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东部冬季地面温度变化与平流层弱极涡的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易明建 陈月娟 +2 位作者 周任君 毕云 邓淑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8-678,共11页
利用NCEP资料计算NAM指数和标准化温度距平,对17次平流层弱极涡事件时亚洲东部温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层环流异常比对流层温度变化超前约15天,地面温度变化的最大距平出现在平流层弱极涡后期,大约以40°N为界,北部比正... 利用NCEP资料计算NAM指数和标准化温度距平,对17次平流层弱极涡事件时亚洲东部温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层环流异常比对流层温度变化超前约15天,地面温度变化的最大距平出现在平流层弱极涡后期,大约以40°N为界,北部比正常年份偏冷而南部偏暖。文中通过位势涡度的分布和变化以及500hPa东亚大槽的变化讨论了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在弱极涡初期和中期,自平流层向下,高位涡冷空气主要局限于60°N以北。从弱极涡的后期开始,在45°N以北地区,高位涡冷空气向南扩张,在对流层中上层,极地附近的高位涡冷空气扩张到45°N附近。同时,500hPa东亚大槽虽有加强,但低压区向东延伸,而贝加尔湖附近的高压脊显著减弱,致使槽后的偏北气流减弱,槽后冷空气主要影响中国华北、东北及其以北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偏冷。而40°N以南地区,从弱极涡的后期开始有南方低位涡偏暖空气向北运动,同时冷空气活动减少,地面显著偏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涡 亚洲东部 温度变化
下载PDF
亚洲东部“大三角”地震构造区的周边和深部动力环境 被引量:9
2
作者 高祥林 马晓静 李晓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42,共10页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显示不均匀的块体边界和块内变形;区外基本上是稳定的刚性陆块,地震很少,变形较弱,处于整体缓慢运动之中。这个宽阔的板内变形区起源于印度、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板块之间的动力作用以及深部地幔流的影响。向北快速运动的印度次大陆已近水平地插入到西藏板块下,沿喜马拉雅弧产生多种运动和变形,并向亚洲内部远距离地扩散。沿东经95°~100°,向北的地壳运动向东和东南方向偏转,阻截了喜马拉雅弧东端的北向运动;而在喜马拉雅弧西端,帕米尔继续向北挤进中亚,受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一线西北側稳定地壳的限制,扩散的变形被中国、蒙古、俄罗斯边境地区一系列EW向和NW向的老断层吸收并在它们的西端终止。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消减-俯冲导致沿海沟-岛弧的漫长而狭窄的地震带,但对亚洲大陆的水平挤压较小,未能阻挡亚洲大陆东部向东移动。其部分原因可能是俯冲板片受到来自欧亚大陆下的ES向地幔流的推挤,这个ES向地幔流与来自印度下面的N向地幔流在西藏中部汇合并向东偏转,在大尺度上与GPS观测到的地表移动图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东部 大三角地震区 印度板块 菲律宾海—西太平洋 欧亚大陆 地幔流
下载PDF
亚洲东部的泥盆系 被引量:4
3
作者 廖卫华 阮亦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83-495,共13页
亚洲东部的泥盆系按其发育历史和分布,大致可以分成相对稳定的大陆大区和相对活动的陆间大区两类。亚洲东部共分成7大区(其中3个为大陆大区,4个为陆间大区)、13区、46分区、125小区。 泥盆纪亚洲东部有西伯利亚、华北—塔里木、印度、... 亚洲东部的泥盆系按其发育历史和分布,大致可以分成相对稳定的大陆大区和相对活动的陆间大区两类。亚洲东部共分成7大区(其中3个为大陆大区,4个为陆间大区)、13区、46分区、125小区。 泥盆纪亚洲东部有西伯利亚、华北—塔里木、印度、哈萨克斯坦、华南等大小不等、活动性质各异的13个古板块,当时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板块都分布于赤道两侧的中、低纬度地区。 亚洲东部泥盆纪有6个古动物地理区,每一个区都与赤道暖流的不同分支相连系,但它们均同属于一个老世界域。 本文还分别对各个板块泥盆纪古地理的演化和10个全球性生物事件作了概要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亚洲东部 古地理 生物地理
下载PDF
全球模式NCAR CESM和CAS ESM对亚洲东部夏季气候的模拟性能评估:气候平均态和降水日变化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星雨 毕训强 张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5-656,共12页
