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1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风花雪月到国破家亡--浅谈李煜亡国前后
1
作者 麦夏青 《魅力中国》 2014年第8期115-115,118,共2页
亡国君主与优秀词人的双重身份使得李煜受到历代读者、论者的关注,对于南唐后主李煜生平、词的艺术价值以及李煜的“隐士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术热点,尤其是20世纪以来更是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研究可谓特别的全面和深入。
关键词 李煜 亡国前后 戏剧人生
下载PDF
从“亡国史”系列作品看梁启超对近代朝鲜的关注
2
作者 孙德彪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1-114,154,155,共16页
梁启超很早便敏锐地意识到朝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虽并未去过朝鲜,但一直密切关注着朝鲜内部发展动态及其与中国乃至日本的关系演变,并写下诸多关于近代朝鲜历史发展的文章与诗作,分析朝鲜灭亡的原因,惋惜其历史文化的湮灭,以提醒中国须... 梁启超很早便敏锐地意识到朝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虽并未去过朝鲜,但一直密切关注着朝鲜内部发展动态及其与中国乃至日本的关系演变,并写下诸多关于近代朝鲜历史发展的文章与诗作,分析朝鲜灭亡的原因,惋惜其历史文化的湮灭,以提醒中国须警惕亡国灭种的危险。同时梁启超“朝鲜亡国历史”系列作品纷纷被介绍到朝鲜,影响和鼓舞了近代朝鲜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拯救民族危机的战斗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亡国史”系列作品 地缘政治 中国和朝鲜
下载PDF
清末民初戏剧中的民族焦虑表达与主体性重建——以域外亡国戏为考察对象
3
作者 王小慧 郝成文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6,54,共8页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了“域外亡国戏”这一类戏剧题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政治成了戏剧的铸模。社会实践与舞台表演相互映照,演员与革命者重合的身份也将个人命运与政治融于一体。在“域外亡国戏”中不仅释放了民族焦虑,同时,这类戏...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了“域外亡国戏”这一类戏剧题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政治成了戏剧的铸模。社会实践与舞台表演相互映照,演员与革命者重合的身份也将个人命运与政治融于一体。在“域外亡国戏”中不仅释放了民族焦虑,同时,这类戏剧题材的出现也昭示着中国自身对于世界的介入。域外亡国戏中的演说现象,将戏剧变成了一场为了政治表达的文化表演,演说与戏剧的结合强化了戏剧中的政治动员力,其政治诉求显得更加迫切,因为这种戏剧图景呈现的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攸关国家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中演说 域外亡国 主体性重建
下载PDF
“亡国之音”穿越历史时空:李煜词的接受史探赜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秀林 刘尊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0-174,共5页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 ,考察和描述李煜词在宋代至近代约千年的接受历史 ,既动态地显示李煜词的历史生命与艺术魅力 ,也藉以观照李煜词接受史中所反映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两宋时代 ,主要侧重于对李煜词作为“亡国之音”的体认 ;元明...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 ,考察和描述李煜词在宋代至近代约千年的接受历史 ,既动态地显示李煜词的历史生命与艺术魅力 ,也藉以观照李煜词接受史中所反映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两宋时代 ,主要侧重于对李煜词作为“亡国之音”的体认 ;元明时期 ,则逐步确立了李煜作为“词之正宗”的地位 ;清及近代 ,在“正”、“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词创作 亡国之音” 接受史 词学批评 意境
下载PDF
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思考 被引量:6
5
作者 梁柱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3,共4页
20年前,雄踞世界第二强国地位的社会主义苏联顷刻瓦解。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推行一条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的机会主义路线,是苏共党内特权阶层在西方反共势力左右下主宰... 20年前,雄踞世界第二强国地位的社会主义苏联顷刻瓦解。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推行一条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的机会主义路线,是苏共党内特权阶层在西方反共势力左右下主宰了这场历史剧变。社会主义的历史被否定,必然会直接危害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背离。苏联的覆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适应了既得利益的官僚特权集团需要的一场自我政变。正确总结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亡党亡国 历史教训
下载PDF
浅析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国耻”与“亡国”话语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帆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4,共6页
在清末民初之时所编撰的历史教科书中,两类话语的表达颇为充分,一是"国耻"话语,二是"亡国"话语。一般说来,"国耻"话语主要存在于本国史教科书中,"亡国"话语主要存在于外国史教科书中。两类话... 在清末民初之时所编撰的历史教科书中,两类话语的表达颇为充分,一是"国耻"话语,二是"亡国"话语。一般说来,"国耻"话语主要存在于本国史教科书中,"亡国"话语主要存在于外国史教科书中。两类话语在教科书中的出现,固然是与时代局势以及这种局势所影响下的"学堂章程""课程标准"的规定密切相关,但作为学校历史教育的主导资源和民众普遍历史观的主要来源,历史教科书表达这样的话语,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在世界进化位置上的焦虑,以及建立和完善近代民族国家以摆脱困境的现实需求。在学术方面,这自然关联着进化史观及线性历史观在其时的"新史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显性的表现则是民族主义叙事的大行其道,实则背后还是中国固有的鉴戒史观在发挥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历史教科书 “国耻” 亡国 进化史观 民族主义
下载PDF
