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碳氮磷生态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性 被引量:23
1
作者 杨文 周脚根 +5 位作者 王美慧 韩增 张满意 李裕元 吕殿青 吴金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36-1344,共9页
了解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有助于土壤养分管理。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km2)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em)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该流域土壤有机碳(SO... 了解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有助于土壤养分管理。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km2)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em)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该流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13.09、1.50和0.51gkg-1,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0.42、72.71和7.19,均具有高等变异水平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C:N、C:P、N:P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高、人为干扰少和肥料使用少的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人类活动频繁以及化肥施用量大的农田区。菜地、茶园、林地和稻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P差异显著;在高海拔和陡坡地区,土壤C:N:P均明显偏高。这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碳氮磷比率的空间分异与土地管理措施和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空间分异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
下载PDF
鹤山亚热带丘陵人工林群落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彭少麟 余作岳 +1 位作者 张文其 曾小平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研究鹤山亚热带丘陵5个有代表性的人工林群落。通过研究这5个人工林群落的林地生物量、生长量、林内各层次的种类结构、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结构、叶面积的垂直分布结构和群落的组成结构以及群落的发展动态,揭示这5个人工林的群落... 本文研究鹤山亚热带丘陵5个有代表性的人工林群落。通过研究这5个人工林群落的林地生物量、生长量、林内各层次的种类结构、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结构、叶面积的垂直分布结构和群落的组成结构以及群落的发展动态,揭示这5个人工林的群落学特征。并进一步进行5个群落的生态学比较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大叶相思等豆科纯林具有在贫瘠丘陵地上快生速长的特征,是良好的先锋林。马尾松、湿地松等种类也具有抗贫瘠的特性,但生长不如豆科纯林。利用豆科与乡土树种的混交,生长速度快,发展趋势良好,是目前丘陵山地绿化较为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亚热带丘陵 结构 动态 群落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叶品质改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彭晚霞 宋同清 +2 位作者 肖润林 杨知建 李盛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0-63,共4页
试验研究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品质改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蚯蚓生长,增加土壤关键层次(0~20cm)关键时期(4~6月份)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 试验研究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品质改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蚯蚓生长,增加土壤关键层次(0~20cm)关键时期(4~6月份)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低温时增温、高温时降温及降温时保温的综合动态调控效果,增加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有效缩短高温和干旱时间,改善茶叶品质,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增幅为39.04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稻草覆盖 土壤环境 茶叶品质 茶叶产量 亚热带丘陵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区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系统磷素径流输出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金玲 张甘霖 +1 位作者 张华 周瑞荣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41,共6页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是目前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以位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的安徽省宣城市梅村中 2个相邻的支流域为实例 ,研究了具有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农 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水的磷素含量和输出 .结果表明 :林地 水塘 农田 村...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是目前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以位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的安徽省宣城市梅村中 2个相邻的支流域为实例 ,研究了具有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农 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水的磷素含量和输出 .结果表明 :林地 水塘 农田 村庄系统水溶性磷 (DP)含量 林地 水塘系统DP含量和林地 农田系统DP含量 ,后二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林地 水塘 农田 村庄系统悬浮泥粒结合态磷 (PAP)含量 林地 农田系统PAP含量 >林地 水塘系统PAP含量 ,三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总磷的输出量为 :林地 水塘 农田 村庄系统 林地 农田 >林地 水塘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对磷素输出有明显影响 ,村庄的存在显著地影响下游的水质 ,农田 (水稻田 )显著地增加悬浮颗粒和颗粒含磷的输出 .流域磷素主要是随土壤泥粒的流失而输出 ,在 3个系统中磷素的含量都以PAP的含量为主 ,占水中全磷量的 73 %~ 99% ,平均为 90 % .流域 3种土地利用系统地表径流水中的PAP的含量(PAP <40 0mg/L时 )均与悬浮泥粒的含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 ,而只有林地 水塘 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丘陵区流域 土地利用 径流 输出特征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理化性质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14
