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细胞株CNE1、HONE1、C666-1和CNE2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速度测定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雯珺 郑小康 +3 位作者 刘佳宾 袁亚维 陈龙华 孙恒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7-778,共2页
目的测定CNE1、HONE1、C666-1和CNE2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速度参数-半修复时间(repair half-time,T1/2)。方法设0s、15s、30s、1h、2h、4h及6h共7个间隔时间,将8Gy照射剂量分为平分为两个4Gy间断照射4株细胞。采用集落形成法得到4株细胞... 目的测定CNE1、HONE1、C666-1和CNE2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速度参数-半修复时间(repair half-time,T1/2)。方法设0s、15s、30s、1h、2h、4h及6h共7个间隔时间,将8Gy照射剂量分为平分为两个4Gy间断照射4株细胞。采用集落形成法得到4株细胞在不同间隔时间两个4Gy照射后的存活分数。拟合细胞存活分数随间隔时间延长的变化曲线,并测算出T1/2。结果CNE1、HONE1、C666-1和CNE2的T1/2分别为18、22、29和27s。结论鼻咽癌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速度较快。提示调强放疗中被延长的分次照射时间(15~45s)可能导致鼻咽癌细胞的辐射死灭效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亚致死性损伤 半修复时间
下载PDF
分割放射中小肠上皮细胞亚致死性损伤修复的特点 被引量:1
2
作者 冯炎 刘泰福 +1 位作者 桑梅仙 郑秀英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23-26,共4页
本文研究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分割照射时亚致死性损伤修复的特点。定量测定每次照射后修复的剂量(D_R值)。结果见到D_R的大小与照射的剂量有关。但每次照射后修复的百分比(F_R)均为50%左右。STRANDQVIST曲线指出其修复斜率为0.25。这和皮... 本文研究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分割照射时亚致死性损伤修复的特点。定量测定每次照射后修复的剂量(D_R值)。结果见到D_R的大小与照射的剂量有关。但每次照射后修复的百分比(F_R)均为50%左右。STRANDQVIST曲线指出其修复斜率为0.25。这和皮肤等组织相似。应用线性—平方概念(L-Q模式)分析了细胞生存数为20时的等效总剂量,求得小肠上皮细胞的α/β比值为10.7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上皮细胞 损伤 亚致死性 修复
下载PDF
冷冻对冷饮中大肠埃希菌亚致死性损伤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秀杰 宋凤燕 徐燕 《职业与健康》 CAS 2005年第11期1687-1688,共2页
目的在灭菌的冷饮中加入大肠埃希菌(8099),观察大肠埃希菌经冷冻(-20℃)后在3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方法将经过90 mim和(48±2)h冷冻后的大肠埃希菌用倾注法在胰化大豆琼脂(TSA),单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下简称单料)和双倍乳糖胆盐... 目的在灭菌的冷饮中加入大肠埃希菌(8099),观察大肠埃希菌经冷冻(-20℃)后在3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方法将经过90 mim和(48±2)h冷冻后的大肠埃希菌用倾注法在胰化大豆琼脂(TSA),单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下简称单料)和双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下简称双料)上培养,进行菌落计数,并计算出单料,双料培养基上菌落数减少的百分比。结果大肠埃希菌在活菌浓度为10-3cfu/ml时冷冻后与TSA相比,单料上的菌落数减少51.2%,双料减少33.4%。大肠埃希菌在3种培养基上冷冻90 min和(48±2)h,菌落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亚致死性损伤菌在TSA上能够生长,而在含胆盐的单料和双料上则菌落数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8099) 冷冻 亚致死性损伤
下载PDF
化学消毒剂所致炭疽杆菌芽胞亚致死性损伤特征的研究
4
作者 刘磊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1996年第6期27-29,共3页
在食品加工贮藏、制药、养殖、医院及某些实验室等场所,经常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微生物,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但常不能杀死全部微生物,而使部分残存的微生物细胞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称为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ly injured,SI)。... 在食品加工贮藏、制药、养殖、医院及某些实验室等场所,经常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微生物,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但常不能杀死全部微生物,而使部分残存的微生物细胞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称为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ly injured,SI)。亚致死性损伤的微生物细胞是一种在生理上存在缺陷但仍活存的微生物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细胞又能恢复其原来的特性。如果在不适当的培养条件下,损伤细胞不能生长繁殖,则会误判为已经死亡。不同理化因素所引起微生物细胞的损伤机理、损伤恢复以及检出方法已有许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剂 炭疽杆菌芽胞 亚致死性损伤
下载PDF
