,本文首先侧重从媒介载体的发展探讨其表现形式的变迁,然后再分别探讨亚文学中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关系及其风格,亚文学的功能特征及其生存状态,商业社会中市场与消费对亚文学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文学 文学 文学 新媒体 文学变迁
下载PDF
当文学遭遇资本——产业化语境中的文学生产与亚文学生成 被引量:1
2
作者 葛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7-154,共8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资本的扩张,文学生产加速了由商业化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资本逻辑对文学生产的支配不仅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和延展了文学生产的产业链,而且将文化工业的形式注入到文学文本形态之中。由此文学生产渐将文学本身...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资本的扩张,文学生产加速了由商业化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资本逻辑对文学生产的支配不仅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和延展了文学生产的产业链,而且将文化工业的形式注入到文学文本形态之中。由此文学生产渐将文学本身悬置,呈现出产品生产的特征,文学越界也因而发生,使亚文学文本得以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资本 产业化 亚文学 网络文学
下载PDF
亚文学:当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 被引量:1
3
作者 葛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6-160,共5页
亚文学是一种被认为次于正统文学的流行写作,正以其通俗化的内容和似是而非的文学形式被大众广为接受并占领市场,成为当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与文学文本对应,亚文学文本亦可以分为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四大类别,并呈现为多种文本形态... 亚文学是一种被认为次于正统文学的流行写作,正以其通俗化的内容和似是而非的文学形式被大众广为接受并占领市场,成为当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与文学文本对应,亚文学文本亦可以分为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四大类别,并呈现为多种文本形态。亚文学作为文学的扩容和变异,首先可以看作是当下文学存在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标示着文学转型的发生,对此文学理论和批评应当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文学 文本建制 新形态
下载PDF
试论散文的亚文学审美特性
4
作者 贾玉铭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0-103,共4页
传统的文学“四分法”将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为纯文学类别。从其功能特征、价值基础、表达特色等方面审视,散文理应归属介于纯文学和非文学中间区域的亚文学类别。漠视散文独特的审美属性,将散文与其它纯文学类别作错位类比,混... 传统的文学“四分法”将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为纯文学类别。从其功能特征、价值基础、表达特色等方面审视,散文理应归属介于纯文学和非文学中间区域的亚文学类别。漠视散文独特的审美属性,将散文与其它纯文学类别作错位类比,混淆了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不利于散文健康和谐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亚文学 审美特性
下载PDF
怎样提高“亚文学”选刊的质量
5
作者 马洪滔 《出版科学》 CSSCI 2009年第5期35-36,40,共3页
提高"亚文学"选刊的质量,首先要从高处定位;其次,在办刊实践上,对作品的编排要体现匠心和技巧,美术整体设计要有个性和特点;其三,要不断提高编辑的办刊综合素质;其四,要不断拓展新的办刊资源,积极开展编读互动。此外,必须高... 提高"亚文学"选刊的质量,首先要从高处定位;其次,在办刊实践上,对作品的编排要体现匠心和技巧,美术整体设计要有个性和特点;其三,要不断提高编辑的办刊综合素质;其四,要不断拓展新的办刊资源,积极开展编读互动。此外,必须高度重视选刊的校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质量 亚文学”选刊 定位
下载PDF
亚文学的俄底浦斯情结 被引量:1
6
作者 首作帝 《社会科学论坛》 2004年第1期76-79,共4页
关键词 亚文学 俄底浦斯情结 中国文学 “个人” 刘心武 叛逆 弗兰茨·卡夫卡
下载PDF
后互联网时代文学的转型与重塑——剧本杀热点现象的发生学考察
7
作者 罗长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6,共10页
在文学“边缘化”说法盛行的背景下,兼具文学与游戏双重属性的剧本杀却成为大城市青年的娱乐新宠,其实质是后互联网时代文学的转型与重塑。在文体样式层面,剧本杀借鉴传统侦探小说,引入桌游博弈机制,采用限知性叙述视角,拓展出融媒体“... 在文学“边缘化”说法盛行的背景下,兼具文学与游戏双重属性的剧本杀却成为大城市青年的娱乐新宠,其实质是后互联网时代文学的转型与重塑。在文体样式层面,剧本杀借鉴传统侦探小说,引入桌游博弈机制,采用限知性叙述视角,拓展出融媒体“亚文学”样式。在文化消费层面,剧本杀以“揭谜”游戏为中心,打造出沉浸式文娱消费模式,不仅延续了“Z世代”年轻人的娱乐社交趋势,而且以重回现场的方式缓解了后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孤独。在文创产业层面,剧本杀借助IP化运营开辟市场,不断向旅游、教育、综艺等行业渗透,推动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衍生出沉浸式创意文化产业。剧本杀热点现象折射出全球性开放语境下文学认知、接受、生产的变革,文学正经历从启蒙到世俗、从精英到大众、从审美到娱乐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本杀 后互联网时代 文学转型 亚文学
下载PDF
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史与前沿——蒲若茜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卉芳 蒲若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1-14,共14页
蒲若茜教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之邀接受以“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史与前沿”为主题的访谈,话题主要涉及亚/华裔美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路径和主要成果、亚裔美国文学主要研究问题及发展趋势。关于亚/华裔美国文... 蒲若茜教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之邀接受以“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史与前沿”为主题的访谈,话题主要涉及亚/华裔美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路径和主要成果、亚裔美国文学主要研究问题及发展趋势。