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铁螯合酶抑制诱导细胞内原卟啉IX积聚的肿瘤荧光成像 被引量:3
1
作者 姚前尹 林绍强 +4 位作者 李囡 陶良阔 孙见薇 温嘉耀 王晓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7-392,共6页
目的:探讨靶向FECH的siRNA在肿瘤荧光成像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FECH的siRNA,用脂质体转染剂Lipofectamine2000携带后转染H08910PM细胞,用RT—PCR半定量检测细胞中FECHmRNA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体外检测H0891... 目的:探讨靶向FECH的siRNA在肿瘤荧光成像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FECH的siRNA,用脂质体转染剂Lipofectamine2000携带后转染H08910PM细胞,用RT—PCR半定量检测细胞中FECHmRNA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体外检测H08910PM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siRNA转染后H08910PM细胞的FECH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未转染组,与转染剂组比敲减效率为70.1%。荧光显微镜成像图显示:随氨基酮戊酸(ALA)浓度的增高,红色荧光逐渐增强;同一ALA浓度下siRNA干扰后,其红色荧光增强。结论:化学合成的靶向FECH的siRNA能够下调H08910PM细胞中FECH基因的表达,增加肿瘤细胞内的PplX积聚,siRNA与小浓度ALA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减少ALA系统毒性,并提高肿瘤细胞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 亚铁螯合酶 氨基酮戊酸(ALA) 原卟啉X 荧光成像
下载PDF
青蒿琥酯及四种经典抗疟药对大鼠肝线粒体亚铁螯合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姚朗 石笑春 +1 位作者 滕翕和 熊春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9-240,共2页
青蒿琥酯及四种经典抗疟药对大鼠肝线粒体亚铁螯合酶活性的影响姚朗1石笑春滕翕和熊春生(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衍生物,临床前毒理研究... 青蒿琥酯及四种经典抗疟药对大鼠肝线粒体亚铁螯合酶活性的影响姚朗1石笑春滕翕和熊春生(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衍生物,临床前毒理研究发现Art可引起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抗疟药 线粒体 亚铁螯合酶 毒理学
下载PDF
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的耐药性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毒力因子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葛玉梅 陈学波 +3 位作者 黄燕颖 吕火烊 赵钊 周永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3-420,共8页
目的:检测与分析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的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基因、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及其结构和功能。方法:采用血平板分离划线培养、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和16S RNA基因PCR分离并鉴定病原菌。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目的:检测与分析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的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基因、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及其结构和功能。方法:采用血平板分离划线培养、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和16S RNA基因PCR分离并鉴定病原菌。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碳青酶烯酶确证试验确定其产酶情况。采用PCR扩增分离菌株5个β-内酰胺酶基因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并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产物结构与功能。结果: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该菌株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敏感,但对五种青霉素类、四种头孢菌素类和两种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该菌株产β-内酰胺酶但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碳青酶烯酶。该菌株具有5个独特的β-内酰胺酶基因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该基因产物为含2个Ⅱ类螯合酶超家族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功能结构域,与脑膜炎奈瑟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该株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较高耐药性,其β-内酰胺酶基因与常见细菌β-内酰胺酶基因不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可能是其重要毒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微生物 Β内酰胺 变异(遗传学) 亚铁螯合酶 原卟啉类 基因 毒力因子类
下载PDF
亚铁螯合酶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维栋 余醒醒 +3 位作者 安依涵 王鑫 王莹 童向民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942-945,共4页
