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跃西 钟章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33-335,共3页
运用邻体干扰模型及其野外工作方法 ,初步研究了缙云山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马尾松 (Pinusmas soniana)、大头茶 (Gordoniaacumenata)和白毛新木姜子 (Neoliteaauratavar .glauca) 3个种群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 .结果表明 :(1)... 运用邻体干扰模型及其野外工作方法 ,初步研究了缙云山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马尾松 (Pinusmas soniana)、大头茶 (Gordoniaacumenata)和白毛新木姜子 (Neoliteaauratavar .glauca) 3个种群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 .结果表明 :(1)种内竞争效应排序为马尾松 >大头茶 >白毛新木姜子 ;(2 )种间竞争效应排序为白毛新木姜子 >马尾松 >大头茶 ;(3)种间竞争反应排序为大头茶 >马尾松 >白毛新木姜子 ;(4)白毛新木姜子与大头茶之间的竞争强度最大 ,达到 1.0 5 ;大头茶与马尾松之间的竞争强度最小 ,仅为 0 .32 .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 竞争效应 竞争反应 邻体干扰
下载PDF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曹华 张川英 +3 位作者 龚笑飞 龚征宇 李大标 焦洁洁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15-23,共9页
为了探讨亚热带萌生性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后的初期效果,选取分布在浙江省遂昌县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样地(样地1,林分年龄20~30年;样地2,林分年龄>30~40年;样地3,林分年龄50~60年)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封禁(对照)、... 为了探讨亚热带萌生性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后的初期效果,选取分布在浙江省遂昌县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样地(样地1,林分年龄20~30年;样地2,林分年龄>30~40年;样地3,林分年龄50~60年)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封禁(对照)、传统经营和目标树经营,通过2017年(试验前)和2020年(试验3年)的调查,比较分析了目标树经营后早期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目标树经营提高了林木的混交程度,降低了林木聚集度;目标树经营林分乔木层林木胸径断面积和的年均生长率最高,传统经营的次之,对照的最低,并且目标树经营林分中林木的年均生长率显著高于样地1和样地2的(P<0.05);传统经营林分的下木层幼树密度、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目标树经营和对照林分的(P<0.05);3个样地的各样方中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pH值、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速效K含量均没有明显差异,只有速效P含量在目标树经营3年后有明显下降(P<0.05)。以上结果说明,目标树经营有效地改善了林分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目标树的生长量,有助于加快林木的分化和分层,同时减少了对林下植被的干扰,土壤理化性质未有明显改变,缓解了作业初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在林分发育初期(20~40年),目标树经营是针对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较为有效的森林经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绿阔叶林 目标树经营 群落结构 林下植被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李林 赵毅 +4 位作者 温智峰 刘佳润 魏识广 周景钢 冯嘉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87-4697,共11页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研究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获取了以下结果:(1)优势种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贡献更大(1533.85 Mg,74.72%),尤其是大径级物种(1389.68 Mg,67.69%)。优势种地上碳储量(CV=0.635)的空间分布较非优势种(CV=0.690)更加均匀。(2)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和总体地上碳储量负相关,而与非优势种正相关。(3)群落总体、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的地上碳储量均与结构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然而,结构多样性对非优势种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优势种。(4)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度、凹凸度与地上碳储量正相关。综上所述,通过提升非优势种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此外,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南亚热带森林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碳储量 亚热带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地形和土壤
下载PDF
2010-2014年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数据集
4
作者 易艳芸 周文君 +10 位作者 张孝良 武传胜 Zayar Phyo Mohd Zeeshan 鲁志云 温韩东 沙丽清 宋清海 梁乃申 刘玉洪 张一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243-254,共12页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特征受到广泛关注。云南哀牢山是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森林分布区。本研究依托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开展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的连续测定,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将2010-2014年的土壤呼吸的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包括土壤5 cm温度(Ts)、土壤10 cm含水量(SWC)和土壤呼吸(Rs),并形成日、月和年尺度三类数据集。本数据集对于揭示气候变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正确评估土壤有机碳排放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组分尤其是土壤有机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经验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 土壤呼吸 气候变化 亚热带绿阔叶林 哀牢山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许雪晴 李文君 +2 位作者 周雪雯 吕仕洪 白坤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Blomberg’s K)值为0.020~0.183。叶片N、P含量以及C/P、P/Ca、K/Ca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表明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叶片C、N、K和Mg含量以及大多数计量比受到生活型的显著影响,藤本植物有最高的叶片N、K和Mg含量,而草本植物叶片C、Mg含量、C/N和C/P最低。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总体上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需求和比例存在差异。进化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对不同生活型最优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的稳定选择是最优的进化模型,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了适应自身的最优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组合。此外,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系统发育保守性和最优化稳定选择共同推动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下植物 生活型 系统发育 亚热带绿阔叶林