主要评估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NCAR 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NCAR)和中国科学院的CAS ESM(Earth System Mode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两个地球系统模式对亚洲东部夏季气候态的模拟性能。使用NCAR CESM和CAS ESM... 主要评估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NCAR 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NCAR)和中国科学院的CAS ESM(Earth System Mode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两个地球系统模式对亚洲东部夏季气候态的模拟性能。使用NCAR CESM和CAS ESM各两种不同的水平分辨率,一共进行了4组长达19年(1998~2016年)的数值积分试验,并通过对2 m气温、降水强度和降水日变化等的分析,比较了这两个模式在亚洲东部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CAS ESM和NCAR CESM均能模拟出夏季2 m气温和降水强度的大尺度分布特征,但整体上模拟得到的地表面气温偏暖、降水强度偏弱。对于降水日变化而言,观测的日降水峰值在陆地上主要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在海洋上则出现在午夜到凌晨时段。两组低分辨率试验模拟的陆地降水峰值出现过早,且无法模拟出四川盆地的夜间降水峰值和部分海洋地区凌晨或上午的降水峰值。提高分辨率对模式的模拟性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高分辨率下,NCAR CESM和CAS ESM对陆地和海洋的降水日变化模拟性能都明显提高。对降水日变化的定量化分析表明,高分辨率CAS ESM模式对整个亚洲东部降水日变化的模拟最优。目前模式对海陆风的模拟还不太理想,未来要进一步提高模式模拟性能,需要重点完善与气温、降水过程相关的物理参数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 ESM(Earth System Mode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CAR 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NCAR) 亚洲东部 降水日变化
下载PDF
亚洲东部和南部土壤干湿状态对陆气耦合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邸燕君 曾鼎文 +5 位作者 张文波 闫晓敏 安晓东 陈诚 韩雯婷 柳媛普 《干旱气象》 2022年第3期345-353,共9页
基于1979—2020年5—8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逐日数据计算了3个度量陆气耦合强度的指数,分析了亚洲东部和南部区域陆气耦合的气候态特征... 基于1979—2020年5—8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逐日数据计算了3个度量陆气耦合强度的指数,分析了亚洲东部和南部区域陆气耦合的气候态特征及其在不同土壤干湿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从气候态看,华北-东北、青藏高原、印度、中国云南-东南亚和中纬度干旱带为较强陆气耦合区。在华北-东北、青藏高原、印度、中国云南-东南亚地区,土壤越干,陆气耦合强度越大,这种因土壤湿度不同而导致的耦合强度的显著差异,存在于从土壤湿度到蒸散发,再从蒸散发到边界层水汽和不稳定度的各耦合过程中,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上述区域土壤湿度变率较大。而在中纬度干旱带,由于土壤湿度值及其变率均很小,耦合强度随土壤干湿条件变化无明显差异。华南为弱陆气耦合区,只有土壤偏干时,土壤湿度和蒸散发之间才能发生显著耦合,而蒸散发和边界层在所有土壤干湿条件下均不发生显著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耦合 亚洲东部和南部 ERA5 土壤干湿条件
下载PDF
亚洲东部及边缘海地区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6
作者 Q.Wang X.D.Song +3 位作者 J.Y.Ren 王晴(译) 宋晓东(校) 任建业(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9年第3期247-265,共19页
本文在亚洲东部地区进行了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的研究。研究区域包括中国东部沿海各省、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岛以及边缘海域。研究中收集了573个宽带台站的12个月的瑞利格林函数,从中提取了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编制了10~70s范围内的... 本文在亚洲东部地区进行了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的研究。研究区域包括中国东部沿海各省、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岛以及边缘海域。研究中收集了573个宽带台站的12个月的瑞利格林函数,从中提取了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编制了10~70s范围内的速度分布图,并通过反演获得了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内的莫霍面深度和岩石层厚度。速度分布图显示在上地幔中存在三个明显的低速带,其中两个位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的增生楔内,另一个位于长白山和朝鲜半岛一带之下,上地幔岩石层在这些地区显著变薄。整个研究区域内的速度异常、地壳和岩石层厚度异常分布多呈NNE-SSW方向分布,在剖面图中岩石层显示出"香肠"状薄厚不一的形态。地壳和岩石层厚度均呈现出由NW向SE逐渐减薄的趋势,与中国东南部的多期次岩浆岩的分布相吻合。分析认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伴随的多期次回撤是控制中国东部地壳伸展和岩石层减薄的主要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亚洲东部 莫霍面 岩石层 伸展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过程模型的亚洲东部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方敏 居为民 +3 位作者 陈镜明 王绍强 于贵瑞 韩士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7-318,共12页
