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主体际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解读 被引量:15
1
作者 穆艳杰 胡建东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79,共7页
人类当前生存发展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其深层根源往往都与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际"问题相关。现代西方哲学基于理论构建式的主观性阐释多陷入唯我论的哲学困境,由于它们过度重视精神交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现实的经济交往,其... 人类当前生存发展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其深层根源往往都与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际"问题相关。现代西方哲学基于理论构建式的主观性阐释多陷入唯我论的哲学困境,由于它们过度重视精神交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现实的经济交往,其解决方案至多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以"实践辩证法"为特征、基于社会经济现实分析的多主体交往实践理论进行了哲学的前瞻性回答;从实践层面来看,习近平提出的以发展哲学为表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方案。"主体际"问题说到底是人类交往问题,在现实世界多种多样的交往形式中,最核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交往形式就是经济交往。经济交往问题既是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所内含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际"问题、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进行关联性研究,不仅能够在理论层面解决始终困扰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际"问题,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际困境 交往实践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论一般地方高校教师主体地位的提升——以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为视点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丽萍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97,共3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但现实中一般地方高校的教师只处于从属地位,因为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一般地方高校的"官本位"意识较浓,整体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名师大家,难以形成与行政权力抗衡的力量。在马克思的交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但现实中一般地方高校的教师只处于从属地位,因为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一般地方高校的"官本位"意识较浓,整体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名师大家,难以形成与行政权力抗衡的力量。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视野中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关系的实质是平等和联合的。用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提升一般地方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将为我国一般地方高校真正实现"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提供必要的理论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 地方高校 教师主体地位
下载PDF
哈贝马斯交往实践理论的背景解析
3
作者 胡振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5期10-12,共3页
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实践理论的背景进行深刻的探讨,从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哈贝马斯的交往实践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全球化时代,交流对话成为主导性潮流;目的理性泛滥,交往异化产生;消费时代人类的精神世界的... 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实践理论的背景进行深刻的探讨,从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哈贝马斯的交往实践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全球化时代,交流对话成为主导性潮流;目的理性泛滥,交往异化产生;消费时代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严重缺失;理论背景为受黑格尔的启示和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以及后韦伯思想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交往实践理论 背景解析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视野中的协商民主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冬梅 《理论视野》 CSSCI 2018年第3期33-39,共7页
在关于协商民主是否可能、协商主体能否超越利益、协商主体间能否沟通、协商民主价值如何体现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理解。依据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协商民主发展程度总体上与交往实践发展阶段相适应,协商主体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交往实践... 在关于协商民主是否可能、协商主体能否超越利益、协商主体间能否沟通、协商民主价值如何体现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理解。依据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协商民主发展程度总体上与交往实践发展阶段相适应,协商主体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交往实践的产物,协商主体间可沟通性建立在共同的交往实践基础上,协商民主的价值在于能够突破认识有限性,形成更具包容性、反思性、共识性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交往实践理论 协商民主
下载PDF
生态危机的形成及生态伦理重建--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
5
作者 刘静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5-10,共6页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建立在人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的基础上,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同一性关系。文章从交往实践视角揭示生态危机形成的制度根源及其本质,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生态重建,将生态危机...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建立在人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的基础上,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同一性关系。文章从交往实践视角揭示生态危机形成的制度根源及其本质,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生态重建,将生态危机的治理实践统一于“主体-客体-主体”的框架模式。这一哲学理论所蕴含的生态维度,为实现全球的生态重建提供了哲学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实践理论 主体际 生态危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