密闭舱内亚致死性爆炸伤大鼠脑组织及血浆内5-羟色胺的变化及对旷场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蒋晓江 李训军 +1 位作者 赖西南 潘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观察密闭舱内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大鼠血浆和额叶皮质内5-羟色胺(5-HT)的变化及其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在密闭舱内亚致死剂量爆炸伤的大鼠模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分析爆炸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和额叶皮质内5-HT浓度... 目的:观察密闭舱内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大鼠血浆和额叶皮质内5-羟色胺(5-HT)的变化及其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在密闭舱内亚致死剂量爆炸伤的大鼠模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分析爆炸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和额叶皮质内5-HT浓度的变化,应用旷场行为观察箱观察大鼠旷场行为。结果:①舱内及舱外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大鼠血浆和脑组织内5-HT含量短暂升高后出现明显降低;②舱内爆炸伤后额叶皮质5-HT在48 h达峰值,随后下降,而舱外爆炸伤后在24 h即达峰值,随后下降;③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后大鼠旷场行为明显增加,且舱内明显高于舱外。结论:大鼠旷场行为变化与血浆5-HT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舱室 亚致死性爆炸伤 应激障碍 5-羟色胺
原文传递
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乳酸亚致死性损伤与复活研究
6
作者 石慧 陈卓逐 +1 位作者 庞宇轩 阚建全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15,共7页
亚致死性损伤菌(SI菌)难以彻底消除,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已引起高度重视,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乳酸存在于很多酸性食品或者发酵食品中,可能导致SI菌的产生。本研究以具有强耐酸性的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为研究对象,通过TSA... 亚致死性损伤菌(SI菌)难以彻底消除,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已引起高度重视,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乳酸存在于很多酸性食品或者发酵食品中,可能导致SI菌的产生。本研究以具有强耐酸性的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为研究对象,通过TSA/VRBA双培养基计数方法得到亚致死性损伤率及复活率,结果显示:乳酸会导致SI菌产生,损伤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37℃下pH 4.0乳酸处理90 min时损伤率达到100%。损伤菌在37℃下minA培养基(加入酪蛋白水解物)中孵育80 min可完全复活。minA培养基中去除PO43-或酪蛋白水解物均使复活时间延长到120 min,去除葡萄糖复活时间延长到100 min。Mg2+缺失在复活中无显著作用。通过荧光素二乙酸酯/碘化丙啶双染色法以及A260和A280检测,观察到损伤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代谢活性降低,外渗核酸及蛋白质增多,复活后恢复到正常菌状态。这些结果说明在复活过程中,细胞膜修复,代谢活性增强,氨基酸摄取或氨基酸依赖型耐酸系统的激活,ATP合成可能是复活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亚致死性损伤 复活 乳酸 代谢
原文传递
亚致死性高热抑制MCF-7细胞侵袭性的研究
7
作者 黄耀禹 梁梦迪 +1 位作者 周文斌 王水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754-1759,共6页
目的亚致死高热对乳腺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是热消融技术在临床应用和推广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观察亚致死性高热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 目的亚致死高热对乳腺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是热消融技术在临床应用和推广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观察亚致死性高热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将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置于44、47和50℃的水浴锅中加热10min,以模拟热消融术中产生的亚致死性高温环境,而后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存活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以及存活细胞中EMT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MCF-7细胞经亚致死性高热作用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部分细胞趋于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44、47和50℃于12h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3.4±1.1)%、(80.1±1.2)%和(76.6±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3±1.6)%,H=10.385,P=0.016;实验组50℃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2h后各时间点人乳腺癌MCF-7细胞数均有减少,47和50℃实验组24h后以及44℃实验组3d后对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迁移实验中,每个高倍视野下实验组44、47℃穿过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细胞数分别为(154±12)、(43±8)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20)个,H=11.395,P=0.003;实验组47℃穿膜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2。