5
作者 钟继洪 郭庆荣 谭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2-320,共9页
本文研究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物理、化学性质变 (退 )化的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 ,丘陵赤红壤在物理性质退化方面 ,主要表现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土壤孔隙性和土壤水分性能变劣 ;在化学性质退化方面 ,主要表现在养分贫瘠化、保肥... 本文研究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物理、化学性质变 (退 )化的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 ,丘陵赤红壤在物理性质退化方面 ,主要表现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土壤孔隙性和土壤水分性能变劣 ;在化学性质退化方面 ,主要表现在养分贫瘠化、保肥供肥能力降低。植被破坏会引起土壤养分减少、保肥供肥能力降低 ,有机质的减少是丘陵赤红壤物理性质退化的主要原因。有必要保护植被、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变化 影响因素 赤红壤 亚热带丘陵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区植被退化对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章明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41-244,共4页
亚热带丘陵地区人为的频繁活动,导致了林地的严重破坏,植被发生了逆向演替,对土壤性质产生了不良影响。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裸地,随着地面覆盖度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土层变薄,土壤砂化、结构性变差;有机质、全氮等... 亚热带丘陵地区人为的频繁活动,导致了林地的严重破坏,植被发生了逆向演替,对土壤性质产生了不良影响。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裸地,随着地面覆盖度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土层变薄,土壤砂化、结构性变差;有机质、全氮等养分迅速下降。土壤对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物理化学性质 植被 亚热带丘陵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草地植被重建
7
作者 欧阳克蕙 王堃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95-396,共2页
Measures taken according to experiment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o modify environment of the subtropical hilly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cultivated grasslands of Chinese lespedeza (Lespedeza cuneata) and ... Measures taken according to experiment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o modify environment of the subtropical hilly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cultivated grasslands of Chinese lespedeza (Lespedeza cuneata) and broadleaf paspalum (Paspalum wettsteinii) were raised. The sown pastures replaced the degraded grasslands of shrub-herb and herb growths of low-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generated ecosystem of the region. Some early stag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and processes to ensure the grassland reconstruction were adop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productivity could be raised to provide yield of Chinese lespedeza to 12160 kg/hm^2 and of broadleaf paspalum to 17690 kg/hm^2 in the first year of cultivation, and to 13400 kg/hm^2 of the former, 20750 kg/hm^2 of the latter in the second year, an increase of 2.61~5.16 times of the yield of the previous degraded pastures. The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from 0.14% to 0.64% with the Chinese lespedeza grassland and to 0.93% with the broadleaf paspalum in the first year, then to 0.68% with the former and 1.01% with the latter in the second year. The output of energy,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manifold of those of the degraded grassland. Effects in the second year were still better. The cultivated grassland prevented soil erosion efficiently by restoring vegetation, thickening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establishing better above- and under-ground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first year was deducted by about three quarters of that of the previous half-barren grassland. Soil erosion in the second year was cut by 51.77% in the Chinese lespedeza plot and 61.47% in the broadleaf paspalum grassland compared to the exten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previous year.Compared to the former grassland, the newly cultivated pastures boasted higher soil pH value, richer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 total P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of the soil, as well as increased activities of catalase, acid phosphatase and urease, though the soil total K content and the activity of polyphenol oxidase were not regularly effected. Intensiv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ensures the soil qualities of the grassland. More organic carbon was fixed in the pasture with the increased vegetative cover.