关于亚/华裔美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蒲若茜倾向于以“在语言和文化上的杂糅性和异质性”为评判亚/华裔美国文学标准,并深入挖掘“亚裔美国感”(Asian American Sensitivity)的本质特点、历史意义与局限;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路径和主要成果方面,蒲若茜及其研究团队实践从单一视角(西方理论视角或东方文化视角)到“跨界”(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别)研究的发展,以及从文本批评到理论建构的突破;最后,蒲若茜总结了亚裔美国文学主要研究问题及发展趋势,诸如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亚裔美国文学的地方性品质、亚裔美国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世界华裔/华文文学研究、东南亚国家的族群文学、世界族裔文学关系新特征、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等。她对这些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推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理论话语建设,促进华裔英语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的沟通与融合,丰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海外华人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下载PDF
编辑在亚青春文学出版的大背景中引导青少年健康阅读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倩 《东南传播》 2015年第11期81-83,共3页
亚青春文学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但其放大消极心理的个性化文学的特色阻碍了自身的社会作用(对青少年个人思想构建的方向引导)的体现,造成正处于第二成长期的青少年丧失主流价值观,形成亚健康的价值观。编辑作为书籍的把关人,通过自身的... 亚青春文学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但其放大消极心理的个性化文学的特色阻碍了自身的社会作用(对青少年个人思想构建的方向引导)的体现,造成正处于第二成长期的青少年丧失主流价值观,形成亚健康的价值观。编辑作为书籍的把关人,通过自身的作用、责任和角色可做出一些策略来应对亚青春文学出版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文学 编辑职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的特殊性 健康阅读
下载PDF
也说文学亚理论
10
作者 荆曼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28-129,共2页
文学元理论、文学理论、文学亚理论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学理论属于元科学范畴,文学亚理论有力地支撑了文学元理论的发展空间。文学理论远远大于各个文学亚理论之和。文学理论应该对其科学属性和研究对象等进行内在和外在的反思,从... 文学元理论、文学理论、文学亚理论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学理论属于元科学范畴,文学亚理论有力地支撑了文学元理论的发展空间。文学理论远远大于各个文学亚理论之和。文学理论应该对其科学属性和研究对象等进行内在和外在的反思,从而把文学理论建构成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元理论 文学理论
下载PDF
“亚现代性文学”: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智性选择
11
作者 倪浓水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3-37,57,共6页
在现代性文学和传统性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亚现代性文学",即"中国民族性与世界现代性结合的文学"。它体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有意进行中西方文学结合的创作实践;由林语堂所开启,张爱玲、王安忆等人所继承发扬的现代... 在现代性文学和传统性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亚现代性文学",即"中国民族性与世界现代性结合的文学"。它体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有意进行中西方文学结合的创作实践;由林语堂所开启,张爱玲、王安忆等人所继承发扬的现代都市文学;以周作人、余秋雨等为代表的文化性文学和以萧红、郁达夫及后期余华、阿来等当代作家为代表的个性化文学这样四个方面。"亚现代性文学"是中国新文学自身发展的智性选择,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的价值观和读者的审美诉求,具有独特的美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文学 历史传承 美学品质 智性选择
下载PDF
当代视野下地方文学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卫国 《茂名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7-39,共3页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地方文学研究一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根本没有达到起码的文化研究的专业水平。本文作者在《茂名文学史纲》的撰写过程中,思考了当代视野下地方文学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呼吁有关学者关注处于“亚文学”状态的地方文学。
关键词 地方文学 当代视野 亚文学
下载PDF
从“本土”到“离散”——近三十年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评述 被引量:25
13
作者 饶芃子 蒲若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53,共8页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三十年来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争鸣、变革与拓展表现出从"本土"到"离散"的批评视角,从对"族裔性"的执著追寻到对族裔、阶级、性和性别的共同关注都打上了身份政治的烙印。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族裔 身份 “本土” “离散”
下载PDF
文学活动观的嬗变与辨正
14
作者 李启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36-40,共5页
传统的文学理论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认定为“文学”或“文学现象”,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文学活动论”,认为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活动”,但是人们对“文学活动”的认识却又是偏狭的。该文从文学活动观的历史嬗变入手 ,经过系统的... 传统的文学理论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认定为“文学”或“文学现象”,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文学活动论”,认为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活动”,但是人们对“文学活动”的认识却又是偏狭的。该文从文学活动观的历史嬗变入手 ,经过系统的分析和考察 ,提出了一种全面而科学的文学活动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活动 亚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观 嬗变 辨正 文学创作 文学接受 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
下载PDF
