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流域氮磷排放与养殖业环境承载力实例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孟岑 李裕元 +4 位作者 许晓光 高茹 王毅 张满意 吴金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5-643,共9页
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之一,也是制约养殖业良性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流域水环境定位观测、耕地氮(N)磷(P)消纳能力以及养殖业调查和土壤分析资料,初... 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之一,也是制约养殖业良性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流域水环境定位观测、耕地氮(N)磷(P)消纳能力以及养殖业调查和土壤分析资料,初步分析了亚热带丘陵区的面源污染现状及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金井河流域134.4km2范围内N、P年负荷分别为N2.72t·km-2和P0.11t·km-2,其中养殖粪便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负荷的贡献率分别约为42.2%和62.0%.区内平均畜禽养殖密度为3.46AU·hm-2(相当于流域内年出栏生猪24.39万头),显著高于现有化肥用量条件下流域的实际承载力1.13AU·hm-2(相当于流域内年出栏生猪6.35万头),因此养殖密度过高是导致研究区水体NP负荷较高的主要原因.区内N、P盈余量分别为N35.8kg·hm-2、P18.61kg·hm-2.研究区基本不施用化肥条件下畜禽养殖业的最大环境承载力为7.26AU·hm-2,在有机肥占合理施肥量30%条件下,当地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承载力为2.74AU·hm-2(相当于流域内年出栏生猪19.50万头).降低养殖密度、调整养殖业空间布局以及提高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是防治当前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流域 畜禽养殖密度 氮磷负荷 环境承载力
原文传递
亚热带典型流域C、N沉降季节变化特征及其耦合输出过程 被引量:5
2
作者 马明真 高扬 郝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9-610,共12页
大气湿沉降是流域生态系统水体中碳氮的重要来源,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江西千烟洲典型亚热带流域降雨过程的碳、氮湿沉降和径流过程的季节性动态特征进行监测分析,探讨流域沉降、径流输出的C、N耦合及平衡关系... 大气湿沉降是流域生态系统水体中碳氮的重要来源,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江西千烟洲典型亚热带流域降雨过程的碳、氮湿沉降和径流过程的季节性动态特征进行监测分析,探讨流域沉降、径流输出的C、N耦合及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千烟洲香溪流域降雨径流中碳氮浓度明显低于雨水,流域大气降水中DOC浓度和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香溪河流域常规水体C∶N均值为2.81,远低于根据Redfield比率得出的适宜浮游生物生长的C∶N(6.6左右),说明外源性N输入导致该流域水体环境处于N过量的状态,长期输出会提高下游鄱阳湖水系的营养化程度。降雨过程对流域碳输入输出平衡影响较小,对氮输入输出平衡的影响较大。流域湿沉降DOC年输入量为69.41 kg hm^(-2)a^(-1),TN湿沉降通量为77.23 kg hm^(-2)a^(-1),碳氮沉降水平受区域降雨量及空气污染情况控制。香溪流域生态系统截留的沉降TN占当地氮肥年均使用量的33.13%,大气降水对亚热带流域生态系统的大量营养物质输入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流域 湿沉降 径流输出 C、N 耦合及平衡
下载PDF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系N_2O扩散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羽 秦晓波 +5 位作者 廖育林 范美蓉 李悦 郗敏 李玉娥 万运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5-223,共9页
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N2O的扩散传输特性,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研究了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2015年4月)脱甲河小流域4级河段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脱甲河水体氨态氮(N... 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N2O的扩散传输特性,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研究了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2015年4月)脱甲河小流域4级河段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脱甲河水体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的年变化范围分别是0.004~8.32(均值1.29±1.49)mg/L、0.01~3.05(均值1.43±0.63)mg/L、0.92~6.72(均值2.99±1.25)mg/L和50.36~248.43(均值138.37±47.56)μS/cm,相应的河流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年变化范围分别是0.006~1.38(均值0.15±0.26)μmol/L和-0.88~337.94(均值32.50±56.41)μg/(m2·h);2)除在冬季河流源头区域观测到个别的负通量外,N2O扩散通量在一年时间内几乎持续处于正值,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季节变化规律为:冬高(70.93±90.89)μg/(m2·h),夏低(12.04±9.02)μg/(m2·h);空间上呈随河流污染负荷梯度的增加通量逐步增加的模式;3)影响脱甲河水体溶存N2O浓度的显著性因子有EC(r=0.45,P<0.05)、NH4+-N(r=0.44,P<0.05)、NO3--N(r=0.52,P<0.05)和DOC(r=0.49,P<0.05);水体N2O扩散通量与NH4+-N(r=0.50,p<0.05)、NO3--N(r=0.58,P<0.05)、DOC(r=0.46,P<0.05)和EC(r=0.50,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水体温度T(r=-0.24,P<0.05)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脱甲小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以及居民生活废水和污水的排入造成的河流水体污染负荷增大是导致脱甲河水体溶存N2O扩散通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可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水系或类似河流N2O扩散特征及影响因素响应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控制 污染 亚热带流域 水系 氧化亚氮 扩散通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碳氮磷生态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性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文 周脚根 +5 位作者 王美慧 韩增 张满意 李裕元 吕殿青 吴金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36-1344,共9页