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creased by 23% in the Chinese lespedeza pasture and 27% in the broadleaf paspalum one due to more organic matter input into the soil and the friendly environment conditions.Much more economic benefits have been gained in the reconstructed pasture. There is a payoff of RMB 5015.73 yuan/hm^2 with the Chinese lespedeza grassland and 5755.80 yuan/hm^2 with the broadleaf paspalum one in the first year, and RMB 8940.07 yuan/hm^2 of the former, and 9330.36 yuan/hm^2 of the latter in the second year. The input/output is 2.09 and 2.60 in the first year, and 7.15 and 7.39 in the second year,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亚热带丘陵地区 草地植被重建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区湿地水生植物组合模式拦截氮磷的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丽莎 李希 +6 位作者 甘蕾 张瑞 吕殿青 周脚根 张满意 李裕元 吴金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77-1583,共7页
人工湿地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植物构成及其组合模式是影响湿地污染消纳能力的关键。以湖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通过人工湿地小区试验,选取对氮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为主要植物... 人工湿地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植物构成及其组合模式是影响湿地污染消纳能力的关键。以湖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通过人工湿地小区试验,选取对氮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为主要植物,分别与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铜钱草(Hydrocotyle vulgaris)、灯芯草(Juncus effusus)、野芋头(Calla palustris)、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构成不同的植物组合模式,研究其对农村污水(COD:56.34~109.41 mg·L^(-1)、TN:21.11~33.24 mg·L^(-1)、TP:3.36~5.74 mg·L^(-1))的净化效果,旨为亚热带丘陵区农村污水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工程提供参数依据。结果表明,观测期内(7—11月),野芋头组合对COD去除效果最好,出水COD平均质量浓度为21.24 mg·L^(-1),平均去除率为72.9%。铜钱草组合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出水TN平均质量浓度为3.52mg·L^(-1),平均去除率达到84.9%。梭鱼草组合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出水TP平均质量浓度为0.22 mg·L^(-1),平均去除率达到95.2%。各植物组合氮磷积累量分别在12.43~30.87 g·m^(-2)和0.99~4.69 g·m^(-2)之间,梭鱼草组合氮磷积累量最大(8月:N 30.87 g·m^(-2)和11月:P 4.69 g·m^(-2))。植物吸收占总氮磷去除的比例分别为17.3%~27.8%和10.3%~16.7%,其中,以梭鱼草组合对氮磷的吸收比例最大,野芋头组合吸收比例最小。综合而言,绿狐尾藻与梭鱼草组合为研究区最佳湿地水生植物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丘陵 水生植物 组合模式 人工湿地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湿地植物配置的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宁宁 李希 +6 位作者 李裕元 周训军 叶磊 孟岑 夏梦华 吕殿青 彭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10-2019,共10页
人工湿地是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氮磷污染物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了3种挺水植物和1种沉水植物表流人工... 人工湿地是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氮磷污染物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了3种挺水植物和1种沉水植物表流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化学需氧量(COD)、氮磷(NP)质量浓度等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探讨湿地植物构成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试验期内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6种,主要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和泉膀胱螺(Physa fontinalis),但不同季节和不同植物配置条件下底栖动物群落构成具有显著差异。(2)湿地植物对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无植物对照湿地(CK)的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均为最高,分别为5162 ind·m^−2和154 g·m^−2,水处理效果最好的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则均为最低,仅为611 ind·m^−2和73 g·m^−2,3类挺水植物湿地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856-321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89-124 g·m^−2。(3)春季除绿狐尾藻湿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显著低于其它湿地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夏季不同类型湿地间各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4)水体总磷(TP)、电导率(EC)和化学需氧量(COD)是影响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但是不同物种的主导影响因子则有所差异,其中主要优势种黄色羽摇蚊与EC呈显著正相关(P<0.05),霍甫水丝蚓与COD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泉膀胱螺则主要与DO呈显著正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于指导人工湿地的构建与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人工湿地 湿地植物 环境因子 亚热带丘陵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山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思考--以湖南省桃源县为例
10
作者 侯海军 周华军 +2 位作者 胡平 李娟 罗开武 《湖南畜牧兽医》 2021年第5期3-5,共3页