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气象资料和由GIMMS NDVI资料生成的叶面积指数对BEPS生态模型进行驱动,模拟分析了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进行区域模拟计算前,使用15个站点不... 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气象资料和由GIMMS NDVI资料生成的叶面积指数对BEPS生态模型进行驱动,模拟分析了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总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进行区域模拟计算前,使用15个站点不同生态系统的GPP观测数据及1300个样点的NPP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BEPS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生态系统的GPP和NPP变化,模拟的GPP与观测数据之间的R2为0.86~0.99,均方根误差(RMSE)为0.2~1.2g C·m-2·d-1;BEPS模拟值能够解释78%的年NPP变化,其RMSE为118g C·m-2·a-1.2000—2005年,亚洲东部地区GPP和NPP总量平均值分别为21.7和10.5Pg C·a-1.NPP和GPP具有相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NPP总量的变化范围为10.2~10.7Pg C·a-1,变异系数为2.2%.NPP由东南向西北显著减少,高值区(>1000g C·m-2·a-1)出现在东南亚海岛国家,我国的西北干旱沙漠地区为低值区(<30g C·m-2·a-1),其空间格局主要由气候因子决定.不同国家的人均NPP差异很大,其中,蒙古最高,达70217kg C·a-1,远高于中国的人均NPP(1921kg C·a-1),印度的人均NPP最小,为757kg C·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 BEPS模型 亚洲东部 碳循环
原文传递
基于BEPS生态模型对亚洲东部地区蒸散量的模拟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方敏 居为民 +5 位作者 陈镜明 王绍强 于贵瑞 李英年 韩士杰 J.Asanuma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96-1606,共11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的81.23%的年变化和86.4%的10 d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亚洲东部的ET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最小值位于中国的西北沙漠地区;ET与降水量之比从东南和东北地区向西北内陆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增加,其中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平均值为0.4,而在沙漠地区接近1.0。在1982至2006年期间,研究区年ET总量的平均值为12 045×109m3/a,其中,中国、泛东南亚和印度的ET总量占整个研究区的62.4%;研究区的单位面积ET均值为401 mm/a,在泛东南亚地区最大(1100 mm/a),在蒙古最小(134 mm/a)。在所有的地表覆盖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大,城镇地区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小。研究区的ET总量呈增加趋势,草地、稀树草原、裸地和城镇的ET明显上升,其它地表覆盖类型的ET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 过程生态模型 遥感 陆地生态系统 亚洲东部
原文传递
亚洲东部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昌华 《自然资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7-45,共9页
夏雨常绿阔叶林是亚洲东部特有和重要的森林资源类型。将亚洲东部的常绿阔叶林划分为 4个区 :日本区、中部东部区、中国西部区和中国西部硬叶分布区。按区说明了气候特点以及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和生长状况 。
关键词 亚洲东部 常绿阔叶林 建群种 生物气候带 分布
原文传递
亚洲东部非海相与海相早白垩世地层的对比和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沙金庚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577,共2页
