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慈溪市农田表层、亚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久海 董元华 +5 位作者 曹志洪 王辉 杨林章 胡正义 林先贵 尹睿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909-1914,共6页
为了解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了慈溪市农田表层土壤(耕层)和亚表层(犁底层)土壤中15种PAH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表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70.4-325.1μg·kg^-1之间;含量较高的几种化合物为萘(Nap)、菲(Phe)、荧蒽(Fla)... 为了解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了慈溪市农田表层土壤(耕层)和亚表层(犁底层)土壤中15种PAH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表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70.4-325.1μg·kg^-1之间;含量较高的几种化合物为萘(Nap)、菲(Phe)、荧蒽(Fla)、芘(pyr)和(chr)等,但主要以4环以上芳烃为主;Fla/(Fla+Pyr)与IcP/(IcP+BgP)比值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草、木、煤等的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亚表层土壤中,PAHs总量为29.5-232.3μg·kg^-1,以2环加3环化合物为主,单体PAH含量与表层土壤中含量的比值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ow)显著相关(r=0.923,p〈0.0001),说明亚表层土壤中PAH主要来源于表层土壤的淋溶,根据化合物的logKow值可预测其在土壤中的迁移情况.亚表层土壤中PAHs的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极显著相关(r=0.945,p〈0.0001),但表层中二者则无显著相关性(p=0.0887),表明耕作措施可能会对PAH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 来源 表层土壤 亚表层土壤
下载PDF
亚表层土壤修饰改性对镉离子的吸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孟昭福 张一平 +1 位作者 张增强 王朝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5-709,共5页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CTMAB单一修饰和CTMAB+SDS混合修饰的亚表层对金属镉离子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顺序为CK>50%CTMAB>100%CTMAB≥120%CS,最佳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用BET模型描述。热力学参数的研究表明,吸附自...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CTMAB单一修饰和CTMAB+SDS混合修饰的亚表层对金属镉离子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顺序为CK>50%CTMAB>100%CTMAB≥120%CS,最佳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用BET模型描述。热力学参数的研究表明,吸附自发性与吸附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反应的熵变对于反应的自发性具有决定作用。土样修饰改性后镉离子吸附的自发性减小,活性增加,淋溶性及对地下水的危害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修饰改性 亚表层土壤 镉离子 吸附机理 风险评价
下载PDF
退化泥炭地亚表层土壤酶活性与DOC变化规律研究
3
作者 曹芹 刘建亮 +3 位作者 刘坤 曾嘉 严飞 杨刚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120—150 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泥炭地表层(<30 cm)、亚表层(30—60 cm)和深层(>60 cm)土壤酶(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炭沼泽到沼泽草甸再到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DOC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泥炭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垂直方向来看,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增加,高寒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减少;土壤酶中表层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中的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高于表层与亚表层。酚氧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直接影响DOC含量变化。其中,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水位变动条件下都和DOC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指示DOC分解的关键酶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土壤表层 酚氧化酶 Β-葡萄糖苷酶 蔗糖酶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玉米秸秆“富集深还”与土壤亚表层培肥 被引量:15
4
作者 窦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70-1675,共6页
由于长期浅耕,土壤亚表层不仅缺乏有机质,还过于紧实,急需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已有3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及田间操作要领,以及采用该技术还田的秸秆的分解... 由于长期浅耕,土壤亚表层不仅缺乏有机质,还过于紧实,急需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已有3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及田间操作要领,以及采用该技术还田的秸秆的分解速率和亚土层培肥效果。富集深还,即将玉米联合收割机抛洒在地表的秸秆,按条带大比例富集,使用专用筒式犁具,以风力注入的方式埋入土壤亚表层(20—40 cm)。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不扰动土层顺序、不影响第二年种植。秸秆埋置模拟试验表明,秸秆还田330天时,其分解率就达到65%以上,剩余秸秆腐殖化,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0%~15%,土壤耕层由原来的15—18 cm增加到30—35 cm。秸秆深还对腐殖物质结构特征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H/C、亲水性等指标还有改善作用,促使黑土胡敏酸结构简单化和年轻化。秸秆深还没有引起第二年玉米产量降低。因此,采用该方法,秸秆能够连年全量还田,实现了种还分离(种植条带与秸秆深埋条带分离)与免耕播种的有效结合,可打破犁底层,并快速提升犁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亚表层快速培肥及肥沃耕层构建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富集 风力注入 秸秆深还 土壤表层 快速培肥 条带轮耕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Heavy Metals in Acid Sulfate Topsoils, Eastern Australia 被引量:4
