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湖泊—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赵帅营 林秋奇 +1 位作者 刘正文 韩博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5-413,共9页
星湖位于广东省境内,是一个南亚热带浅水自然湖泊,由5个子湖组成,是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为了解这一典型南亚热带富营养湖泊的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于2002年对该湖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星湖的后生浮游动物基本上为广温种类... 星湖位于广东省境内,是一个南亚热带浅水自然湖泊,由5个子湖组成,是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为了解这一典型南亚热带富营养湖泊的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于2002年对该湖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星湖的后生浮游动物基本上为广温种类,兼具一些嗜暖种。轮虫在种类数、数量和生物量上均占优势,其优势种为臂尾轮虫。在4个子湖中,波海湖的臂尾轮虫数量最高,与该子湖营养水平较高相对应。桡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在数量上以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为主,并且在7、8月份数量较高,优势种为温中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枝角类优势种则是长额象鼻溞和颈沟基合溞。两类浮游甲壳动物成体的数量均比较低。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均下降,两类甲壳动物均向小型种类演替。和我国北亚热带的富营养化湖泊相比,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都明显偏低,这可能反映了南亚热带浅水湖泊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湖泊 浅水湖泊 后生浮游动物 轮虫 枝角类 桡足类
下载PDF
亚热带湖泊中一种剑水蚤──Mesocyclops notius Kiefer的形态及生态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5
2
作者 谢平 高村典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4-340,共7页
本文报道了对一亚热带湖泊中的Mesocyclopsnotius的形态及生态学研究。将从扁担塘采得的标本形态学特征与Kiefer和Velde从澳大利亚的标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扁担塘,M.notius与2种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taihokuensisHarada... 本文报道了对一亚热带湖泊中的Mesocyclopsnotius的形态及生态学研究。将从扁担塘采得的标本形态学特征与Kiefer和Velde从澳大利亚的标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扁担塘,M.notius与2种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taihokuensisHarada和T.brevifurcatusHarada为春季和夏季剑水蚤的优势种,而CyclopsvincinusvincinusVljanin为冬季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剑水蚤 亚热带湖泊 形态 生态学
下载PDF
浅水草型湖泊──扁担塘中桡足类的群落结构(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平 高村典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本文研究了一浅水草型湖泊──扁担塘中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及现存量。在一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14种浮游桡足类(9种剑水蚤和5种哲水蚤)。根据年平均密度,剑水蚤的优势种为:Mesocyclops notius,Cyclops vinci... 本文研究了一浅水草型湖泊──扁担塘中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及现存量。在一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14种浮游桡足类(9种剑水蚤和5种哲水蚤)。根据年平均密度,剑水蚤的优势种为:Mesocyclops notius,Cyclops vincinuis vincinus和Thermocyclops brevifurcatus,而哲水蚤的优势种为Meodiaptomus yantsekiangensis和Sinocalanus dorrii。通过比较长江沿岸的5个湖泊的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发现,桡足类的种类数并不与湖泊面积大小成正比,这与Dodson通过研究欧洲及北美湖泊中的枝角类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此外,虽然这5个湖泊中的桡足类的种类数多达35种,但每个湖泊中的优势种都非常相似地集中到少数几个属或种,而其它均为偶尔性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亚热带湖泊 物种丰度 沉水植物 生态学研究
下载PDF
沉积物再悬浮对食浮游动物鱼类捕食浮游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礼斌 陈非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1-916,共6页
在亚热带浅水湖泊中,由风浪引起沉积物再悬浮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沉积物再悬浮一方面直接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影响食浮游动物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捕食而产生间接影响.以食浮游动物鱼类——餐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为实验... 在亚热带浅水湖泊中,由风浪引起沉积物再悬浮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沉积物再悬浮一方面直接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影响食浮游动物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捕食而产生间接影响.以食浮游动物鱼类——餐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为实验对象,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不同再悬浮条件下餐条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有餐条的处理组中,大型枝角类短钝溞(Daphnia obtusa)只在弱再悬浮条件下出现,并成为枝角类群落的优势种;在无餐条的处理组中,短钝溞生物量随再悬浮强度减弱而增加.强再悬浮(无餐条)和无再悬浮(有餐条)条件下,小型枝角类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和盘肠溞(Chydorus sp.)为优势种.无论有、无餐条条件下,桡足类优势种均为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其生物量随再悬浮强度减弱而增加.所有处理组中,轮虫丰度均低于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研究表明,在亚热带浅水湖泊中,适当的悬浮质浓度既能干扰食浮游动物鱼类对大型浮游动物的捕食,又不影响大型浮游动物的生存,使得它们保持一定的丰度,通过对浮游植物的摄食,降低叶绿素a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再悬浮 浮游动物 餐条 群落结构 亚热带浅水湖泊 太湖
下载PDF
洋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生态修复的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素霞 吴家乐 +4 位作者 何小林 钟萍 何虎 于谨磊 刘正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682,共6页
生态修复广泛应用于温带湖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亚热带湖泊中的应用还较少.亚热带浅水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主要以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为主,往往缺乏大型浮游动物.因此,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在亚热带湖泊的应用效果受到质疑.为探究亚热带浅水... 生态修复广泛应用于温带湖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亚热带湖泊中的应用还较少.亚热带浅水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主要以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为主,往往缺乏大型浮游动物.因此,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在亚热带湖泊的应用效果受到质疑.为探究亚热带浅水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生态修复的响应及其影响因子,于2017年8月开始在湖北鄂州洋澜湖实施鱼类去除、添加锁磷剂和聚合氯化铝及重建沉水植被等生态修复措施.修复后,修复区水体营养盐、叶绿素a的浓度显著低于未修复区,水体透明度显著上升;浮游动物种类数(43种)高于未修复区(33种);大型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增加并在冬季成为优势种类,但在春末消失,而未修复区优势类群主要以轮虫(晶囊轮属、臂尾轮属)和小型枝角类为主;体长在1.60-2.25 mm的个体仅出现在修复区,而未修复区浮游动物体长<0.6 mm的个体占94%.本研究表明包括鱼类去除在内的修复手段可以提高洋澜湖大型浮游动物的密度,但难以长时间维持;因此,亚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修复必须结合沉水植物恢复等其他手段,才能建立稳定的清水态生态系统.(图6参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鱼类去除 浮游动物体长 蚤状溞 亚热带浅水湖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