亚洲东部的下白垩统主要分布在与北东和北北东方向断裂带平行的拉张或断陷盆地里,并几乎全为非海相沉积,海相沉积仅限于中国东北角和台湾、俄罗斯远东西南部和日本的部分地区。根据非海相与海相,特别是软体动物化石的对比及放射性同... 亚洲东部的下白垩统主要分布在与北东和北北东方向断裂带平行的拉张或断陷盆地里,并几乎全为非海相沉积,海相沉积仅限于中国东北角和台湾、俄罗斯远东西南部和日本的部分地区。根据非海相与海相,特别是软体动物化石的对比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结果,中国东北、东部和南部,韩国东南部,日本西南部,蒙古东部,俄罗斯中阿穆尔和外贝加尔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古地理 非海相 海相 白垩纪 亚洲东部
原文传递
亚洲东部古老种属的避难所
11
作者 邵剑文 周海翔 《人与生物圈》 2017年第5期84-87,共4页
黄山是亚洲东部、环西太平洋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性。此外,黄山及其周边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和新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众多生物南北往来的重要陆地廊道,有着独特的生态保护... 黄山是亚洲东部、环西太平洋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性。此外,黄山及其周边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和新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众多生物南北往来的重要陆地廊道,有着独特的生态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东部 避难所 生物多样性 种属 西太平洋地区 新安江流域 长江中下游 过渡地区
原文传递
作为一个历史世界——蒙古时代之后的东部亚洲海域 被引量:6
12
作者 葛兆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9,165,共26页
蒙古时代之后亚洲东部海域或环东海南海区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完足的历史世界进行研究。由于蒙古时代之后,特别是15世纪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相对隔绝,原本蒙古时代连成一片的欧亚大陆又成为“东是东,西是西”。恰好大航海时代后的全球交通... 蒙古时代之后亚洲东部海域或环东海南海区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完足的历史世界进行研究。由于蒙古时代之后,特别是15世纪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相对隔绝,原本蒙古时代连成一片的欧亚大陆又成为“东是东,西是西”。恰好大航海时代后的全球交通上,海路逐渐超越陆路,因此,“东部亚洲海域”尽管也有海禁与倭寇、壬辰之役、明清易代、大航海后西人东来等扰动,但在19世纪中叶西方的根本冲击之前,它仍然勉强维持了大体稳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而从这一秩序的形成、动荡与瓦解过程中,正可以看到东部亚洲海域从传统到近代的历史过程。之所以要把环东海南海作为一个历史世界进行研究,不仅为了回应和补充传统历史学界的“东亚”研究范式,以及新近流行的“中央欧亚”或“东部欧亚”研究思路,也是试图打破东北亚和东南亚研究之间的鸿沟,以更大的联系的视野,改变这一区域历史研究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亚洲海域 环东海南海 蒙古时代 东亚 中央欧亚
下载PDF
七绝 春归辞
13
作者 董澍 《浙江医学教育》 2024年第3期192-192,共1页
(2000年4月4日—4月25日)2000年3月3日至4月25日,亚洲东部出现10次风沙天气,大风5至10级,扬沙半个中国。4月6日北京沙尘暴尤为触目惊心,能见度仅数百米。其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历史罕见。清明时节,自古令人怀旧伤逝... (2000年4月4日—4月25日)2000年3月3日至4月25日,亚洲东部出现10次风沙天气,大风5至10级,扬沙半个中国。4月6日北京沙尘暴尤为触目惊心,能见度仅数百米。其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历史罕见。清明时节,自古令人怀旧伤逝,何况世纪末年,又逢千禧新春,加之4月19日以林徽音诗句命名的2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浪漫爱情故事》在央视17频道播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林徽音 清明时节 浪漫爱情 风沙天气 亚洲东部 伤逝 七绝
下载PDF
朱鹮博物馆 何以建在千阳
14
作者 王遂社 《西部大开发》 2024年第6期122-125,共4页
朱鹮是亚洲东部特有的鸟类,早在6000多万年前就已经演化出来,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人工饲养可以追溯到19世纪。唐代诗人张籍曾以《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朱鹭》为题,吟咏过今天被列为“秦... 朱鹮是亚洲东部特有的鸟类,早在6000多万年前就已经演化出来,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人工饲养可以追溯到19世纪。唐代诗人张籍曾以《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朱鹭》为题,吟咏过今天被列为“秦岭四宝”的朱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养 亚洲东部 鼓吹曲辞 朱鹮 朝鲜半岛 唐代诗人 俄罗斯