目的探讨亚铁螯合酶(FECH)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FECH的短发夹RNA(shRNA),转染至RPMI8226细胞,并用Western blot法验证。采用CCK-8法测定FECH shRNA RPMI8226细胞和空载对照RPMI8226细胞的... 目的探讨亚铁螯合酶(FECH)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FECH的短发夹RNA(shRNA),转染至RPMI8226细胞,并用Western blot法验证。采用CCK-8法测定FECH shRNA RPMI8226细胞和空载对照RPMI8226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ROS)产生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铁调节蛋白2(IRP2)、转铁蛋白受体1(TfR1)、过氧化氢酶(Catalase)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载对照RPMI8226细胞相比,FECH shRNA RPMI8226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ROS产生增多(P<0.05),IRP2、TfR1表达上调(均P<0.05),Catalase表达下调(P<0.05)。结论FECH对维持RPMI8226细胞氧化还原的动态平衡起重要作用。FECH表达受抑制后,RPMI8226细胞IRP2、TfR1表达上调,细胞内铁过载,ROS产生增多,同时抗氧化蛋白Catalases表达下调,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引发细胞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螯合酶 铁调节蛋白2 转铁蛋白受体 过氧化氢 活性氧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沉默亚铁螯合酶提高胃癌细胞MGC803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效率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陈涛 戴一扬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9-354,共6页
目的探索亚铁螯合酶(FECH)对胃癌细胞MGC803 5-氨基酮戊酸(5-ALA)光动力治疗(PDT)中5-ALA剂量的影响。方法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加入不同浓度(0、0.1、0.2、0.5、1.0、2.0mmol/L)5-ALA,避光培养4h,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 目的探索亚铁螯合酶(FECH)对胃癌细胞MGC803 5-氨基酮戊酸(5-ALA)光动力治疗(PDT)中5-ALA剂量的影响。方法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加入不同浓度(0、0.1、0.2、0.5、1.0、2.0mmol/L)5-ALA,避光培养4h,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通过FECH小干扰RNA(siRNA)干扰MGC803细胞中FECH表达,优选出有较高的FECH干扰效率的FECH siRNA用于干扰实验。PDT实验设置空白组、FECH siRNA组、1.0mmol/L 5-ALA组和0.2mmol/L 5-ALA+FECH siRNA组,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灯照射5min,照射波长为635nm,以相应的避光组作为对照。24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CCK-8法检测活细胞率。结果加入2.0mmol/L 5-ALA的MGC803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优选出的FECH siRNA干扰效率>80%。经5-ALA-PDT,空白组和FECH siRNA组活细胞率均>90%;1.0mmol/L 5-ALA和0.2mmol/L 5-ALA+FECH siRNA组中活细胞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13±1.63)%和(2.50±1.04)%;与1.0 mmol/L 5-ALA相比,0.2 mmol/L 5-ALA+FECH siRNA组下降的更明显(P<0.05)。结论沉默FECH能提高MGC803细胞5-ALA-PDT效率并减少5-ALA剂量,FECH是MGC803 5-ALA-PDT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亚铁螯合酶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治疗 原卟啉Ⅸ
下载PDF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一家系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5
6
作者 马俊红 肖生祥 +4 位作者 安金刚 王晓鹏 许庆强 董颖颖 冯义国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一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检测,探讨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遗传特征。方法收集一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中4例患者及3例表型正常者和50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扩增亚铁螯合酶... 目的通过对一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检测,探讨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遗传特征。方法收集一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中4例患者及3例表型正常者和50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扩增亚铁螯合酶基因全部11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姐姐、表兄、外祖父中检测到一个新的剪接突变位点间隔序列(IVS)3+1G—A,其外祖母和父亲未发现该突变;正常对照未发现此突变。先证者及其父亲、姐姐、表兄、外祖父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为IVS1—23T/C和IVS3—48C/T,而先证者的母亲与外祖母为IVS1—23C/C和IVS3—48T/T。结论发现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一个新的基因突变位点,该突变可能与两个低表达等位基因IVS1—23T和IVS3—48C共同导致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卟啉病 红细胞生成性 亚铁螯合酶 突变