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邦炜 《天府新论》 2000年第1期76-81,共6页
北宋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而亡国。其根源在于北宋开国初期所建立的一整套权力制约体系全面崩溃。
关键词 北宋 亡国 权力制衡 皇权 权力膨胀
下载PDF
苏共亡党亡国的民心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正祥 詹德斌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2期68-73,共6页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根本点是:执政的苏共在其执政后期逐渐背叛了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为苏联人民所抛弃。一言以蔽之,苏共瓦解、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心的流失。
关键词 苏共 亡党 亡国 民心因素
下载PDF
否定斯大林是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伟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5-177,共13页
对斯大林的态度,是一块鉴别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鉴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有的派别总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斯大林,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大林坚决同帝国主义斗争。其实,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在20世纪无与伦比。&qu... 对斯大林的态度,是一块鉴别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鉴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有的派别总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斯大林,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大林坚决同帝国主义斗争。其实,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在20世纪无与伦比。"斯大林模式"的生造,是西方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歪曲;斯大林的实践和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活水源头;斯大林问题对中国与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关系到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大林 苏共失败 苏联亡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修正主义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亡国奴”身份抗争与抗日动员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雄威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4-45,共12页
亡国奴"这一称谓上承甲午战争后清朝士人的"亡国灭种"想象,下接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及朝野各方的宣传动员,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加深而日益深入人心,在近代民族动员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亡国则为奴"的观念... 亡国奴"这一称谓上承甲午战争后清朝士人的"亡国灭种"想象,下接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及朝野各方的宣传动员,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加深而日益深入人心,在近代民族动员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亡国则为奴"的观念形成和固化于各种相关文艺与历史叙事中。国人对"亡国奴"身份的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社会集体恐慌和耻辱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亡国奴"身份的抗争则在抗日民族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国奴” 身份想象 身份焦虑 身份抗争 抗日动员
下载PDF
清乐“亡国之音”论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黎国韬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0,共5页
陈朝的《玉树后庭花》、《黄鹂留》、《金钗两臂垂》、《临春乐》、《春江花月夜》、《堂堂》等乐曲,及隋朝的《泛龙舟》、《投壶乐》二曲皆为"清商新声;"北齐的《伴侣》、《无愁》二曲,及隋朝的《万岁乐》、《斗百草》等曲... 陈朝的《玉树后庭花》、《黄鹂留》、《金钗两臂垂》、《临春乐》、《春江花月夜》、《堂堂》等乐曲,及隋朝的《泛龙舟》、《投壶乐》二曲皆为"清商新声;"北齐的《伴侣》、《无愁》二曲,及隋朝的《万岁乐》、《斗百草》等曲之产生,也和"清商新声"存在渊源关系。然而,以上音乐及曲辞都曾蒙上"亡国之音"的恶名,分析其主要原因大约在于:它们都不属于雅声之列,且均具有声调哀怨、感人至深、曲辞艳丽、过度求新等艺术和文学特点,其表演所费亦极于奢华,统治者过份沉溺其中,遂终至亡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乐 亡国之音 新声 哀怨 艳曲
下载PDF
太平天国腐败亡国及其警世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志杰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8,共7页
建都南京之后,洪秀全等领导人因贪图享乐而迅速封建化,王爷们坐享特权、大兴土木、铺张排场、纵情声色、卖官鬻爵、揽权敛财,生活极其腐化坠落。奢靡腐败不仅消磨了太平军斗志,耗尽了圣库钱财,而且加重了百姓负担,加剧了社会对立,并酿... 建都南京之后,洪秀全等领导人因贪图享乐而迅速封建化,王爷们坐享特权、大兴土木、铺张排场、纵情声色、卖官鬻爵、揽权敛财,生活极其腐化坠落。奢靡腐败不仅消磨了太平军斗志,耗尽了圣库钱财,而且加重了百姓负担,加剧了社会对立,并酿成了内部争权夺利的变乱,太平天国由此走向败亡。太平天国腐败亡国的经验教训是孙中山、毛泽东立国理政的历史镜鉴,也为当下的反"四风"提供了极好的反面教材,给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敲响了警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奢靡腐败 亡国 警世意义
下载PDF
梁武帝崇佛亡国再认识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6-82,共7页