下载PDF
七绝·春归辞
15
作者 董澍 《浙江医学教育》 2024年第2期128-128,共1页
2000年3月3日至4月25日,亚洲东部出现10次风沙天气,大风5至10级,扬沙半个中国。4月6日北京沙尘暴尤为触目惊心,能见度仅数百米。其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历史罕见。清明时节,自古令人怀旧伤逝,何况世纪末年,又逢千禧新... 2000年3月3日至4月25日,亚洲东部出现10次风沙天气,大风5至10级,扬沙半个中国。4月6日北京沙尘暴尤为触目惊心,能见度仅数百米。其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历史罕见。清明时节,自古令人怀旧伤逝,何况世纪末年,又逢千禧新春,加之4月19日以林徽音诗句命名的2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浪漫爱情故事》在17频道播出。于是,滚滚红尘之中掩埋不了的就只有流浪在过往与未来之间的心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滚红尘 徐志摩 林徽音 清明时节 浪漫爱情 风沙天气 伤逝 亚洲东部
下载PDF
探寻罗马尼亚多布若瓦茨遗址彩陶文化
16
作者 侯新佳(文/图) 《大众考古》 2024年第7期35-41,共7页
罗马尼亚地处东南欧,而中国是亚洲东部的国家,两者相距万里,从距离上看应该不会有什么特殊的联系,然而却因为在考古学上拥有相似的史前彩陶文化,中罗两国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追源溯流,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开展... 罗马尼亚地处东南欧,而中国是亚洲东部的国家,两者相距万里,从距离上看应该不会有什么特殊的联系,然而却因为在考古学上拥有相似的史前彩陶文化,中罗两国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追源溯流,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开展工作,发掘了仰韶遗址,提出中国彩陶西来说,再次引出“中国文化西源说”的问题,进而引发激烈争论,使得中国史前彩陶文化为世人所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遗址 仰韶村 史前彩陶 安特生 亚洲东部 彩陶文化 文化交流 东南欧
下载PDF
正本清源盆景植物名(四十九)——连翘和金钟花
17
作者 兑宝峰 《花卉》 2024年第5期35-36,共2页
连翘、金钟花均为木犀科连翘属落叶灌木,其形态较为接近。每年的春天,其花先于叶开放,金灿灿的花朵挂满枝条,犹如一条条黄色绶带,明媚耀眼,是很值得推广的观花盆景树种。连翘属植物有11种,除1种产欧洲东南部外,其余均产亚洲东部,我国有... 连翘、金钟花均为木犀科连翘属落叶灌木,其形态较为接近。每年的春天,其花先于叶开放,金灿灿的花朵挂满枝条,犹如一条条黄色绶带,明媚耀眼,是很值得推广的观花盆景树种。连翘属植物有11种,除1种产欧洲东南部外,其余均产亚洲东部,我国有7种、1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钟花 亚洲东部 盆景植物 连翘 木犀科 正本清源 落叶灌木 枝条
下载PDF
广东省苦苣苔科野生植物资源简介(上)
18
作者 黄丹 《花卉》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苦苣苔科世界约有151属391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非洲、欧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至墨西哥等热带至温带地区。中国是苦苣苔科的分布中心之一,我国有45属902种,主要分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石灰岩地区,广东省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区,境... 苦苣苔科世界约有151属391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非洲、欧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至墨西哥等热带至温带地区。中国是苦苣苔科的分布中心之一,我国有45属902种,主要分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石灰岩地区,广东省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区,境内有大量的石灰岩及丹霞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气候 亚洲东部 野生植物资源 丹霞地貌 苦苣苔科 欧洲南部 石灰岩地区 温带地区
下载PDF
亚洲始新世啮齿目一新科——争胜鼠科(Zelomyidae)(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Dawson M.R. 黄学诗 +1 位作者 李传夔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9-270,共22页