下载PDF
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学鹏 幺中元 张乃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584-8594,共11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凋落物分解机制对理解和预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碳储存具有重要意义。以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区域,以两种亚热带树种马尾松(...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凋落物分解机制对理解和预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碳储存具有重要意义。以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区域,以两种亚热带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凋落叶作为分解基质,通过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凋落物养分释放速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从凋落物质量、分解者和分解环境三个层面探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养分释放模式以及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凋落叶主场效应不明显,而石栎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表现出一定主场效应,并具有时间依赖性,在分解后期主场效应较为强烈,说明具有较低初始有机碳含量的凋落物可能存在相对明显的正主场效应;(2)马尾松和石栎凋落叶的有机碳均呈净富集状态,马尾松凋落叶氮在分解后期呈释放模式,而石栎凋落叶氮则表现为净富集模式;(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凋落物分解主要受养分残留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真菌/细菌比和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和土壤pH的影响。综上,揭示了马尾松和石栎凋落物分解主场效应的差异性表现和时间依赖性,有助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的凋落物分解机制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凋落物分解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主场效应 胞外酶活性
下载PDF
紫茎泽兰在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入侵格局和生境分析
7
作者 刘宪斌 杨楠茜 +3 位作者 李涛 赵星硕 杨亚丽 胡先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沿林缘随机挑选9个紫茎泽兰种群集中分布区域作为起点,垂直进入森林内部,以10 m为间隔等距离定点调查样方,分别调查紫茎泽兰植株外部形态指标和环境因子。【结果】株高、丰富度、单株最多绿色叶片数、单叶最大面积、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度和重要值在林缘0~10 m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且随着进入森林内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或减少,呈衰减指数模型分布;在距林缘超过60 m的森林内部很少有紫茎泽兰植株出现。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均能明显控制紫茎泽兰种群的分布和生长。土壤温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与紫茎泽兰种群外部形态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由森林分布斑块化和物种生境碎片化产生的大面积林缘区域给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理想栖息地,而森林内部相对较低的土壤和空气温度、较弱的光照强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明显抑制了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植株丰富度 生物量 植物种群存在度 植物种群重要值 环境因子 衰减指数模型 云南亚热带绿阔叶林
下载PDF
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 被引量:28
8
作者 颜绍馗 汪思龙 +2 位作者 胡亚林 高洪 张秀永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92-1796,共5页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林区毗邻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纯林和二代杉木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 ,采伐天然林 ,接着栽植杉木人工林后 ,土壤动物的多度和多样性均出现明显下降 ,而土壤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却没有明显差别 ....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林区毗邻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纯林和二代杉木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结果表明 ,采伐天然林 ,接着栽植杉木人工林后 ,土壤动物的多度和多样性均出现明显下降 ,而土壤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却没有明显差别 .杉木连栽对土壤动物的多度、多样性、生物量影响甚少 ,特别是杉木一、二代土壤动物的生产力接近相等 .此项研究结果支持植被是影响土壤动物演替的一个主要原因 ,也暗示杉木长期连作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天然次生绿阔叶林 土壤动物
下载PDF
中亚热带原生和次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包维楷 刘照光 +2 位作者 刘朝禄 袁亚夫 汪泽卫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08-418,共11页
对瓦屋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次生群落及其与原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比较研究表明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砍伐破坏后在封山条件下经过 4 2年的自然恢复形成的植被 ,已经形成常绿阔叶外貌 ,其物种多样性丰富 ,区系组成已经与破... 对瓦屋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次生群落及其与原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比较研究表明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砍伐破坏后在封山条件下经过 4 2年的自然恢复形成的植被 ,已经形成常绿阔叶外貌 ,其物种多样性丰富 ,区系组成已经与破坏前相似 ;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珍稀濒危和标志种已经随森林环境的恢复而迅速回归或就地保存 ;虽然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乔木层尚存在较多落叶伴生种 ,但优势种已与破坏前相似。有力地说明了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砍伐破坏后物种自然恢复迅速、恢复效果也较好 ,暗示自然恢复是该区常绿阔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重建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可作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有效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绿阔叶林 次生绿阔叶林 自然恢复 区系多样性
下载PDF
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研究
10