在侵袭实验中,每个高倍视野下实验组44、47℃穿过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细胞数分别为(86±7)、(47±10)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16)个,H=12.500,P=0.002;实验组47℃较对照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P=0.001。全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44、47℃实验组E-cadherin/GAPDH分别为0.810±0.048、0.763±0.059,与对照组的0.849±0.0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200,P=0.202;44、47℃实验组Vimentin/GAPDH分别为0.161±0.020、0.163±0.020;与对照组的0.155±0.0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800,P=0.670。结论亚致死性高热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同时尚可抑制其迁移及侵袭能力,而并不诱导其发生EMT样改变,提示热消融技术可能在灭活靶区肿瘤细胞的同时短时间内抑制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是一种较为安全的乳腺癌局部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消融技术 亚致死性高热 乳腺癌细胞 MCF-7细胞
原文传递
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卓然 张秀英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2,共3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细胞损伤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肝细胞变性,也称为亚致死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损伤 脂肪肝 酒精 损伤机制 亚致死性损伤 临床病理 肝纤维化 综合征
下载PDF
低氧预处理对缺血性卒中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雯 徐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脑保护作用 缺血卒中 低氧预处理 机体缺血 细胞坏死 损伤程度 损伤因素 亚致死性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放射生物特性初步探讨及不同分割照射方式细胞存活率的比较
10
作者 赵奇 周菊英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516-518,545,共4页
目的 探讨相同剂量下不同分割照射方式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S-801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S-801,进行半固体培养基集落形成实验,RADIO-MED软件拟合剂量-存活曲线,得到相关参数D0、Dq、N值,分析白血病细胞的亚... 目的 探讨相同剂量下不同分割照射方式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S-801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S-801,进行半固体培养基集落形成实验,RADIO-MED软件拟合剂量-存活曲线,得到相关参数D0、Dq、N值,分析白血病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并对比相同剂量下单次照射组与分次照射组(8Gyvs4Gy×2;12Gy vs 2Gy×2×3)的细胞存活率差异。结果1.K562和S-801两种白血病细胞的剂量-存活曲线肩段都很窄,Dq值分别为0.39和0.28;2.相同剂量下单次与分次照射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很弱。在分次照射间期几乎不存在放射损伤修复,相同剂量下单次照射与分次照射效应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放疗 单次照射 分次照射 白血病细胞 亚致死性损伤
下载PDF
鼻咽鳞癌CNE1、CNE2细胞系IMRT模式离体照射生物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志 邬蒙 +2 位作者 何秀琴 王小平 陈文学 《实用癌症杂志》 2008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观察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模式单次剂量输出时间延长对鼻咽鳞癌CNE1、CNE2细胞放射生物效应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制定个体化IMRT计划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急速照射指数生长期的CNE1细胞、CNE2细胞9个剂量点,采用克隆分析法计... 目的观察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模式单次剂量输出时间延长对鼻咽鳞癌CNE1、CNE2细胞放射生物效应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制定个体化IMRT计划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急速照射指数生长期的CNE1细胞、CNE2细胞9个剂量点,采用克隆分析法计算细胞存活分数,运用单靶多击和线性二次方程数学(LQ)模型拟合曲线,求出2种细胞放射生物学参数。将指数生长期的CNE-1细胞、CNE-2细胞分成3个组:①EBRT组;②IMRT模式15min照射组;③IMRT模式30min照射组(单次剂量输出时间延长至15min和30min)。每组照射总剂量为6Gy,1次/天,2Gy/次,连续照射3天,采用克隆分析法计算细胞的存活分数。结果急速照射1次后的各点细胞存活率以单靶多击模型拟合曲线,得出CNE1细胞D0值为0.88Gy,Dq值为0.47Gy,N值为3.5,CNE2细胞D0值0.60Gy,Dq值为0.36Gy,N值为4.0;以LQ模型拟合曲线,得出CNE1细胞α值为0.16Gy-1,β值为0.089Gy-2,α/β值为1.8Gy,CNE2细胞α值为0.97Gy-1,β值为0.086Gy-2,α/β值为11.3Gy。CNE1细胞EBRT组细胞存活率为7.21%,IMRT模式15min照射组为8.85%,IMRT模式30min照射组为9.92%,IMRT模式组随着单次剂量时间延长到15min和30min,细胞存活率较EBRT组明显增加,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CNE2细胞EBRT组为0.190%,IMRT模式15min照射组为0.204%,IMRT模式30min照射组细胞存活率为0.207%,t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咽高分化鳞癌CNE1细胞具有较低的α/β值及较大的D0、Dq值,相对于鼻咽低分化鳞癌CNE2细胞具有较强的亚致死性修复(SLDR)能力。SLDR能力在单次剂量延长的放疗中对细胞存活起重要作用。IMRT模式单次剂量输出时间延长将使CNE1细胞存活率增加明显,而CNE2细胞增加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形调强放疗 生物效应 细胞存活曲线 亚致死性损伤修复
