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铯废水中亚铁氰化物的粒径分布及组成分析
1
作者 王光辉 王佳林 +3 位作者 李耀睿 张萌 高杨 矫彩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5,共8页
亚铁氰化物是处理含Cs^(+)离子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研究亚铁氰化物处理Cs^(+)离子时的置换机理以及基础性质,本文按照M^(2+)/Fe(CN)64-=1.33的比例投加共沉淀剂(其中M^(2+)代表了Ni^(2+)、Cu^(2+)、Co^(2+)、Cd^(2+)),在不... 亚铁氰化物是处理含Cs^(+)离子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研究亚铁氰化物处理Cs^(+)离子时的置换机理以及基础性质,本文按照M^(2+)/Fe(CN)64-=1.33的比例投加共沉淀剂(其中M^(2+)代表了Ni^(2+)、Cu^(2+)、Co^(2+)、Cd^(2+)),在不同的模拟水样中制备了亚铁氰化物。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器考察了M(NO_(3))_(2)与亚铁氰化钾形成共沉淀物的粒径分布。利用高氯酸和加热装置对制备的亚铁氰化物进行溶解以分析其组成。结果表明:共沉淀物的粒径几乎全部处于0.1~10μm;Cs^(+)和Mg^(2+)离子主要取代K^(+)和部分取代M^(2+)离子,Na^(+)离子只取代K^(+)离子;对1.00 mg/L Cs^(+)离子的去除率高于99%;对其吸附容量高达310mg/g以上。总之,亚铁氰化物粒径较小,Na^(+)和Mg^(2+)存在不会影响亚铁氰化物对Cs^(+)离子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物 粒径分布 组成分析 置换机理 去除率 分配系数 吸附容量 模拟海水
下载PDF
柳树对亚铁氰化物的吸收、代谢及其毒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晓章 周朴华 +1 位作者 唐雅雯 彭晓英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为探明亚铁氰化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及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以长出新根须和嫩叶的垂柳(SalixbabylonicaL.)枝条为材料,在自行设计的250ml生物反应器中生长192h,培养温度为24.0±1℃,亚铁氰化物水溶液的浓度分别为52.99,105.98,211... 为探明亚铁氰化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及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以长出新根须和嫩叶的垂柳(SalixbabylonicaL.)枝条为材料,在自行设计的250ml生物反应器中生长192h,培养温度为24.0±1℃,亚铁氰化物水溶液的浓度分别为52.99,105.98,211.95和317.93mgCNL-1。结果表明:(1)低浓度实验组(52.99mgCNL-1)水溶液中10.85%的亚铁氰化物被植物吸收,随着浓度的升高吸收到植物体内的亚铁氰化物的比例(%)依次递减,但是统计学分析显示各实验组单位体重(湿重)的植物吸收亚铁氰化物的量无显著性差异;(2)在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检测到微量的亚铁氰化物,表明亚铁氰化物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由于没有检测到在气态下的总氰化物,表明植物的蒸腾作用没有将亚铁氰化物释放到大气中;(3)尽管植物吸收到体内的亚铁氰化物是有限的,但物质平衡实验证明其在植物体内迁移的过程中超过96%的都能被植物有效转化;(4)所用的4种亚铁氰化物浓度在192h内没有对柳树产生毒性作用。因此认为:依据亚铁氰化物在水溶液→植物→空气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亚铁氰化物的植物修复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 亚铁氰化物 代谢 修复 毒性 迁移 柳树
下载PDF
碘酸盐-亚硫酸盐-亚铁氰化物反应在CSTR体系中诱导的钙振荡 被引量:3
3
作者 吉琳 张媛媛 +1 位作者 胡文祥 李前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8-650,658,共4页
通过讨论反应条件对碘酸盐-亚硫酸盐-亚铁氰化物(ISF)pH振荡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pH振荡行为的反应温度、流速和酸度等条件,并在此条件下与CaNa2EDTA复配物的生成平衡过程有机结合,建立一种新型化学钙振荡器.该钙振荡器的振荡行为稳定且... 通过讨论反应条件对碘酸盐-亚硫酸盐-亚铁氰化物(ISF)pH振荡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pH振荡行为的反应温度、流速和酸度等条件,并在此条件下与CaNa2EDTA复配物的生成平衡过程有机结合,建立一种新型化学钙振荡器.该钙振荡器的振荡行为稳定且可用多种监测方式进行观察,利于进一步建立时空化学钙信号体系,为采用非线性化学方法研究钙信号提供了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振荡 碘酸盐-亚硫酸盐-亚铁氰化物体系 pH振荡反应
下载PDF
铜盐法清除废水中的亚铁氰化物 被引量:3
4
作者 罗天瑞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3-75,共3页
利用 Cu^(2+)与[Fe(CN)_6]^(4-)生成 Cu_2[Fe(CN)_6]沉淀,清除安氏法制氢氰酸生产亚铁氰化钠废水中的氰化物。处理后的废水中氰的残存量小于0.5毫克/升,可内循环使用。该方法无二次污染,回收所得的亚铁氰化铜可用作其它工业原料.