了解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有助于土壤养分管理。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km2)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em)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该流域土壤有机碳(SO... 了解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有助于土壤养分管理。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km2)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em)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该流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13.09、1.50和0.51gkg-1,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0.42、72.71和7.19,均具有高等变异水平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C:N、C:P、N:P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高、人为干扰少和肥料使用少的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人类活动频繁以及化肥施用量大的农田区。菜地、茶园、林地和稻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P差异显著;在高海拔和陡坡地区,土壤C:N:P均明显偏高。这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碳氮磷比率的空间分异与土地管理措施和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空间分异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
下载PDF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甲烷浓度和扩散通量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羽 李悦 +3 位作者 秦晓波 孔范龙 郗敏 李玉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968-3980,共13页
【目的】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甲烷(CH_4)浓度分布特征及其扩散传输特性。【方法】在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12日),利用扩散模型法对湘江下游脱甲小流域4级河流溶存CH_4浓度及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 【目的】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甲烷(CH_4)浓度分布特征及其扩散传输特性。【方法】在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12日),利用扩散模型法对湘江下游脱甲小流域4级河流溶存CH_4浓度及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脱甲小流域水系溶存CH_4浓度年均值为(0.61±0.43)μmol·L^(-1),变化范围为0.03—2.23μmol·L^(-1);扩散通量在一年内的变化为1.71—290.08(63.36±50.76)μg C·m^(-2)·h^(-1),表现为大气CH_4的净源。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通量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时空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其中季节变化特征均为春高((0.74±0.41)μmol·L^(-1),(93.58±65.24)μg C·m^(-2)·h^(-1)),冬低((0.53±0.38)μmol·L^(-1),(50.79±33.03)μg C·m^(-2)·h^(-1));空间分布呈现自上游到下游波动增加的趋势。影响脱甲小流域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扩散通量的环境因子中,溶解氧(DO:3.49—12.79(7.90±1.78)mg·L^(-1))与河流溶存CH_4浓度(r=-0.39,P<0.001)和扩散通量(r=-0.36,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溶解性有机碳(DOC:0.92—7.38(2.99±1.25)mg·L^(-1))与河流溶存CH_4浓度(r=0.50,P<0.001)和扩散通量(r=0.44,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两者是影响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扩散通量的主导因子;另外,水体铵态氮(NH4+-N:0.02—4.37(1.26±1.03)mg·L^(-1))、硝态氮(NO3--N:0.24—2.66(1.43±0.55)mg·L^(-1))、盐度(以电导率EC表示:50.36—248.43(138.37±47.54)μS·cm-1)与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扩散通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河流水体p H(5.89—8.54(6.82±0.31))与CH_4浓度呈正相关(r=0.20,P<0.05),与通量之间无显著关联。【结论】脱甲小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畜牧养殖以及居民生活废水和污水的排入造成的河流水体中DOC、氮含量的增加以及DO的降低,均能加剧河流中溶存CH_4气体的产生和排放,使其成为大气CH_4的一个重要潜在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流域 水系 甲烷 浓度 扩散通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亚热带小流域土壤氮磷分布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12
6
作者 金慧龙 李裕元 +2 位作者 高茹 刘新亮 吴金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3-126,共4页
