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DNA的新发现支持现代人东亚起源说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野 黄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1-498,共8页
1983年,科学家们根据线粒体DNA(mtDNA)系统发育树构建了首个现代人起源的分子模型,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亚洲,但1987年非洲起源说的提出取代了这一亚洲起源说。非洲起源说所依赖的无限多位点假说以及分子钟假说后来被普遍认为是错误的且不... 1983年,科学家们根据线粒体DNA(mtDNA)系统发育树构建了首个现代人起源的分子模型,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亚洲,但1987年非洲起源说的提出取代了这一亚洲起源说。非洲起源说所依赖的无限多位点假说以及分子钟假说后来被普遍认为是错误的且不切实际的。我们近几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子进化模式,即遗传多样性上限理论,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人类起源模型。这一模型与多地区起源说基本吻合,重新把现代人类起源地定位在了东亚。非洲说与东亚说在线粒体进化树上的主要区别是单倍型N和R的关系,非洲起源说认为N是R的祖先,东亚说则反之。本研究引用了已发表的古代人群mtDNA数据,重点分析了线粒体单倍群N和R的关系。结果显示,三个最古老的人类(一个距今45000年,其他两个约40000年)都属于单倍群R;在距今39500到30000年前的人类样本中,绝大部分属于单倍群R下游的亚单倍群U,只有两例为单倍群N(Oasel距今39500年,Salkhit距今34425年)。这两例所属单倍型位于单倍群N下游最基本的未分化亚型,不属于今天存在的任何N下游单倍型,所以可能靠近单倍群N的根部。这些古DNA数据揭示单倍群R比单倍群N古老大约5000年,进一步证实了亚洲起源说的正确性,非洲说的依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亚洲起源 非洲起源 遗传多样性上限理论 中性理论 分子钟
下载PDF
关于美洲文明中国起源的争论和评价
2
作者 姜萌 张达 《青年与社会(中)》 2014年第10期315-316,共2页
美洲文明和亚洲文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促使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如“殷人东渡”、“扶桑国说”、“美洲文明中国起源”的观点。文章旨在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美洲文明亚洲起源的不同态度。提出一些美洲文明中国... 美洲文明和亚洲文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促使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如“殷人东渡”、“扶桑国说”、“美洲文明中国起源”的观点。文章旨在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美洲文明亚洲起源的不同态度。提出一些美洲文明中国起源的疑点,客观地分析美洲文明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文明: 亚洲起源说”
下载PDF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与亚洲季风气候起源演化 被引量:27
3
作者 鹿化煜 张瀚之 +4 位作者 王逸超 赵琳 王翰林 孙文峰 张红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7-1067,共11页
亚洲季风气候起源与演化受海陆地貌格局和全球温度变化等影响。关于亚洲季风气候起源的时间,有第四纪早期、晚中新世、早中新世至渐新世晚期、始新世等多种说法。获得连续的长时间的季风气候变化记录,是认识亚洲季风起源和演化过程的... 亚洲季风气候起源与演化受海陆地貌格局和全球温度变化等影响。关于亚洲季风气候起源的时间,有第四纪早期、晚中新世、早中新世至渐新世晚期、始新世等多种说法。获得连续的长时间的季风气候变化记录,是认识亚洲季风起源和演化过程的关键。渭河盆地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处于现代亚洲季风降水影响边缘区域的断陷盆地。从始新世开始,渭河盆地接受了厚度超过7000 m的较为连续的河湖相沉积物,在晚中新世约7 Ma开始堆积同期异相的风尘沉积。盆地汇集了1.35×105 km2受季风降水控制的渭河流域地表径流,因此,渭河盆地可以看作是新生代亚洲季风降水的雨量筒。过去10年,我们对渭河盆地新生代红河组、白鹿塬组、冷水沟组、寇家村组、灞河组、蓝田组和三门组、洩湖组等沉积序列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认为渭河盆地的沉积序列记录了从中始新世温室地球(greenhouse)到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与全新世冰室地球(icehouse)亚洲季风降水阶段演化的过程。研究认为,在从中始新世约45 Ma到晚上新世约3.4 Ma漫长的气候演化过程中,渭河流域处于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降水量较多;早更新世约2.6 Ma以来,降水总体减少,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变幅和变频增大。季风降水的这种两阶段演化可能受到全球温度(尤其是北半球冰量)演化的驱动,也与海陆地形格局、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生长和副特提斯海退缩有一定的联系。亚洲季风降水演化是在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响应,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赤道辐合带(ITCZ)移动驱动的季风降水带位置和宽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新生代 河湖相沉积 温室地球 季风降水 亚洲季风起源和演化
原文传递
透过文化比对分析印第安人的亚洲起源
4
作者 姜萌 魏京翔 孙家堃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27-28,共2页
在神奇而秀美的美洲大陆上,生活着长相与亚洲人类似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关于印第安人的亚洲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确切答案。本文试图通过文化,从石器、语言文字、医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分析印第安人的亚洲起源。
关键词 文化 印第安人 亚洲起源
原文传递
关于斯基泰文化起源的思考
5
作者 刘雪飞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1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希罗多德记载,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由亚洲迁来,取代了黑海北岸原有的土著居民——辛梅里安人。因对这段史料解读方式不同,现今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在研究斯基泰文化起源时,提出了"亚洲起源论"、"本土起源论"和"第三种理论"。
关键词 希罗多德 斯基泰文化 亚洲起源论 本土起源论 第三种理论
原文传递
日本的冷战史研究——再论亚洲冷战