原文传递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一家系中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的检测
7
作者 周少娜 彭振辉 +3 位作者 肖生祥 李晓莉 刘艳 李伯埙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9-571,共3页
目的对一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研究,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家系资料,抽取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 目的对一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研究,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家系资料,抽取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的第1至11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卟啉测定结果,患者明确诊断为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PCR扩增得到预期DNA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家系中先证者、其妹和其父FECH基因第1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检测到一个杂合突变(IVS1+1G→C),该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还在先证者、其妹和其母FECH基因第1内含子受体端检测到一个与低表达等位基因相关的多态性(IVS1—23C/T)。结论报道一FECH基因第1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的新突变,该突变可能引发FECH基因缺陷,是EPP家系中患者发病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卟啉病 红细胞生成性 亚铁螯合酶 DNA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两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患者亚铁螯合酶基因多处突变的鉴定(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Zhang-biao LONG Yong-wei WANG +5 位作者 Chen YANG Gang LIU Ya-li DU Guang-jun NIE Yan-zhong CHANG Bing H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813-820,共8页
目的:通过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突变检测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确诊疾病,分析中国人群中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的基因谱。创新点:通过FECH基因检测和多态性分析可精准诊断EPP这一罕见病,可减少漏诊误诊。另外,本研究扩充了中国EP... 目的:通过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突变检测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确诊疾病,分析中国人群中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的基因谱。创新点:通过FECH基因检测和多态性分析可精准诊断EPP这一罕见病,可减少漏诊误诊。另外,本研究扩充了中国EPP患者FECH基因突变谱。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疑似EPP患者两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ECH基因和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ALAS2)基因并进行测序,同时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中比对基因突变情况,并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其血浆中荧光激发峰值;检测血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浓度;临床评估皮肤对日光的光敏性。并对1名患者的FECH基因突变和SNP进行家系分析。结论:患者A的FECH基因cD NA中第973位碱基A缺失,造成病人的氨基酸序列从324位后发生框移突变;患者B的FECH基因cD NA中第1232位G〉T突变,造成病人411位的半胱氨酸转变为苯丙氨酸(图3)。结合两例患者皮肤光敏性损害(图1)、游离原卟啉增高、血浆荧光激发峰值在630~634 nm处出现(图2)和ALAS2基因未突变的特征,明确诊断为EPP。同时发现多个核苷酸突变,包括c.798 C〉G、c.921 A〉G、IVS1-23 C〉T、IVS3+23 A〉G、IVS9+35 C〉T和IVS3-48 T〉C(表1)。本研究通过基因鉴定和SNP分析,结合临床特征可精准诊断EPP这一罕见病,并扩充了中国EPP患者FECH基因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中国患者 临床特征 亚铁螯合酶 错义突变
原文传递