下载PDF
胆盐抑制冷冻保存大肠杆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悦红 胡秀杰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13-213,226,共2页
目的:在灭菌的冷饮中加入大肠杆菌(ATCC8099),观察大肠杆菌经冷冻(-20℃)后在3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方法:将经过不同时间冷冻后的大肠杆菌用倾注法在胰化大豆琼脂(TSA),单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下简称单料)和双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下简... 目的:在灭菌的冷饮中加入大肠杆菌(ATCC8099),观察大肠杆菌经冷冻(-20℃)后在3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方法:将经过不同时间冷冻后的大肠杆菌用倾注法在胰化大豆琼脂(TSA),单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下简称单料)和双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下简称双料)上培养,进行菌落计数,并计算出单料,双料培养基上菌落数减少的百分比。结果:大肠杆菌在活菌浓度为10-3cfu/m l时冷冻后与TSA相比,单料上的菌落数减少51.2%,双料减少33.4%。结论:经不同时间冷冻的大肠杆菌在3种培养基上,菌落数有明显差异。亚致死性损伤菌在TSA上能够生长,而在含胆盐的单料和双料上则菌落数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8099) 冷冻 亚致死性损伤
下载PDF
大鼠脊髓辐射半生物效应剂量的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炎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6期455-457,共3页
颈部脊髓的半生物效应剂量(top-μp dose)为16Gy时,在放射后24h或6周应用半生物效应剂量,其生物效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细胞亚致死性损伤修复于放射后24h内完成,放射后6周内无细胞的增殖。若在临床相关剂量即每次2Gy照射时,半生物效应... 颈部脊髓的半生物效应剂量(top-μp dose)为16Gy时,在放射后24h或6周应用半生物效应剂量,其生物效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细胞亚致死性损伤修复于放射后24h内完成,放射后6周内无细胞的增殖。若在临床相关剂量即每次2Gy照射时,半生物效应剂量的应用会导致生物效应的下降。作者对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效应剂量 亚致死性 损伤修复
下载PDF
LncRNA RNU12上调热休克蛋白72抑制重组人TRAIL蛋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施翰 邓青松 +3 位作者 蒋家云 邹孟达 谭运华 马宽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3-839,共7页
目的探讨46~50℃时抑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蛋白促肝癌细胞凋亡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建立肝癌细胞亚致死性热温度模型,在不同温度(43、46、50℃)条件下... 目的探讨46~50℃时抑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蛋白促肝癌细胞凋亡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建立肝癌细胞亚致死性热温度模型,在不同温度(43、46、50℃)条件下分别处理10 min,Annexin-V/PI染色检测重组人TRAIL蛋白对肝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以常温37℃作为对照组。根据前期肝癌细胞Agilent Human lnc RNA+mRNA Array V4.0芯片表达谱数据,选定50℃时特异性高表达的LncRNA RNU12作为研究对象。构建LncRNA RNU12-sh RNA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MHCC97-H细胞。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感染前后不同温度组中热休克蛋白72(heat shock protein 72,HSP72)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LncRNA RNU12慢病毒干扰载体对TRAIL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LncRNA RNU12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温度在43℃时促进重组人TRAIL蛋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功能,46~50℃时抑制重组人TRAIL蛋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功能。HSP72 mRNA在4个温度组中的表达均较干扰前明显降低(P<0.01);在蛋白水平,37、46、50℃组较干扰前显著降低(P<0.05)。转染后,46、50℃条件下TRAIL蛋白诱导MHCC97-H细胞凋亡分别上升7.36%、8.84%(P<0.01)。利用RNA-FISH技术确定50℃时LncRNA RNU12主要在MHCC97-H细胞细胞核中表达。结论 LncRNA RNU12在转录水平上调HSP72表达可能是46~50℃时抑制重组人TRAIL蛋白促肝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凋亡 长链非编码RNA 亚致死性热温度 HSP72
下载PDF
冻融处理时氧化应激对空肠弯曲杆菌的灭活作用
15
作者 吕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75-75,共1页