土壤氮磷积累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探讨土壤氮磷含量的分布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选取位于长沙县金井镇的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表层土壤(0-20cm)为采样对象,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共采集样品1 118个。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分析单... 土壤氮磷积累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探讨土壤氮磷含量的分布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选取位于长沙县金井镇的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表层土壤(0-20cm)为采样对象,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共采集样品1 118个。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分析单元,分析说明了土壤全氮、全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6,0.54g/kg,变异系数分别为34.9%和46.3%,均属于中等变异。菜地土壤全氮含量主要分布在1.8~2.4g/kg区间,旱地和水田为1.2~1.8g/kg,林地和茶园为0.6~1.2g/kg;菜地土壤全磷含量主要分布在大于1.0g/kg区间,旱地为0.6~0.8g/kg,水田为0.4~0.6g/kg,林地和茶园为0.2~0.4g/kg。结合地下水氮磷含量分析表明,土壤氮素含量与地下水铵态氮含量增加有关,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其中水田的影响尤为突出;土壤磷素的淋失可能具有季节性差异,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环境效应 地下水 亚热带流域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区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系统磷素径流输出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金玲 张甘霖 +1 位作者 张华 周瑞荣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41,共6页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是目前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以位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的安徽省宣城市梅村中 2个相邻的支流域为实例 ,研究了具有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农 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水的磷素含量和输出 .结果表明 :林地 水塘 农田 村...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是目前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以位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的安徽省宣城市梅村中 2个相邻的支流域为实例 ,研究了具有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农 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水的磷素含量和输出 .结果表明 :林地 水塘 农田 村庄系统水溶性磷 (DP)含量 林地 水塘系统DP含量和林地 农田系统DP含量 ,后二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林地 水塘 农田 村庄系统悬浮泥粒结合态磷 (PAP)含量 林地 农田系统PAP含量 >林地 水塘系统PAP含量 ,三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总磷的输出量为 :林地 水塘 农田 村庄系统 林地 农田 >林地 水塘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对磷素输出有明显影响 ,村庄的存在显著地影响下游的水质 ,农田 (水稻田 )显著地增加悬浮颗粒和颗粒含磷的输出 .流域磷素主要是随土壤泥粒的流失而输出 ,在 3个系统中磷素的含量都以PAP的含量为主 ,占水中全磷量的 73 %~ 99% ,平均为 90 % .流域 3种土地利用系统地表径流水中的PAP的含量(PAP <40 0mg/L时 )均与悬浮泥粒的含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 ,而只有林地 水塘 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丘陵区流域 土地利用 径流 输出特征
下载PDF
贵州典型喀斯特流域土壤氧化铁特征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徐祖亮 陆晓辉 +1 位作者 曾海莲 邹钰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4-1298,共15页
探究亚热带喀斯特流域土壤氧化铁特征及其分异,对认识这类特殊地域综合体上土壤的发生发育及类型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内53个典型剖面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并计算其风化... 探究亚热带喀斯特流域土壤氧化铁特征及其分异,对认识这类特殊地域综合体上土壤的发生发育及类型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内53个典型剖面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并计算其风化度指标,分析土壤氧化铁特征及其分异情况,探讨成土环境和土壤属性对氧化铁特征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诊断表层至诊断表下层,全铁、游离铁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25.54%和39.63%,铁氧化物具有在诊断表下层富集的特征;诊断表层铁活化度高于诊断表下层,而铁游离度和铁晶胶率与之相反。大部分诊断表下层土壤游离铁在30 g·kg^(-1)以上,铁游离度≥50%,铁活化度<30%,土壤处于中期脱硅富铝化阶段。母岩、土地利用、流域部位、有机质、pH、黏粒阳离子交换量和质地等对不同形态土壤氧化铁含量及其风化度指标分异均有显著影响(P<0.05);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母岩与有机质对各氧化铁特征(除铁游离度)分异的解释力较大,二者交互作用下的q值最大(全铁41.9%、游离铁39.8%、非晶质铁40.1%、铁活化度41%、铁晶胶率52.5%),因此母岩和有机质为亚热带喀斯特流域土壤氧化铁特征分异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 影响因素 亚热带喀斯特流域 贵州省
下载PDF
亚热带典型小流域总氮最大日负荷(TMDL)及影响因子研究——以金井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孟岑 李裕元 +4 位作者 吴金水 周脚根 尹黎明 王毅 李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0-709,共10页
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0个典型小流域,根据土地利用和畜禽养殖密度分为4种类型(森林、森林-种植、养殖和种植-养殖小流域),并基于近3年小流域把口站的原位观测数据,采用负荷历时曲线模型(LDC)计算了不同类型小... 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0个典型小流域,根据土地利用和畜禽养殖密度分为4种类型(森林、森林-种植、养殖和种植-养殖小流域),并基于近3年小流域把口站的原位观测数据,采用负荷历时曲线模型(LDC)计算了不同类型小流域水体总氮(TN)的最大日负荷(TMDL),运用灰度分析法定量研究了不同流量阶段小流域主要因子对TN负荷消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流域TN负荷特征与流域类型密切相关,10个小流域TN年均负荷为739.0~2798.4 kg·km-2·a-1,由小到大依次为森林、森林-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小流域,其中,养殖、种植-养殖小流域水质整体超标严重,且应针对中、低流量条件下(秋、冬季节)负荷进行消减,而森林-种植小流域TN负荷超标情况略好,但高流量阶段(春、夏)超标率过高.灰度分析结果表明,TN负荷消减率在高、中流量阶段下主要受农田面积比例影响,而低流量阶段受畜禽密度影响.农田面积比例对高、中流量段TN消减率影响显著,而畜禽养殖密度在低流量段具有更大影响,小流域景观越破碎、类型越丰富、斑块分布越零散、形状越复杂,TN负荷通量则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DL TN负荷 负荷历时曲线 灰度分析 亚热带流域