5
作者 C. LIN, D. MCCONCHIE, R. T. BUSH, L. A. SULLIVAN and M. ROSICKY (School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Lismore, NSW (Australi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1-37,共7页
Forty-five acid sulfate topsoil samples (depth < 0.5 m) from 15 soil cores at 11 locations along the New South Wales coast, Australia,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behavior of Zn, Mn, Cr, Co and Pb in ... Forty-five acid sulfate topsoil samples (depth < 0.5 m) from 15 soil cores at 11 locations along the New South Wales coast, Australia,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behavior of Zn, Mn, Cr, Co and Pb in these soils. The amount of HCI-extractable Mn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e mean value of the total Mn documented for other soils.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enhanced mobilization of Mn from the soils under the extremely acidic and seasonally flooded conditions encountered in the investigated soils. The pH-dependency of soluble Zn and Mn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acid reactive Zn and Mn compounds. There were fairly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luble Zn and acid reactive Zn compounds, and between soluble Mn and acid reactive Mn compounds. Soluble Zn and soluble Mn concentrations were important controls on exchangeable Zn and Mn concentrations,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o the suggestion by other authors that adsorption of Co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n oxides present in soils, the exchangeable Co in the investigated acid sulfate soils was not clearly related to the abundance of Mn minerals. In addi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few Mn minerals present in the soils, this might also be because the availability of canon exchange sites on the crystal surfaces of Mn oxides was reduced under extremely acid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sulfate soil heavy metal pH-dependency.
下载PDF
黄土高原长期覆膜苹果园土壤物理退化与细根生长响应 被引量:9
6
作者 孙文泰 马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72-986,共15页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为中国苹果主产区之一,生产中多采取覆膜方式节水保墒,但长期覆膜易导致土壤物理性状退化及苹果根系生长障碍。为探明长期覆膜对苹果园表层土壤(0–20 cm)、亚表层土壤(20–40 cm)物理特性、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苹果细根...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为中国苹果主产区之一,生产中多采取覆膜方式节水保墒,但长期覆膜易导致土壤物理性状退化及苹果根系生长障碍。为探明长期覆膜对苹果园表层土壤(0–20 cm)、亚表层土壤(20–40 cm)物理特性、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苹果细根数量、形态、构型、解剖性状的影响,以18年生苹果树为试验材料,于苹果树发根高峰(果实采后至落叶期),以清耕(CK)为对照,采用土壤剖面法系统调查覆膜2年(2Y)、覆膜4年(4Y)、覆膜6年(6Y)的表层土壤、亚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变化趋势,苹果根系根长、表面积、比根长、导管直径、导管密度等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抽取覆膜条件下根系与土壤变化主要因子,分析应对根际土壤物理退化的苹果树细根生长适应策略调整。结果表明:短期覆膜(2Y)可有效改善亚表层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分别比CK提高了18.04%、4.53%,土壤密度降低了2.36%,促进细根在亚表层土壤中的生长,比表面积为CK的151%;覆膜促使黏粒向亚表层土壤移动,产生明显的淀积黏化作用。土壤物理性黏粒在亚表层土壤中高于表层土壤,2Y、4Y和6Y处理亚表层土壤物理性黏粒为表层土壤的115.64%、115.58%和114.21%,呈现土壤紧实化。土壤质地、团聚体特征、有机质含量为主导亚表层土壤退化进程的主要载荷因子,使根系数量、构型特征受到抑制,导致长期(4Y、6Y)覆膜苹果的细根集中分布于表层土壤中。亚表层土壤中细根变粗、抑制延伸生长、增大导管直径,以弥补细根数量、形态性状弱化带来的吸收功能减弱,促使根系采取"密集型"根系构建策略。综上所述,长期覆膜果园亚表层土壤出现物理"隐形"退化,影响果树根系健康生长和土壤可持续利用。2年为适宜陇东旱塬的连续覆膜年限,生产中应适时揭膜,促进根系生长和土壤结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细根 亚表层土壤 土壤质地 团聚体稳定性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