空肠弯曲杆菌是导致全球细菌性肠炎的主要原因。它是一种微需氧病原菌,易受氧化应激的影响。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的科研人员调查了冻融处理产生的氧化应激对空肠弯曲杆菌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处理可以导致细菌细胞死亡以及亚致死... 空肠弯曲杆菌是导致全球细菌性肠炎的主要原因。它是一种微需氧病原菌,易受氧化应激的影响。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的科研人员调查了冻融处理产生的氧化应激对空肠弯曲杆菌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这种处理可以导致细菌细胞死亡以及亚致死性损伤。后者可能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增强。他们将细菌在4℃有氧环境下保存2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杆菌 氧化应激 灭活作用 冻融 细菌肠炎 亚致死性损伤 科研人员 法国巴黎
下载PDF
大鼠脊髓分次照射修复过程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炎 蒋国梁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1993年第4期46-49,83,共5页
本文研究了大鼠颈部脊髓分割照射后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过程。在长疗程照射中,应用Top-up剂量概念,相当于16Gy。脊髓的亚致死性损伤在照射后24h内完成.至少照射后6周内无细胞的增殖。亚致死性损伤修复指数为0.44,不同于早期反应组织。当... 本文研究了大鼠颈部脊髓分割照射后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过程。在长疗程照射中,应用Top-up剂量概念,相当于16Gy。脊髓的亚致死性损伤在照射后24h内完成.至少照射后6周内无细胞的增殖。亚致死性损伤修复指数为0.44,不同于早期反应组织。当以每次剂量1:2Gy或1.5Gy,相隔8h照射时,ED_(50)并没有增加。这与不完全性亚致死性损伤修复有关。根据单因素模式分析,α/β为2.1Gy,半修复期为2~7h。可是双因素模式却指出,虽然,α/β值仍为2.1Gy.但其T1/2却为0.7h和4.0h时,它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原因是可能不同的修复速度来自于不同的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β比 辐射耐受 亚致死性损伤
原文传递
甘氨比唑钠对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放疗增敏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翁欣然 吴剑 +1 位作者 李德和 卢晓红 《中国辐射卫生》 2010年第2期207-208,共2页
关键词 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消化道肿瘤 甘氨双唑钠 放疗增敏 疗效观察 亚致死性损伤 DNA聚合酶Β 化疗毒副反应
原文传递
大鼠脊髓分次照射修复过程(Ⅱ)
18
作者 冯炎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9-11,66,共4页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 ,把每日放射改为隔日放射 ,分 2次 ,相隔 6小时或 8小时即相隔 6 /4 2小时及 8/4 0小时。每次照射剂量 2Gy。分次放射结束后 ,根据部分耐受量概念再给单次剂量 1 6Gy。当照射间隔时间从 6 /1 8小时增加到 6小时 /4 ...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 ,把每日放射改为隔日放射 ,分 2次 ,相隔 6小时或 8小时即相隔 6 /4 2小时及 8/4 0小时。每次照射剂量 2Gy。分次放射结束后 ,根据部分耐受量概念再给单次剂量 1 6Gy。当照射间隔时间从 6 /1 8小时增加到 6小时 /4 2小时时或从 8小时 /1 6小时增加到 8/4 0小时时 ,ED50 分别增加 2 .8Gy和 5 .1Gy,呈显著性差异。说明目前所用的一日多次治疗中 ,亚致死性损伤修复尚未完成。综合每天照射及隔天照射的资料 ,根据单因素模式分析α/β值为 2 .1Gy ,T1/2 为 2 .4小时 ,而根据多因素模式分析α/β值为 2 .2Gy ,T1/2 分别为 1 .3小时和 5 .5小时。这和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修复能力α/β值和修复速度 (T1/2 )不受放射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放射治疗中短期的中断并不会影响到脊髓组织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β比值 亚致死性损伤修复 脊髓辐射耐受
原文传递
修正因子与半修复时间及照射间隔时间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季明烁 张红志 杨伟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 研究细胞在不同半修复时间 (T1/ 2 )和照射间隔时间条件下 ,由于亚致死性损伤(SLD)修复所需在线性二次模型 (LQ模型 )中引入的修正因子 (MF)的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LQ模型 ,应用Thames的不完全修复模型 (IR模型 )和Brenner的G因... 目的 研究细胞在不同半修复时间 (T1/ 2 )和照射间隔时间条件下 ,由于亚致死性损伤(SLD)修复所需在线性二次模型 (LQ模型 )中引入的修正因子 (MF)的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LQ模型 ,应用Thames的不完全修复模型 (IR模型 )和Brenner的G因子模型在不同T1/ 2 和不同照射间隔下 ,计算两次高剂量率外照射和单次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时的MF。并分析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别及根据G因子模型分析引入MF后二次项的变化特点。结果 当T1/ 2 在 0 .5~ 1.0h范围内时 ,因SLD修复引入的MF变化不大 ;对于这一范围的T1/ 2 ,当照射间隔时间 >6h时 ,SLD基本完全修复。IR模型和G因子模型计算低剂量率连续照射的MF结果完全一致 ,但对高剂量率分次照射的计算结果在短T1/ 2 时结果相差较大。在相同剂量和照射间隔时间条件下MF和剂量平方的乘积与照射次数呈线性关系。结论 因SLD修复引入的MF与T1/ 2 、照射间隔时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在T1/ 2 较短的情况下IR模型不能用于高剂量率分次照射。根据G因子的计算结果提示当T1/ 2 很短时 ,应考虑照射时间内发生的修复。对于短T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致死性损伤 放射损伤 LQ模型 修正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