6
作者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5年第2期2-15,共14页
关于冷战史的研究,如果与欧美相比,亚洲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迄今为止,妨碍我们认识东亚冷战史研究以及在现代史的脉络中理解冷战史的主要原因在于冷战时期形成的固化的历史认识。因此,弄清基于上述认识所形成的'东亚冷战'的脉... 关于冷战史的研究,如果与欧美相比,亚洲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迄今为止,妨碍我们认识东亚冷战史研究以及在现代史的脉络中理解冷战史的主要原因在于冷战时期形成的固化的历史认识。因此,弄清基于上述认识所形成的'东亚冷战'的脉络,是日中冷战史研究的共同课题。对于亚洲冷战的起源这一共同课题,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有必要对战后苏联的亚洲观、斯大林的冷战观共同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对日本的冷战研究作简要回顾,以拙著《亚洲冷战史》一书中提出的'意识形态''地政学''核'这三个变数,针对这一课题提出笔者个人的几个主要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冷战的起源 苏联的亚洲 意识形态 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史学论文写作漫谈:如何选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立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6年第2期25-35,共11页
在史学(学位)论文写作中,选题居于核心的地位,能否提出好的选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史学(学位)论文写作的成败。在一些高校,经常发生博士生由于迟迟不能确定选题或中途变换选题而延期毕业的情况,大量的论文由于选题不当而沦为平庸之作,罕有... 在史学(学位)论文写作中,选题居于核心的地位,能否提出好的选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史学(学位)论文写作的成败。在一些高校,经常发生博士生由于迟迟不能确定选题或中途变换选题而延期毕业的情况,大量的论文由于选题不当而沦为平庸之作,罕有选题不好而写出高水平论文的例子。那么,历史研究者如何提出好的选题?在这里,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选题的好坏取决于研究者能否就研究对象提出一个或一组'有意义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冷战的起源 苏联的亚洲 意识形态 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我们从哪里来?
8
作者 蒋高明 《生命世界》 2005年第3期106-106,共1页
目前人类的数量超过了60亿,有人预测到2050年会超过92亿,逼近100亿。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中,存在的人口总数量估计在1000亿左右。假如达尔文是对的,我们都是由猴子变来的,那么我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猴子,而是主宰这个地球的... 目前人类的数量超过了60亿,有人预测到2050年会超过92亿,逼近100亿。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中,存在的人口总数量估计在1000亿左右。假如达尔文是对的,我们都是由猴子变来的,那么我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猴子,而是主宰这个地球的超级生灵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进化 非洲起源 亚洲起源 化石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Aian origin for Polystichum (Dryopteridaceae) based on rbcL sequences 被引量:14
9
作者 LIChunxiang LUShugang YANGQ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1期1146-1150,共5页
Chloroplast rbcL sequences of 60 species of Polystichum sensu lato (S.l.), including 23 new sequences from southwest China,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phylogenetic relatipmships within the genus. On the basis of estimate... Chloroplast rbcL sequences of 60 species of Polystichum sensu lato (S.l.), including 23 new sequences from southwest China,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phylogenetic relatipmships within the genus. On the basis of estimated evolution rate of rbcL gene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data that passed relative-rate tests, we further estimated the diver- gence times betwcen some clades of the genus. The phyloge- 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inferred 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 and maximim-parsimony methods, both methods producing trees with completely congruent topology. These trees reveal that all species of Polystichum s.I.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Cyrtomium and Cyrtomidictyum) form a monophyletic group. The basal split in Polystichum s.I. separates a clade with all Asian members from a elade containing other spec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hylogenetic and 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results lead us to suggest that Polystichum S.I. originated in Asia in the late Late Cretacous (≈76 Ma) and migrated into other places in the world in early Eocene (≈ 4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起源 系统发育 分歧时间 RBCL 基因序列 耳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