作者 冯铭淳 谢惠燕 +4 位作者 邓宁栊 李嘉诚 罗贞 卢德浩 林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7-756,共10页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马山和银瓶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主要由樟科、芸香科、山茶科、鼠刺科、茜草科等树种组成。群落中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木荷(Shichima superb)、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鼠刺(Itea chinensis)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生态位宽度与频数关系密切。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53,生态位重叠程度低,竞争关系较弱。3个样地所处演替阶段不同,银瓶山样地阳生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马山样地中生性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更大,体现出常绿阔叶林从阳生树种建群到中生性树种建群的更替过程,为该区次生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次生 优势种 生态位特征
下载PDF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11
作者 李茂楠 刘宪斌 +3 位作者 杨亚丽 张宝 段恩省 杨应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4,50,共7页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降低了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减少了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说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能够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进程,增加土壤碳库和氮库,改变土壤碳组分,延缓土壤碳转化过程,减少土壤微生物总量。数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碳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多项式关系,即土壤全碳含量随大气氮沉降浓度升高而增加,在10 g/(m^(2)·a)N水平达到最大值[(31.05±1.94)g/kg],之后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的继续升高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全碳 云南亚热带绿阔叶林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20年动态研究 被引量:122
12
作者 官丽莉 周国逸 +2 位作者 张德强 刘菊秀 张倩媚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9-456,共8页
研究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2 0年来对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进行监测所积累的资料 ,探讨这一地带性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量动态变化格局及组成特征 ,并分析了主要优势种凋落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凋落物总量的联系。鼎湖山南亚热带... 研究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2 0年来对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进行监测所积累的资料 ,探讨这一地带性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量动态变化格局及组成特征 ,并分析了主要优势种凋落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凋落物总量的联系。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平均年凋落物量为 8.4 5t·hm-2 ,年际波动显著。总体来说年凋落物量呈下降趋势 ,这与植被所处演替阶段及本身林分特征有关。凋落物的凋落高峰发生在雨季初期 (4、5月 )和雨季末期 (8、9月 )。与多数森林不同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组分凋落物量的比例顺序为叶 >花果杂物 >枝。其中锥栗 (Castanopsischinensis)、荷木 (Schimasuperba)、厚壳桂 (Cryptocarya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 .concinna) 4种优势种 2 0年平均年凋落物量分别为 1.86、0 .5 0、0 .2 6、0 .4 0t·hm-2 ,合计占凋落叶量的 70 %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亚热带绿阔叶林 凋落物量 动态 变化规律 植被演替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公顷样地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219
13
作者 叶万辉 曹洪麟 +5 位作者 黄忠良 练琚愉 王志高 李林 魏识广 王章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4-286,共13页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北回归线附近保存较完好的地带性植被,是在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植被类型,具有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质,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组成种类相对丰富。参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北回归线附近保存较完好的地带性植被,是在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植被类型,具有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质,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组成种类相对丰富。参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BCI)50hm2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采用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调查研究方法,于2005年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立了20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方内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大于1cm的木本植物。首次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木本植物210种,71617个活的个体,分属于56科119属。从乔木区系的组成及其特点可以看出,其南亚热带的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并呈现出由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趋势。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地上成层现象较明显,乔木可分为3层,其中重要值最大的锥(Castanopsis chi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均是乔木上层的优势种;中层是群落的主要层,由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黄叶树(Xanthophyllum hainanense)和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等中生和耐阴树种组成;下层成分较复杂,物种多样性高,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样地内物种十分丰富,种-面积曲线拟合显示其物种数量接近于BCI。稀有种比例极高,有110种,占总物种数的52.38%,其中有45%的稀有种源于物种本身的特性,有20%源于区系交汇,人为或自然干扰造成的稀有种占30%以上。样地中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以1cm等级排列)明显呈倒"J"形,表示群落稳定与正常生长状态。根据对优势种径级结构的分布分析,将各树种的径级结构归纳为4种类型:1)峰型(中径级个体储备型),此类物种为乔木上层优势种;2)倒"J"型(正常型),此类物种为乔木中层的优势种;3)类倒"J"型(偏正常型),此类物种占据乔木的中、下层;4)"L"型(灌木型),此类物种分布于乔木下层和灌木层。点格局分析得出优势种在各个层上的绝大部分尺度都是聚集分布的,而不同径级的空间分布随物种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点格局显示了优势种在相同径级的分布(特别是DBH=10~40cm)具有一定的空间互补性。对大径级(DBH>40cm)的504个个体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这些个体随机分布于整个样地,但不同的物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大样地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 亚热带绿阔叶林 分布格局 物种组成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贮量分布 被引量:45