MEL细胞系中铁对转铁蛋白受体mRNA和铁螯合酶mRNA表达的调节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伟良 李蓉生 +1 位作者 陈嘉林 李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通过对MEL细胞在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分化前后和不同的铁状态,观察转铁蛋白受体(TfR)mRNA和铁螯合酶mRNA含量的变化。方法MEL细胞体外培养,加DMSO向红系诱导分化,同时以未诱导细胞为对照,应用N... 目的通过对MEL细胞在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分化前后和不同的铁状态,观察转铁蛋白受体(TfR)mRNA和铁螯合酶mRNA含量的变化。方法MEL细胞体外培养,加DMSO向红系诱导分化,同时以未诱导细胞为对照,应用Northernblot检测TfRmRNA和铁螯合酶mRNA含量,观察加入转铁蛋白、去铁胺或抗TfR单抗和Epo后的作用。结果和结论①未诱导的MEL细胞,随着细胞的增殖,TfRmRNA含量增加;诱导的MEL细胞,虽然随着细胞分化成熟而丧失增殖能力,但当存在血红素合成时,TfRmRNA含量也增高,且增高幅度较非诱导组高。②未诱导的MEL细胞,降低细胞内铁含量(培养液中加入去铁胺或抗TfR单抗),可刺激TfRmRNA表达,增加细胞内铁含量(培养液中加入转铁蛋白),则抑制TfRmRNA的表达;诱导的MEL细胞,相同条件的铁状态时,细胞内TfRmRNA水平发生类似的改变,但变化的程度较小。③当培养液中加入Epo刺激红系细胞分化时,促进TfRmRNA的表达。上述结果提示,在红系细胞,TfRmRNA的表达除受细胞内铁调节外,也受细胞内血红素合成的影响。④未诱导的MEL细胞,虽然细胞增生旺盛,但铁螯合酶mR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铁蛋白受体 亚铁螯合酶 白血病 MRNA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汉族男子FECH基因-252A/G多态与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亚丽 胡扬 +3 位作者 李厚林 席翼 文力 何子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252A/G多态性与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关联,寻找与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分子标记。方法: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健康受试者,以95%~105%个体无氧阈强度进行5 000米跑训练,每周3次,共18周,训...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252A/G多态性与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关联,寻找与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分子标记。方法: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健康受试者,以95%~105%个体无氧阈强度进行5 000米跑训练,每周3次,共18周,训练前后测定VO2max、RE等指标。使用PCR-RFLP和测序方法解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进行该多态与上述生理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耐力训练前,AA基因型跑节省化时的心率(RE/HR)、跑节省化时的最大摄氧量(RE/rVO2)起始值均显著性低于GG基因型(P<0.01);2)有氧耐力训练后,AA基因型通气阈时的摄氧量(△VT/VO2)增加的幅度显著性高于GG基因型(P<0.05);AA基因型在跑节省化时的心率(△RE/HR)下降的幅度显著性高于GG基因型(P<0.05)。结论:在FECH基因-252A/G多态性中,AA基因型耐力训练具有较高的训练敏感性,可作为预测有氧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螯合酶 基因多态性 有氧运动能力
下载PDF
中国北方汉族男子FECH基因IVS3-48T/C多态与有氧运动能力表型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亚丽 胡扬 +1 位作者 温辉 任志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81-985,共5页
目的:探讨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IVS3-48T/C多态在中国汉族男性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耐力训练前后有氧耐力表型指标的关联,为提高耐力训练效果提供分子标记。方法: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健康受试者,以95%~105%个体无氧阈强度进行5000... 目的:探讨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IVS3-48T/C多态在中国汉族男性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耐力训练前后有氧耐力表型指标的关联,为提高耐力训练效果提供分子标记。方法: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健康受试者,以95%~105%个体无氧阈强度进行5000米跑训练,每周3次,共18周。训练前后测定VO2max、通气阈(VT)、跑节省化(RE)等指标。使用PCR-RFLP和测序方法解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对该多态与上述生理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3种基因型在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中的分布频率依次为CC基因型8%、TC基因型45%、TT基因型为47%;(2)耐力训练前,TT基因型RE/HR、RE/rVO2初始值均显著性低于CC基因型(P<0.05);(3)耐力训练后,TT基因型受试者在RE时的通气量(△RE/VE)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结论:FECH基因IVS3-48T/C多态性中,TT基因型具有较高的有氧运动能力起始水平,还有较高的训练敏感性,可作为预测有氧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螯合酶 基因多态性 有氧运动 训练敏感性
下载PDF
牛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甘小伟 王洪梅 +3 位作者 陈宏权 李秋玲 高运东 仲跻峰 《家畜生态学报》 2007年第6期178-180,共3页
EP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病。由亚铁螯合酶基因缺陷导致编码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该酶活性不足时使动物体内血红素含量降低和卟啉及其前体过度增加。文章就牛、人EPP的主要症状、检测方法、亚铁螯合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 EP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病。由亚铁螯合酶基因缺陷导致编码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该酶活性不足时使动物体内血红素含量降低和卟啉及其前体过度增加。文章就牛、人EPP的主要症状、检测方法、亚铁螯合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 亚铁螯合酶隐性遗传疾病
下载PDF