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农业生产潜力高,是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膳食模式正在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模式转变,动物性食物占比变大,牛羊肉需求旺盛。同时,现代农业生产过... 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农业生产潜力高,是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膳食模式正在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模式转变,动物性食物占比变大,牛羊肉需求旺盛。同时,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由于不合理的处置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环境污染,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为了解决亚热带丘陵区存在的与此相关农业发展问题,笔者提出在这一地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思路,通过发展草食畜牧业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以桃源县为例,分析了亚热带丘陵区发展草食畜牧业存在的优势,探究了发展草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丘陵 草食畜牧业 桃源县
下载PDF
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
11
作者 王剑武 季碧勇 +1 位作者 王铮屹 朱程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目的】定量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为开展森林经营、生态保护修复以提高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省级固定样地数据,使用生物量模型和含碳率测算样地的森林碳密度,再通过普通Krig... 【目的】定量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为开展森林经营、生态保护修复以提高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省级固定样地数据,使用生物量模型和含碳率测算样地的森林碳密度,再通过普通Kriging插值形成区域森林碳密度分布图,并分析森林碳密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选取5项景观格局指标和3项自然因素,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结果的空间非平稳性。【结果】2012—2019年,丽水市森林平均碳密度从23.19 t·hm^(−2)上升到31.96 t·hm^(−2),且空间分布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森林景观格局显著影响森林碳密度,并表现不同尺度效应,影响程度在空间上也存在差异。景观蔓延度和斑块密度对森林碳密度驱动力较大,而景观最大斑块指数的驱动力较小。【结论】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表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应地制宜制定森林经营管理政策,实施自然演替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格局 森林碳密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因素 亚热带丘陵 丽水市
下载PDF
面向亚热带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预测的四种模型构建及性能比较
12
作者 王志远 汤哲 +8 位作者 周萍 赖佳鑫 戴玉婷 周林 王玉婷 陈港明 姜雨辰 郭晓彬 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8-566,共9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调节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复杂多变环境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精确预测将有助于正确评估区域土壤质量和碳汇功能。本研究以亚热带丘陵区一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调节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复杂多变环境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精确预测将有助于正确评估区域土壤质量和碳汇功能。本研究以亚热带丘陵区一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地形、气候和植被三类环境变量为驱动因子,分析支持向量机回归(SVR)、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四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在土壤(0~20 cm)SOC含量预测中的精度差异,并筛选影响SOC分布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RF模型、XGBoost模型和LightGBM模型均能较好预测SOC含量,以RF模型的表现相对最佳(R^(2)=0.540),其预测精度优于XGBoost(R^(2)=0.528)和LightGBM模型(R^(2)=0.504)。而SVR模型的预测精度(R^(2)=0.427)低于模型预测精度的最低可接受值0.50,并不适用于亚热带丘陵地貌SOC含量的预测。相关分析表明,在亚热带丘陵地貌区,地形(主要为海拔)对几种模型预测的贡献最大,是预测SOC的重要环境变量。基于四种模型预测的SOC数字制图显示,SOC空间分布趋势总体相似,均表现为北部区域、西南和东南边缘区域SOC含量较高,而中部区域SOC含量普遍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流域尺度 机器学习 空间分布 环境变量 亚热带丘陵
原文传递
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
13
作者 王浩 李希 +5 位作者 孟岑 徐英华 谢陈 刘铭羽 李裕元 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8-358,共11页
底栖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染物去除与能量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湖南长沙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连续4年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无植物浅水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 底栖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染物去除与能量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湖南长沙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连续4年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无植物浅水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探讨其与水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简单,试验期内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主要优势种,优势度最高可达0.5,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09 ind/m^(2),平均生物量为96 g/m^(2)。底栖动物物种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受水质和气候条件变化的双重影响,呈现出随环境变化的非稳定性特征,其中底栖动物丰度和物种数在一定程度上与NH_(3)-N、T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负相关。但是不同类群所受的主导环境因子明显不同,其中寡毛纲与TN、NH_(3)-N呈显著正相关,而腹足纲和昆虫纲则主要与TP、COD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对于水质变化具有显著的指示意义,同时对于强化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消纳转化功能也具有重要生态作用,也是提升人工湿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动态特征 人工湿地 污染物去除 水环境因子 亚热带丘陵