14
作者 唐旭利 周国逸 +2 位作者 温达志 张德强 闫俊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7,共8页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 在对 1 hm2永久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树种 C含量的实测值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C贮量及其空间和种群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 C贮量为89.75 t·hm- 2 ,其中 ,干、枝、叶、根分别占总量的 5 3.0 9%、2 5 .36%、2 .64%和 1 8.31 % ;( 2 )数量上小径级个体占有绝对优势 ,1 hm2 样地内 DBH<2 0 cm的个体占总数的 95 % ,个体数量随径级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而 C贮量的径级分布则大致呈“M”形 ;( 3)根据树木高度分为 4个层次 ,即 层 ( h≥ 2 0 m) , 层 ( 1 0 <h≤2 0 m) , 层 ( 5 <h≤ 1 0 m)和 层 ( h<5 m) ,各亚层之间 C贮量与该层次的高度呈正相关 ,占总 C贮量的比例依次为 5 3.97%、31 .37%、1 1 .2 6%和 3.40 %。在垂直方向上 ,干、枝、根 C贮量变化与总 C贮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叶的 C贮量则以 层最大 ;( 4 )优势种群对季风常绿阔叶林 C贮量贡献排序为 :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 Schima superba>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肖蒲桃 Acmena acuminatissima>黄杞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白颜树 Gironniera subaequalis>臀形果 Pygeum topengii>橄榄 Canarium album>窄叶半枫荷 Pterosper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亚热带季风绿阔叶林 M贮量 垂直分布 径级分布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6
15
作者 范娟 赵秀海 +3 位作者 汪金松 张春雨 何俊 夏富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29-2737,共9页
于江西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设置4 h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固定监测样地,用样方法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调查分析。应用点格局方法分析生境异质性是否影响树木分布并分析优势种红钩栲(Castanopsis lamonti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 于江西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设置4 h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固定监测样地,用样方法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调查分析。应用点格局方法分析生境异质性是否影响树木分布并分析优势种红钩栲(Castanopsis lamonti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和细枝柃(Eurya loquaiana)分布格局,对比存在生境异质性和排除生境异质性两种情况下优势树种不同生长阶段(幼树、小树、成年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探讨生境异质性之外的其它种群分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生境异质性效应显著影响九连山树木分布,4个优势树种在大尺度上存在明显的生境偏好;2)用完全随机零模型不排除生境异质性时,4个优势种总体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在0—30 m所有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3)用异质性随机零模型排除生境异质性后,4个优势种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的聚集程度显著下降,只在小尺度上(0—5 m)呈现聚集分布;4)4个优势种的幼树与小树均表现显著的正相关。红钩栲的成年树与幼树及成年树与小树总体表现不相关。米槠的成年树与幼树总体以无相关为主;成年树与小树之间总体呈正相关。小乔木罗浮柿的成年树与幼树之间在小尺度上(0—5 m)表现负相关或无相关,在较大尺度范围上总体表现正相关关系;小树与成年树在研究尺度上表现出正相关。灌木细枝柃的成年树与幼树,成年树与小树及小树与幼树之间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均呈现正相关关系;5)研究发现九连山优势乔木物种通过密度制约和Janzen-Connell效应释放空间,为其他物种共存提供条件,而优势灌木物种细枝柃没有表现出这两个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优势种 生境异质性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35
16
作者 莫江明 方运霆 +2 位作者 彭少麟 Brown Sandra 周国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970-1976,共7页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0 0多年林龄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和 50多年林龄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 (Lindera chunii)两个群落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两林分间植物碳素...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0 0多年林龄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和 50多年林龄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 (Lindera chunii)两个群落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两林分间植物碳素含量在不同器官和不同层中的分配格局均十分相似 ,总平均分别为 41 .980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40 .377%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生态系统碳总贮量为 2 4 4 .998t/ hm2 ,其中植被部分为 1 54.2 89t/ hm2 ,土壤为 89.1 2 8t/ hm2 ,地表凋落物层为 1 .581 t/ hm2。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植被碳总贮量为 84.1 51 t/ hm2。在两林分植被碳总贮量中 ,乔木层分别占了97.47%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98.0 4 %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 ,而在乔木层碳总贮量中 ,干器官则分别占 47.93%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 )和 44.66%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 )。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植被碳年积累量为 3.1 4 9t/ (hm2· a) ,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植被碳年积累量则为 3.42 5 t/ (hm2·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鼎湖山 生物圈保护区 碳素 积累 分配
下载PDF