原文传递
亚热带典型小流域磷收支及流失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美慧 周脚根 +6 位作者 韩增 孟岑 杨文 焦军霞 程牧春 李裕元 吴金水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磷素(P)在环境中的过量累积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论文以湖南省长沙县脱甲河农区小流域(52km2)和涧山河森林一农区小流域(50km2)为研究单元,基于人户调查资料和连续4a的流域把口站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采用物质流分... 磷素(P)在环境中的过量累积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论文以湖南省长沙县脱甲河农区小流域(52km2)和涧山河森林一农区小流域(50km2)为研究单元,基于人户调查资料和连续4a的流域把口站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小流域P的收支平衡及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农区小流域出口地表水总磷(TP)含量变化为0.03-0.68mg·L-1,平均含量为0.21mg·L-1,整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一农区小流域TP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35mg·L-1,平均为0.08mg·L-1,整体为Ⅱ类水质,表明森林一农区小流域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农区小流域。农区小流域P的环境滞留强度(32.0kg·hm-2·a-1)显著高于森林一农区小流域(20.6kg·hm-1·a-1),对环境影响更大。以2013年为例,农区小流域P的主要输入项为饲料,占53.1%,森林-农区小流域则以肥料为主,占53.0%;两个流域的P输出项都以植物和畜禽产品输出为主,均占总输出量的94.0%左右。控制小流域肥料和饲料投入、增加循环利用途径以及提高P利用率是当前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负荷 磷收支平衡 入户调查 亚热带流域 富营养化
原文传递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与淋失风险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文 周脚根 +5 位作者 焦军霞 王美慧 孟岑 李裕元 吕殿青 吴金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1-549,共9页
肥料过施导致的土壤磷素累积和淋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 km2)为研究区,采用高密度布点采样、Arc GIS软件和属性相似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有效磷(Olsen-P... 肥料过施导致的土壤磷素累积和淋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 km2)为研究区,采用高密度布点采样、Arc GIS软件和属性相似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以P计,下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磷素的淋失风险.结果表明,菜地、果园、稻田和茶园土壤Olsen-P平均含量为62.0、16.1、14.4和13.7 mg·kg-1,是林地(平均含量为2.36 mg·kg-1)的5.8~26.3倍.5个土地利用类型土壤Olsen-P含量均具有高等变异水平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C0/(C0+C)=50%),这与区内地形地貌、土壤母质、人工施肥等具有密切关系.根据土壤0.01 mol·L-1Ca Cl2浸提态P和Olsen-P的非线性关系可确定区内红壤和水稻土P的淋失风险临界值分别为69.97和98.40 mg·kg-1,并据此对脱甲河小流域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旱地土壤具有明显较高的淋失风险,其中中等以上的比例占36.4%,而稻田土壤仅有0.2%,为中等以上淋失风险.因此,控制旱地(尤其是菜地)磷肥的投入是降低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P淋失风险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 土地利用 土壤磷素累积 淋失风险 空间变异 属性相似反距离加权
原文传递
亚热带小流域COD负荷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梦霞 周脚根 +4 位作者 黄新 谢可军 李冀 吕殿青 李裕元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8-175,共8页
化学需氧量(COD)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9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5 a(2011-2015)的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亚热带典型小流域COD浓度与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5 a来COD浓... 化学需氧量(COD)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9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5 a(2011-2015)的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亚热带典型小流域COD浓度与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5 a来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1-42.63 mg/L,平均值为12.95 mg/L。不同类型小流域COD平均浓度的变化顺序为:种养>养殖>森林-种植>森林,从季节变化来看,COD浓度夏秋季节较高,而冬季与春季相对较低;从年际变化来看,从2011年到2015年COD浓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COD月负荷的变化范围为3.15-1 086.6 kg/hm^2,研究区平均值为152.06 kg/hm2,不同类型小流域COD负荷时空变化规律与浓度基本一致。3)COD浓度主要与畜禽养殖密度及人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6(P<0.05)和0.69(P<0.05);COD负荷则与养殖密度、种植比例、径流深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P<0.05)、0.69(P<0.05)和0.54(P<0.05)。适当控制畜禽养殖密度、加强小流域生活污水治理以及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控制亚热带小流域COD排放的关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流域 化学需氧量(COD) COD负荷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AN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DEX DEFINED BY MOISTURE TRANSPORT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萍 汤绪 +1 位作者 何金海 陈隆勋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8年第1期61-64,共4页