关键词 铜盐法 废水 亚铁氰化物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巯基棉分离银取代亚铁氰化物光度法测定矿物岩石中的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德超 姚桂兰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60-62,共3页
本文研究了在亚硝基R盐存在下,银取代亚铁氰化钠的显色反应。研究表明,显色适宜酸度pH=4和pH=6,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20nm,银含量在0—10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此方法可用于一般地质样品中微量银的测定。
关键词 巯基棉 亚铁氰化物 光度法
下载PDF
洗片溢流液中亚铁氰化物含量的测定法
6
作者 顾培根 《感光材料》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5-56,共2页
原理利用本测定方法的试样应稀释,使亚铁氰化物〔Fe(CN)_6^(-4)〕的浓度下降到0.5~5毫克/升。如将25毫升试样稀释到250毫升,这对一个含亚铁氰化钠浓度〔Na_4Fe(CN)_6·10H_2O〕高达100毫克/升的试样来说是足够的。在一般情况下这... 原理利用本测定方法的试样应稀释,使亚铁氰化物〔Fe(CN)_6^(-4)〕的浓度下降到0.5~5毫克/升。如将25毫升试样稀释到250毫升,这对一个含亚铁氰化钠浓度〔Na_4Fe(CN)_6·10H_2O〕高达100毫克/升的试样来说是足够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稀释是充分的。本法还能应用于含亚铁氰化钠浓度高达1克/升的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印技术 洗片 溢流液 亚铁氰化物
下载PDF
土霉素中亚铁氰化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7
作者 秦俊荣 姚伟红 李金钟 《科技资讯》 2008年第3期8-9,共2页
本方法采用蒸馏土霉素中亚铁氰化物形成氰离子,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氰离子,吡啶—吡唑啉酮显色定量测定。线性范围0~3.5ug/25ml,10次测定RSD2.81%,回收率88~93%,方法灵敏准确。
关键词 土霉素 亚铁氰化物
下载PDF
含铁氰化物和亚铁氰化物及草酸盐混合废水的处理
8
作者 袁琦 仇雅丽 +4 位作者 赖浪 胡琴 刘勇奇 巩勤学 刘更好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19期180-182,共3页
针对含铁氰化物和亚铁氰化物及草酸盐混合废水的特性,研究Ca(OH)_(2)投加量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COD去除的影响;研究温度以及亚硫酸钠和硫酸亚铁的投加量对废水中铁氰化物和亚铁氰化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投加40 g/L... 针对含铁氰化物和亚铁氰化物及草酸盐混合废水的特性,研究Ca(OH)_(2)投加量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COD去除的影响;研究温度以及亚硫酸钠和硫酸亚铁的投加量对废水中铁氰化物和亚铁氰化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投加40 g/L的Ca(OH)_(2)固体和3.2 g/L的FeSO_(4)·7H_(2)O固体,可使废水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COD<500 mg/L、Mn^(2+)<1 mg/L、CN_(T)<0.5 mg/L的排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 亚铁氰化物 草酸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巯基棉分离银取代亚铁氰化物光度法测定矿物岩石中的银
9
作者 姚桂兰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0-32,共3页
研究了在亚硝基R盐存在下,银取代亚铁氰化钠的显色反应。研究表明,显色适宜的酸度pH=4和pH=6,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20咖,银含量在O-10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此方法可用于一般地质样品中微量银的测定。
关键词 巯基棉 亚铁氰化物 光度法
下载PDF
含铬革屑负载亚铁氰化铜钾对铯的快速吸附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良琼 林诗雨 +3 位作者 郭丽君 张文华 石碧 廖学品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5,共8页
含铬革屑的资源化利用对皮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含铬革屑上负载亚铁氰化铜钾,成功制备了含铬革屑固定化亚铁氰化铜钾(KCuFC@CS)铯吸附剂。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 含铬革屑的资源化利用对皮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含铬革屑上负载亚铁氰化铜钾,成功制备了含铬革屑固定化亚铁氰化铜钾(KCuFC@CS)铯吸附剂。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热稳定性,系统考察了KCuFC@CS对Cs^(+)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并研究了其吸附Cs^(+)的机理。结果表明,KCuFC@CS对Cs^(+)的吸附可以在12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可达0.679 mmol·g^(-1),适用pH范围广(2~11),选择性高。填充1 g KCuFC@CS的吸附柱,可以有效处理1.122 L被放射性Cs^(+)污染的地表水,去除率达96%,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性能。采用0.1 mol·L^(-1)的NH4Cl溶液可以对饱和的KCuFC@CS柱进行洗脱,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这项工作不仅拓展了含铬革屑的应用,而且提供了一种去除Cs^(+)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革屑 资源化利用 亚铁氰化物 吸附