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的AFLP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军丽 王峥峰 +2 位作者 王伯荪 李鸣光 张炜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1-398,共8页
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AFLP)分析了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 ( Cryptocarya concinna)在三个不同群落类型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结构 ,并比较了该 3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 4对 AFLP选择引物组合产生了大量扩增表型... 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AFLP)分析了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 ( Cryptocarya concinna)在三个不同群落类型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结构 ,并比较了该 3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 4对 AFLP选择引物组合产生了大量扩增表型带 ,用 AMOVA、PHYLIP等软件分析计算了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黑石顶黄果厚壳桂种群具有高的种群内遗传多态性、低的种群间遗传分化。并讨论了种群遗传变化与生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厚壳桂 优势种群 AFLP 遗传结构 植物群落 分子生态 亚热带绿阔叶林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波 余艳峰 +1 位作者 张贇齐 徐小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4,共4页
通过对安徽池州老山自然保护区的肖坑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进行研究,发现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及养分储量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即随着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在表土层,0~10 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最多,氮、磷、钾含量及其养分储... 通过对安徽池州老山自然保护区的肖坑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进行研究,发现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及养分储量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即随着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在表土层,0~10 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最多,氮、磷、钾含量及其养分储量也是最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常绿阔叶林比较发现,细根的生物量有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不同年龄林分细根中氮、磷、钾的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细根生物量 养分含量 养分储量
下载PDF
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灌木层主要树种叶片养分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崔珺 柯立 +2 位作者 张驰 周佳佳 徐小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0,共7页
对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灌木层主要树种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 Thunb.) Nakai〕、乌药〔Lindera aggregata ( Sims) Kosterm.〕、香桂( 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连... 对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灌木层主要树种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 Thunb.) Nakai〕、乌药〔Lindera aggregata ( Sims) Kosterm.〕、香桂( 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 ( Kochs ) H. J. Veitch〕、甜槠〔Castanopsis eyrei ( Champ. ex Benth.) Tutch.〕、矩叶鼠刺( Itea oblonga Hand.-Mazz.)、红淡比( Cleyera japonica Thunb.)和小叶蚊母树〔Distylium buxifolium ( Hance) Merr.〕叶片养分(包括C、N、P、K、Ca和Mg)含量、单位叶面积养分含量和比叶面积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比叶面积与养分含量和单位叶面积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种树种叶片的C、N、P、K、Ca和Mg含量分别为438.09~492.31、9.79~15.60、0.33~2.06、11.39~32.52、3.84~13.34和2.85~14.05 g·kg^-1,单位叶面积C、N、P、K、Ca和Mg含量分别为24.48~47.38、0.66~1.03、0.02~0.21、0.73~1.82、0.22~1.35和0.20~1.05 g·m-2,C/N比、C/P比和N/P比分别为31.40~47.88、227.76~1495.66和5.26~32.90。9种树种叶片的比叶面积平均值为14.5 m2·kg^-1,其中草珊瑚的比叶面积最大(17.90 m2·kg^-1)、小叶蚊母树的比叶面积最小(9.89 m2·k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树种叶片的C/P比与N/P比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与叶片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位叶面积C、N和Ca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灌木层主要树种叶片的养分含量及比叶面积差异明显,其中,乌药、草珊瑚、矩叶鼠刺和香桂叶片的养分含量较高,而小叶蚊母树、红淡比和红楠的单位叶面积养分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灌木层 叶片 养分特征 比叶面积 相关性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被引量:15
20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2 位作者 周国逸 张德强 薛璟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4-510,共7页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 报道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层次植物和表层土壤(0~20 cm)四个微量元素(Cu、Fe、Mn和 Zn)的含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Cu、Fe、Mn和Zn含量(mg/kg)平均值依次为0.72、140.85、 1.42和1.92;(2)所有植物叶片Cu、Fe、Mn和Zn元素含量(mg/kg)分别介于6.1~100.6、6.5~1027.5、46.3 ~1196.7和27.0~338.6,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微量元素含量(mg/kg)平均值表现为Mn(305.3)>Fe (259.3)>Zn(109.9)>Cu(19.3),而其它植物表现为Fe(586.4)>Mn(336.9)>Zn(141.4)>Cu(36.6);(3) 植物微量元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随元素和植物所在的层次不同而异:乔木层植物Cu含量高低排序为干> 根>枝>叶>皮,Fe为根>皮>叶>枝>干;Mn为叶>皮>枝>根>干;Zn为叶>根>枝>皮>干;(4)在 群落垂直结构上,Fe元素含量表现为自上而下递增的趋势,而Cu、Mn和Zn含量规律不明显;(5)植物和土壤 的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相关性均较差;(6)与亚热带其它森林相比,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Cu、Mn和 Zn含量较低,但乔木层植物因具有很强的吸收或富集能力而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绿阔叶林 微量元素含量 分配格局 鼎湖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