后人在评价梁武帝的亡国灭身时总是要把它与他的崇佛举措联系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必然关系,正是崇佛过度才导致了亡国灭身。从治国理念、币值等多个角度论证了梁武帝崇佛不一定亡国的观点,认为梁武帝的亡国灭身实在是其晚年治政... 后人在评价梁武帝的亡国灭身时总是要把它与他的崇佛举措联系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必然关系,正是崇佛过度才导致了亡国灭身。从治国理念、币值等多个角度论证了梁武帝崇佛不一定亡国的观点,认为梁武帝的亡国灭身实在是其晚年治政的昏庸和其子萧绎的勤王不力造成的。梁武帝亡国灭身与崇佛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佛亡国 治国理念 币值
下载PDF
西晋清谈亡国的历史警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卫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78,共3页
西晋的清谈家们维持奢华荒淫的生活必然需要大量金钱,所以他们极度贪财,不仅增加租赋、卖官鬻爵、枉法贪赃,甚至还亲自收税和经商,更有甚者派兵劫夺外国使者和来往商客。
关键词 清谈 西晋 虚无 做官 责任 历史 亡国 卖官鬻爵
下载PDF
亡国情势·箕子情结·挚友情谊——金泽荣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缘由考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庄安正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0,共4页
金泽荣流亡中国期间于1912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考析此举缘由在于:韩国1910年的亡国情势将金泽荣逼入无国籍可隶的困境;金泽荣内心的箕子情结因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而外化;与张謇的挚友情谊使中国的形象鲜活生动,箕子情结得以激发。金... 金泽荣流亡中国期间于1912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考析此举缘由在于:韩国1910年的亡国情势将金泽荣逼入无国籍可隶的困境;金泽荣内心的箕子情结因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而外化;与张謇的挚友情谊使中国的形象鲜活生动,箕子情结得以激发。金泽荣此举是他在面临中、韩两国特殊时期、特殊情势下的一种特殊行为,它见证了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在近代的延续与发展,同时见证了一位韩国知识分子以文章报国的独特的人生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泽荣 国籍 亡国情势 箕子情结 挚友情谊
下载PDF
“亡国灭种”的想象与近代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陆勇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10-113,共4页
肇始于十九世纪末"亡国灭种"的想象是国人对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一种最坏的预测,它所激发的民族情绪虽然使得传统民族主义暂时填充了"保国"、"保种"的内涵,但是,在文化歧出的大势中,对"国"与&qu... 肇始于十九世纪末"亡国灭种"的想象是国人对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一种最坏的预测,它所激发的民族情绪虽然使得传统民族主义暂时填充了"保国"、"保种"的内涵,但是,在文化歧出的大势中,对"国"与"种"的理解分歧,不仅阻碍了清政府主导的大一统国家的近代转型,而且也使东渐的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话语霸权,从而引发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国灭种” 传统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观念
下载PDF
“梁武帝崇佛亡国”说的历史回顾及后世小说之反动 被引量:1
17
作者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91-97,共7页
"梁武帝崇佛亡国"说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东晋以来崇佛与反佛斗争的产物,后世小说运用因果报应学说为梁武帝开脱,是对崇佛亡国说的反动。
关键词 崇佛亡国 梁武帝 因果报应
下载PDF
18世纪波兰亡国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翔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第5期98-101,共4页
18世纪波兰的三次被瓜分以及最终亡国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波兰的亡国有其特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政治上,权力部门的不合理设置与治理体系的失效,使得中央权力弱化并导致纷争不已;在经济上,中世纪式的... 18世纪波兰的三次被瓜分以及最终亡国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波兰的亡国有其特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政治上,权力部门的不合理设置与治理体系的失效,使得中央权力弱化并导致纷争不已;在经济上,中世纪式的劳役庄园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促使国力衰退;在社会层面,民族矛盾和宗教争端引起内外问题重重;在国际层面,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崛起与强盛并怀揣着开疆拓土的种种野心,弱势、富饶且辽阔的波兰自然成为它们侵略扩张的选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 亡国因素 18世纪
下载PDF
明思宗为何成为亡国之君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梧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8-59,77,共13页
明思宗勤于政务,崇尚俭朴,即位之初即果断诛除魏忠贤阉党集团,颇得人们的赞誉。但他空有"中兴"之志,志大才疏,缺乏治国的能力,未能认识到明末社会危机的根源,找到挽救危局的办法,制定出长远的治国方略。而他刚愎自用而又猜忌... 明思宗勤于政务,崇尚俭朴,即位之初即果断诛除魏忠贤阉党集团,颇得人们的赞誉。但他空有"中兴"之志,志大才疏,缺乏治国的能力,未能认识到明末社会危机的根源,找到挽救危局的办法,制定出长远的治国方略。而他刚愎自用而又猜忌多疑、急功近利而又优柔寡断、虚荣心强而又缺乏担当精神、专横残暴而又刻薄寡恩的性格特点,又导致其对军国大事的决策失误、措置失当,从而加速明王朝的灭亡,酿成了历史的悲剧。他最终便以有别于古来以酒、以色、以暴虐、以奢侈、以穷兵黩武而亡的另一类亡国之君的形象,定格于史册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思宗 崇祯 治国能力 农民起义 后金(清)政权 党派之争 亡国之君
下载PDF
“亡国之音”辩——有感于嵇康《声无哀乐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5年第4期56-58,共3页
几千年来《礼记·乐记》一直是整个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真的存在孔夫子所说的“亡国之音”么?在读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后,作者有感于其独到的审美体验和乐论思想,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 亡国之音 《声无哀乐论》 嵇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