下载PDF
放射性物质污染及其防治
11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迁移转化 低放废 小型哺乳动 陆地生态系统 放射性质污染 亚铁氰化物 有机阴离子交换树脂 无脊椎动 沙丘
下载PDF
层层自组装法制备普鲁士蓝修饰电极及对过氧化氢的测定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培培 王爱军 +4 位作者 刘雪燕 朱红乔 杜俊芳 陈炫 冯九菊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5-590,共6页
Fe3+可与电沉积在玻碳电极表面的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静电吸附作用并与[Fe(CN)6]4-形成普鲁士蓝(PB),进一步交替重复吸附Fe3+和[Fe(CN)6]4-反应,形成PB晶体。该晶体对还原过氧化氢(H2O2)具有很高的电化学活性。通过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 Fe3+可与电沉积在玻碳电极表面的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静电吸附作用并与[Fe(CN)6]4-形成普鲁士蓝(PB),进一步交替重复吸附Fe3+和[Fe(CN)6]4-反应,形成PB晶体。该晶体对还原过氧化氢(H2O2)具有很高的电化学活性。通过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和计时电流法对传感器进行了电化学表征。研究了该传感器对H2O2的电催化作用,探讨了工作电位、pH值及干扰物质对响应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H=5.4,0.1 mol/L),响应电流与H2O2的浓度在0.97~32.33 m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3,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小于5 s,检测限为0.48 mmol/L(S/N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蓝 对氨基苯磺酸 三价铁离子 亚铁氰化物 过氧化氢
下载PDF
KBrO_3-Na_2SO_3-K_4Fe(CN)_6体系pH振荡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珊 侯玉龙 胡道道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6-761,765,共7页
研究影响KBrO3-Na2SO3-K4Fe(CN)6(BSF)体系pH振荡行为的各种因素。通过测试BSF体系在封闭条件下和在连续流动搅拌反应器(CSTR)中反应的pH-时间曲线,考察温度、流速、酸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BSF体系pH振荡行为的影响。测得振荡反应的正... 研究影响KBrO3-Na2SO3-K4Fe(CN)6(BSF)体系pH振荡行为的各种因素。通过测试BSF体系在封闭条件下和在连续流动搅拌反应器(CSTR)中反应的pH-时间曲线,考察温度、流速、酸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BSF体系pH振荡行为的影响。测得振荡反应的正反馈、负反馈及周期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7.21 kJ/mol、78.63 kJ/mol和32.08 kJ/mol。在CSTR条件下,温度、流速、酸度、搅拌速率等皆对振幅和周期有较明显的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皆与周期和振幅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该研究建立了多因素与振荡行为之间的规律,对于研究其他振荡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以pH振荡为刺激源的智能材料选择适当的振荡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振荡反应 溴酸盐-亚硫酸盐-亚铁氰化物体系 振荡影响因素
下载PDF
pH振荡研究型化学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珊 侯玉龙 胡道道 《大学化学》 CAS 2015年第5期45-51,共7页
Br O-3-SO2-3-Fe(CN)4-6(BSF)是典型的p H振荡反应。该振荡具有振幅大,振幅和周期易于调节,且可偶合p H敏感性材料实现p H刺激下的其他振荡行为转换的特点。与传统物理化学实验中的B-Z振荡相比,该振荡具有更强的拓展性,适合作为综合型... Br O-3-SO2-3-Fe(CN)4-6(BSF)是典型的p H振荡反应。该振荡具有振幅大,振幅和周期易于调节,且可偶合p H敏感性材料实现p H刺激下的其他振荡行为转换的特点。与传统物理化学实验中的B-Z振荡相比,该振荡具有更强的拓展性,适合作为综合型或研究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科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振荡 溴酸盐-亚硫酸盐-亚铁氰化物(BSF)体系 振荡行为 活化能
下载PDF
5.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15
《微生物学杂志》 CAS 1987年第3期41-53,共13页