中国北方汉族男子FECH基因rs1787997多态与耐力运动敏感性的关联
13
作者 许亚丽 胡扬 +1 位作者 任志军 温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0期9461-9464,共4页
背景:基因多态性与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训练敏感性存在关联。亚铁螯合酶是生物体中血红素合成的最后一个酶,与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密切相关。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亚铁螯合酶基因rs1787997多态性与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关联,寻找与有氧... 背景:基因多态性与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训练敏感性存在关联。亚铁螯合酶是生物体中血红素合成的最后一个酶,与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密切相关。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亚铁螯合酶基因rs1787997多态性与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关联,寻找与有氧耐力训练效果有关的分子标记。方法:从2003-01入伍的中国武装警察某部队的新兵中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健康男性受试者,以95%~105%个体无氧阈强度进行5000m跑训练,每周3次,共18周,训练前后测定跑节省化等指标。使用PCR-RFLP和测序方法解析亚铁螯合酶基因rs1787997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对该多态性与跑节省化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与结论:有氧耐力训练后,亚铁螯合酶基因CC基因型受试者在跑节省化时的通气量下降幅度显著高于GG基因型和CG基因型(P<0.05)。说明在亚铁螯合酶基因rs1787997多态性中,CC基因型对提高跑节省化水平具有较高的训练敏感性,可作为预测有氧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螯合酶 基因多态性 有氧运动能力 跑节省化 分子标记 关联分析
下载PDF
FECH基因rs1787997多态性与有氧耐力训练后左心室结构功能关联性研究
14
作者 许亚丽 胡扬 文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1,共5页
目的:选取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rs1787997多态位点,与耐力训练前后左心室结构、功能指标进行关联性研究,探讨该多态位点作为预测有氧耐力训练后左心室结构、功能指标适应性改变的分子标记。方法: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 目的:选取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rs1787997多态位点,与耐力训练前后左心室结构、功能指标进行关联性研究,探讨该多态位点作为预测有氧耐力训练后左心室结构、功能指标适应性改变的分子标记。方法: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健康受试者,以95%-105%个体无氧阈强度进行5 000米跑训练,每周3次,共18周,训练前后测定安静及递增负荷下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等指标。使用PCR-RFLP和测序方法解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进行该多态与上述生理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有氧耐力训练前,CG基因型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室间隔收缩末厚度(IVSS)、左室后壁收缩末厚度(PWS)、在100W负荷下的心动周期(100W/T)均显著性高于CC型或GG型(P<0.05)。有氧耐力训练后,CG基因型受试者在150W负荷、恢复期时心动周期增加的幅度(△150W/T、△reT)均显著性高于GG型(P<0.05)。结论:在FECH基因rs1787997多态性中,CG基因型在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初始水平上面不仅具有较高的遗传优势,还具有较高的耐力训练敏感性,可以作为预测有氧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螯合酶 基因多态性 左心室结构 功能
下载PDF
HO-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人支架置入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关系
15
作者 王华 侯慧娟 +3 位作者 张文辉 付军桦 姚如永 辛辉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研究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启动子GT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随访实施支架置入术的282例冠心病病人6个月后非罪犯血管的病变情况,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 目的研究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启动子GT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随访实施支架置入术的282例冠心病病人6个月后非罪犯血管的病变情况,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O-1基因启动子GT重复序列,经聚丙烯酰胺电泳后银染确定基因分型。比较HO-1基因启动子区不同的基因型与支架置入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与非进展组相比,进展组病人S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降低(χ2=10.3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非罪犯血管的进展与HO-1基因多态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有关,病人携带S等位基因为非罪犯血管进展的保护性因素(OR=0.483,95%CI=0.263~0.885,P〈0.05)。结论 HO-1基因启动子区GT重复序列的多态性与冠心病病人支架置入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相关,携带S等位基因可降低非罪犯血管进展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亚铁螯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一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临床分析及FECH基因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秋萍 李小红 +3 位作者 闻娟 张亚利 张宇飞 于建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第4期193-197,共5页