《荆棘鸟》中拉尔夫的悲剧人生——基于福柯的规训理论
15
作者 牛丽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9-52,90,共5页
在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荆棘鸟》中,男主人公拉尔夫身处于隐形的环形监狱之中,时刻受制于规训权力强加于他的空间隔离与层次监视。然而,他内心不断喷张的欲望迫使他一步步背离了上帝、社会伦理。但处于永恒的战斗模... 在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荆棘鸟》中,男主人公拉尔夫身处于隐形的环形监狱之中,时刻受制于规训权力强加于他的空间隔离与层次监视。然而,他内心不断喷张的欲望迫使他一步步背离了上帝、社会伦理。但处于永恒的战斗模式的规训社会无对此绝对不会视若无睹,而是把拉尔夫惩罚并锻造成了驯顺而有用的人体。麦卡洛通过拉尔夫的故事启示人们:生命的完整依赖于爱欲和理性的相伴相随、相依相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棘鸟 福柯 规训理论 奥大利亚文学
下载PDF
地域与文学——特兰西瓦尼亚人小说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久洛·戴维 刘曼 《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第1期71-80,共10页
通过对来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不同族群的三位作家——塔马什·阿隆、帕维尔·丹和欧文·维特斯托克——写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涉及这一地区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进行比较和分析,本文从三个层面即人与环境、人与他族群人、人... 通过对来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不同族群的三位作家——塔马什·阿隆、帕维尔·丹和欧文·维特斯托克——写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涉及这一地区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进行比较和分析,本文从三个层面即人与环境、人与他族群人、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讨论这些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来说明相同地理空间中族群的多样性、共同性、互存性不仅为多元化的族群文学表述提供了机会,以各自具体的特征丰富了普遍文化,也是少数民族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兰西瓦尼亚文学 自然与心灵 人与人 人与超验世界
原文传递
London's Age and Agelessness
17
作者 Tzu Yu Allison L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12期1015-1018,共4页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ad Henry James's The Awkward Age and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s Part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dialectical moment of London's age and ageless. The age of London is in the chara...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ad Henry James's The Awkward Age and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s Part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dialectical moment of London's age and ageless. The age of London is in the character of literary works, as Clarissa Dalloway comes to show the reader her feelings while walking on the London street. At the gate of St James Park, she has the dialectical moment of feeling "very young; at the same time unspeakably aged" (Woolf, 2010). That is a moment which represents a particular sense of personal history, when the past comes into one's own living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ginia Woolf PARTY Henry James personal history dialectical moment
下载PDF
Literature and the Teaching of Stylistic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agmatics of Community Form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of Namibia
18
作者 Sarala Krishnamurthy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8期1353-1365,共13页
The author'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success of the pedagogy of stylistics and pedagogical stylistics in the Namibian context. As an applied linguistics course, stylistics is eminently suitable for stu... The author'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success of the pedagogy of stylistics and pedagogical stylistics in the Namibian context. As an applied linguistics course, stylistics is eminently suitable for study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because it clearly explicates literary effects through linguistic analysis. Many scholars have illustrated the use of stylistics analysis for the purposes of studying literature and teaching it, which is, pedagogical stylistics. However, this paper combines both the study of Stylistics as a discipline, which is the pedagogy of Stylistics, and the use of stylistics for teaching literature in general and poetry in particular. Namibia adopted English as its official language 22 years ago. Since then,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been struggl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poetry. This study is an empirical