初级供能态的明确鉴别仍然是当代生物能的主要问题。近三十年,四个主要假说已提出,即,化学的,化学渗透,定位质子和构象假说,它们描述了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和相关的膜过程。 5.1 化学假说化学假说,于1953年首次被Slater提出,是根据底物水... 初级供能态的明确鉴别仍然是当代生物能的主要问题。近三十年,四个主要假说已提出,即,化学的,化学渗透,定位质子和构象假说,它们描述了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和相关的膜过程。 5.1 化学假说化学假说,于1953年首次被Slater提出,是根据底物水平磷酸化,在这一过程中氧化还原通过非磷酸化和磷酸化共价中间物的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物 细菌 ATP 铁络合 质子泵 能量代谢 氧化磷酸化 粒线体 线粒体 化学渗透假说 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传递链 呼吸链 焦磷酸盐 构象假说 化学反应
下载PDF
急慢性铊中毒一家六例临床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春暖 黄金莎 +4 位作者 熊念 张振涛 陈运平 曹学兵 王涛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 探讨铊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例确诊急慢性铊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 性2例,年龄12~50岁,来自同一家庭(为一对姐妹和各自的丈夫及儿子).其... 目的 探讨铊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例确诊急慢性铊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 性2例,年龄12~50岁,来自同一家庭(为一对姐妹和各自的丈夫及儿子).其中5例患者[3例为急性中毒,2例为慢性中毒(半年内第2次中毒)]均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起病,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伴或不伴消化道症状;1例为12岁男性患儿,尿铊浓度超过中毒量,却无相关的临床表现.治疗上采用补钾、利尿、导泻、口服普鲁士蓝(氰化铁合亚铁)、肌注二巯基丙磺酸钠等措施,其中2例同时采用血液灌流治疗.最后2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转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另2例慢性铊中毒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最后昏迷,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铊中毒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发性周围神经炎、胃肠道症状和皮肤损害,对于出现类似症状的患者应高度警惕铊中毒的可能性,避免漏诊、误诊.治疗上除传统的普鲁士蓝效果肯定外,血液灌流亦可能是疗效更加肯定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神经炎 秃发 亚铁氰化物 血液灌注
原文传递
急性铊中毒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晓然 邱泽武 +1 位作者 崔文华 彭晓波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铊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9至2011年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所有急性铊中毒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至2011年共收治急性铊中毒患者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9~68岁,平均42岁。1例...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铊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9至2011年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所有急性铊中毒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至2011年共收治急性铊中毒患者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9~68岁,平均42岁。1例自诉被他人投毒;1例疑似误服;2例与铊中毒者有共同生活史;10例中毒原因不明。铊中毒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5例)和四肢麻木、酸胀疼痛、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13例),10例出现肝功能异常,8例出现毛发脱落,1例指甲出现Mees纹。治疗前患者血铊浓度为3764.0~19.7μg/L,尿铊浓度为29 100.0~0.2μg/L,给予单纯支持(1例)、口服普鲁士蓝(4例)和口服普鲁士蓝联合血液灌流(9例)等治疗后,血铊浓度降至68.0~2.4μg/L,尿铊浓度降至542.0~11.3μg/L。13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在住院期间症状明显缓解,但出院时仍有轻度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状。5例出现胃肠道症状者在1周内症状缓解或消失。10例出现肝功能异常者的肝酶水平在2~4周内恢复正常。8例毛发脱落者中5例在住院期间好转,3例未见明显变化。出现Mees纹者体征无变化。结论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胃肠道症状且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重金属中毒的可能。普鲁士蓝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铊中毒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亚铁氰化物 血液灌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