继 1 990年王伴月和李春田记述了发现在吉林桦甸中始新世的争胜鼠 (Zelomys)之后 ,近年又在山西垣曲、河南卢氏、江苏溧阳等地的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 (Irdinmanhan lateShara murunianorErgilian)的 5个地点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争胜鼠相... 继 1 990年王伴月和李春田记述了发现在吉林桦甸中始新世的争胜鼠 (Zelomys)之后 ,近年又在山西垣曲、河南卢氏、江苏溧阳等地的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 (Irdinmanhan lateShara murunianorErgilian)的 5个地点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争胜鼠相近的新材料。经研究后 ,将所有材料归诸于创建的一新科 :争胜鼠科 (Zelomyidaefam .nov .)。它包括了争胜鼠及本文新记述的安氏鼠 (Andersomysgen.nov.)、耗子 (Haozigen .nov .)和苏鼠 (Suomysgen .nov.)共 4属 6种。新科的特征是 :始啮型头骨 -松鼠型下颌 ;门齿釉质层散系 ;颊齿具有发育的次尖和下次脊 ,后期种类上颊齿的外侧齿尖的唇侧发展成平凹到新月形。新科的系统关系不很清楚 ,尽管与始鼠科 (Eomyidae)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它更可能是独立发展的一个支系。争胜鼠属化石分布较广 ,在我国吉林、江苏和山西的中、晚始新世地层中都有发现 ,它的特征是下颊齿p4 m2宽度逐渐增大 ,p4 m3具下前边尖 ,并与短的下原尖前臂相接。属中除属型种———东方争胜鼠 (Z .orientalisWangetLi)外 ,还建立了一个约翰争胜鼠新种 (Z .joannessp .nov.) ,一约翰争胜鼠相似种 (Z .cf.Z .joannes)。同时认为Z .gracilisWangetLi,1 990是Z .orientalis的同物异名。约翰种与属型种的区别在于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东部 始新世 争胜鼠科 啮齿目
下载PDF
印度—亚洲碰撞带东段喜马拉雅期铜—钼—金矿床Re-Os年龄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109
20
作者 曾普胜 侯增谦 +1 位作者 高永峰 杜安道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84,共13页
青藏高原东段三个斑岩型矿床(玉龙、马厂箐和西范坪)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与喜马拉雅期埃达克质斑岩有关,并为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所控制。在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3个斑岩Cu-Mo—Au矿床已识别出3个明显的成矿幕次:①玉龙矿区,石英... 青藏高原东段三个斑岩型矿床(玉龙、马厂箐和西范坪)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与喜马拉雅期埃达克质斑岩有关,并为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所控制。在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3个斑岩Cu-Mo—Au矿床已识别出3个明显的成矿幕次:①玉龙矿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中的硫化物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40.1±1.8Ma,与赋矿围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40.9±0.1Ma一致,表明Cu—Mo矿化发生在斑岩岩浆作用的晚期阶段(约40Ma),但热液系统至少延长到约36Ma,热液系统持续时间大于4Ma,其间,构造控制的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斑岩型矿体中高硫化物矿化之上形成富矿体。②马厂箐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5.8±1.6Ma,与容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和全岩Rb—Sr年龄(35~36Ma)一致,但早于含金石英正长斑岩的全岩K—Ar年龄(31~32Ma),表明马厂箐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为约4Ma,其间,约36Ma有钾硅酸盐蚀变和Cu-Mo矿化,而同Au矿化密切的高级泥化蚀变发生在晚期(31~32Ma)。③西范坪矿区,钾硅酸盐蚀变带内辉钼矿等时线年龄32.1±1.6Ma最年轻,晚于热液蚀变黑云母和角闪石的K—Ar年龄33.5~34.6Ma,很可能反映了斑岩热液系统在约32Ma终止,如此短时的热液系统正是导致西范坪绢云母化蚀变微弱和高级泥化蚀变的缺失的原因。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与矿床金属吨位(规模)的正相关,本区巨量玉龙斑岩铜矿可能与其热液活动时期延长有关。而热液系统的延长又与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有关。因此,从走滑挤压场(55~40Ma)到走滑拉张场(24~17Ma)的构造应力转换期内,幕式的应力松弛引起多期岩浆侵入是导致印度亚洲碰撞带内热液系统的延长和叠加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成矿年龄 斑岩Cu-Mo-Au矿床 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 喜马拉雅期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