收集1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患者DNA,对FECH基因进行Sanger测序,与10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患者皮损多位于暴露部位,皮损粗糙、增厚,面部皮损呈蜡样光泽,手背部可见密集肤色粟粒大丘疹。患者尿液、粪便和血清... 收集1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患者DNA,对FECH基因进行Sanger测序,与10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患者皮损多位于暴露部位,皮损粗糙、增厚,面部皮损呈蜡样光泽,手背部可见密集肤色粟粒大丘疹。患者尿液、粪便和血清Wood灯下呈浅粉色;外周血涂片检查电光源下见大量红细胞,荧光相见大量红细胞的红色荧光;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局部可见粉色团块状物质,弹力纤维变性;特殊染色:真皮内团块状物质PAS(+);刚果红(±)。基因检测结果示:FECH基因c.181C>T(p.Q61X)杂合变异和IVS3-48C(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亚铁螯合酶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诊断腹膜转移癌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姬忠贺 刘洋 +1 位作者 Yutaka Yonemura 李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9-475,共7页
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is,PM)一直被视作癌症的终末阶段。20世纪90年代早期,外科肿瘤学界发展了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学药物治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的综合治疗策... 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is,PM)一直被视作癌症的终末阶段。20世纪90年代早期,外科肿瘤学界发展了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学药物治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的综合治疗策略,可延长部分经谨慎选择的PM患者生存期。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R)是该综合治疗后最重要的独立生存预测因子。然而,现行的手术技术容易遗漏肉眼难以发现的隐匿部位PM或微小癌灶,PM仍是常规CRS术后主要的复发形式。因此,近年来,光动力学诊断(photodynamic diagnosis,PDD)方法逐渐发展,并用于检测PM。本综述旨在总结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PDD技术在PM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学诊断 腹膜表面恶性肿瘤 PEPT1 ABCG2 亚铁螯合酶
下载PDF
卟啉症可引致疼痛性光敏反应
18
作者 耿稚江 《国外医学情报》 2003年第3期18-19,共2页
1961年,Magnus及其同事首次对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进行了描述。此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疼痛性光敏反应,易在儿童中发生。通常病人主诉当身体暴露于可见光后,其皮肤可出现严重的烧灼感疼痛,多发于面部和手。光敏反应引致的皮肤病变一般可... 1961年,Magnus及其同事首次对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进行了描述。此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疼痛性光敏反应,易在儿童中发生。通常病人主诉当身体暴露于可见光后,其皮肤可出现严重的烧灼感疼痛,多发于面部和手。光敏反应引致的皮肤病变一般可持续数天,且在春夏两季病情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症 疼痛性光敏反应 亚铁螯合酶 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下载PDF
成年期首次发作的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1例报道
19
作者 傅文静 陈重 +4 位作者 凌春 鲍文强 金其川 陈兵 张启国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0期1058-1061,共4页
卟啉病是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酶活性缺陷导致的代谢障碍性疾病,血红素在细胞及线粒体内经8种酶催化生成,任一种酶的编码基因突变将导致酶活性缺乏或降低,使卟啉和/或其前体物质沉积于皮肤、肝脏、神经系统等部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1-2... 卟啉病是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酶活性缺陷导致的代谢障碍性疾病,血红素在细胞及线粒体内经8种酶催化生成,任一种酶的编码基因突变将导致酶活性缺乏或降低,使卟啉和/或其前体物质沉积于皮肤、肝脏、神经系统等部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1-2]。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EPP)是一种皮肤卟啉病,多由催化铁结合原卟啉形成血红素过程中的亚铁螯合酶(ferrochelatase,FECH)基因突变引起[3]。原卟啉在皮肤中累积导致光敏性疼痛,10%以下患者原卟啉在肝脏中堆积诱发肝损伤[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亚铁螯合酶 光敏性 肝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