原文传递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与淋失风险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文 周脚根 +5 位作者 焦军霞 王美慧 孟岑 李裕元 吕殿青 吴金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1-549,共9页
肥料过施导致的土壤磷素累积和淋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 km2)为研究区,采用高密度布点采样、Arc GIS软件和属性相似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有效磷(Olsen-P... 肥料过施导致的土壤磷素累积和淋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 km2)为研究区,采用高密度布点采样、Arc GIS软件和属性相似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以P计,下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磷素的淋失风险.结果表明,菜地、果园、稻田和茶园土壤Olsen-P平均含量为62.0、16.1、14.4和13.7 mg·kg-1,是林地(平均含量为2.36 mg·kg-1)的5.8~26.3倍.5个土地利用类型土壤Olsen-P含量均具有高等变异水平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C0/(C0+C)=50%),这与区内地形地貌、土壤母质、人工施肥等具有密切关系.根据土壤0.01 mol·L-1Ca Cl2浸提态P和Olsen-P的非线性关系可确定区内红壤和水稻土P的淋失风险临界值分别为69.97和98.40 mg·kg-1,并据此对脱甲河小流域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旱地土壤具有明显较高的淋失风险,其中中等以上的比例占36.4%,而稻田土壤仅有0.2%,为中等以上淋失风险.因此,控制旱地(尤其是菜地)磷肥的投入是降低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P淋失风险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 土地利用 土壤磷素累积 淋失风险 空间变异 属性相似反距离加权
原文传递
浙江亚热带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杜芳芳 童根平 +3 位作者 郭瑞 姜霓雯 叶正钱 傅伟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揭示亚热带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中国亚热带丘陵地区的珍稀植被和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龙塘山-顺溪坞的土壤养分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 【目的】揭示亚热带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中国亚热带丘陵地区的珍稀植被和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龙塘山-顺溪坞的土壤养分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龙塘山-顺溪坞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龙塘山-顺溪坞保护区内土壤整体呈酸性,有机质、全磷、全氮、全钾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65.04、0.67、1.63、18.45 g·kg−1,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表现为强烈空间自相关性,土壤pH、全磷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说明研究区土壤养分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其空间分布较为聚集,而土壤pH分布趋于随机性。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多种养分的空间分布较为碎片化,斑块特征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海拔、容重、坡度呈显著相关(P<0.05),并且有机质和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4种土壤养分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海拔和容重分别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的相关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丘陵地区 自然保护区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黄道友 彭廷柏 +1 位作者 陈桂秋 王克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4-126,共3页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系统研究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 ,“土壤 作物”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85 .7%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5 0 .0 %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高发期 ,以夏秋干旱...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系统研究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 ,“土壤 作物”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85 .7%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5 0 .0 %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高发期 ,以夏秋干旱危害最大 ;气候性干旱 (Z值法 )年发生概率为 5 9.5 %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31.0 %。“土壤 作物”干旱明显大于气候性干旱 ,且二者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为 2 0世纪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 0年代 ,表明红壤丘陵区抵御季节性干旱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农业生态系统抗逆性能仍在不断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 季节性干旱 成因 发生规律 “土壤-作物”干旱 气候性干旱 农业生态系统 抗逆性能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涂洁 刘琪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标准样方法对19a生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54.38%波动,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树龄增长而提高。林冠上... 利用标准样方法对19a生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54.38%波动,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树龄增长而提高。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但差别不大;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42.28%、40.88%;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各器官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随着树高的增大,树干碳贮量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树皮碳贮量所占比例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状态,枝叶碳贮量所占比例在10~12nl段出现最大值。