Using dai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and observation rainfall data in China for the 1971-2000 period, a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dex has been defined by meridional moisture transport of the total atmosphere co... Using dai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and observation rainfall data in China for the 1971-2000 period, a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dex has been defined by meridional moisture transport of the total atmosphere colum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dex defined by the difference of meridional moisture transport between 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intensity of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High (low) index is corresponding to strong (weak)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And the new index is well related to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 addition, the convergence of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west Pacific via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at from the North China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nomalously excessive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isture transport index subtropical monsoo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Plant-Driven Mineral Weathering in an Aggrading Forested Watershed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3
14
作者 ZUO Shuangmiao YANG Jinling +2 位作者 HUANG Laiming David G.ROSSITER ZHANG Ganl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817-828,共12页
Plant growth contributes to mineral weathering, but this contribu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Weathering rates in an aggrading forested watershed in subtropical China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geochemical mass balan... Plant growth contributes to mineral weathering, but this contribu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Weathering rates in an aggrading forested watershed in subtropical China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geochemical mass balance. Rainfall, dry deposition, and streamwater were monitored from March 2007 to February 2012. Samples of vegetative components, rainfall, dry deposition, streamwater, representative soils, and parent rock were collected and determined for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 and clarifying plant-driven weathering mechanisms stoichiometrically. Ignoring biomass, weathering rates of Ca^2+, Mg^2+, Na^+, and Si were 25.6, 10.7, 2.8, and 51.0 kg ha^-1 year^-1, respectively. Taking biomass into consideration, weathering rates of Ca^2+, Mg^2+, and Si and the sum of weathering rates of Ca^2+, Mg^2+, Na^+, K^+, and Si were 2.6, 1.8, 1.2, and 1.5-fold higher than those ignoring biomass, respectively. This is attributed to plant-driven weathering due to the nutrient (e.g., Ca^2+, Mg^2+, and K^+) absorption by vegetation and substantial proton production during assimilation of these nutrients, with the former acting as a pump for removing weathering products and the latter being a source of weathering agents solubilizing mineral components. The same pattern of weathering, i.e., higher rates of weathering with than without including biomass in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 was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however, the extent to which plants drive weathering rates varied with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ic zones. The documented biological weathering driven by plants is expected to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regulating nutrient cycling and material flows within the Earth's Critical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OCHEMISTRY BIOMASS Earth's Critical Zone geochemical mass balance nutrient absorption stoichiometric analysis vegetation weathering mechanis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