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1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下载PDF
广松涉“事的世界观”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共5页
日本已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提出的以"关系存在论"为核心的"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批判,本质上就是对苏俄教科书的僵化教条理解方式的批判。这一理解与我多年来倡导的"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日本已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提出的以"关系存在论"为核心的"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批判,本质上就是对苏俄教科书的僵化教条理解方式的批判。这一理解与我多年来倡导的"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无论在哲学路向、主要观点及基本范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当然,在"物化"与"物像化"关系、"关系基始性"还是"交往实践活动基始性"等问题上,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原则差异,需要加以分析。因此,深度理解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对于推进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松涉 事的世界观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下载PDF
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出场学:场域指向、重大使命与创新前景
3
作者 任平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4,共8页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理论创新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式,更是致力于自主重构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交往实践观之所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范式,其主要根据是,现实场域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和...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理论创新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式,更是致力于自主重构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交往实践观之所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范式,其主要根据是,现实场域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和新全球化转换大局的现实场域内在本质趋势的强烈呼唤和鲜明指向;重大使命的出场路径: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观中的逻辑旨归;文明对话与融会创新:融会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出场方式和出场形态的深度关联之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当代出场的辩证循环,以自身的独特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逻辑,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原则 被引量:3
4
作者 任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4,共10页
方法论自觉是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前提,批判性创新是破解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屡遭碰壁、屡陷困境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以往进路之所以屡遭挫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源于“以外释内”“以旧释旧”的文... 方法论自觉是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前提,批判性创新是破解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屡遭碰壁、屡陷困境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以往进路之所以屡遭挫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源于“以外释内”“以旧释旧”的文化立场与思维方式。因此,以批判性创新原则超越这一文化立场与思维方式,必须要实现双向批判:既要批判地超越以往苏联教科书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主义的旧理解、旧框架,也要批判地超越用这一外来旧理解、旧框架来阐释的中国传统哲学。批判与超越是为了创新。这一创新开辟了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阐释路径。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理解经历着不断变革,最终的逻辑旨归表明:只有站在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立场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阐明中国传统哲学创新性转化的可能性,才能真正找到通向顺利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自觉 批判性创新原则 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