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C)为121.94×10^3kg/hm^2,其中乔木层为86.78×10^3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70.67%。下木层为0.6×10^3kg/hm^2,占0.49%,凋落物层为8.86×10^3kg/hm^2,占7.27%,林地土壤(0-60cm)为26.3×10^3kg/hm^2,占21.57%。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湿地松林年净生产力约为7.61×10^3kg/hm^2·a,有机碳年净固定量(C)为4.54×10^3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人工林 碳素含量 碳贮量 碳分配 亚热带红壤丘陵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飞渡 韩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41-1446,共6页
为了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樟树林(CC)、纯杉木林(CL)、杉木樟树混交林(CLCC)、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NR)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疏草荒地(G... 为了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樟树林(CC)、纯杉木林(CL)、杉木樟树混交林(CLCC)、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NR)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疏草荒地(GD)作为对照(CK),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人工林型中不同土层(0~10、10~20 和20~4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不同林型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均显著增加,依次为微生物总数(CLCC)〉微生物总数(CC)〉微生物总数(CL)〉微生物总数(NR)〉微生物总数(CK)(P〈0.05).(2)土壤脲酶(URE)活性在不同林型下的大小顺序为脲酶(CC)〉脲酶(CLCC)〉脲酶(CL)〉脲酶(NR)〉脲酶(CK)(P〈0.05);蔗糖酶(INV)活性的大小顺序为蔗糖酶(CC)〉蔗糖酶(NR)〉蔗糖酶(CLCC)〉蔗糖酶(CK)〉蔗糖酶(CL)(P〈0.05);酸性磷酸酶(APE)活性的大小顺序为酸性磷酸酶(CC 和CLCC)〉酸性磷酸酶(NR)〉酸性磷酸酶(CL)〉酸性磷酸酶(CK)(P〈0.05).(3)在剖面层次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即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真菌与脲酶、酸性磷酸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 或P〈0.01);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有效氮(A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和肥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 不同人工林型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类群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固碳释氧效益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涂洁 刘琪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5,共6页
用标准样方法对19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素含量及碳贮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0.46%~54.38±0.26%之间波动,按碳含量高低排列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且各器... 用标准样方法对19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素含量及碳贮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0.46%~54.38±0.26%之间波动,按碳含量高低排列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不同林冠层枝、叶碳素含量存在差异,上层叶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较低,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0.4%、42.28±0.41%、40.88±0.31%,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0.04%,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21.94 t·hm^(-2),其中乔木层碳贮量为86.18 t·hm^(-2),占总量的70.67%,下木层和凋落物层碳贮量分别为0.6 t·hm^(-2)(0.49%)和8.86 t·hm^(-2)(7.27%)。林地土壤(0~60 cm)为26.3 t·hm^(-2),占总碳贮量的21.57%。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为4.54 t·hm^(-2),年净释氧量为12.12 t·hm^(-2)。采用造林成本法计算得出试区湿地松林平均每年发挥的净固碳释氧效益达9 034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释氧 生态环境效益 湿地松人工林 亚热带红壤丘陵
下载PDF
生态措施对亚热带丘陵区紫色土水土保持效应及机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志伟 朱捍华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6-229,共4页
本研究以砂页岩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不同坡度下生态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应的裸露荒地相比,坡度5°时,坡改梯、横坡种植、杨梅林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10%、18%、37%和94%;10°时... 本研究以砂页岩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不同坡度下生态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应的裸露荒地相比,坡度5°时,坡改梯、横坡种植、杨梅林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10%、18%、37%和94%;10°时,坡改梯、刺槐、枫树和枣树林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7%-60%和15%-86%,而林间除草的藤茶林增加30%和77%;15°时,草地恢复结合谷坊工程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30%和40%。坡改梯、横坡种植、经果林和水保林可在较低坡度(≤10°)降低水土流失,但须减少土壤扰动、增加林间或林下植被覆盖;人工或自然植被恢复结合谷坊工程可在较大坡度(15°)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砂页岩紫色土的地表径流系数与土壤侵蚀模数呈显著指数相关(R2=0.73-0.98,P<0.01),说明地表径流系数可用于指示和评价易分散岩性土壤的水土流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径流系数 土壤侵蚀模数 生态措施 亚热带丘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