one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in the author's research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he study of Stylistic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of literature in Namibia. The author uses traditional British poetry from the 16th century up to the 20th century alongside postcolonial poetry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understanding poetry and examine the advantage of using stylistics to teach the poems that the author sel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agogy pedagogical stylistics FOREGROUNDING parallelism deviation collocation DENOTATION CONNOTATION COLLIGATION
下载PDF
Muhammad Dib and Algerian Resistance Literature
19
作者 Geula Elimelekh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9期463-470,共8页
Modern Algerian literature, unique among Arab national literary traditions, features a cultural blend of Arabic, Berber and French influences. The literature reflects their love of Algerian culture and thought, and th... Modern Algerian literature, unique among Arab national literary traditions, features a cultural blend of Arabic, Berber and French influences. The literature reflects their love of Algerian culture and thought, and their revolt against French colonialism. The Algerian-born Arab author Muhammad Dib (1920-2003) wrote in French, mainly about the Algerian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Expelled in 1959 for supporting the Algerian revolution, he settled in Paris. Considered a pioneer of Algerian literature, he was the first Arab Algerian to write Western-style novels. His Algerian trilogy, La Grande Maison, L 'lncendie, and Le Mktier ~ tisser, was published between 1952 and 1957. Though autobiographical, the books trace both rural and urban life in pre-revolutionary times. Dib's 1959 thematically driven novel Un Otd Africaine (An African Summer), analyzed here, rather than depicting the Algerian revolution itself, describes its effect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lives. Nevertheless, the novel, framed around a cross-section of Algerian society, reflects colonial government abuses and the common people's sacrifices for their dream of independence. Dib also depicts France's colonialist attitudes as a betrayal of the ideal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claims to humanitarian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hammad Dib Algerian Revolution Modem Algerian Arabic literature Resistance literature Frenchcolonialism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Macbeth
20
作者 LI Bao-feng ZHAO Xu-lia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12期971-976,共6页
Macbeth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by Shakespeare depicts a great change of Macbeth from a hero of counter-insurgency into a tyrannical king. What impresses readers most is the frequent usage of Gothic feature... Macbeth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by Shakespeare depicts a great change of Macbeth from a hero of counter-insurgency into a tyrannical king. What impresses readers most is the frequent usage of Gothic features, like murders, ghost, witches, and so 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tentative study on Gothic settings, Gothic characters, and Gothic plots in Macbeth. The age of confusing right and wrong and horrible environmental settings will be expounded; the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Gothic characters like Macbeth, the trio of Witches and Lady Macbeth will be elaborated on; the plots of noumenal horror and mental terror will be elucidated finally. It is helpful for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drama's theme and interpreting the work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othic literature and possesse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literary re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BETH Gothic settings Gothic characters Gothic plo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